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蒋自培  沈雯  刘银和  徐建国 《新医学》2011,42(4):246-248,F0003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研究伴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和(或)脱离的发生情况。方法:对301例(575眼)经B超确诊伴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行完整的眼科检查和OCT检查。结果:伴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的575眼中67眼(53例)发生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和(或)脱离,均有严重的眼底改变,仅5例患者主诉近来视力进展性损伤。结论: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和(或)脱离通过OCT检查容易检出,对于有严重眼底病变和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建议定期行OCT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眼底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眼底病变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OCT检查。随访6个月,以OCT检查观察患者眼底变化,同时监测患者血压。结果 98例患者共196眼,首次OCT检查异常148眼,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84眼(56.76%)、色素上皮层及椭圆体带改变38眼(25.68%)、其他病变(如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等)26眼(17.56%)。随访6个月后,复查OCT仍有18眼异常。随访过程中,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OCT检查可提高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眼底病变的检出率。有效控制血压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眼底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黄斑区视网膜前膜临床诊断和术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在我院眼底检查拟诊或诊断为黄斑区视网膜前膜的49例患者(61眼)术前及术后进行OCT检查。结果黄斑区视网膜前膜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部分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大部分与视网膜内层分离,多数为黄斑中心凹变浅,厚度增加,部分可伴黄斑假性裂孔、板层裂孔、黄斑囊样水肿或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消失,部分黄斑区神经上皮损害或黄斑部不同程度水肿。结论OCT检查可直接客观显示黄斑区前膜及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未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硅油取出术后短期内黄斑区血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本院眼科确诊并接受微切口玻璃体切割并硅油填充术未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2例22只眼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55±7.8)岁。所有患者均在微切口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复位联合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在术前及术后10 d、1个月、3个月,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散瞳眼底检查、彩色眼底照相、非接触性眼压检查,并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扫描患眼黄斑区视网膜,测量黄斑区无血管区(FAZ)面积以及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丛(SCP)血流密度和灌注密度。结果 手术前及手术后10 d、1个月、3个月,患者FAZ面积分别为(0.37±0.10) mm2、(0.33±0.09) mm2、(0.32±0.11)mm2、(0.32±0.10) mm2;SCP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7.18%±2.05%)、(7.98%±2.36%)、(8.01%±...  相似文献   

5.
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16例(17眼)病理性高度近视连续治疗患者进行OCT检查,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光动力治疗后患者的OCT图像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7眼中有12眼CNV呈类圆形团块状,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5眼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亦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17眼中9眼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11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4眼伴不同程度视网膜水肿和增厚。12眼经光动力治疗(PDT)后,FFA检查显示荧光素渗透消退或减弱,OCT检查显示CNV团块不同程度退缩,形态亦发生变化。结论OCT检查可确定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CNV团块的形态、大小及位置。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CNV的OCT图像以突出于色素上皮层的类圆形团块为特征,形态和大小可因治疗和观察时间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观察两种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中心凹中心厚度、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分类的局限水肿型在OCT1型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弥漫水肿型和囊样水肿型。FFA弥漫水肿型在OCT2型中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局限水肿型和囊样水肿型。FFA分类的囊样水肿型在OCT3型(3A型+3B型)中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局限水肿型和弥漫水肿型。OCT1型及FFA局限水肿型的矫正视力最好,黄斑中心凹中心厚度值最小(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结合OCT与FFA两种检查方法,可更加全面地反映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为揭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病理机制、寻求每种类型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3例黄斑水肿患者经玻璃体内注射TA后定期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用药前后的视力、眼压、眼底荧光造影以及OCT检测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比术前不同程度提高。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6眼在注射药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高眼压。结论玻璃体内注射TA短期内能有效改善黄斑水肿和明显提高视力,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王宁王瑛  黄厚斌 《现代护理》2006,12(30):2903-290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糖尿病性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护理。方法对48例(60眼)经检眼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糖尿病性弥漫性黄斑水肿患者,接受玻璃体内注射4 mg/0.1 ml的TA治疗,做好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注射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尤其是眼压的监测。结果48例(60眼)患者经治疗后视力提高42眼,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平均降低143μm,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加强注射前、中、后护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对确保该技术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糖尿病性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护理.方法 对48例(60眼)经检眼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糖尿病性弥漫性黄斑水肿患者,接受玻璃体内注射4 mg/0.1 ml的TA治疗,做好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注射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尤其是眼压的监测.结果 48例(60眼)患者经治疗后视力提高42眼,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平均降低143 μm,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 加强注射前、中、后护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对确保该技术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黄霞  胡蓉  关敏 《护理研究》2013,27(16):1600-1601
[目的]探讨LED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门诊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黄斑区渗出点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病人36例,配对设计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云南白药和B族维生素,治疗组采用药物+激光治疗,治疗前后常规检查矫正视力,辅助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造影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时间为5.97周±2.53周,17例病人在3个月内治愈,治愈率为94.4%,而对照组3个月时的治愈率为44.4%,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D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海德堡断层扫描(HRT-Ⅱ)对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0眼)分成黄斑水肿组和非黄斑水肿组,用OCT测量黄斑区厚度,HRT-Ⅱ测量黄斑水肿指数,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水肿的诊断,OCT检查的Kappa值高于HRT-Ⅱ。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作为黄斑水肿的诊断标准,OCT检查P=0.0001,HRT-Ⅱ检查P=0.0856。结论OCT和HRT-Ⅱ均可用于定量检测糖尿病黄斑水肿,但OCT检查对黄斑水肿的确诊比HRT-Ⅱ检查更有优势;HRT-Ⅱ对黄斑水肿的误诊率高但漏诊率低,可以作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水肿进行筛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作者将电光性眼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新鲜人乳点眼每2hl次;对照组采用0.25%氯霉素眼液点眼2hl次。两组点眼8次内治愈率:观察组34例占81.4%,对照组21例占48.8%。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14例潜伏期患者采用人乳点眼3—4次全部治愈,为降低电光性眼炎的发病率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亚临床性视网膜下液的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表现。  方法  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临床视网膜复位但视力恢复不佳或有视物变形症状患者19例21眼, 应用3D OCT在其黄斑部行范围为6 mm×6 mm×1.7 mm、分辨率为512×128的三维扫描检查。分析患者黄斑部的OCT表现, 包括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神经上皮脱离情况、感光细胞内外节(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 IS/OS)结合部情况等。  结果  3D OCT检查显示15眼存在黄斑区亚临床性视网膜下液, 均为术前黄斑脱离的患者。其中14眼神经上皮的IS/OS结合部反光信号完整且增厚增强, 2眼可见中心凹外色素上皮层的高反射隆起, 2眼可见视网膜前膜反射信号。15眼中, 7眼神经上皮断续脱离。7例患者进行了多次OCT随访, 时间为术后3~12个月, 神经上皮脱离最终全部消失, 最佳矫正视力恢复到0.7~1.2。  结论  3D OCT能发现临床视网膜复位患者的亚临床性视网膜下液并确定脱离范围,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神经上皮浅脱离, IS/OS结合部反光信号完整且增厚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24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FFA与频域OCT检查,记录并比较频域OCT与FFA检查的结果。结果:FFA检查黄斑部荧光素渗漏145例(58.47%),视网膜增厚103例(41.53);频域OCT检查黄斑部荧光素渗漏36例(14.52),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者212例(85.48%),两种方法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用频域OCT与FFA检查,对糖尿病患者黄斑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掌握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CSC)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60例(64只眼) CSC患者,采取OCT、FFA检测,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60例(64只眼) CSC患者经OCT诊断,62只眼(96. 9%)为神经上皮脱离,其中FFA诊断,56只眼见荧光渗漏,占87. 5%,与OCT诊断神经上皮脱离者相符。OCT诊断2只眼为色素上皮脱离,FFA诊断1只眼为黄斑鼻侧透见荧光,1只眼无异常荧光; OCT诊断6只眼为神经上皮脱离合并色素上皮脱离,FFA无特殊表现。治疗期间OCT无法对病灶予以定位,通过FFA诊断,对FFA检查渗漏点处予以激光光凝治疗;若FFA检查无渗漏点,仅口服醋甲唑胺。结论:OCT、FFA检测CSC各具优势,因此OCT联合FFA检测CSC,可明显提高患者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34例(39眼),治疗前每例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4 mg(0.1 mL)的TA玻璃体内注射.用药后平均随访8.7个月,观察用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的视力、眼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以及晶状体及眼底改变.结果:用药后36眼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玻璃体内注射TA是治疗DME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激光治疗对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根据2003年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对DR患者102例(192眼)进行分期,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41眼、重度NPDR 83眼及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68眼。参照早期治疗DR研究组规定,采用氪激光对中度NPDR行次全视网膜光凝,重度NPDR及PDR行标准全视网膜光凝;记录激光术前及激光治疗至少半年的最佳视力、眼底及荧光眼底造影检查变化情况。新生血管未消退和无灌注区残留追加光凝治疗,术后随访6~18个月。根据视力标准及荧光血管造影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视力及视网膜病变进展情况比较。结果中度NPDR视力提高和不变37眼,占90.24%,重度NPDR视力提高和不变65眼,占78.31%,PDR视力提高和不变48眼,占70.59%,3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有效率中度NPDR组为95.12%,重度NPDR组为85.54%,PDR组为77.94%,3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分期DR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后预后不同,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有效的光凝治疗是稳定视力和眼底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赵岩  傅铁  翁纯  梁静  张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2):1859-1860
现将我院误诊 Coats病 1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1 病例报告男 ,4 1岁。主因左眼视力下降 2 a,伴暗影 ,在外院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简称中浆 ) ,对症治疗 1a,无好转 ,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3a,其母亲有糖尿病病史 ,否认家族中有同种眼病史。检查 :血糖 5 .9mmol/ L。视力右眼 1.0 ,左眼 0 .15 ,矫正视力无提高 ,双眼前节未见异常。散瞳检查眼底 :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见视盘色正常 ,边界清 ,C/ D=0 .3,颞侧中周部视网膜弥漫色素脱失、深层出血、大面积片状黄白色渗出及散在出血点 ,波及黄斑区 ,黄斑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病程超过3 d的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RAO超过3 d的8例患者(8只眼)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经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后,立即进行扩容、扩血管、保护视神经等常规治疗,并局部和全身应用复方樟柳碱、丹参注射液等。随访1~12周,期间复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及OCT和FFA结果,并且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视网膜水肿及眼底缺血情况。结果:8例患者治疗后视力均较治疗前好转,平均视力由0.18±0.15提高到0.6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CT显示,治疗后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区域视网膜水肿消失,视网膜厚度恢复正常;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经治疗后,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变薄萎缩。FFA显示,动脉阻塞区域视网膜血供全部或部分恢复正常。结论:病程超过3 d的RAO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探讨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不同分期的临床眼底表现、造影特征。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确诊为FEVR的15例患者(23只患眼)的临床资料、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FEVR 1期1只眼,占4.35%;2期10只眼,占43.48%;3期8只眼,占34.78%;4期1只眼,占4.35%;5期3只眼,占13.04%。眼底检查均可见周边网膜血管分支增多、变细变直,颞侧居多。FFA检查可见近赤道部视网膜血管中止,周边大片无灌注区。结论不同分期FEVR有相应的眼底及FFA改变,全面的眼底检查及家族史采集有助于FEVR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