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MP-3、IL-8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的表达,分析它们在胆脂瘤上皮骨质破坏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1例胆脂瘤上皮和14例患者外耳道皮肤中的MMP-3、IL-8的表达情况.结果:MMP-3阳性细胞在31例胆脂瘤上皮各层细胞均存在较强表达,定位在细胞浆和细胞膜,外耳道皮肤表达较弱,两种组织表达的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155.01±24.86、200.27±1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9.P<0.01).IL-8主要在31例胆脂瘤基底上层细胞和基底层细胞阳性表达,8例外耳道皮肤有不同程度表达,两种组织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155.07±13.93)、(202.15±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6.P<0.01).MMP-3与IL-8表达间无相关性.结论:MMP-3、IL-8在胆脂瘤上皮的高表达,可能与胆脂瘤骨质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α)在肉芽组织和胆脂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中耳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TGFα在40例中耳炎患者中耳腔肉芽组织、胆脂瘤及外耳道皮肤的表达。并采用多媒体彩色图文分析系统,对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包含肉芽和胆脂瘤两种组织者TGFα表达程度高于仅有肉芽的组织;仅有胆脂瘤的组织TGFα表达程度高于仅有肉芽的组织;外耳道皮肤主要表现为表皮全层稀疏均一的弱阳性表达。结论TGFα在肉芽组织和胆脂瘤中均有表达,说明TGFα在肉芽组织和胆脂瘤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且胆脂瘤中的TGFα表达高于肉芽组织,说明两者的形成过程中局部始终处于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9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1)取手术切除的带有少量正常皮肤的瘢痕组织18例,将组织标本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证实临床诊断后,分为增生性瘢痕组(A组)、瘢痕交界处组(B组)及正常皮肤组(C组),每组各18例。(2)选取组织蜡块,根据HE染色、形态学观察确定典型病变部位,从每例标本中选取1个采样点,构建包括54点组织标本的芯片蜡块,阵列为9×6。(3)从芯片蜡块中切取2张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芯片进行染色,对2张组织芯片分别检测CD90、TGF-β1在增生性瘢痕、瘢痕交界处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90、TGF-β1在A组与B组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C组中仅有少量的阳性表达,与A、B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统计学分析发现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CD90和TGF-β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1)在增生性瘢痕中,CD90阳性表达的成纤维细胞可能是瘢痕异常增生的特异表型。(2)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CD90和TGF-β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其在瘢痕异常增生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尝试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标志物。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24例非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周缘正常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细胞率为(12.3±2.6)%;在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阳性反应,阳性细胞率为(18.4±6.8)%;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强阳性,阳性表达阳性细胞率为(45.3±12.6)%。经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非增生性瘢痕(P<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瘢痕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细胞率与瘢痕的类型有关,以增生性瘢痕组织为明显,可用于判断瘢痕组织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as,C-myc癌基因异常表达与慢性皮肤溃疡癌变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Marjolin溃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选取10例慢性皮肤溃疡伴假上皮瘤样增生组织标本,选取10例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选取5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对标本中Ras,C-myc癌基因表达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Marjolin溃疡中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散在癌细胞Ras,C-myc阳性表达,为核染色,而正常组织以及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两癌基因均阴性表达,另外,癌基因Ras,C-myc在慢性皮肤溃疡伴假上皮瘤样组织中不典型增生的上皮脚部位,也呈阴性表达。结论 Ras,C-myc的表达异常与慢性皮肤溃疡癌变成鳞状细胞癌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文献报道Bcl-xL基因能抑制细胞凋亡,并可能参与血管形成,但目前Bcl-xL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较多,而在血管瘤的研究较少.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增生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血管组织中Bcl-xL基因的表达.方法:收集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的40例皮肤血管瘤手术切除标本,包括增生期血管瘤22例,退化期血管瘤18例.另取瘤组织周围正常皮肤组织5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cl-xL在各组中的表达,并结合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表达Bcl-xL阳性表达的细胞为血管瘤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并测定Bcl-xL在各组中的平均吸光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与结论: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的棕黄色颗粒沉积,Bcl-xL表达呈强阳性;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或无棕黄色颗粒,Bcl-xL表达弱或无表达.增生期血管瘤与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相比,Bcl-xL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和阳性面积率明显增高(P < 0.01).结果显示,Bcl-xL为抗凋亡基因,在增生期时呈高表达,其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参与了血管瘤的增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钙敏感受体(CaR)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甲状旁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14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及8例正常甲状旁腺的石蜡标本进行CaR检测.结果 14例甲状旁腺增生患者的切片中均可见到CaR阳性细胞,CaR阳性率平均为(20.816±3.41)%, 其中8例结节性增生(NH)的CaR阳性率平均为(16.75±1.38)%,6例弥漫性增生(DH)病例为(28.16±2.16)%.结论 CaR阳性表达的减少与甲状旁腺组织增生密切相关,甲状旁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甲状旁腺组织;而在NH 和DH中,以NH组表达减少更为显著.慢性肾功能衰竭所导致的CaR抑制,是引起SHPT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外耳道胆脂瘤上皮中的表达及其在外耳道胆脂瘤骨质破坏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2在32例外耳道胆脂瘤上皮和15正常外耳道上皮中的表达。结果:MMP-2在外耳道胆脂瘤上皮中阳性表达率为65.6%;在正常外耳道上皮中阳性表达率为1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MP-2在外耳道胆脂瘤中表达显著增强,可能是外耳道胆脂瘤引起骨质破坏吸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①对象:收集2005-08/1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下的瘢痕标本4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8例、瘢痕疙瘩12例、正常瘢痕16例)和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和供皮者均知情同意)。②实验过程:标本用40g/L甲醛固定,行连续切片,厚4μm,应用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免疫组织染色法染色。③实验评估:观察α-促黑素细胞激素和白细胞介素8在上述标本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采用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率二者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判断结果。结果:①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正常皮肤中无相关性。结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且二者在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提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对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文献报道Bcl-xL基因能抑制细胞凋亡,并可能参与血管形成,但目前Bcl-xL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较多,而在血管瘤的研究较少。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增生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血管组织中Bcl-xL基因的表达。方法:收集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的40例皮肤血管瘤手术切除标本,包括增生期血管瘤22例,退化期血管瘤18例。另取瘤组织周围正常皮肤组织5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cl-xL在各组中的表达,并结合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表达Bcl-xL阳性表达的细胞为血管瘤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并测定Bcl-xL在各组中的平均吸光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与结论: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的棕黄色颗粒沉积,Bcl-xL表达呈强阳性;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或无棕黄色颗粒,Bcl-xL表达弱或无表达。增生期血管瘤与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相比,Bcl-xL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和阳性面积率明显增高(P〈0.01)。结果显示,Bcl-xL为抗凋亡基因,在增生期时呈高表达,其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参与了血管瘤的增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EGFR和磷酸化酪氨酸在继发性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表达情况,分析酪氨酸蛋白激酶( PTK)途径在胆脂瘤上皮增殖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P染色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连续观察 10例具有典型鼓膜后皱襞处穿孔的中耳继发性胆脂瘤患者的不同部位(胆脂瘤上皮、鼓膜穿孔部位邻近皮肤、耳道深部正常皮肤)中 EGRF和磷酸化酪氨酸的表达情况.结果 EGRF和磷酸化酪氨酸在耳道深部正常皮肤、鼓膜穿孔部位邻近皮肤和胆脂瘤上皮中呈一致性连续阶梯状上升,它们在胆脂瘤上皮各层细胞均存在高度表达,以基底层和棘层为著;穿孔部位邻近皮肤则在基底层和棘层细胞中等表达;耳道深部正常皮肤仅基底层弱表达.且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总相关系数为 0.989( p<0.01).结论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在胆脂瘤上皮增殖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机制、病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UC患者20例,分别于急性期、缓解期行肠镜检查,急性期活检组织标本为急性期组,缓解期活检组织标本为缓解期组;同期UC伴上皮内瘤变患者30例活检组织标本为上皮内瘤变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TLR2、TGF-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肠黏膜TLR2、TGF-β蛋白水平在急性期组(2.10±0.55、11.20±1.64),上皮内瘤变组(2.26±0.83、10.70±1.92)均高于缓解期组(0.55±0.51、1.65±0.59)(P0.05);急性期组和上皮内瘤变组TLR2、TGF-β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TGF-β蛋白在急性期组、缓解期组、上皮内瘤变组肠黏膜组织中表达均无相关性(r=0.108,P=0.652;r=0.235,P=0.319;r=0.114,P=0.550)。结论 TLR2、TGF-β蛋白在UC急性期呈高表达,肠黏膜TLR2、TGF-β蛋白水平可作为判断UC病情进展的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张玲  刘宏亮  张雪  李世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192-7193,i004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尝试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标志物。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24例非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周缘正常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细胞率为(12.3&;#177;2.6)%;在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阳性反应,阳性细胞率为(18.4&;#177;6.8)%;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强阳性,阳性表达阳性细胞率为(45.3&;#177;12.6)%。经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非增生性瘢痕(P&;lt;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瘢痕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细胞率与瘢痕的类型有关,以增生性瘢痕组织为明显,可用于判断瘢痕组织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辅助因子55(ARA55)、雌激素受体α和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7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人前列腺癌组织标本(30例)、前列腺增生标本(15例)和正常前列腺组织标本(1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并比较上述样本中ARA55、雌激素受体α和β、TGF-β、Smad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根据上述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5项指标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前列腺癌组织中,ARA55表达下降,其表达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织和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并且ARA55表达水平随着前列腺癌分级的上升和分期的提高而表达下降(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TGF-β、Smad7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雌激素受体β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雌激素受体α、TGF-β、Smad7表达随着Gleason评分的升高、肿瘤分期的提高,表达明显升高(P0.05),雌激素受体β表达随着Gleason评分的升高、肿瘤分期的提高,表达明显降低(P0.05)。ARA55表达与雌激素受体β呈明显正相关(P0.05),ARA55表达与TGF-β呈明显负相关(P0.05);雌激素受体β表达与TGF-β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前列腺癌中,ARA55表达下降,雌激素受体α、TGF-β及Smad蛋白表达均上调,雌激素受体β表达下调,提示这些蛋白分子的表达改变参与到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的进展行为之中,可能作为标志物用来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反映端粒酶的活性的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5/07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增生性瘢痕标本和瘢痕疙瘩标本各18例,来源于2004-06/2005-05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8例,取自瘢痕邻近的正常皮肤。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3组皮肤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观察其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A值和阳性面积率。结果: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5.940±0.675,0.456±0.078,1.352±0.193,P<0.01),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②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阳性面积率: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眼(0.203±0.025)%,(0.038±0.010)%,(0.067±0.011)%,P<0.01演,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端粒酶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增高,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密切相关。设想减少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从而抑制端粒酶活性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Ⅱ)和Smad4、Smad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例胃癌、28例高度不典型增生、20例低度不典型增生、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9例肠上皮化生和21例正常对照的胃黏膜组织中TGF-β1、TGF-βRⅡ、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胃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TGF-β1、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黏膜组织(P均<0.001).而Smad4蛋白在高度和低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虽呈高表达状态(细胞质染色分数分别为4.89±2.38、5.80±1.54;细胞核染色分数分别为3.89±1.52、3.80±1.33),但在胃癌组织中其表达水平(细胞质染色分数为2.41±2.27、核染色分数为2.02±2.14)又明显降低(P均<0.001).在胃癌组织中TGF-β1、TGF-βRⅡ和Smad7蛋白的表达在进展期胃癌(分别为4.36±2.66、3.05±1.93、4.84±3.06)高于早期胃癌(分别为2.93±1.85、2.17±1.87、4.14±2.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而Smad4蛋白的表达则在早期胃癌中表达更高(P<0.001).同时,Smad4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大小(P<0.05)、淋巴结转移(P<0.001)、组织学分期(T分期)(P<0.001)和临床分期(P<0.001)均有关系,而TGF-βRⅡ和Smad4蛋白的表达则与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P<0.05,P<0.01).在蛋白表达相关性上,TGF-β1蛋白表达与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1=0.45,P<0.05;r2=0.49,P<0.05),而与Smad4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21,P<0.05).结论 TGF-β1、TGF-βRⅡ、Smad4和Smad7蛋白共同参与胃癌的形成,且Smad4蛋白是TGF-β信号传导通路中的最关键因素.四种蛋白的检测对反映胃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抑癌基因p16,p53及DNA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PCNA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1-01/2005-04北京世纪坛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切除皮肤增生期血管瘤组织标本36例作为增生期血管瘤组(患者术前均未经任何辅助性治疗),以痔静脉标本30例作为痔静脉对照组。患者均知情同意。①两组标本切片均采用DAKOEnvisions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处理。切片以体积分数为0.03的过氧化氢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微波法抗原修复,92~95℃于pH6.0枸盐酸缓冲液浸泡10min;室温冷却10min,双蒸水洗涤,pH7.2磷酸盐缓冲液浸泡5min;体积分数为0.1的山羊血清(磷酸盐缓冲液稀释)封闭,去血清,加入Ⅰ抗,37℃浸泡30min;pH7.2磷酸盐缓冲液冲洗;Envision孵育,37℃下放置30min;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苏木精复染后,脱水、透明、封固。免疫组化阴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Ⅰ抗,其他步骤维持不变,以确认试剂质量及控制染色效果。②p16,p53阳性信号为棕黄色,以内皮细胞浆和/或核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阴性对照除细胞核染成蓝色外,无棕黄色反应物。血管内皮细胞核内见棕黄色颗粒者为PCNA蛋白染色阳性。采用CMIAS高清晰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两组切片p53,p16及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图像检测,测定每个视野下p16和p53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以及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结果:实验选取手术切除皮肤增生期血管瘤组织标本36例,痔静脉标本3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p53阳性表达检测及平均吸光度的比较:增生期血管瘤组内皮细胞核内有较多棕黄色颗粒,p53表达强;痔静脉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核内无棕黄色颗粒沉积,p53表达极弱。增生期血管瘤组p53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明显强于痔静脉对照组(6.423±1.415,1.036±0.131,P<0.05)。②两组p16阳性表达检测及平均吸光度的比较:两组切片组织中除细胞核着色外,部分细胞浆有着色。p16的阳性表达在增生期血管瘤组和痔静脉对照组中基本相同,平均吸光度分别为1.241±0.373和1.206±0.267。③两组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的比较:PCNA蛋白阳性表达的细胞光镜下可见核内弥漫分布细小的棕黄色颗粒,这些内皮细胞围成血管腔及团块状,核椭圆,体积较大。增生期血管瘤组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明显高于痔静脉对照组(67.40±8.79,38.41±9.89,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呈高表达,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但p16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关系不明显。此外PCNA蛋白可作为增生期血管瘤的可靠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β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并与正常皮肤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切取12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标本,先经原代培养为成纤维细胞,取3~6代细胞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都增强,但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增强尤其明显;图像分析定量统计显示瘢痕疙瘩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76±0.52,0.74±0.17,P<0.01),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阳性指数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0.95±0.202,0.76±0.17,P=0.07)。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1.73±6.51,14.41±3.37,P=0.02),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6)。结论: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都显著升高,可能是其病因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GF-α和TGF-β1的表达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ABC法)检测63例肺腺癌中组织TGF-α和TGF-β1的表达,并用15例肺小细胞癌及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63例肺腺癌中,TGF-α阳性53例(84.1%),TGF-β1阳性40例(63.5%),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TGF-α阳性组术后生存期、五年生存率均低于阴性组(P<0.05)。TGF-β1阳性组术后生存期、五年生存率均低于阴性组(P<0.01)。存在淋巴结转移及临床Ⅱ、Ⅲ期患者TGF-β1阳性率高(P<0.01)。【结论】TGF-α和TGF-β1在肺腺癌中过表达,且过表达的肺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特别是TGF-β1,可作为肺腺癌有价值的预后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蛋白D1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尝试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标志物。方法:实验于2000-10/2001-04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科实验室完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24例非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周缘正常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ellcycleproteinD1,CyclinD1)的表达。结果:细胞周期蛋白D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细胞率为(2.1±0.4)%;在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阳性反应,阳性细胞率为(12.6±5.6)%;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强阳性,阳性细胞率为(45.3±12.6)%。经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CyclinD1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17.036,P<0.001)和非增生性瘢痕(t=11.398,P<0.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21,P>0.05)。结论:瘢痕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阳性细胞率与瘢痕的类型有关,以增生性瘢痕组织为明显,可用于判断瘢痕组织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