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测试中出现动作模式受限的人群实施纠正性动作训练,观察纠正训练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某部60名FMS低分(FMS≤14分且出现单项动作得分1分)新兵作为干预组,每日在日常体能训练中进行10~20 min的纠正性动作训练;以该部80名动作模式正常(FMS≥15分,且各单项得分均≥2分)新兵作为对照组,在日常体能训练中不附加纠正性动作训练,为期1个月,以训练前后FMS测试得分评估训练效果。结果干预组新兵纠正性训练后FMS总分较训练前提高了(1.08±2.30)(P0.01),而对照组新兵常规训练后FMS总分下降了(0.563±2.00)(P0.05),2组人群训练前后FMS分数差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纠正性训练后,干预组新兵6个FMS单项动作分值均有所提高,且深蹲、跨栏步、直线分腿蹲等3个动作分值提高显著(P0.05);而日常训练后,对照组新兵仅深蹲和直线分腿蹲2个动作的分值显著提高(P0.05),其余5个动作的分值下降,且主动直腿上抬和躯干稳定性俯撑动作的下降幅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与训练前相比,除深蹲动作外,干预组其余6个单项分值的变化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纠正性动作训练后,新兵的动作模式得到改善,运动伤病的风险降低,利于后期体能训练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新兵功能性动作能力现状,筛查军事训练伤风险人群,为提高体能训练水平和预防军事训练损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部525名2014年度入伍新兵,采用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进行动作模式测试。结果新兵FMS总分范围在8~20分之间,平均(15.35±1.98)分;总分≤14分的动作模式受限人群154人,占总测试人数的29.33%。FMS各单项测试中,主动直腿上抬动作的分值最高,为(2.60±0.55)分;旋转稳定性最低,为(1.93±0.32)分。FMS测试中出现或诱发出疼痛(单项0分)的有48人(9.14%),以躯干稳定性俯卧撑测试为最多,有14人(29.17%),主动直腿上抬动作最少,0人。新兵单项动作模式受限(单项1分)人员246人次,以功能性运动模式受限为主(119人),其次是灵活性模式受限(79人)和运动控制模式受限(48人)。结论新兵整体功能动作能力偏差,动作模式受限和疼痛人员较多,训练损伤风险较高,需开展纠正性训练和疼痛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武警部队基地化新训模式下新兵新训期间训练伤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新兵新训期军事训练伤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部2015年度参加训练的新兵1000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分为个人情况和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两部分。军事训练伤诊断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训练伤发生率为26.55%。城乡背景、营养状况、吸烟史、碳酸饮料饮用习惯、运动习惯等不同的新兵,其训练伤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新兵集训第6-10周发生损伤较多;入伍前营养状况较差、不良生活习惯及农村新兵易发生训练伤;应重视体能训练中劈叉训练、"冲坡"跑、器械训练的防护。  相似文献   

4.
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KABP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警新兵军事训练伤知识、态度和信念、行为(KABP)的情况,为新训期间开展军事训练伤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无记名问卷方式调查武警某部1160名新兵军事训练伤KABP情况。结果新兵军事训练伤知识平均得分37.23分,态度和信念平均得分77.40分,行为平均得分65.87分;高中文化组军事训练伤KABP水平明显高于初中以下组(P〈0.05)。结论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KABP水平较低,要加强新兵集训期军事训练伤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静力拉伸预防新训期武警战士训练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静力拉伸练习对新训期武警战士训练伤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 96 7名武警战士分为实验组 (487人 )和对照组 (480人 ) ,由军医检查记录伤病情况。实验组在每天训练前进行静力拉伸练习作为预防训练伤的干预措施 ,对照组可进行非静力性拉伸准备活动 ,比较两组训练伤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训练伤发生率 (17.2 % )低于对照组 (19.8% )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实验组肌肉 (腱 )损伤的发生率为 3.5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7.9%(P <0 .0 5 )。结论静力拉伸的干预措施对降低新训期武警战士肌肉损伤发生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某军医大学新学员长途徒步行军伤病特征,并探讨其卫生防疫保障措施。方法系统整理徒步行军医疗就诊档案,采用SPSS 20.0数据录入及分析方法,结合本次卫生防疫保障方案和文献调研,提出具体措施。结果新训学员就诊人次率高达250.19%(1351/540),常见伤病包括脚泡、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擦伤、软组织伤,占全部诊治人次的77.47%;各伤病的就诊人次存在一定时间特征。结论新生长途徒步行军伤病谱和特征存在一定特殊性,应根据伤病谱和特征、训练科目和卫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一步强化卫生流行病学侦查、疾病监测和信息分析等措施,从而提早做好施训前防伤病健康教育,科学合理制订卫生防疫保障预案,加强应急医疗事件处突能力,有效防止训练伤病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学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水平与体质指数和功能动作测试结果的相关性,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运动技能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 以240名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GMD-2),观察学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水平,并分组采用体质指数(BMI)和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比较不同组别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水平、BMI指数、FMS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 学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为距离完全成熟还有差距;2)学龄儿童样本TGMD总分、控制项得分与其BMI指数无相关,TGMD移动项得分与BMI指数负相关,而FMS得分受BMI指数负影响;3)TGMD总分与FMS得分正相关,反映TGMD总分高度依赖FMS测试结果。结论 儿童运动技能的发展需要系统的科学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体质量指数(BMI)、性别因素对青少年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 movement screens, FMS)的影响,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损伤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选取北京某中学初二年级11~14岁中学生676名,按性别分组进行FMS总分比较;男女生分别按照BMI分组进行FMS总分比较;FMS的7个动作分别进行性别间比较及分析。探讨性别对FMS的影响、BMI与FMS关系,寻求青少年FMS特点。  结果  男女生BMI标准组FMS评分均高于超重组(P值均 < 0.01),而标准组与低体重组间F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和FMS评分呈负相关(男生r值为-0.27,女生为-0.18,P值均 < 0.05);FMS总分男生组低于女生组(t=-5.31,P < 0.01);FMS各单项测试的男女比较中,除了躯干旋转稳定性外,其他各项性别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FMS总评分及单项评分存在性别差异性。结合BMI指标,FMS评分能较为客观地反映青少年的整体运动能力,可作为中学生体质测试的补充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功能性训练,提高预选卫生士官伤员搬运能力。方法运用实验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某军医大学100名预选卫生士官分组进行为期十周(每周2次,每次80分钟)的传统体能训练和功能性训练。结果50名进行功能性训练的预选卫生士官50米掮法平均成绩提升2.78秒、抱法平均提升1.43秒;50名进行传统体能训练的预选卫生士官50米掮法平均成绩提升1.63秒、抱法平均提升0.79秒。结论功能性训练较传统体能训练能更有效提高预选卫生士官的伤员搬运能力。  相似文献   

10.
探讨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对肥胖男大学生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体成分及身体素质影响的效果,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实践参考.方法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56名肥胖男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组、对照组各28名),实验组进行为期15周(每周2次)的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营养知识讲座和反馈);对照组仅进行常规体能练习,不进行饮食干预.干预前后测试各项指标(7个FMS指标、7个身体成分指标、5个身体素质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经过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除肩部灵活性外,FMS其他各项指标(过顶跨起、跨栏上步、直线弓箭步、躯干稳定性和躯干旋转稳定性)均显著上升(t值分别为-2.11,-2.27,-2.22,-2.08,-2.21,P值均<0.05);FMS总得分由12.07分上升到14.06分(t=-4.22,P<0.05).体成分中脂肪量、身体水分、体脂肪率和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下降到23.97 kg、38.83 kg、26.34%和27.79 kg/m2(t/2值分别为-5.85,-8.30,9.05,7.23,P值均<0.05),蛋白质上升到19.00 kg(=-5.75,P<0.05),且实验组体成分综合评分由64.00分上升到66.71分(t=-6.27,P<0.05).实验组身体素质中的50 m、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和1000m成绩分别提高到8.24 s、14.45 cm、206.61 cm、3.07个和278.27 s(t值分别为5.05,-3.96,-7.46,-3.62,4.40,P值均<0.05).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主观感受增强.结论 15周的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可有效改善肥胖男大学生身体形态、体成分和运动功能障碍,降低运动风险,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兵军事训练常见伤病原因与防治方法.方法:通过调查新兵军事共同训练科目,队列、技术基础、战术基础和体育训练等多种训练方法,寻找军事训练中常见的伤病原因.结果:新兵军事训练常见伤病为:①挫伤:训练时,因未很好的活动四肢、受训者未正确理解训练要领或过度劳累导致发生挫伤.②扭伤、摔伤:新兵入伍前因身体素质较差,入伍后不能适应大强度的体能圳练,训练中,易发生扭伤和摔伤.③骨折:新兵在进行共同科目训练时,可因动作要领不熟悉或意外原因造成骨折.结论:新兵军事训练前应先进行适应性训练及接受医学、各项训练的常识性教育,避免发生军事共同科目中常见的训练伤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部2013-2014年度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及致伤因素,为提高训练质量、保护官兵健康提供参考。方法从《军事训练伤监测信息系统》中抽取2013、2014年度的训练伤病历信息,对训练伤发生时间、部位、伤势、伤类、人群特征、致伤科目和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4年度该部各发生军事训练伤307例和253例,受伤部位均以下肢为主,2个年度均占一半以上;伤类以软组织损伤和骨与关节损伤为主,2个年度均占95%以上;义务兵和学员为训练伤高发人群,2个年度均占约1/3;体能训练为主要致伤科目,防护措施、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等为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每年均出现2次发生高峰,分别在3-4月和9-11月。结论军事训练伤受多因素影响,要针对官兵不同年龄、性别、专业及作训区域、时间和训练科目等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某军校新兵入伍训练阶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训练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军校2012年9月入伍的陆军参训新兵6个训练营中抽取1200名新兵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并探讨入伍新兵训练阶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及分析训练伤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新兵集训期间伤害发生率为9.17%,其中训练伤发生率为7.50%,占总伤害中的81.82%,非训练伤发生率为1.67%,占总伤害18.18%。受伤时间分别在第7周和第10周达到高峰,伤害类型以扭伤/擦伤/拉伤为主(64.55%),受伤的部位主要在双下肢(61.82%),发生的训练伤主要是体能训练引起(66.67%)。训练伤影响因素单因素结果示:户籍为城市的新兵训练伤受伤率(9.87%)明显高于农村新兵(6.42%)(P0.05),不同性别、民族、独生子女情况、家庭经济条件、体重计数训练伤伤害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受伤组的自觉训练量明显高于非受伤组(P0.05),且受伤组的训练内容掌握程度、训练前热身准备程度、训练衣服及鞋子舒适度评分均少于非受伤组(P0.05)。多因素结果示:户籍属于城市及自觉训练量大是影响训练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军校新兵入伍训练阶段训练伤的发生率为7.50%,高于非训练伤,且户籍为城市的新兵及自觉训练量大的新兵应该作为避免发生训练伤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高仿真呼吸系统纤维支气管镜训练模拟器在纤维支气管镜教学中的效果,探讨高仿真模拟教学在纤维支气管镜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麻醉科实习或轮转的培训医师或实习医师40人,根据教学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和临床观摩的方法进行培训,观察组则采用理论授课、临床观摩、训练模拟器模拟训练等方法进行培训。两组学员在年龄、性别、工作年限等一般情况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两组学员培训前后进行理论考核和模拟操作考核,记录两组学员理论考核成绩、在模拟器上完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所需时间以及临床实践中3 min内引导插管成功率。记录两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成绩的提高值以及模拟器上模拟操作所用时间的缩短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培训后理论考核提高成绩为(23±8)分,高于对照组提高的成绩(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对照组模拟器上完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所需时间缩短(51±31)s,明显少于观察组缩短时间(96±2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  相似文献   

15.
军训致四肢损伤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伏忠阳  王玉萍 《中国校医》2000,14(5):349-350
军事训练伤是部队进行军事训练时发生的损伤。训练伤的发生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及个人身体健康。作者对 16 0例警校学员因军训致四肢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本组 16 9例均为我校 1992~ 1999年因军训致四肢损伤的在校学员。其中男性 15 2例 ,女性 17例 ,年龄 19~2 6 (2 2 .0 3± 2 .0 3)岁。1.2 研究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流行病学的回顾性组群研究 ,对7年来在我校卫生队连续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2 结果和分析2 .1  16 9例训练四肢伤与校龄的关系 从表 1知 ,入校头 3月内的学员训练四肢伤占受伤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某部驻训官兵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 PSQI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知觉压力量表(CPSS-10)对1243名驻训官兵进行调查。结果①驻训官兵PSQI总分为(5.64±3.35)分,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25.4%。与常模比较,除日间障碍项分值差异不显著外,余项分值差异均显著( P<0.01)。②驻训官兵PSQI总分与入伍意愿、军事经历、SCL-90总分、EPQ各分及CPSS分值显著相关(P<0.01)。③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依次为SCL-90总分、入伍意愿、EPQ-P分值和PSS分值。结论部分驻训官兵存在睡眠障碍。普及睡眠知识教育、改善心理健康、培养稳定成熟个性、加强特殊环境下的睡眠训练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在康复治疗师腰肌劳损评估中的应用,为劳损性疾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8名康复治疗师进行腰肌劳损情况调查和FMS测评,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作为康复治疗师产生腰肌劳损风险临界点的判断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点二列相关系数、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对FMS分数进行分析。结果 以FMS>14.5为阴性组,FMS<14.5为阳性组,阴性组发生率为14.3%,阳性组发生率为63.6%(χ2=7.901,P=0.019)。点二列相关系数研究结果显示,已知损伤和潜在损伤相关系数分别为-0.499、-0.808,P=0.035、0.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主动直腿上抬测试可能是康复治疗师产生腰肌劳损的潜在保护性指标(P=0.035,OR=0.089),主动直腿上抬分数低的康复治疗师产生腰肌劳损是得分较高的康复治疗师的11(1/1.089)倍。结论 功能性动作筛查能有效评估康复治疗师腰肌劳损,并起到积极预防作用。下肢柔韧性是康复治疗师产生腰肌劳损的主要原因,临床中应通过加强下肢柔韧性训练以达到减轻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情景模拟软件系统对临床医师进行培训,评价该系统在住院医师临床诊治思维培训中的效果。方法运用情景模拟软件系统,将58名住院医师随机分为未培训组、理论培训组、综合培训组,通过系统自带软件进行考核,对各组参训学员考核成绩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随后采取调查问卷形式对培训软件进行评价。结果未培训组考核平均成绩为71 ± 13.2分,理论培训组考核平均成绩为85 ± 11.9分,综合培训组考核平均成绩92 ± 7.3分,三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受训医师对培训效果满意度较高。结论通过情景模拟软件系统进行临床思维培训,能够培养临床医师建立正确的临床诊治思维,提高规范化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入伍的大学生集训是提高其身体素质、体能及应变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训练强度大和难度大 ,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常造成多种训练伤的发生。我们对 812名武警某部新入伍大学生集训期间因训练所致的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812名调查对象均为1997~ 2 0 0 0年地方大学应届毕业生 ,入伍时间不超过 3个月。其中男性 6 90名 ,女性 12 2名 ;年龄 2 1~2 4岁。 (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组群研究方法 ,对病例进行分析。伤情分类和确诊参照全军训练伤防治研究中心拟定的《军事训练伤分类诊断标准》。由于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军事训练等级考核期间部队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和特点,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就诊登记,定期巡诊的方法,整群调查8个建制连的男性官兵在训练考评期间训练伤的发生情况。[结果]该部队在8个月的军事训练等级考评期间训练伤发生率为23.22%;训练伤发生率随军龄的增加逐渐下降;急性创伤性损伤发生率高于慢性过劳性损伤,急性创伤性损伤中关节扭伤发生率最高(占9.47%),其次为挫伤(占2.00%)、擦伤(占1.60%)、急性腰扭伤(占0.67%)和撕脱撕裂伤(占0.26%);慢性过劳性损伤以滑膜炎发生最多(占2.54%),其次为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占1.87%)、跖筋膜炎(占1.74%)、肌腱炎(占1.20%)、腰肌劳损(占1.07%)、疲劳性骨折(占0.53%)、髌骨软骨软化症(占0.27%)。损伤部位以下肢最多,占78.74%;其次为上肢、躯干和头部。下肢损伤以踝关节损伤最常见,其次为小腿、膝关节和足部。训练伤影响因素主要有训练强度过大、技术动作错误、场地不良、心里紧张、思想麻痹、有外伤史、睡眠不良、身体素质差等。伤员住院及伤休人均3.63d,其中有45.98%恢复良好。[结论]在高强度军事体能训练中,要普及训练伤防护知识,科学施训,特别要重视入伍1~2年士兵下肢急性创伤性损伤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