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清除前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配伍组设计,分为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大鼠,每组中各有1只大鼠取自同一窝别,体重相似.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凝固动脉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血肿清除组大鼠术后30min注入尿激酶清除血肿.术后6 h用墨汁-右旋糖酐溶液于升主动脉灌注脑组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紧邻血肿部位1 mm2区域组织内的平均微血管直径,计算微血管密度指数.结果 血肿组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微血管断裂、僵直、变细、血流淤滞.早期血肿清除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大致恢复正常,微血管变细、僵直及墨汁浓集现象基本消失.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假手术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平均直径分别为(10.4±2.4)、(19.8±2.0)、(19.6±1.7)μm;微血管密度指数为0.025±0.007、0.264±0.044、0.214±0.020.血肿组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清除组与假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组平均微血管密度指数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微循环障碍.超早期血肿清除可明显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2.
CT引导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于1978年被首次报道,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血肿靶目标定位精确度高,对高龄、高危、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全麻者及大脑深处或小脑、脑干血肿患者,可及时行血肿吸除减压已成为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王国栋  朱军 《山东医药》2003,43(27):59-60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且最危险的继发病变。按伤后至血肿症状出现的时间 ,其可分为急性血肿 (3天内 )、亚急性血肿 (3天至 3周 )、慢性血肿 (>3周 )。根据血肿所在解剖部位 ,其又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及特殊部位血肿。1 临床特点1.1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 ,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性骨折患者 ,以额颞部和顶颞部最多。其病情进展迅速 ,患者常在数小时内出现昏迷 ,发展为脑疝。慢性硬膜外血肿多源于静脉出血 ,发展较慢 ,早期不易觉察。急性硬膜外血肿…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颅内出血与血肿的诊断及急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最危险,却又是可逆的继发性病变。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脑组织,常引起局部脑功能障碍和急性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改变,若未及时处理,可导致脑疝而危及生命,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通常受伤至血肿形成有一个病情演变过程,其发展速度急缓不一,依出血的速度和部位而异。按伤后至脑受压症状出现的早晚分为急性血肿(3d内)、亚急性血肿(4~21d)、慢性血肿(22d以上)。根据血肿位于颅内的解剖部位不同又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1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头颅CT血肿形态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脑出血患者131例,分为血肿形态规则组84例和血肿形态不规则组47例,受试者均接受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2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预后。结果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比较,血肿形态规则组血肿残余量、拔管时间、血肿残余率明显降低,术后1、2周GCS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与入院时比较,血肿形态规则组术后1、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周GCS明显升高(P0.05)。血肿形态规则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16.67%vs 72.34%,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不规则血肿影响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02、0.833,约登指数为0.535,曲线下面积为0.768。结论血肿形态规则提示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获得良好效果,而血肿形态不规则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对62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血肿部位、血肿量分别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12例、血肿穿刺联合尿激酶引流术13例、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10例、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侧脑室穿刺引流术27例(包括环枕减压术9例)。治愈25例,好转22例,无效6例,死亡9例。认为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血肿部位、血肿量而采用个体化手术疗法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 2000年8月—2009年10月我科共对649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35例发生再发性血肿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本组35例再次手术后恢复良好7例,中残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8例。结论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血肿包括:(1)原血肿手术部位再出血;(2)多发性血肿的非手术部位血肿形成。临床应采取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并强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以便及时发现并再次手术清除继发性血肿、缓解颅内压。  相似文献   

8.
1999~ 2 0 0 2年 ,我们共收治一侧硬膜外血肿合并对侧脑挫裂伤继发脑内血肿患者 38例 ,并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3例 ,女 5例 ;年龄 15~ 72岁 ,平均38.5岁。其中车祸致伤 34例 ,坠落伤 3例 ,摔伤 1例。CT检查示一侧颞部硬膜外血肿合并对侧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12例 ,一侧颞部硬膜外血肿合并对侧额颞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9例 ,一侧额颞硬膜外血肿、额叶脑挫裂伤合并对侧额颞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7例 ,一侧颞部硬膜外血肿、额叶脑挫裂伤合并对侧额颞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6例 ,一侧颞部硬膜外血肿、额叶脑…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出血是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卒中类型,早期血肿增大是临床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血肿增大与血压增高程度、凝血功能、出血部位和血肿形态等因素有关,其中,早期血肿增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备受关注.深入了解早期血肿扩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为寻求限制血肿增大的药物提供相关的理论证据.文章就预测早期血肿增大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急性颅内血肿与临床心电图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收集对12例急性颅脑外伤所致颅内血肿清除术前、血肿形成时、血肿清除术后,三个不同时期心电图资料作对比分析,重点观察血肿期间心电图变化,探讨急性颅内血肿对心电图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在不同手术时机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情况。探讨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及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出血组、3h和6h血肿抽吸组,每组24只。采用自体血50ml注入大鼠尾状核内制备脑出血模型,并进行脑出血模型成功的评价,在脑出血组和血肿抽吸组大鼠脑内血肿中心血肿注入1000U尿激酶溶解血肿,对两个血肿抽吸组于脑出血后3h和6h,抽吸出部分血肿(血肿总量的50%);对照组注入等量等渗盐水。于1、3、5、7、10、14d分别评价神经功能,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脑组织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结果与脑出血组比较,血肿抽吸组(3h和6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OD活性均增高(P〈0.05);而MDA水平则下降(P〈0.05)。并且3h血肿抽吸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6h血肿抽吸组。结论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与手术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进行手术治疗的时问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20例,CT辅助简易定位,采用微创穿刺方法,应用一次性穿刺针穿刺抽吸、液化、引流血肿,1~3d内血肿基本清除后拔出穿刺针.观察血肿大小、症状、体征、并发症、随访时间、ADL分级.结果 穿刺后头痛立刻缓解9例,肢体麻木无力好转3例,昏迷者于术后1~7d恢复意识;术后当日复查CT,评估剩余血肿与术前对比,均减少>50%,血肿均于2~4d内基本清除或仅残余5~10 mL血肿.1年后遗留轻度语言障碍1例,对侧肢体力弱2例,严重智能减退2例;无继发脑积水、癫痫、颅内积液等.结论 应用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血肿周围继发性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变化极其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肿周围组织确实存在多种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如血肿占位效应、血肿内成分对周围组织的损害、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肽Y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改变等。  相似文献   

14.
自1998年以来,我院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治疗幕上颅内血肿37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男212例,女158例;年龄12~88岁,平均46.7岁。血肿种类:硬膜外血肿78例中,急性硬膜外血肿3例,亚急性硬膜外血肿72例,慢性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89例中,亚急性硬膜下血肿1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72例;脑内血肿203例中,基底节区158例、丘脑出血23例、皮质下出血22例。出血量30~110ml,平均50.2ml;车祸伤108  相似文献   

15.
颅脑外伤导致颅内出血,引起颅内血肿.根据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颅后窝血肿和多发性血肿.患者手术后需制定康复治疗计划.为加速某些患者术后伴有轻度头痛和肢体无力等症状的恢复,我们为患者做一些饮食调养与生活调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早期预警作用及改善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无创颅内压(NICP)监测技术对该院收治的160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监护,根据颅脑CT检测结果分为血肿稳定组和血肿扩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NICP、颅脑灌注压(CPP)、血肿侧与健侧NICP差值(D值)、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治疗预后情况。结果入选患者中血肿扩大57例(35.63%),其中12 h内发生血肿扩大52例(91.23%);血肿扩大组患者复测时NICP值、D值均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而CPP值以及血肿稳定组NICP值、CPP值、D值与入院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中D值>1.3 mm Hg的病例情况统计显示,入院首测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测时血肿扩大组明显高于血肿稳定组(P<0.01)。GOS评分血肿扩大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血肿稳定组,植物生存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血肿稳定组(P<0.01);但两组中残率和重残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NICP监测技术无创、连续监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早期了解血肿动态变化情况,对出现血肿扩大的患者及时干预,改善治疗预后,将D值作为评估指标能够使早期预警效果更敏感。  相似文献   

17.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硬膜外血肿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以2000年1月~2006年1月我科收治的137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开颅血肿清除术组(52例)和微创血肿清除术组(85例),对比两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相比,微创组的患者术后昏迷时间或住院时间均短,并发症发生率亦低.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快捷、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发病后12 h内经头部CT确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证实脑出血后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MMP-9浓度。记录患者入院时血压、头部CT特征、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病史等资料。距首次头部CT检查42~54 h内复查CT或患者意识障碍加重时即刻复查CT,与首次CT结果比较,血肿体积差≥12.5 cm3或2次血肿体积之比>1.4即为血肿扩大。分析MMP-9水平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6例患者,其中41例发生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2.0%。①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MMP-9中位数水平为112μg/L,血肿非扩大组为79μg/L;血肿扩大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首次测量的收缩压水平高于血肿非扩大组,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短于血肿非扩大组;血肿形态为不规则的比率高于血肿非扩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短、血肿形态不规则外,血浆中MMP-9水平升高也是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5.65,95%CI:5.30~46.15)。③通过ROC曲线获得MMP-9的临界值为97.5μg/L,其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是0.791,特异度是0.727。结论血浆MMP-9水平增高是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速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血肿体积为2.0~33.4 ml)经内科保守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血肿吸收速度的因素.血肿体积采用多田氏法计算,血肿吸收速度(ml/d)=(首次检查CT血肿体积-首次复查CT后血肿体积)/间隔时间.结果 ①血肿吸收速度为0.13~1.90 ml/d,平均(0.58±0.31)ml/d.②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部位的血肿吸收速度不同;10m1≤血肿体积〈 30 ml的吸收速度快于<10 ml和≥30 ml的血肿吸收速度.有饮酒史、高血压病史、肝功能异常、入院首次收缩压增高及合并感染,使血肿吸收速度减慢;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使用甘露醇加快血肿吸收速度.血肿吸收速度与总胆固醇、血尿素氮水平呈负相关(r = -0.789,r=-0.586);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681).均P〈0.05.③性别、年龄,糖尿病、卒中史、吸烟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形态,入院时意识状况,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空腹血糖,低钠、低钾,联合使用脱水剂,入院首次舒张压增高及住院期间平均动脉压均不是血肿吸收速度的影响因素.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肿吸收速度与血浆D-二聚体、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t =4.781,t =2.092);与胆固醇水平、入院首次收缩压升高、尿素氮水平及合并感染呈负相关(t=-3.327,t=-3.061,t=-2.700,t=-7.421).⑤血肿吸收速度与患者入院至首次复查头部CT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无相关性(r=0.083).结论 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清尿素氮水平、入院首次收缩压升高,血脂水平,合并感染可能是影响脑出血后血肿吸收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T在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T诊断,分析血肿数量、血肿部位、血肿形态、水肿带及占位效应。结果共检出血肿340个,包括单发血肿313例(97.81%)及多发血肿7例(2.29%),单发血肿的比例显著高于多发血肿;血肿体积1.7~11.7 cm3;血肿部位多见于基底节,共179个,比例为52.65%,对应例数为166例;其次为丘脑部位,共发现血肿75个,比例为22.06%,对应例数为68例,上述两个部位的血肿数量显著多于其它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243例,其中血肿破入脑室系统109例、破入同侧侧脑室38例、血肿破入双侧侧脑室24例、破入三脑室18例、破入四脑室9例、破入全脑室17例、破入蛛网膜下腔5例。结论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检查,具有方便快捷、无创伤、准确性高等优势,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