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海光  谭郁彬 《白血病》1999,8(2):78-81
目的 对喉非霍奇金淋巴瘤(LNHL)这一罕见病变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并对其病理诊断,起源组织与EBV感染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方法 复习18a间9例喉NHL病理存档资料及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病理分型及观察。结果 9例均表现渐进性声嘶伴憋气,6例以呼吸困难急症入院,组织学上多形T细胞淋巴瘤5例,B细胞淋巴瘤4例,其中淋巴浆细胞样型和小细胞性各2例,2例B淋巴瘤作EBV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  相似文献   

2.
中线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EB病毒在中线T细胞淋巴瘤中的感染情况,作者对遵义地区46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进行EBV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EBVDNA),用RNA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1/2)。结果:EBVDNA阳性率为76.1%(35/46);EBER1/2阳性率为67.4%(31/46)。鼻腔、鼻咽、口咽T淋巴瘤EBER1/2阳性率分别为88.9%(16/18)、71.4%(5/7)、47.6%(10/21)。在多形细胞性淋巴瘤中,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EBER1/2阳性率为80.0%(16/20),小多形细胞性为73.3%(11/15)。结果表明EBV感染与中线T淋巴瘤关系密切,它在该肿瘤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中线T淋巴瘤的EBV感染率与解剖学部位有关,多形细胞性淋巴瘤EBV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喉恶性淋巴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根据19例原发性喉恶性淋巴瘤,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方法 19例中声门上区14例,声门区5例。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下呈粘膜光滑肿瘤14例,坏死糜烂性改变5例,病理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NHL9例,T细胞NHL10例,其中中线T细胞NHL5你,治疗均以放射治疗为主,采用6MVX照射或^60Coγ照射,以局部野为主,照射野后部分加照9~12MeV电子线。放射治疗前  相似文献   

4.
EBER1/2,LMP—1在NK/T在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NK/T细胞淋巴与EB病毒(EBV)的关系。方法收集26例NK/T细胞淋巴瘤(淋巴结内10例,淋巴结外16例),采用免疫组化学S-P法确定瘤细胞本质,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1/2)。结果①在26例NK/T细胞淋巴瘤中,EBER1/2检出率为46.2%(12/26),其中淋巴瘤中,EBER1/2在鼻腔检出率为90.0%(9/10),其它部位为33.3%(2/6),2组比  相似文献   

5.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组织中EB病毒的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a C  Liu F  Sun Y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267-269
目的探讨EB病毒与我国各类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关系。方法以EB病毒LMP基因为探针,对214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组织中EB病毒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并用SYSTAT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霍奇金淋巴瘤(HD)、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淋巴组织良性增生(BLP)组织中EB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0.0%(15/50),14.0%(18/129)及2.9%(1/35)。在NHL中,高度恶性(HNHL)、中度恶性(MNHL)及低度恶性(LNHL)EB病毒阳性率分别为28.1%(9/32)、10.5%(9/84)及0%(0/9)。HD与HNHL间EB病毒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LP(P<0.01,P<0.05),MNHL和LNHL与BLP间EB病毒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B病毒与HD及HNHL的发生有关,而与MNHL及LNHL的发生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益华  吕翔 《浙江肿瘤》1999,5(4):197-198
(目的)对7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LB)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研究,以探讨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患者以男性多见(6/7例)好发于扁骨,多数为B细胞性淋巴瘤(5/7例)T细胞性淋巴瘤(1/7例)和组织细胞性淋巴瘤。(结果)患者以男性多见(6/7例)好发于扁骨。多数为8例细胞性淋巴瘤(5/7例)T细胞性淋巴瘤(1/  相似文献   

7.
探讨鼻腔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本院175例鼻腔NHL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利用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性别之比为3.5:1,平均年龄46.6岁,其中T细胞性淋巴瘤146例,B细胞性淋巴瘤29例,100例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表达T细胞分化抗原的有81例,表达B细胞分化抗原有19例;无一例肿瘤细胞表达Mac-387,LYS,AAT。结论:鼻腔NHL以高度恶性T细胞性为  相似文献   

8.
张雅洁  刘奕生  王广才 《肿瘤》2000,20(2):108-110
目的 IBL样T淋巴瘤属高度恶性肿瘤,由于其细胞成份的多样笥,病理组织学上很易误诊为良性病变。现将9例报告如下。方法 全部病例做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结果 组织学上最显著的特征是血管旁胞浆淡染透明的透明细胞显著增生,2例呈现弥漫增生,7例呈现小灶状增生。小至中等大的异型核细胞散在于小灶状增生的透明细胞周围。  相似文献   

9.
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病(NHD)中EB病毒DNA。结果EB病毒DNA的检出率分别为:HD486%(18/37),各亚型中淋巴细胞为主型(LP)286%(2/7),结节硬化型(NS)20%(2/10),混合型(MC)75%(9/12),淋巴细胞消减型(LD)625%(5/8);NHD32%(8/25),其中T细胞淋巴瘤(TML)636%(7/11),B细胞淋巴瘤(BML)71%(1/14)。结论国内淋巴瘤的发病可能与EB病毒的感染有一定关系,其中以HD中的MC和LD及NHD中的TML与EB病毒的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0.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EB病毒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饶慧兰  黄奕莉  侯景辉  林汉良 《癌症》1999,18(4):407-408,425
目的:了解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与埃泼斯坦-巴尔(EB)病毒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LSAB法对12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进行EBV编码的RNA(EBERs)及EBV潜伏膜蛋白(LMPI)和潜在膜抗原检测。结果:本组12例ALCL中EBERs阳性率为25%(3/12),12例ALCL LMP1检出率为8.3%,EBNA2检出率为0(0/12);12例ALCL免疫表型,8例为T源性  相似文献   

11.
中线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线T细胞淋巴瘤(MTL)与EB病毒的关系,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观察其EB病毒的存在情况,结果20例MTL均显示T细胞标记阳性,B细胞标记阴性;原位杂交EB病毒(EBER-1)阳性率70%(14/20),LMP-1检出率50%(10/20),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与MTL存在密切关系,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中线恶网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我院1983年6月至1989年12月收治临床诊断中线恶网,经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患者104例。男:女为2.1∶1。年龄15~75岁。病程1月~2年8月。首发症状鼻塞、鼻衄、流涕(55.8%),咽喉痛咽部肿物(23.1%)。病理类型除13例为不肯定T细胞来源或B细胞淋巴瘤外,其余均为外周T淋巴瘤。作者认为不应将中线恶网等同于外周T淋巴瘤,因存在B淋巴瘤及非淋巴瘤病例。原发部价鼻腔(62.5%),韦氏环(27.9%)。临床分期Ⅰ期35,Ⅱ期58,Ⅳ期11。治疗方法:单纯放疗27例,放疗后化疗46例,化疗后放疗31例。用寿命表法计算5年生存率,Ⅰ期93.9%,Ⅱ期50.6%,Ⅳ期16.4%;总计63%。中线恶网最常侵及鼻腔,局限于鼻腔预后较好,但侵及副鼻窦、外鼻及淋巴结或合并全身症状生存率明显下降。该病对放、化疗不很敏感,建议放疗量55~60Gy,化疗COBVP16P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p53基因突变与EB病毒相关性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P53基因突变与埃伯斯坦-巴尔病毒相关性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原位杂交(ISH),PCR-SSCP对26例确诊为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进行P53蛋白及基因的检测。结果:EBV编码的小RNA探讨(EBER)17/26例阳性;P53蛋白13/26例阳性;对其中12例进行P53外显子5,7,8的PCR-SSCP检测,发现P53突变7/12例阳性,EBV阳性组5  相似文献   

14.
胃MALT淋巴瘤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吕翔 《肿瘤防治杂志》2000,7(3):232-235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诊断与分类方法。方法:对14例MALT淋巴瘤进行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定量研究。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组化染色,并应用HPLAS-100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肿瘤细胞核的形态进行定量测定。结果:14例胃MALT淋巴瘤中CCL细胞性9例。小无裂、大无裂、T免疫母细胞性各1例,CCL合并大细胞性淋巴瘤2例。形态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胃MALT淋巴瘤与对照  相似文献   

15.
曹海光  李敏 《白血病》2000,9(4):201-205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上呼吸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UCHL-1、CD3、L26、4KB5、CD79a、LCA、EMA、溶菌酶等抗体及CS1-4(LMP-1)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进行淋巴瘤确诊、淋巴瘤免疫表型研究和EB病毒感染情况的分析;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EBER1/2)原位杂交检测,探讨瘤细胞EB病毒感染情况及与EB病毒潜在膜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6.
EB病毒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克拉  宗永生 《癌症》1998,17(1):10-12,F004
目的:EB病毒感染与喉鳞状细胞的发生发展是否有关迄今未明。本文目的在于了解EB病毒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各种EB病毒基因产物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9例不同分化类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s)、潜伏感染膜蛋白(LMP1)、EB病毒核抗原(EBNA-1)、溶解感染立即早期基因编码蛋白ZEBRA、早期基因编码蛋白EA-D、晚期基因编码蛋白VCA和MA。结果:各检测指标在未分化癌、低分化和中分化鳞癌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但在2例高分化鳞癌均为阴性。发现EB病毒潜伏性和溶解性感染基因产物表达分别随着癌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弱和增强。7例低分化和1例中分化鳞癌LMP-1除胞膜和胞浆阳性外,胞核也呈明显阳性。2例低分化和1例中分化鳞癌中有少量癌细胞ZEBRA阳性。结论:部分喉鳞状细胞癌尤其是未分化和低分化鳞癌的发生发展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提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与EB病毒基因表达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孙文勇  张谷 《浙江肿瘤》1997,3(2):91-92
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2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应用MALT概念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临床以中年人多见,男女性别之比为1.4:1.病变好发于胃窦,体部。22例经免疫组化证实均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6例病理形态学呈典型MAL淋巴瘤,13例呈不典型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MALT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及其与临床的联系。方法 收集20例胃肠道MALT淋巴瘤,采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 20例胃肠道MALT淋巴瘤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率2.3:1。平均年龄48.2岁(22-65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部位以贲门最多见,其次为回盲部。病理学以低度恶笥淋巴瘤多见,经免疫组化标记证实全部为B细胞性淋巴瘤。结论本病衰  相似文献   

19.
1994年9月至1995年3月对经病理确诊而未治疗的109例鼻咽癌患者的血清总唾液酸(TSA)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测定EBV的VCA-IgA、EA-IgA、EDAb.结果提示:TSA水平与不同临床分期及转移有关系,而未发现EBV的VCA-IgA、EA-IgA、EDAb与不同临床分期及转移有关系。因此对已确诊的鼻咽癌病例,应提倡检测TSA。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我所1995年5月~1998年5月22例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疗效分析。方法采用IMVp16方案联合顺铂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22例。其中B细胞14例,T细胞4例,霍奇金病4例。恶性程度均为中~高度,分期为Ⅱ~Ⅳ期。结果治疗结果CR9例,占409%。PR8例,占364%。有效率为773%。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Ⅲ~Ⅳ度为455%。胃肠道反应率409%。结论IMVp16方案联合DDP化疗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是较有效且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