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内障手术初学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囊外摘除术,学习曲线特点及学习过程中同玻璃体脱出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作者最初的连续350例超声乳化手术和350例囊外摘除手术经过,并分析手术患者性别、年龄、眼别、白内障类型、人工晶状体度数、撕囊是否成功、患者是否配合等因素对玻璃体脱出的影响.结果 各因素对囊外摘除手术玻璃体脱出发生率均无影响,白内障类型、人工晶状体度数、撕囊是否成功对超声乳化手术玻璃体脱出率有影响,其中IV级核、撕囊不成功、IOL度数≥24.5、Ⅰ级核及IOL度数≤15.0等5个因素是玻璃体脱出的危险因素,Ⅱ级核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超声乳化手术较囊外摘除手术受患者条件影响更大,初学者宜选取正视眼、Ⅱ级核、相对年轻的患者并在撕囊成功的前提下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囊破裂玻璃体脱出的原因、处理方法、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及如何避免并发症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对1570眼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病例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185眼(占11.78%)、并发玻璃体脱出121眼(7.71%);术后早期(1周内)视力平均0.5。结论 后囊破裂可以出现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各个手术步骤,术中重视预防;及早发现后囊破裂并给予适当处理,准确判断后囊破裂的大小和方位,恰当利用残留的前后囊膜,正确处理脱出的玻璃体,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的原因、处理方法、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及如何避免并发症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对1570眼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病例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185眼(占11.78%)、并发玻璃体脱出121眼(7.71%);术后早期(1周内)视力平均0.5。结论 后囊破裂可以出现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各个手术步骤,术中重视预防;及早发现后囊破裂并给予适当处理,准确判断后囊破裂的大小和方位,恰当利用残留的前后囊膜,正确处理脱出的玻璃体,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和技巧。方法 对28例(28眼)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Ⅰ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中玻璃体脱出前房4眼。术后矫正视力〈0.1者3眼,0.1-0.4者9眼≥0.5者16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17眼,植入睫状沟内11眼。术后4眼出现瞳孔区纤维蛋白渗出,1眼人工晶状体脱位。结论 后囊破裂的外伤国性白内障可行超声乳化Ⅰ期后房人工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白内障的先进手术方法,而完成手术的关键之一是晶状体前囊膜的连续环行撕囊术(continuous curvihnear capsulorhexis,CCC),成功的CCC其平滑、完整的撕囊口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撕、拉等操作的作用力,减少晶状体囊膜放射状撕裂导致晶状体核块沉人玻璃体腔及玻璃体脱出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确保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人,从而保证术后远期人工晶状体位置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的原因及术中处理方法。方法 对白内障在小切口非乳化摘出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的22例进行回顾性总结,记录后囊破裂时间、玻璃体脱出情况、处理方法及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结果 22例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矫正视力≥0.5者16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虽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但只要经过正确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转型期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洁  施玉英 《眼科》1998,7(1):8-9
总结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转型期29例病人32只眼,后囊膜破裂6例,其中有3例玻璃体脱失,2例虹膜损伤。超声乳化术并不是一简单的手术,发生后囊破裂和玻璃体脱失的机率高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转型此项手术要慎重,并要有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白内障经小瞳孔超声乳化手术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伴有小瞳孔及虹膜前或后粘连者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 对30例(32眼)外伤引起的陈旧性虹膜前、后粘连及小瞳孔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利用虹膜拉钩,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和拦截劈裂法乳化晶状体核,通过4~5mm大小的瞳孔完成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获得生理性圆形或近圆形瞳孔。无一例后囊破裂,无一例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 采用合理的手术技巧和器械治疗外伤引起的小瞳孔白内障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的处理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的处理朱思泉吴笑梅古财然张定兴黄彪龙许冰我们从1991年以来,分别用高粘型粘弹剂和玻璃体前段切除术处理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48例(50只眼),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在968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有48例(50只眼...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切割联合前部超声乳化及IOL植入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评估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同时联合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和IOL植入治疗并发晶状体混浊的玻璃体积血的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4期间28例并发有晶状体混浊的玻璃体积血患者,分别进行保留晶状体和联合前部超声乳化的玻璃体切除手术。结果联合手术在手术操作,术后反应与保留晶状体眼无明显差别,术后视功能恢复上要优于保留晶状体眼。结论对并发晶状体混浊的玻璃体积血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同时联合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和IOL植入治疗的术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于瞳孔呈麻痹性或粘连性散大状态(直径≥5 mm)的白内障患者,如何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在小直径的连续环形撕囊口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待残余的前囊膜增生混浊后形成人造小瞳孔,消除像差等干扰,提高视觉质量.方法 对51例(63只眼)瞳孔呈病理性散大的白内障患者,手术显微镜下做直径小于4 mm 的连续环形撕囊.在囊袋内采用高负压吸引,原位拦截劈核法,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经过3个月以上的随访,残余的囊袋前膜增生混浊,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白色机化膜,撕囊口缩小至3 mm左右,患者的视力在原发病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对于存在病理性大瞳孔的白内障患者,借助于精细的显微镜手术技巧和超声乳化技术,完成小撕囊口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利用日后混浊的前囊膜代替虹膜,形成人造小瞳孔,是使患者在脱盲的基础上提高视觉质量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应用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的疗效。方法 17例(21眼)小瞳孔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术中采用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结果 17例(21眼)采用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术中出现囊袋口放射状撕裂1眼(4.76%),囊带口欠规则略呈梅花状2眼(9.52%),术后出现角膜水肿6眼(28.57%),术后出现眼压升高者3眼(14.29%),术后出现角膜后KP、房水混浊等前房炎症性反应2眼(9.52%),无后囊膜破裂、悬韧带断离、前房出血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未采用瞳孔扩大装置的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完成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3.
小瞳孔下晶状体乳化术环形撕囊及劈核的技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小瞳孔 晶状体乳化手术中撕囊及劈核的手术技巧、并发症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41眼)散瞳后瞳孔在4mm以下的白内障患者,采用黏弹剂或非切开方法扩大瞳孔,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和乳化前深埋手法劈核,超声乳化并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除2例(2眼)外伤性白内障因前囊机化,用囊剪协助撕囊以外,其余全部环形撕囊成功;所有劈核超声乳化顺利。无一例后囊破裂,无一例角膜内皮失代偿。术后1周和1月,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25眼(66.97%)及35眼(85.37%),而术后1月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39眼(95.12%)。结论 小瞳孔白内障并非连续环形撕囊及劈核超声乳化手术的相对禁忌症,应用合理的手术技巧,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尹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4):752-754
目的:探讨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在外伤性白内障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01/2016-05的31例31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术中联合前房内注入TA,以帮助辨识是否有玻璃体脱出以及玻璃体所在位置.13例13眼被证实后囊膜完整,无玻璃体脱入前房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18例18眼被证实伴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随访6~12 mo.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Ⅱ期角膜穿通伤患者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18例前房内注入TA证实伴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在TA辅助下,明显改善了术中玻璃体皮质的辨识度,均彻底切除了前房的玻璃体.术后随访28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大于4.5.所有患者术后眼内炎症反应轻微,均未出现持续1 wk以上的高眼压及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瞳孔位置居中.结论:曲安奈德前房内注射使得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更安全,术中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的处理更容易,同时可以抑制术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后极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吸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极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吸出术特殊手术方法。方法设计了不作水分离,只作水分层,囊袋上劈核,保护后极部后囊等特殊手术方法完成后极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吸出术,避免后囊破裂导致的晶状体核下沉、玻璃体脱失等手术并发症。结果明显降低了后极性白内障术中并发症。结论作者设计的特殊手术方法减少了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手术风险,具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瞳孔白内障囊膜染色双手连续环形撕囊法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31例(31眼)小瞳孔白内障患者,行囊膜染色后,以双手法一边拉开虹膜、瞳孔,一边连续环形撕囊,再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5 d内,每天查视力,观察前房反应、瞳孔状态及人工晶状体状态.结果 术后除3眼因反应较重、视力恢复差外,其余28眼均获得了满意视力,术后视力范围0.15~0.80.3眼术后虹膜反应较重,前房闪辉(++);5眼出现轻度虹膜反应,前房闪辉(+);其余23眼仅部分有轻微前房反应.2眼瞳孔膜闭患者术后瞳孔居中,直径约2.5 mm,余29眼患者术后瞳孔位置及大小均与术前相当.结论 掌握好手术技巧,小瞳孔白内障囊膜染色双手连续环形撕囊法超声乳化手术同样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初期70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和避免从白内障囊外除术到超声乳化吸除术过渡中的手术并发症。方法 对70例79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了分析。结果 术中并发症玻璃体脱出9例,占12%,其中3例为晶状体翻转活动度过大晶状体缘划破后囊,2例在追逐游窜的晶状体碎核时误吸后囊,1例灌注时由于灌注压过大撑破后囊,1例发生在乳化锅底样白内障时损伤后囊,2例因撕囊失败,发型罐式截囊,乳化头吸住边缘不整齐的前囊膜造成后囊破裂。误吸虹膜3例。6点位虹膜跟部断离1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角膜水肿,占40%,与手术操作技术不娴熟,超声能量过大,乳化时间过长有关。前房内乳化晶状体核、前房涌动、浅前房时乳化头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是尊致重度角膜水肿的原因。结论 连续环形撕囊和乳化晶状体核是乳化手术的关键。我们的资料表明,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了囊外除术并认真学习超声乳化理论知识,经过认真的训练和实践,就能减少并发症,较快的掌握超声乳化技术。  相似文献   

18.
王兰  施玉英 《眼科》1996,5(1):23-25
近年来对白内障摘出术中玻璃体脱出的处理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玻璃体脱后进行妥善处理,术扣并发症少,视力预后较好,与不合并玻璃体脱出的病例相比,在手术技巧达到一定水平后,视力无显著性差异,文中对部分副主任医师施行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出现玻璃体脱出的14只眼和住院医师施行的白内障外摘出术中出现玻璃体脱出的22只眼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同期无玻璃全脱出的患者视力进行了比较,结果:前  相似文献   

19.
小瞳孔白内障手术属于疑难和复杂性手术,约占白内障手术的5.19%。在我科进行超声乳化术的1500例白内障患者中,小瞳孔白内障有48例(52眼)小瞳孔,现将手术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玻璃体灌注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行玻璃体灌注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特点、手术并发症和视力预后。方法对52例52只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行玻璃体灌注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记录术中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和视力预后。结果2只眼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出现“灌注偏离综合症”,39只眼可见角膜后壁细小灰白色乳化硅油集聚并排出眼外。所有病例未出现巩膜塌陷、晶状体掉入玻璃体腔等术中并发症,11只眼术中发现后囊混浊机化,其中9只眼行后囊连续环行撕囊术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2例撕除全部后囊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52只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对曾行硅油填充、虹膜后粘连、小瞳孔、多次手术后低眼压、怀疑晶状体损伤的复杂性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术中应行玻璃体腔液体灌注以利手术操作和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