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分子化合物J2在抑制小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23只C57BL/6小鼠作为供体,76只BALB/c小鼠作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随机数字法分为A、B、C及D组,A组为BALB/c小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B、C及D组为C57BL/6-BALB/c小鼠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灌胃给药,A组和B组给予不含药物的空白液,C组和D组分别给予环孢素A(CsA)和小分子化合物J2,连续灌胃12d,比较各组小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术后21d对各组小鼠行外周血单核细胞行流式细胞学检查,并做角膜植片的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观察期内角膜植片未发生排斥,B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7.8±2.1)d,C组为(38.1±9.9)d,D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40.6±8.3)d,D组与A组(P=0.04)及B组(P=0.00)比较存活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流式细胞学检查显示J2给药小鼠外周血CD^+细胞、CD8^+细胞未发生增殖,组织学检查证实术后21dD组角膜植片未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小分子化合物J2能够抑制排斥的发生,延长小鼠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中华胺群条峦,2007,43:608-612)  相似文献   

2.
小分子化合物J2抑制小鼠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药物J2抗同种异基因小鼠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设计的研究方法.建立以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的角膜移植实验模型,其中供体38只,受体100只,随机分为A、B、C、D 四组,每组25只.A组为BALB/c小鼠白体原位角膜移植,B、C及D组均采用C57BL/6-BALB/c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采用腹腔注射给药,自手术当日开始,A组、B组给予安慰剂,C组给予CsA 10 mg/kg体重,D组给予J215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续给药12 d.观察各组植片生存指数变化,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角膜植片病理改变;分别在术后1、2、3及4周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角膜植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各组间植片存活时间差异采用One-Way ANOVO分析进行比较,两组之间比较采用SNK法.结果 B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8.88±4.19)d,D组发生排斥时间明显延迟为(33.62±6.S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33,P=0.00),而D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85,P=0.60).组织学检查证实,术后21 d,B组见大量细胞浸润,而D组与C组植片未见明显的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安慰剂组角膜植片大量CD4+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J2组与CsA组植片仅有少量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RT-PCR结果显示,在正常小鼠角膜未见IL-10和IFN-γ基因表达;异基因移植组从第1周开始表达各种基因,第3周表达明显增强;而J2组与CsA组从第1周开始表达,第2、3周表达减弱,第4周表达强于前3周.结论 J2通过拮抗CD4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Ⅱ分子结合抑制CD4+T淋巴细胞激活,从而具有抗小鼠角膜移植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拮抗CD4小分子化合物J2抗小鼠角膜移植排斥的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3只Balb/c小鼠分成A、B、C、D及E组,A、C、E组各13只,B、D组各7只,A组为不做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B组为自体角膜原位移植组,C、D、E组为Balb/c-C57BL/6同种移植组,其中B、C组给予不含药物的空白液灌胃,D组给予环孢菌素A(CsA)10 mg/kg体重,E组给予J2 15 mg/kg体重.在角膜移植后第1至4周,每周行外周血流式细胞学检查,观察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趋势,在角膜移植后3周行迟发性超敏反应实验,在角膜移植后18 d行免疫酶联斑点实验,检测脾脏白细胞介素2(IL-2)、IL-10、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实验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重复测量资料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流式细胞学检查显示:E组小鼠外周血总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较B、D组未发生特异性增殖(CD3~+CD4~+T淋巴细胞的E与B组间比较,P=0.776;E与D组间比较,P=0.606.CD3~+CD8~+T淋巴细胞的E与B组间比较,P=0.941;E与D组间比较,P=0.482).迟发性超敏反应结果显示:在移植后3周,E组小鼠对供体脾细胞和第3鼠系脾细胞均呈低反应,与A组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0,P=0.422).免疫酶联斑点试验结果显示:E组分泌IL-2较A组增加(36.0±7.6),分泌IFN-γ较A组增加(56.0+42.2),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2比较,P=0.832;IFN-γ比较,P=0.356).IL-10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11,P=0.240).结论 J2阻断了CD4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Ⅱ(MHC-Ⅱ)类分子的抗原提呈过程,特异性抑制了抗原特异性迟发性超敏反应的发生;在J2阻断CD4/MHC-Ⅱ类分子的抗原提呈过程后,IL-2、IFN-γ及IL-10分泌未发生特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究小分子化合物J2对同种异基因小鼠角膜移植后植片RANTES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新型药物J2对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自体原位移植组,B、C、D组均采用C57BL/6-BALB/c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术后采用腹腔注射给药,自手术当日开始,A组、B组给予安慰剂,C组给予CsA10mg/kg,D组给予J215m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12d。观察各组植片生存指数变化,分别在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行RT-PCR检测角膜植片中RANTES基因的表达。结果同种异体移植安慰剂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8.87±4,19)d,J2组和CsA组发生排斥时间明显延迟,分别为(33.12±6.80)d和(35.13±5.74)d,与同种异体移植安慰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J2组与Cs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正常小鼠角膜未见RANTES基因表达。自体移植组RANTES基因在第1周均有少量表达,而其他3周没有显著表达;异基因移植组从第1周开始表达各种基因,第3周表达明显增强;而CsA组和J2组从第1周开始表达,第2、第3周表达减弱,第4周表达强于前3周。结论RANTES基因参与了异基因小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J2可以抑制其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抗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anti—dendritic cell monoclonal antibody,DC—McAb)抑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观察其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及植片内IFN-γ mRNA的表达、血清IL-2水平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分A:对照组:A0:阳性对照组;B:腹腔给药组;C:结膜下给药组;D:保留受体上皮瓣组。A、A0、B、C组予常规穿透角膜移植术.D组保留受体上皮瓣。每组术前3d及术日,术后第1、第2、第3、第5、第7、第9、第11天给药,A组:腹腔注射灭菌注射用水0.5ml,A0组:腹腔注射小鼠抗大鼠IgG 0.1ml+灭菌注射用水0.4m1.B、D组:DC—McAb 0.1ml+灭菌注射用水0.4ml,C组:结膜下注射DC—McAb 0.05ml。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排斥反应情况,记录各组角膜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A、B、C、D组分别于术后第3、第7、第14和第21天采血清.ELISA法测IL-2水平。A、B组术后第7天取角膜植片,RT—PCR法检测IFN-γ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A组术后(7.63±0.74)d出现排斥反应,A0组(7.50±0.54)d,与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17.11±1.17)d、C组(13.86±0.69)d、D组(17.88±0.84)d,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与B、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角膜植片IFN-γmRNA可检测到有较高表达,B组的表达量很少或检测不到,两组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正常SD大鼠血清IL-2浓度为(35.18±2.59)pg/ml,移植术后3d略有升高,7d时明显升高,14d时IL-2的水平达高峰,21d时下降,B、C、D组升高幅度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C组与B、D组相比升高幅度较大(P〈0.05),B、D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可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Wistar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B组为自体角膜移植组,C、D组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另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术后B、C组术眼滴泰利必妥眼液,D组术眼滴典必殊眼液。术后各组分别取10只大鼠判断四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并作生存分析。其余大鼠于术后14 d取术眼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结果 生存分析结果提示,A组和B组角膜不发生排斥反应,D组角膜存活时间为(26.00±0.97)d,远高于C组(10.00±1.55)d(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角膜组织各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IL-34蛋白在C组的表达量(0.089 4±0.005 6)明显高于A组(0.037 7±0.002 3)、B组(0.068 4±0.004 4)和D组(0.044 5±0.004 5)的表达量(F=145.21,P<0.01),且主要集中在上皮层和基质层。RT-PCR结果提示,IL-34、IL-1β、TNF-α、IL-17A的mRNA 在C组角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和D组(均为P<0.05)。结论 IL-34参与了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典必殊可能通过抑制IL-34的表达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延缓排斥反应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纤溶酶原K5突变体(mK5)滴眼液预防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效果.方法 实验研究.以F344大鼠30只作为供体,Lewis大鼠60只作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另取15只Lewis大鼠行自体原位角膜移植,即A组为15只F344大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方案,将60只Lewis大鼠(60只右眼)分为B、C、D及E组.术后术眼4次/d滴眼液,每次1滴,A组和B组滴生理盐水,C组和D组滴mK5滴眼液,浓度分别为5 mg/L和10 mg/L,E组给予0.1%地塞米松滴眼液,连续用药14 d.根据Holland排斥反应评分标准,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各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并观察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计算其面积.术后第14天,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做组织学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对以上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C、D、E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9.3±2.1)、(21.1±7.3)、(23.5±10.8)及(28.2±19.1)d;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24,13.47:P<0.05);E组植片存活情况较C、D组好,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54,1.49;P>0.05).术后A、B、C、D及E组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的时间分别为(3.1±0.8)、(2.6±0.5)、(6.4±0.5)、(7.8±0.7)及(5.3±1.0)d;C、D、E组与A组比较(q=31.58,51.21,19.98;P<0.05);C、D、E组也较B组明显延长(q=43.87,67.14,24.53;P<0.05);C、D及E组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1.41,20.37,9.67;P<0.05).术后C、D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面积明显较B组少(q=30.76,62.14;P<0.05),且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5.20,25.64;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B组角膜植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而C组与D组植片炎性反应较轻,无明显新生血管形成.结论 mK5滴眼液可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生成,延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张丽娜  张军  刘森玉 《眼科》2015,(2):128-131
目的研究2,3,7,8,-四氯二苯-对-二恶英(2,3,7,8-Tetrachlor odibenzo-p-dioxin,TCDD)对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的抑制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2组,TCDD组和对照组各12只。方法用豚草花粉(Ragweed,RW)对BAL B/c小鼠免疫的前1天,小鼠腹腔内注射1μg TCDD(TCDD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橄榄油,免疫后的第10天用含有RW的溶液点眼攻击,观察眼部临床表现(眼睑充血水肿、流泪),攻击后24小时将小鼠处死,取出眼球及上下眼睑,进行病理分析,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个数;取出脾脏分离淋巴细胞,分别用特异性抗原Ragweed及Anti-CD3m Ab刺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因子(IL-4、IL-5、IFN-γ、IL-10)的生成,以3H-Td R掺入法通过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每分钟脉冲数值检测细胞增生反应。主要指标结膜炎临床与病理表现(眼睑充血水肿、流泪,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个数),IL-4、IL-5、IFN-γ、IL-10细胞因子数,T淋巴细胞增生反应数。结果 TCDD组未发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对照组小鼠出现不同程度流泪、结膜充血等症状。TCDD组脾细胞中未测到IL-4及IL-5生成,对照组IL-4及IL-5分别为(5.34±0.82)pg/ml和(3.56±0.11)pg/ml(t=2.3,P=0.025);但经过Anti-CD3m Ab刺激后TCDD组细胞因子IL-4及IL-5分别为(2.31±0.49)pg/ml和(3.16±0.66)pg/ml,对照组为(2.82±1.12)pg/ml和(4.31±0.89)pg/m l(t=0.15,P=0.078);TCDD组及对照组小鼠脾细胞在经过RW抗原刺激后细胞增生反应分别为(300±13)cpm和(1500±15)cpm(P=0.01),而在抗Anti-CD3m Ab刺激后细胞增生为(15 500±550)cpm和(16 700±670)cp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结论 TCDD抑制了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郝念  张明昌  边芳 《眼科研究》2009,27(2):100-104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活性代谢物A771726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SD-Wistar大鼠同种异体穿透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C、D组分别为0.5%、1.0%及2.0%A771726滴眼液组;E组为Wistar大鼠自体移植对照组。术后比较各组角膜植片排斥指数(RI)及植片存活时间,并对植片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A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9.38±2.26)d,B组(10.13±2.41)d,C组(17.57±1.72)d,D组(17.50±2.14)d,E组(〉28.00)d。A组、B组分别与C组、D组植片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术后10d,A组、B组角膜植片发生排斥反应,植片高表达IFN-γ及ICAM-1;术后20d,C组、D组植片发生排斥反应,植片IFN-γ及ICAM-1表达增高。结论局部应用A771726滴眼液能有效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赵萌  邹留河 《眼科研究》2007,25(2):94-97
目的建立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观察静脉注入抗原递呈细胞对术后免疫排斥的影响。方法建立BALB/c→C57BL/6小鼠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2组,静脉注入耐受型或普通抗原递呈细胞。根据植片混浊评分,判断植片排斥情况。随机取两组小鼠脾脏检测CD4 NKT百分比和IL-10质量分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移植排斥出现晚(19d±1.6d,P=0.009)。术后脾脏CD4 NKT百分比、IL-10质量分数相对恒定。结论小鼠角膜移植术后耐受型抗原递呈细胞静脉注射可延长植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1.
背景高危角膜移植患者虽然常规应用免疫抑制性药物,但角膜移植片的排斥率仍很高。近年来传统中药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黑睛排斥汤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黑睛排斥汤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16只正常雌性SD大鼠角膜作为供体,32只雌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用角膜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建立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模型,然后行封闭群大鼠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全板层角膜移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包括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灌服)、CsA组[10mg/(kg·d)CsA灌服]、黑睛排斥汤组[4g/(kg·d)黑睛排斥汤灌服]和联合用药组[10mg/(kg·d)CsA+4g/(kg·d)黑睛排斥汤灌服],各组大鼠均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4d开始灌服相应药物,于术后第4天起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眼前节反应,每隔2天观察1次,连续观察30d。参考Larkin等的标准对角膜}昆浊程度、水肿程度及新生血管程度进行评分,记录移植排斥指数(RI)并观察植片的存活状况,对角膜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受体角膜局部和全身免疫状态进行检测,对4个组大鼠的各种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10d左右发生排斥反应,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大鼠均于术后12~13d发生排斥反应,而联合用药组大鼠于术后22d发生排斥反应。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sA组、黑睛排斥汤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混浊程度评分、角膜水肿评分和新生血管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用药组上述各指标的评分均明显低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A组与黑睛排斥汤组的各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平均为(10.38±1.69)d,联合用药组平均为(22.50±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0,P=0.000)。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术后15d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基质中淋巴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评分少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流式细胞学检查证实,黑睛排斥汤组、CsA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模型对照组,联合用药组CD4+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睛排斥汤对高危角膜移植模型大鼠术后角膜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其疗效与0.1%CsA接近,二者联合用药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亚单位(SEB)治疗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与CD4+自然杀伤(NK)T细胞的相关性。方法Fisher 344大鼠21只作为供体,Lewis大鼠42只作为受体。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建立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SEB组在角膜移植术前腹腔内注射75μg/kgSEB 0.2 mL,每4日1次,共3次;SEB联合地塞米松组除按上述方法注射SEB外,在角膜移植术后每日结膜下注射5 g/L地塞米松0.1 mL,每日1次,共3次;生理盐水组按SEB组的方法腹腔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观察植片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指标并进行评分。术后第10天,每组取3只受体大鼠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结果SEB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2.50±1.41)d,较SEB联合地塞米松组(10.38±3.07)d和生理盐水组(7.30±0.67)d明显延长(P〈0.05)。SEB组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明显降低,脾脏和颌下淋巴结中的CD4+NK T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SEB联合地塞米松组脾脏和颌下淋巴结中的CD4+和CD8+细胞百分数均明显降低。SEB组房水和血清中IL-2质量浓度均明显降低,而IL-10质量浓度均明显升高。结论超抗原SEB能够明显延长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手术植片的存活时间,其作用机制与上调了CD4+NK T细胞有关,CD4+NK T细胞对于免疫耐受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健  接英  陈钰  潘志强 《眼科》2009,18(5):351-355
目的检测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体外活化的小鼠淋巴细胞的免疫耐受功能,探讨该细胞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14只BALB/C小鼠作为供体,28只C57BL/J小鼠作为受体。方法无菌取C57BL/J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成5×10^6/ml的混悬液,分别与SEB和刀豆蛋白A(ConA)体外共培养,MTF法测定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SEB和ConA体外活化的淋巴细胞在第0、6天时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3+NK1.1+NKT细胞百分比。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J小鼠为受体,建立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并分别结膜下注射0.05ml培养6天的SEB活化的淋巴细胞悬液(浓度1×10^+个细胞/m1)及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观察记录植片的存活状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SEB、ConA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前OD570cm值均为0.15±0.01(n=6),共培养后第3天为0.25±0.07和0.59±0.06,第6天为0.43±0.07和0.35±0.05。SEB组培养后的淋巴细胞中CD3^+NK1.1+NKT细胞由0天时的(1.21±0.19)%升高到(5.67±0.25)%,CD4^+CD25+调节性T细胞由(0.37±0.06)%升高到(0.98±0.12)%。活化淋巴细胞结膜下注射后小鼠角膜植片平均存活(28.60±3.75)天,而生理盐水组为(22.13±4.91)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E染色显示对照组植片中度水肿,角膜基质纤维板层结构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植片中可见新生血管。而实验组植片仅轻度增厚,基质板层纤维排列规则,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长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组小鼠角膜植片中CD4^+和C  相似文献   

14.
闫峰  石尧  蔡莉 《眼科研究》2012,(10):869-872
背景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角膜移植免疫调节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关于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雌性6~8周龄BALB/c小鼠及C57BL/6小鼠分别建立小鼠自体角膜移植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每组各10只,自体角膜移植术组供体和受体同为BALB/c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组供体为C57BL/6小鼠,受体为BALB/c小鼠。于术后1d开始临床观察角膜植片并对炎症程度进行评分,当植片评分总和≥5分或植片混浊≥2分时为发生植片排斥反应。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组15只,后者分别于术后6h及1、3、7、14d对角膜植片行逆转录PCR(RT—PCR)检测植片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在60d的观察期中,自体角膜移植术后小鼠角膜植片混浊评分均〈2分,植片的炎症评分之和均〈5分,植片存活率为100%,但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水肿、混浊,伴有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至术后24d角膜植片排斥反应评分之和均≥5分,植片混浊评分≥2分,全部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7.80±4.66)d。RT—PCR检测结果表明,正常角膜中IL-4和IFN-γ呈阳性表达,IL-10和TNF-α表达阴性。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6h可检测到IL-4呈阳性表达,IFN-γ和IL-10表达呈强阳性,而未检测到TNF—α的表达。术后1~3d角膜植片中IL-4呈强阳性表达,IFN-γ阳性表达,TNF—α表达增强,IL-10表达逐渐消失。角膜移植术后7d,可见IL-4表达阴性,而IFN-γ、IL-10和TNF—α仍呈强阳性表达。至术后14d,角膜植片中IL-4、IFN-γ和TNF—α.均未见表达,仅检测到IL-10呈阳性表达。结论TNF-α是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参与调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异种脱细胞猫角膜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组织相容性。方法24只18周龄的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平均分成3组:A组为脱细胞猫角膜材料→兔板层移植组,B组为猫→兔异种新鲜角膜植片板层移植组,C组为兔→兔同种异体新鲜角膜植片板层移植组。用扫描电镜观察术后不同时期术眼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抽取兔血测定CD4^+/CD8^+T细胞百分比。结果术后1个月3个组间角膜植片炎症反应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个月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间术后同期7、15、30d兔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活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切片显示术后3个月内,B、C两组角膜植片炎症反应轻,植片内皮细胞吸收,组织结构基本正常。A组角膜植片炎症反应显著,结构较紊乱,新生血管增生。扫描电镜可见B、C2组角膜上皮结构基本正常,细胞连接较好。A组扫描电镜可见有上皮缺损。结论脱细胞处理的异种猫角膜移植后生物相容性较新鲜角膜差,免疫反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1%环孢素A(CsA)滴眼液防治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240例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患者采用1%CsA滴眼液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实验组滴用1%CsA滴眼液,对照组滴用安慰剂,2组每日滴眼4次,每次2滴,共180d。同时2组患者术后均滴用0.1%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2周后改为每日3次,30d后每日2次,60d后每日1次,直至试验完成。出现植片排斥反应时,按常规排斥反应标准进行治疗处理,受试者定期随访180d。进行裂隙灯眼前节检查、眼压测定、记录视力的变化、角膜透明度、生命体征和不良事件等。结果试验组完成试验119例,对照组111例。试验结束后,试验组发生排斥反应7例,对照组17例,发生率为试验组5.89%、对照组14.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随访期发生不良事件试验组4例,对照组5例。试验组眼压升高1例、对照组6例。结论1%CsA滴眼液对于防治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在多种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致病作用。IL-17拮抗剂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但其对角膜移植后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抗小鼠IL-17单克隆抗体对小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选取8~10周龄C57BL/6小鼠25只和BALB/c小鼠50只,将直径2min的C57BL/6小鼠双眼中央角膜作为供体角膜移植到50只BALB/c小鼠右眼角膜植床上,11,0尼龙线间断缝合8针,建立小鼠角膜移植模型。将建立的40只角膜移植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术后腹腔内分别注射小鼠IL-17中和性抗体(IL-17中和性抗体组)或同型对照抗体(同型对照抗体组),并于术后不同时间点根据Plskova等的标准对受体角膜植片的炎症反应情况进行评分,≥5分为发生排斥反应。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受体植片炎性细胞的浸润;用逆转录PCR法对植片中的炎性细胞进行定量;应用ELISA法分析两组受体小鼠Th1、Th2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脾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同型对照抗体组相比,IL-17中和性抗体可以提高角膜植片的存活率(P〈0.05)。IL-17中和性抗体组受体植片中性粒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mRNA含量分别为2.22±0.10、1.64±0.04、1.32±0.10,明显低于同型对照抗体组的3.61±0.08、2.69±0.06、2.17±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同型对照抗体组受体小鼠脾脏中γ-干扰素(IFN-γ)、IL-12p40和IL-17质量浓度分别为(741.48±10.51)、(1156.90±69.93)、(366.13±7.93)ng/L,明显高于IL-17中和性抗体组的(529.80±13.83)、(539.58±10.74)、(173.70±8.1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结论中和IL-17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鼻息肉患者息肉组织及其外周血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探讨鼻息肉组织是否存在局部黏膜免疫系统。方法对17例鼻息肉患者的外周血、息肉组织及11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息肉患者息肉组织的CD4^+T细胞(24.01%±9.20%)低于其外周血(39.61%±7.41%,P〈0.01),CD8^+T细胞(35.81%±6.79%)高于其外周血(27.23%±4.30%,P〈0.01),CD16^+CD56^+细胞、CD3^+T细胞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组织T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和IL-10表达水平均高于外周血(P〈0.01)。结论鼻息肉患者息肉组织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提示鼻息肉组织可能存在局部黏膜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9.
邹文军  武志峰  项晓丽  孙松  张洁 《眼科研究》2012,30(12):1118-1121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急性葡萄膜炎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常见的类型之一,Th17细胞是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而Th17细胞与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关系鲜见报道。目的研究HLA—B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l、Th2、Th1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1年1—10月于无锡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22例,并收集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6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检者外周血中Thl、Th2、Th17细胞的表达比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质量分数,并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对患者外周血中Thl、Th2、Th17细胞比例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或CRP质量分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CD4+Thl细胞比例、CD4+白细胞介素-17(IL-17)+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11±9.69)%VS.(16.00±4.26)%,P=0.041;(3.96±2.92)%VS.(1.68±0.60)%,P=0.002],而CD4+IL4+Th2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3±0.36)%VS.(0.56±O.34)%,P=0.122]。患者外周血Thl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CRP质量分数均无明显相关性(r=0.197,P=0.500;r=0.253,P=0.383);Th2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CRP质量分数均无明显相关性(r=0.068,P=0.817;r=0.439,P=0.116);Th17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805,P=0.001),与患者CRP质量分数无显著相关性(r=0.226,P=0.436)。结论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内IFN-γ和IL-17细胞呈高表达,且Th17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提示Th1细胞和Th17细胞共同参与了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可能以Th17细胞发挥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