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目的 探讨Ⅰ期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椎管骨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 2009年3月采取Ⅰ期后路减压、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椎管骨性狭窄患者29例,其中颈椎陈旧性骨折11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7例,颈椎间盘突出钙化11例。病程2个月~3.2年,平均1.4年。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19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 JOA)术前平均评分为9.8分。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7~28个月,平均15.2个月。植骨块于术后5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所有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神经症状均有明显减轻。JOA脊髓功能术后平均评分为13.8分,平均提高4.0分,平均改善率为55.6%。结论 Ⅰ期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是治疗严重颈椎管骨性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可进行电生理监护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延期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延期外科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2006年行延期外科治疗的84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均为伤后5d以上,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复位内固定与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通过Frankel评分、视觉量化疼痛评分(VAS)对术后神经功能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5年(1~6年)。结果术后54例患者获得完全复位,30例复位达到80%以上,随访期间全部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融合。合并脊髓损伤74例,其中63例不全脊髓损伤患者(85%),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一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Frankel评分术后较术前平均提高0.5分,末次随访VAS评分0—7分,平均2.5分。随访期间无严重内固定并发症如钢板、螺钉断裂发生,仅2例患者在术后1年后观察到前路钢板远端翘起,因无相关症状,予继续观察中。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延期外科治疗相对安全,正确的手术策略对于有效复位、解除神经压迫、避免进一步神经损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对本院1995—2006年收治的29例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平均获得10个月(8~12个月)以上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颈前路减压组优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1.2%,颈后路减压组优4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69.2%。结论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引起脊髓神经根受压时,在颈椎前路手术切除椎间盘的同时去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4.
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高能量损伤致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患者Ⅰ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对28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实施手术。手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行后路小关节突部分切除,撬拨复位,后路钉棒系统或棘突间双股“8”字钢丝内固定,髂骨植骨融合术;第二步前路椎间减压自体髂骨块移植或钛网加自体骨颗粒移植,Orion带锁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经3~36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28例颈椎骨折脱位均全部复位,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术后6个月后植骨全部融合,无钢丝、钛板、螺钉断裂及松动。28例中有10例恢复良好,14例生活自理。C级以下平均离床活动时间为2~5天,4例肌力同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对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行Ⅰ期前后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具有容易复位、稳定性好、植骨易融合、便于术后护理和功能康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不同术式及治疗结果,总结术式选择的经验和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收治的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患者19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联合组)9例,单纯后路手术(后路组)7例,单纯前路手术(前路组)3例.总结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学结果.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 ~20个月(平均14个月).联合组术后4~6个月骨折愈合,1例发生喉返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恢复,7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脊髓功能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改善多于1级,内固定位置维持良好无松动移位.后路组术后4~6个月骨折愈合,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内固定无松动及移位,5例脊髓不全损伤者均获得神经功能改善多于1级.前路组1例术后4周发生内固定松动进行二次手术,2例术后4个月及5个月骨折愈合,内固定无松动. 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手术选择前后联合入路为主,对骨折局部存在缺损或骨折端分离的患者,可选择前后联合入路固定手术,术后不需要外固定.对骨折经过椎体、无骨缺损、骨折端间隙小、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患者,可选择单纯后路复位固定术,术后需要外固定.单纯前路存在内固定失败的风险,术后需要外固定.  相似文献   

6.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Ⅰ期前后路手术的方法。方法 总结1999年6月~2003年11月收治的25例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7例;年龄28~56岁,平均36.4岁。交通伤致颈椎三柱骨折18例,嵌夹型颈椎病5例,椎体和附件、椎板恶性巨细胞瘤2例。结果 25例均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内固定,创伤患者术后l例死亡,17例有不同程度恢复;颈椎病患者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肿瘤患苫疼痛基本消失,其中1例出现肺转移。结论 对各种原因引起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的患者,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理想方法,可使严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彻底解除颈髓压迫,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动期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4例活动期颈椎结核患者口服抗结核药物2~3周后实施手术治疗,均采用右侧颈前入路、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颈前路钉板内固定术。术后3—5d在颈托保护下起床活动,维持颈托外固定10周左右,坚持口服抗结核药物6~9个月。结果:14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颈肩部的疼痛不适消失,颈椎畸形矫正,生理弧度基本恢复正常,1例合并四肢不全瘫痪的患者术后2周内四肢的瘫痪症状逐渐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椎间植骨均骨性愈合,颈椎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螺钉拔出及断钉等情况发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基本正常。颈椎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5.00分上升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16.57分。结论: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前路钉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活动期颈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下颈椎脱位的手术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 分析总结2004年1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的无脊髓损伤下颈椎脱位患者11例.根据Allen分类均为牵开屈曲型损伤,其中Ⅰ度脱位7例,Ⅱ度脱位1例,Ⅲ度脱位3例.陈旧性脱位8例,新鲜脱位3例,均为单纯颈椎外伤,不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单纯前路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7例,前后路联合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4例.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1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前11例Frankel分级E级,术后11例Frankel分级E级.X线片示11例患者均恢复颈椎正常序列和曲度.随访3~31个月未出现脊髓损伤症状及再脱位.术后3.5~5.5个月(平均4.3个月)达植骨融合.结论 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脱位宜Ⅰ期行前后路联合复位内固定,无关节突交锁者可单纯前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复位及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固定、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固定、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的1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损伤,并分析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的优缺点、适应证及内固定方法。结果本组10例椎管均获得有效减压,平均随访14个月,植骨块融合良好,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s角由术前平均17°恢复到5°,Frankel分级恢复1级者4例,恢复2级者3例,无变化者3例。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固定、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出血较多,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创伤性胸腰椎损伤分类与严重度评分(thorae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与载荷分享评分在胸腰椎骨折前后路联合术式选择中的指导价值,以指导该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16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手术48例,包括男32例,女16例;平均年龄39岁(18~55岁).Magerl分型:B120例,B2 15例,C1 4例,C2 9例;46例伴神经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级5例,B级16例,C级16级,D级9例,E级2例.21例伴椎板骨折、塌陷或关节突骨折及绞锁,34例椎管占位≥50%,根据术前神经症状和影像学资料分别采用TLICS与载荷分享评分进行评定,指导前后路联合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全部患者于伤后14 d内行Ⅰ期侧卧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其中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后路椎弓根钉加压固定.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分别拍摄胸腰椎正侧位片、三维CT重建观察植骨愈合情况,Cobb法测量侧位片骨折的局部后凸角,轴位CT测量椎管占位百分比例. 结果本组施行前后联合手术的全部患者TLICS≥5分且合并后韧带复合体损伤,载荷分享评分≥7分,单独前路或后路手术均不能达到充分减压并重建脊柱稳定性.需前路和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及随访时X线和三维CT片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术后45例随访14~38个月,平均25个月,获随访者未见内同定断裂、松动,无钛网移位或下沉,植骨区可见骨性融合.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均≥1级.结论 THCS基本上可以指导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的选择,但其对椎体的碎裂程度和椎管骨块占位评分缺少细化且所占分值权重较轻.而载荷分享评分可给予补充,因此建议两种评分联合应用.当TLICS≥5分且合并后韧带复合体损伤,载荷分享评分≥7分时,建议选择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各种内固定在颈椎不稳症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因颈椎不稳而采用各种内固定治疗的病例共53例,其中上颈椎30例,下颈椎23例。内固定器械为枕 颈CD或Cervifix,Apofix,Mage rl法 空心钉,Orionak或“AO”钢板,空心螺钉等。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内固定术后骨性融合52例,1例Apofix寰枢椎后弓间骨块吸收。1例枕颈CD环椎后弓未切除,减压不彻底,再次行后弓切除手术。临床神经症状按JOA脊髓损伤功能17分法评定标准,术后功能改善率为14.3%-100%,平均为8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10例病变累及1—3个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结核中毒症状,3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一期行前路病灶切除减压,自体髂骨肋骨和同种异体骨椎体间植骨,“K”钢板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给予12~18个月抗痨治疗,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下肢疼痛麻木消失,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2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植骨块及内固定钢板位置良好,椎体序列及高度恢复良好。随访1~7年,平均4.2年,复发8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采用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病变切除彻底,椎管减压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3~78岁[(48.5 ±3.7)岁].损伤节段:C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价值和相关问题. 方法 1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13~82岁,平均46.5岁.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15例,横韧带断裂2例,寰椎前弓骨折1例,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明显不稳,术前日本脊柱学会(JOA)评分,脊髓神经功能6~13分,平均9.5分.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 结果 手术时间75~180 min,平均115 min;出血量130~450 ml,平均235 ml.1例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静脉丛破裂出血术中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2~17分,平均14.5分.未发生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与内固定有关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所有患者复位满意,植骨融合良好. 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效果满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正确选择适应证、熟悉上颈椎解剖关系、掌握椎弓根螺钉固定技巧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采用颅骨牵引,先行后路小关节突松解复位,棘突间自体髂骨植骨钢丝固定手术,完成后更换体位,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前路锁定钢板系统固定术,对所有患者术前、后及随访复查时进行JOA评分。结果15例获得完全复位,1例未复位,复位率90.1%。除1例JOA评分术后下降外,其余均有所改善,无术中、后并发症,随访6个月~1.5年、平均12.1个月,未见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融合。结论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陈旧骨折脱位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具有复位率高,椎管减压彻底,颈椎术后获得即刻稳定,内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术后再手术的常见原因, 寻求再手术时术中和术后的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1例腰椎管狭窄症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过先期后路减压手术, 部分经过后路内固定, 由于症状不缓解或再次出现症状而采取后路再手术, 分析再手术的原因、术后疗效和相关的手术操作过程。结果 本组再手术的原因主要包括:减压不彻底、腰椎不稳、螺钉位置偏差、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术式选择欠妥等, 再手术前JOA评分为11.28±2.67, 再手术后的患者均得到随访和定期复查, 随访时间12~36个月, 平均24.8个月, 随访终末JOA评分及改善率为(19.45±2.79)%和(45.34±7.87)%, 术后下肢感觉、肌力和功能障碍得到明显恢复。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有效的减压, 合理的内固定, 可以使再手术的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I期前路/后路手术后Ⅱ期再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3月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单纯前/后路手术后残存后凸畸形伴神经功能恢复不全或未做Ⅱ期手术疗效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9~57岁,平均34.6岁.根据Dems分型,爆裂型5例,压缩型5例,骨折脱位2例.I期前路手术5例,I期后路手术7例.I期手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对I期前路手术5例患者行Ⅱ期后路手术.I期后路手术7例者行Ⅱ期前路手术.I期手术至Ⅱ期手术最长18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时间13.4个月.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及社会功能综合评估疗效,包括测量Cobb角、Frankel分级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5个月.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率术前平均42.6%、70.5%,术后平均恢复至92.5%、95,7%,至末次随访时为87.3%、92.2%;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Frankel 2级以上的改善.所有患者Ⅱ期术后胸腰椎生理弧度良好.Cobb角术前平均36.3°,术后矫正至5.8.,末次随访时为5.9°.JOA评分标准术后改善率,本组优9例,良2例,可1例,差0例.结论 对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I期前路/后路手术1年后残存神经或马尾临床症状患者行Ⅱ期手术减压后取得理想疗效,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reoperation(after I stage anterior/posterior operation)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kyphosis and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1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wo-stage decompression with kyphosis and neurologic deficit due to single-stage approach(anterior or posterior) operation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April 2009.There were 9 males and 3 females,at mean age of 34.6 years(range,19-57 years).According to the Denis classification,there were five patients with burst fractures,five with compression fractures and two with fracture dislocation.All the patients had couns medullaris injury.Of all the patients,five underwent one stage anterior approach surgery and the others underwent posterior approach operation.All the patients had vailous degrees of neurological symptoms.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one stage anterior surgery were treated with two stage posterior surgery and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one stage posterior surgery were treated with the two stage anterior operation.The mean interval from one stage operation to two stage decompression was 13.4 months(range,12-18 months).The radiologic,neur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Cobb angle,Frankel spinal cord injury grading an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Results AI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mean 25 months (12-48months),which showed primary healing of the incisions in all the patients.The averag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eisht of the vertebrae wers corrected from preoperative 42.6%and 70.5%to postoperative 92.5%and 95.7%and to 87.3%and 92.2%at the final follow-up respectively.Neurologic status was improved at least one Frankel grade in the patients who had preoperative incomplete paraplegia.The Cobb angle was corrected from preoperative 36.3°to postoperative 5.8°and to 5.9°at the final follow-up(P<0.05).No patient had any notable loss of correction between discharge and final follow-up.According to JOA coring,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nine patients,good in two and fair in one,with excellence rate of 92%. Conclusions Two stage decompression for epiconus and cauda equina syndrome resulted from one stage approach(anterior or posterior)operation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call attain satisfactory correction of the kyphosis and nerve decompression as well as various degrees of nerve function recove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减压联合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近期疗效。方法抽取西安市红会医院接受减压联合融合、内固定治疗的LSS患者35例为联合组,选择同期行单纯减压治疗患者30例为单纯减压组,术后随访12~32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相对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及中文版腰椎管狭窄问卷(CSSS)评分变化,同时统计联合组末次随访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结果单纯减压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末次随访单纯减压组治疗优良率,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纯减压组相对椎间隙高度均显著低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2组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末次随访时症状严重程度、术后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减压组(P<0.05)。联合组发生率为8.57%。结论减压联合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中期疗效与单纯减压术类似,但前者在维持较高椎间隙高度、减轻症状严重程度上有明显优势,联合术后随访有ASD发生。  相似文献   

19.
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经前路椎体切除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通过对自1985年1月至2002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537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以及248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比较,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和局部脊柱的稳定性。结果573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出院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93例无神经损伤者,术后功能良好;新鲜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275例中,240例有1~3级恢复;107例陈旧性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2例全瘫患者,仅5例感觉有部分恢复。248例随访中,26例全瘫患者仅4例部分浅感觉恢复,204例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全部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均已融合,有4例出现断钉,但无临床症状。结论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前路减压手术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Ⅰ期固定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