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厥阴病篇历来争议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厥阴病提纲证之疑,乌梅丸主方之惑以及厥利呕哕诸条文之所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3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寒热进退的病机贯穿厥阴病篇,厥阴病篇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六经病的转归,同时也在仲景诸寒热并用方剂的研究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克绍教授早在40年前就已经指出"读《伤寒论》的厥阴篇,首先必须分清什么是厥阴病,什么是一般伤寒",并指出厥阴病篇中标明为厥阴病的只有4条。赵刻宋本厥阴病篇中附的"厥利呕哕"既不是厥阴病,也不属于厥阴病篇。成无己抹掉"厥利呕哕附"五个小字,从而把"厥利呕哕"混淆成厥阴病,是引发厥阴病篇纷乱的根源。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与《金匮玉函经》中,逐条找出"厥利呕哕"条文的踪迹。"厥利呕哕"不仅是附在厥阴病篇,更确切地说是附在三阳病三阴病六病之后,是集中对伤寒发病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厥",以及贯穿于三阴三阳六病与"吃"有关联的常见症状"利、呕、哕",进行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功能清上温下,被后世尊为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及治蛔厥之祖方。《伤寒论》三百八十三条云:“…………妩厥者,其人当吐蜕,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臧寒。鱿上入其隔,故烦,须鱿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鱿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鱿。鱿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本条说明乌梅丸所治厥是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鱿动不安所致之厥症,并可治厥阴寒热错杂之久痢不愈之症。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厥阴篇计56条(自326~381条,按《伤寒论语译》(中医研究院编)顺序,下同),既讨论了厥阴病,又讨论了厥阴病以外的厥、利、呕、哕证,以与厥阴病作鉴别,因而内容显得庞杂。加上该篇条文仅前4条标题为厥阴病,其余或称伤寒,或无标目,历代争论不少,迄今未有定论,给初学者带来很大困难。现将厥阴篇内容试予剖析,抛砖引玉,希达者有以教之。本人认为厥阴篇内容包括以下二部分。一、论述厥阴病的三个特点 (一)阳虚厥道厥阴病为少阴之续,阳  相似文献   

5.
清代名医吴鞠通不仅擅治温病,亦精于内伤杂病,从《吴鞠通医案》(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版)胃痛、呕吐篇所载,他在胃病调治方在面是有独到之处的。一、胃痛重视治肝,用药寓疏温通三法吴氏于胃痛一证,病因多责之寒邪郁怒,病位则多责之肝。认为由于“肝厥犯胃”、“厥阴尅阳明”,故见胃痛、胁胀、攻心痛、痛极欲呕等症。案中诊脉多弦,如双弦而细,沉弦而紧等,肝病多见弦脉,脉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之厥阴病争议甚多,笔者在古今伤寒学者对厥阴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厥阴之义和西医学对厥证的研究成果,发现从津液亏虚和阴阳进退两个维度认识厥阴病有其合理性。把厥阴病看成是津液亏虚基础上、阴尽阳生时阴阳进退之状态,则《伤寒论》第326条和乌梅丸可以分别作为厥阴病的提纲证和主方。阴阳进退和与之伴随的津液消长使厥阴病呈现出动态性与多相性,厥利呕哕诸证可以看作是同一病机条件下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表现,或可作为厥阴病的重要补充。厥阴病的本质是津液和阳气的特点决定的,而不应只关注病位或寒热错杂,其阳气的进退和津液状态的协调与否是厥阴病向阴阳传变或出现热化证、寒化证、自愈证的内在原因。阴阳虽无所不包,津液的状态也是其应有之义,但厥阴病有显著津液亏虚,通过强调津液状态与阴阳特点能较好地阐释厥阴病的规律,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为《伤寒论》经典名方,组方精妙,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现代医家,亦沿用清代的认识,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病证。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就认为:"乌梅丸组方体现了张仲景所说:‘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和《难经》:‘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理论。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乌梅丸有两个作用,一是治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另一是治蛔厥。乌梅丸在临床中治疗寒热错杂,阴阳失调,虚实夹杂之厥阴病,有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乌梅丸首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久利。历代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方证及临床应用有着丰富的阐释发挥,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消渴"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后世消渴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本文试以《伤寒论》为蓝本,  相似文献   

9.
白虎汤最早载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以治疗“太阳中热”,“阳明经证”,“三阳合病”,“瘟狂”等。该方在《伤寒论》中三次出现。一在太阳篇治脉浮滑,一在阳明篇治三阳合病,自汁出者;一在厥阴篇治脉滑而厥。虽然是在不同的篇章中出现,但运用此方的根本一条是要抓住无形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评话     
①厥阴病篇之所以存在诸多争议,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因:缺乏明确性,56条原文中只有4条冠以“厥阴病”,其余诸条均未冠“厥阴病”三字;存在复杂性,所列证候繁多,涉及到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哕吐利以及诸种厥证,内容庞杂,主线不明;明显差异性,厥阴病篇中证候大实大寒证,寒热两极,差异巨大。②厥阴病证候分类必须反映本经所属经络、脏腑的基本生理、病理特征;必须反映本经所属阴阳气化、气机的生理、病理特征;必须反映本经标本中气从化的规律;必须照顾到本经及所属脏腑与邻经及所属脏腑的关系。③依照六经病症候划分和归类的原则,结合厥阴经所处位置、所连脏腑以及气化特性,来确定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大致有厥热胜复证、寒热错杂证、四肢厥逆证、呕吐哕利证四类。  相似文献   

11.
<正>乌梅丸为方书始祖,东汉医圣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所列的首方。该方寒温并用、配伍精当,历代医家多有对本方的演绎,但深求之,不难发现本方于儿科验之尚少。然笔者在临证中发现,乌梅丸若投之得当,亦能在儿科取得桴鼓之效,故总结经验如下。乌梅丸方解1乌梅丸组成乌梅丸一方自《伤寒杂病论》而出,由乌梅、当归、细辛、桂枝、黄连、黄柏、蜀椒、干姜、人参、附子共10味药组成。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黄柏、人参、花椒、桂枝、附子、当归组成,具有清热祛寒、益气补血、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兼治久利.因乌梅丸治疗蛔厥疗效确切,后世奉为治蛔之祖方,并据此将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方.蔡文就[1]在谈到柯韵伯著的<伤寒来苏集>时说:"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主治肝风内动,寒热错杂之本证.乌梅丸一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之药,以杂治杂……".近年来,临床中医师也在不停的探索,内、外、妇、儿以及各个系统都有报道,现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仲景虽将此方列入呕吐篇中,但从描述的主治证候来看,却又并非真呕真叶。作者何以如此安排?本方究竟主治何病?下能不引起一番思索。考历代《金匮》注家,对此条有以下几种注释:赵以德持“阴邪闭郁心肺阳气”  相似文献   

14.
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的角度对《伤寒论》中“厥阴之为病”进行阐释,根据《伤寒论》“厥阴病欲解时”探讨乌梅丸的使用特点。认为厥阴乃阴尽阳生之时,如果阴尽或阳生不能正常转化,则会产生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问题,进而导致“厥阴之为病”。如果病证的发作时间符合“厥阴病欲解时”,可选用乌梅丸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笫338条和《金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笫十九》两处。本方经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证明,卓有成效,且不断演变发展。本文拟对有关乌梅丸的证治体会及其演变情况,作一讨论,以供教学临床参考。错谬之处,望前讨辈和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6.
1厥阴病篇之所以存在诸多争议,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因:缺乏明确性,56条原文中只有4条冠以"厥阴病",其余诸条均未冠"厥阴病"三字;存在复杂性,所列证候繁多,涉及到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哕吐利以及诸种厥证,内容庞杂,主线不明;明显差异性,厥阴病篇中证候大实大寒证,寒热两极,差异巨大。2厥阴病证候分类必须反映本经所属经络、脏腑的基本生理、病理特征;必须反映本经所属阴阳气化、气机的生理、病理特征;必须反映本经标本中气从化的规律;必须照顾到本经及所属脏腑与邻经及所属脏腑的关系。3依照六经病症候划分和归类的原则,结合厥阴经所处位置、所连脏腑以及气化特性,来确定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大致有厥热胜复证、寒热错杂证、四肢厥逆证、呕吐哕利证四类。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人参、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连、黄柏10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祛寒、益气补血、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兼治久利,后世奉为治蛔之祖方。清·柯韵伯提出乌梅丸可用于寒热错杂病证,从而拓宽了此方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治疗神经性疾病举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由乌梅、黄连、黄柏、细辛、花椒、干姜、桂枝、炮附子、当归、人参、苦酒组成,有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久痢”之证。笔者将此方化裁治疗其他杂病亦获良效,现举例如下。1 神经性头痛陈某,女,4 2岁,农民,于1 998年6月1 2日初诊。患者头痛十余年,近年来发作次数较频,昨天发作,头痛如裂,以巅顶为甚,伴见心烦失眠,恶心呕吐,头昏胀满,四肢发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厥阴头痛。心肝失调,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治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拟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党参、川芎各1 5 g ,花椒、干姜…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名方乌梅丸在其诞生之日起就被运用于蛔厥证,但其现代研究早已突破了这一点,在临床上乌梅丸的治疗范围远远突破了蛔厥这一单一的病证,可被广泛用于蛔厥以外的多种病证,其中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就是其中之一,就乌梅丸由治蛔厥专方成为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主方做了几点思考,并且结合切身临证做了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论述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共有三条 ,分别见于阳明篇 ,少阴篇和厥阴篇。吴茱萸汤证其病机概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或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因此见于阳明篇和厥阴篇是没有争议的。但其病机与少阴并无联系 ,为何会出现在少阴篇呢 ?这一直是《伤寒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拟就仲景将吴茱萸汤证列于少阴篇的本意进行探讨。“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 (2 4 3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瘐汤主之。”(30 9条 )、“干呕吐延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378条 )以上是《伤寒论》论吴茱萸汤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