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详述血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其机理如何? 血液的生成与脾、胃、肺、心(脉)、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中焦受之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  相似文献   

2.
《内经》血液生成理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略示水谷精微化营为血之义,此已为人所熟知.但后世却忽略了营注溪谷,与肾精骨髓合化为血;营注肺脉,与五气合化为血的理论,因而也就丢掉了重要的经义.一、血液的生成(一)脾营肾精,合化为血中焦脾胃之营,注于溪谷,入骨而与肾精骨髓相通,合化为血,这是《内经》论述血液生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文虽简而论已具.(1)溪谷属肾通骨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血液之生化之源,其物质基础来自水谷之精微。如《灵抠·决气篇》曰:“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生成后的血液在通过脾的运化上注肺脉。循环运行于脉道之中。以奉养全身。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水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  相似文献   

4.
<正> 1.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语出《灵枢·营卫生会》。是用形象比喻的方法,说明三焦的气化功能。“上焦如雾”,指上焦具有敷布、宣发的功能。如同自然界中的雾露一样,能够将精微物质分布到全身各处。《灵枢·决气》又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如雾露之溉”。就是指其气化功能而言。“中焦如沤”,指中焦脾胃具有腐熟水谷、化生营血的功能。如同自然界中将物质浸泡时久而产生的热气一样,将水谷精微化生营血而营养周身。本篇亦有“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以及《灵枢·决气》所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均指中焦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洁  翟晓翔 《北京中医药》2017,36(2):185-188
正血虚,指津血亏虚不足,濡润功能失常。血虚是诸多慢性皮肤病发生发展和急性皮肤病进展后期常见的病因病机。血是人体重要精微物质之一,《灵枢·决气》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认为血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心火作用下所化生的赤色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关于血液生成的论述是这样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津液和调,变化  相似文献   

7.
从部分补气药的药理作用对“气”能生“血”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灵枢·决气》目“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血的生成与气的关联。在中医理论上有,“气虚血不能自生”、“气旺可以生血”、“血虚者当益其气”等论述。“生血”从现代医学生理、病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致有两个含义,一是产生血液的有形成份和提高血液的生理功能;二是促进循环使局部缺血得以改善。所以笔者试图从部份补气药对血液的影响作用,略谈补气药能生“血”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素问灵兰秘典说:“三焦者决凟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这些记载,是“三焦”总的作用。灵柩营卫生会篇:“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下焦都别囘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灵枢决气篇:“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胃同处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具有受纳饮食和运化精微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可见脾胃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器官。小儿时期的生长发育,全赖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以供其需要,所谓“脾...  相似文献   

10.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病,统称“血证”。《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血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成,生化于脾。若因外感内伤而致阴阳偏胜,脏腑功能失调,经脉损伤,则使血溢流于脉络之外,产生各种出血病症。血证的治疗,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  相似文献   

11.
脾统血说疑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统血说疑议沈施德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0)脾为“仓禀之官”、“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贮藏营养物质。《内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为赤,是谓血。”“脾主营”、“脾藏血”。《难经》载有“脾裹血”之说。《医林绳墨》认为“脾裹血,若脾无所裹...  相似文献   

12.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水肿是各种原因引起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 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点的病证,多责于肺、脾、肾三脏,与膀胱、三焦关系密切。瘀血也可以导致水肿。中医认为,血的生成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血主濡之”为血的功能。血与水的关系是水阻则血不行,血不利则为水。“血亦水也”,“血行于脉内,气行于脉外”,“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此为血之正常循行。在病理状态下,中医认为:“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可使水肿顽固难愈。肺气衰弱,血瘀…  相似文献   

13.
一、經脈、脏腑的联系手太阴肺經的經脉从腋下中府穴起,沿臂内侧至大指指端,其分支从腕后出次指内廉,与手阳明經脉相接。本經經气是从中焦起,当胸剑骨下四寸的中脘穴,是穴卽胃中,胃下卽腸系,向下絡大腸。这样就构成了肺与大腸相表里的关系。为什么十二經脉中,独本經从中焦起?《灵枢經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謂血”,又《經脉篇》首段云:“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說明了谷入于胃經过中焦的气化作用,取精微制成为血,所以气血乃从中焦气化而生的。  相似文献   

14.
从“受气”的概念说起什么叫“受气”?受气,就是收受、吸取外界的某些物质。气,就是非肉眼所能分辨的微小物质。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由此可见,从整个人体来说,饮食是受气,呼吸也是受气;从某一脏腑或组织来说,吸取、容纳它本身以外的物质的作用和过程,都叫做受气。又如《营卫生会篇》说的: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  相似文献   

15.
《内经·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内经·灵枢决气篇》日:“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8条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前者论“卫气营血”以物质而言,后者则以疾病的深浅而言。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混淆,亦不可分开。《内经》中的“卫气营血”主要是指卫气、营气和血三种物质。其中,卫气和营气主要由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中比较富有营养的物质,血是由营气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之而成。它们不仅生成于脏腑,并在人体中不断运行,对人体组织器官起着一定的作  相似文献   

16.
《内经》认为,营卫之气来源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皆根于下焦,源于中焦,布于上焦。《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在《内经》中,从语法上讲,营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关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183;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生血的原料来自饮食中的精微部分,这主要靠脾对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运送.脾气健旺与否和血的旺盛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与气血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称之为“后天之本”。“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决气篇》)说明了脾生血,统血的功能。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胃为水谷之海,人一身之精神气血,皆此而生。因而调理脾胃,是气血充盈的独特大法,在医学领域中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之道,化中焦,本冲任,中漑澆,溫肌腠,外逍遙。“原註”①經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謂血。②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經路。③血之流溢,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皮毛。“淺說”中医所謂“血症”,包括范圍甚廣、不論由于何种原因引起血液系統的異常改变,  相似文献   

20.
《血证论》从肺补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宗海撰《血证论》中从肺论治血虚,新颖独到,补充了前人之未备。笔者试就唐氏从肺补血之论,作一蠡测之析,与同道共鉴。一、崇《内经》,肺亦生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日:“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