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市1994~2009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4~2009年梧州市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以及蚊媒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6年来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例26492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例257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病例14702人次,检出输血感染三E/疟2例,输入病例26例,三类人员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7%(2/26492)、10.117%(26/257)和0。重点人群IFA抗体阳性率为0.078%。结论梧州市基本消灭疟疾16年来仅检出输血感染三日疟病例2例,输入性病例26例,未发生输入继发疟疾病例,表明疟疾防治成果巩固,现行的疟疾监测和控制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群、特别是从高疟区外来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西大化县1990-2007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0-2007年大化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年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362173人次、病灶点居民5562人次,外出回归3864人次,外来流动人群2425人次,检出当地感染疟疾病例23例,输入疟疾病例333例,当地居民发热病人,外出回归和外来人群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分别为0.003%,8.39%和0.37%,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91.01%(324/356),外来病例占2.53%(9/356)。结论大化县疟疾发病率连续18年控制在1/万以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原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2007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7年的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江苏省2007年疟疾病例的发病季节、性别和职业、发热病人血检和复发情况,对重点地区进行按蚊密度调查。结果2007年江苏省报告疟疾940例,发病率为0.130/万,比2006年上升了22.56%;本地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08%,外地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18%,二者之间有极其显著差别(P〈0.01);全省复发病例占发病总数的9.36%。结论部分地区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偏低,复发病人较多,以及中华按蚊数量明显增加,是江苏省淮北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回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西右江区全球基金疟疾监测项目实施5年的防控措施,评价监测效果。方法收集2003~2007年百色市右江区疟疾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资料、IFAT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07年右江区血栓当地发热病人70116人次,仅检出2例阳性病人,阳性率为0.0003%;血检流动人口13095人次,检出27例间日疟病例,阳性率为0.21%。结论右江区疟疾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感染病例少,疟疾发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有效可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疟疾监测,继续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粤桂琼疟疾联防区广西玉林6市县11年的疟疾防治与监测结果,评价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方法 收集1992~2002年三省(区)广西玉林6市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以及重点人群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1年间玉林6市县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48602人次.检出阳性30例,血检阳性率为0.004%。血检流动人员发热病人6302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584例,平均阳性率为0.93%。重点人群IFAT阳性率为0.037%。结论 玉林6市县经过11年联防与监测,199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疟疾病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从1992年的3.94%降到2002年的0.15%,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流动人口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6.
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控制后期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嗜人按蚊分布区1998~2003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疟疾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8~2003年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15个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以及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6年间15个县年血检率在0.28%~10.8%,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血检阳性率均为0.04%,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86%,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的55.09%(487/884)和44.91%(397/884),相对集中分布在环江县移民安置点和南丹、三江、融水、上思5个县。外出感染回归病例占28.85%,外来病例占16.06%;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13%。结论广西当前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虽控制在1/万以下,但环江、南丹、三江、融水和上思5个县的疟疾发病较多,以本地病例为主;其余10市县则以输入感染病例为主,疟疾疫情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玉林市2001~2007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加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1~2007年玉林市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以及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资料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玉林市7年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102692人次、外出回归人群54296人,外来流动人群15052人,未发现当地感染病例,输入病例79例,其中感染病例占73.42%,外来流动人口病例占26.58%,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11%和0.14%,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32%。结论玉林市2001年以来无当地感染病例,检出病例全部是输入性病例,病人分布面广,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群、特别是从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评价海南省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通过收集1991。2010年海南省14个疟疾联防市县疟疾疫情报表、流动人口报表、血检登记表和疟疾监测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海南省14个联防市县20年共报告疟疾病人94314例,死亡34例,年平均发病率92.45/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3/10万,占全省疟疾发病病例的98.58%,占全省疟疾死亡病例的94.44%。疟疾发病从1991年的8920例下降到2010年的74例,降幅为99.17%。海南省疟疾联防区本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3319846人次,检出疟疾阳性62369例,阳性率为1.89%。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643468人次,检出疟疾阳性29144例,阳性率为4.53%,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31.8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明显高于本地居民(X2=16787.07,P〈0.01)。结论海南省通过连续20年的疟疾联防,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百色市1987~2005年疟疾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永健  郭传坤  江超穗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797-1799,1796
目的分析百色市1987~2005年疟疾控制结果,评价监测措施,为制定疟疾控制后期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87~2005年百色市12个县(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牵口流动人口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描述牵口分析。结果20年间全市12个县区共血栓当地发热病人508.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13、5万人次,外出回归人群l、7万人次,外来人群9.3万人次,共栓出疟疾病例5686例,四类人群血栓阳性率分别为0.075%、0、26%、5.22%和0.65%。疟疾发病率从1988年的l。98/万下降到2005年的0.01/万,疟疾发病人数从1988年的766例减少到2005年的23例。该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百色市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近5年当地感染病例少,输入性疟疾病例较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输入继发病例发生率较低。应进一步加强疟疾监测与控制措施,继续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不同流动人群的疟疾感染发病情况,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发热病人血检统计表、疟疾病人月统计表所提供数据,由Epinfo软件分析不同类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差异。结果 当地居民平均发病率为18.52/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2.98%,外来流动人口发热病人阳性率18.43%,入境边民发热病人阳性率8.52%,外来流动人口、入镜边民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结论 在开展当地居民的疟疾防治、监测的同时加强流动人口和入境边民的发热病人血检及阳性病人的正规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白沙县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以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减少疟疾发病和传播。方法收集2007年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及农场医院门诊在全县内的流动人口血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4.197%(119/2835),占全县疟疾阳性病例总数的36.39%(119/327)。其中县内流动人口血检1775人次,阳性16例,阳性率0.9%,省内、县外流动人口血检503人次,阳性46例,阳性率9.15%,省外流动人口血检557人次,阳性57例,阳性率10.23%。结论流动人口是疟疾传播的高危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防治措施是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广西1995~2004年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1995~2004年输入性疟疾监测和控制结果,评价输入性疟疾对疟防工作的影响,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5~2004年广西全区92个市、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全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血栓阳性率为0.009%、0.049%,外出回归和外来人口血检阳性率为1,39%、0.32%,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21,22%(1140/5372),输入性病例占78.78%(4232/5372)。结论 广西连续17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最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但传播指数较低,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白沙县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为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减少疟疾发病和传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及农场医院门诊医生、防保人员和乡村医生卫生员对3年来在县内流动和进入本县的外来流动人口的血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4.29%(536/12501),占全县疟疾阳性病例总数的44.12%(536/1215)。其中县内流动人口血检7349人次,阳性356例,阳性率4.84%;省内、县外流动人口血栓2311人次,阳性40例,阳性率1.73%;省外流动人口2841人次,阳性140例,阳性率4.93%。结论流动人口是疟疾传播的高危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防治措施是白沙县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邳州市2001—2010年疟疾流行趋势和防治效果,探讨防治对策,为制定今后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邳州市2001—2010年疟疾疫情动态分析,研究疟疾疫情变化与防治措施的关系。结果邳州市2000~2010年疟疾发病呈不稳定状态,年发病率0.52/10万~2.21/10万;2002年起疟疾发病率逐年上升,2007年达高峰,疟疾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7~10月疟疾病例数占81.09%;病例高度散发,发病最多的职业是农民,占53.73%;2000—2010年治疗疟疾现症病人1813人次,休止期治疗5569人次,发热病人血检191480人次。结论通过实施疟疾传染源管理和媒介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及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以后,遏制疟疾流行,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5.
资源县1955年疟疾发病率为857.8/万,由于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综合性防治笔全面开展发热患者血检查源拨灶,1991年达基本消灭疟疾标本。为了巩固灭疟成果,1992~1996年居民发热患者血检疟疾监测42395人次,未发现疟原虫。居民血清学5712人,抗体阳性3人,抗体阳性率0.05%。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疟疾监测,年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43%,8.0%,2.0%,6.4%和11.2%。从5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近10年来海南农垦疟疾监测措施的现状及其防治效果,为进一步完善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96~2005年垦区疟疾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疟疾防治效果。结果近10年来海南农垦疟疾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病例递减9.97%。全垦区共监测本地常住人口发热病人474589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06319人次,平均血栓阳性率分别为1.10%和3.57%,流动人口血栓疟疾感染相对危险度(RR)为本地常住人口的3.25倍;每年监测均发现主要传疟媒介是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每年4,10月为疟疾高发季节,发病高峰出现在6—8月;现症病人和疟史抗复发治疗率及人群预防服药率分别为95.63%、88.52%和90.16%。结论采取以发热病人血检的病原学监测、主要传疟媒介监测、现症病人根治和流动人口管理的综合监测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粤桂琼流动人口联合管理区广西片1992~2010年疟疾监测结果,评价联防联控措施。方法收集1992~2010年广西片8县(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19年间广西片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78.8万人次,流动人口19.2万人次,两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3%和0.38%,共检出疟疾病例75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3.69%(28/759),输入性病例占96.31%(731/759)。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6%(211/373 825)。结论广西片参加三省疟疾联防19年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99年起至今无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发生,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2年的3.23%降至2010年的0.029%,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有效,联防联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我国中部地区五省疟疾防治措施。方法收集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疫情报告、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栓、血清学调查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五省200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2744例,占全国疟疾发病的67%,平均发病率1.13/万,比2005年上升109.8%。病例主要分布于安徽和河南两省,报告病例40008例,占五省病例总数的93.6%。输入性疟疾病例458例,其中输入性恶性疟56例。2006年传播休止期治疗9.4万人,流行李节服药治疗11.6万人,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51907人次,实施药物滞留喷洒或杀虫荆浸帐灭蚊保护人口13,6万人。血栓发热病人161.22万人次,阳性者21889人,阳性率1.36%,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1.2l%。抗体阳性率1.79%(24/13454);居民带虫阳性率0.32%(134/41534)。结论五省尽管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但疟疾疫情仍呈回升态势,疟防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翁源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流行动态,对疟疾监测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门诊“四热”病人血检疟原虫侦查疟疾病例。用德尔菲(Delphi)法评价疟疾监测效果。结果 1990-2000年血检“四热”病人共46282人次,疟原虫阳性264例,占同期发病总例数的98.51%。这11年中当地感染疟疾137例,当地感染发病率0.00-1.61‰。“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当地感染发病率下降99.69%,病人漏检比例下降100.00%,输入 继发病例/输入病例比例下降46.65%,MSEI为20.28分。费用-效果分析结果MSEI每取得1分需付出4803.37元的费用代价。结论 翁源县基本消灭疟疾后采用的疟疾监测方案取得了巩固灭疟成果和较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8年“三热”病人疟疾血检状况,分析其监测的效果。方法对医院监测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或不明原因发热的“三热”病人采血作疟原虫检查;收集2008年疟疾血检监测数据,以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其特点;对各镜检点阴性和阳性的血膜片进行抽检,计算血膜片的合格率及复核符合率。结果全市共血检9788人次,发现阳性病例39例,血检阳性率为0.40%,其中间日疟28例,恶性疟11例,血栓阳性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2.98%(39147)。血检阳性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占总阳性病例数的74.4%(29/39),其中恶性疟病例均为本市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从事商务的归国人员;病例的地区分布按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罗湖18例、宝安11例、龙岗5例、南山3例和福田区2例,盐田区无阳性病例;病例时间分布呈现6、7、8月和11、12、1月的2个高发期。抽查6个区15个镜检点514张血片,血片制作和染色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6.19%和89.88%,对其中的213张阴性片及12张阳性片进行复检,符合率为100%。结论“三热”病人血检监测是及时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疟疾病例分布特征的阐明为我市科学防治疟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