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春  赵汉清  过伟  高志勤  汪广剑 《人民军医》2013,(11):1263-1265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某部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某部新兵400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观察组)和非心理干预组(对照组)各20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新兵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结果:某部新兵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值,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中国新兵常模和中国军人常模(P〈0.05,P〈O.01);敌对、偏执因子分值,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中国新兵常模(P〈O.05,P〈O.01),而与中国军人常模差异不显著(P〉O.05);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分值,与中国新兵常模及中国军人常模差异均不显著(P〉O.05)。心理干预前两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及各因子分值差异均不显著(P〉O.05)I观察组心理干预后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分值均非常显著低于心理干预前(P〈0.01),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因子分值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军训后(P〈O.01);对照组军训后焦虑、敌对因子分值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军训前(P〈0.05,P〈0.01),其他因子分值差异不显著(P〉O.05)。结论:某部新兵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中国军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新兵入伍时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兵102例在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与全军常模比较。结果:新兵心理干预后的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怖分值显著低于心理干预前(P<0.05),但人际关系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心理干预前(P<0.05);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躯体化、人际关系和偏执因子分值与全军常模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兵集训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部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军队生活的适应能力,为指导部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将结果与中国军人常模和中国新兵常模进行比较;将独生子和非独生子,城镇入伍与农村入伍者进行比较。结果①某部新兵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SCL-90指标与中国军人常模比较,除躯体化、强迫和焦虑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分值均低于军人常模(t=14.52~3.05,P<0.01)。②SCL-90指标与中国新兵常模比较,除阳性项目数和躯体化、强迫、焦虑3种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分值均低于中国新兵常模(t=10.28~2.80,P<0.01)。③独生子除了躯体化因子的分值外,其余各因子分值均低于非独生子,且除躯体化和敌对外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④城镇入伍的新兵除躯体化外,其余各因子分值均低于农村入伍的新兵。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因子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新兵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应重视少数新兵存在的心理不良反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及军事训练伤(军训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部新兵2157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观察组)1142例和对照组1015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卫生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卫生教育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心理干预前后两组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并对军训伤发生率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心理干预前,28.6%的新兵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轻度心理障碍75.0%,中度心理障碍18.0%,重度心理障碍7.0%。心理干预后,观察组SCL-90各因子分值均非常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除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值外,SCL-90其他各因子分值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的分值(P<0.05,P<0.01)。心理干预后,观察组第3个月软组织损伤、骨关节损伤和器官损伤的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第1个月(P<0.01),同样非常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对照组除第3个月骨关节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第1个月外,软组织损伤和器官损伤发生率第1、3个月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新训期间部分新兵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心理干预可提高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降低军训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团体授课、小组访谈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系统心理干预对新兵心理健康、个性特点和应对方式的作用,探讨维护新兵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模式.方法 选取某部新兵2016名,分为研究组1064名,对照组952名.研究组以新训营为单位进行团体授课,以班、排为单位进行小组心理访谈,同时进行面对面心理咨询,入伍1个月和新训结束前3d对新兵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和简易应对方式测评;对照组在新训结束前3d进行SCL-90测试.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系统心理干预后新兵SCL-90总分显著降低(P<0.05),敌对因子分值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研究组新兵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值(偏执除外)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新兵内外倾和神经质分值显著降低(P<0.001),精神质和社会掩饰性分值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应对分值显著增高(P<0.001),消极应对分值显著降低(P<0.001).系统干预后神经症发生率、心理测试异常率、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和躯体化、强迫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值超过2分以上的百分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团体授课、小组访谈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系统心理干预模式,对新兵心理健康、个性特点和应对方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了解某警卫部队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警卫部队2009年度入伍新兵1475例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评。结果:某警卫部队新兵SCL-90各因子分值均非常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和中国陆军新兵常模(P〈0.01)。SCL-90各因子分值初中生最高,中专、高中生居中,大专及本科生最低,即随着学历升高,SCL-90各因子分值依次降低。各年龄组SCL-90各因子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某警卫部队新兵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了解空军某部女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空军某部女新兵82例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评,并与中国军人常模和中国成人常模比较。结果:本次共筛查出阳性13例,阳性率为15.9%。女新兵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P<0.01),阳性症状平均分分值显著高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除躯体化和焦虑因子分值与中国军人常模和中国成人常模差异不显著外(P>0.05),SCL-90其他各因子分值均非常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和中国成人常模(P<0.01)。独生女新兵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和抑郁因子分值显著低于非独生女新兵(P<0.05),阳性症状平均分、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文化程度、是否单亲家庭女新兵SCL-90整体指标和各因子分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空军某部女新兵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良好。  相似文献   

8.
边防海岛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系统心理干预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边防海岛官兵心理健康状况,探讨通过系统心理干预对提高边防海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的意义。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边防海岛官兵进行心理测试,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指标,与军队常模比较;以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方法对边防海岛官兵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并分别做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组内比较。结果干预前边防海岛官兵SCL-90除人际关系和抑郁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1);干预后,实验组官兵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及各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阳性项目均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边防海岛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系统心理干预对提高边防海岛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武警某部新兵一般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1941名新兵进行测查.结果 男性新兵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2000年王家华的新兵常模、1999年王焕林的军男组常模、1986年上海协作组的地方常模(P<0.05);自我效能与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有统计学负相关,且双尾检验(P<0.01);高自我效能组和低自我效能组之间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的差异性显著(P<0.05),高自我效能组的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的得分均低于低自我效能组.结论 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有可能促进新兵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团体认知干预对抗震救灾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CSQ)对经团体认知干预5周的抗震救灾官兵90例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评。结果:抗震救灾官兵除躯体化因子分值外,干预后SCL-90其他因子分值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士兵干预后SCL-90各因子分值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或P〈0.01);士官干预后除恐怖、偏执因子分值显著低于干预前外(P〈0.05),SCL-90其余因子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抗震救灾官兵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或P〈0.01);自责和退避因子分值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团体认知干预可提高抗震救灾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使应付方式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理巡诊对改善高原基层士兵心理状况的作用.方法 2015-04至2015-05,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该阶段内某高原部队的1021名士兵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高原组,对这1021例高原士兵开展心理巡诊,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了解高原基层部队士兵的心理状况,并将国内士兵的心理评估数据作为常模,将高原士兵干预前的SCL-90评分与常模进行比较.在心理评估后,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高原组士兵的SCL-90各项因子评分、SDS评分.结果 高原组士兵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等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高原组士兵的SCL-90各项因子评分、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高原基层部队士兵相对于非高原部队士兵,其心理状况更容易出现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巡诊,有利于及时了解心理状况和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2.
粱妍  郭琦  陈学彬  王文  刘琦 《西南军医》2011,13(5):783-786
目的了解参加舟曲泥石流救援30天后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参加救援30天后的750名官兵进行测评,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结果 SCL-90总分≥160分为14人,占11.29%;SCL-90表中重度症状前四类为睡眠与饮食、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心理干预后,人际敏感、偏执等因子明显低于地方常模(P<0.05或P<0.01),躯体化、抑郁、焦虑和睡眠与饮食等与干预前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参加舟曲泥石流救援30天后的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武警某部SCL-90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调查武警某部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武警某部队整群抽样调查.结果 有效问卷回收率91%(790/868份),老兵组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士官组;新兵组有2个因子:敌对、偏执与士官组无差异,其余7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士官组;老兵有3个因子:躯体化、敌对、偏执显著高于新兵.武警官兵的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也普遍低于地方常模.结论 武警部队官兵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老兵中症状自评量表的因子分较新兵和士官为高.有必要从新兵开始加强心理健康调节.  相似文献   

14.
心理素质训练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200名新兵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n=100)在新兵集训期内全程参加心理素质训练,对照组(n=100)在新兵集训期内未参加心理素质训练.采用SCL-90及应对方式量表对两组新兵在集训前后进行团体测量,并在集训结束后1个月时对干预组新兵心理素质训练效果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干预组在集训后除恐怖和精神病性无显著降低外,其他各SCL-90因子分均显著下降;对照组在集训前后除躯体化外各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比较除躯体化、恐怖及精神病性外,其他各因子集训前后差值干预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集训前后应对方式中退避和合理化无显著改变,但更多地运用解决问题、求助等应对方式,自责、幻想则显著减少;对照组集训前后应对方式无显著变化.两组比较,除退避和合理化外各应对方式差值干预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改善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可降低军事心理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5.
团体心理训练对野外驻训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野外驻训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将野外驻训官兵720人随机分为团体心理训练组与对照组各360人,进行3个月的团体心理训练与部队常规管理教育,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野外驻训官兵进行训练前后的测评对比,并与中国军人常模比较。结果野外驻训官兵两组训练前各项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训练后各项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低于训练前,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团体心理训练组训练后各项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团体心理训练组训练后各项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低于中国军人常模,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训练后各项因子分均低于中国军人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团体心理训练提高野外驻训官兵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新兵个性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大学生新兵群体的个性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大学生新兵96人和普通新兵103人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简称16PF)》、《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检测。结果 (1)16PF测验结果:大学生新兵组聪慧性因子(B)得分高于普通新兵组,而实验性因子(Q1)得分低于普通新兵组(P<0.05)。(2)SCL-90测验结果比较,大学生新兵组与普通新兵组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学生新兵组各因子分及总均分都低于军人常模(P<0.01)。(3)应对方式比较中,大学生新兵组与普通新兵组积极应对无差异(P>0.05),消极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全国常模比较,积极应对得分高于全国常模,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全国常模(P<0.01)。结论大学生新兵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在应激或挫折状态下,更善于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心理干预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1 113名新训队新兵进行心理测量,并根据统计学的聚类分析随机在症状组抽出47人,亚健康组抽出45人,健康组抽出38人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分别对三组进行组内差异比较以及平均数差异比较.结果 在各组干预前后的比较中:症状组的恐怖因子没有差异,焦虑因子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因子差异十分显著(P<0.01);亚健康组的敌对和恐怖因子没有差异,人际和抑郁因子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因子差异十分显著(P<0.01);健康组的强迫和焦虑因子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0.01),其余各因子则没有差异.在各组干预后平均数差异比较中,症状组的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改变的最高.结论 心理干预后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是提高部队新征兵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原军人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研究高原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驻守在海拔4 300 m 的160名边防军人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 与军人常模比较,士官与义务兵比较.结果 高原军人各因子分与成人常模比较,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军人常模;士官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义务兵.结论 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武警新入伍战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淑琴  李霞  张小刚  李玉梅 《武警医学》2008,19(11):997-999
 目的 探讨新入伍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便于部队科学地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方法 采用 SCL-90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武警战士进行团体施测,并与军队常模、地方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与军队常模相比,武警战士的各项因子分除精神病性和敌对性外均显著高于军队常模(P<0.001);与地方常模相比,战士的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地方常模(P<0.001).结论 武警战士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突出,需要给予健康的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20.
综合心理干预对高原新兵训练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高原新兵训练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000名高原新兵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新兵训练期间,对心理干预组新兵,除常规的生理卫生教育和监督外,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测量表(SAS)、抑郁自测量表(SDS),在新训开始和结束时,进行心理状态测定;并统计各组新兵训练伤发生情况。结果心理干预组战士在SCL-90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项的分值,在SAS和SDS中的总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干预组战士训练伤中的软组织损伤、骨关节损伤、训练伤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当的综合心理干预对于训练伤的预防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