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经络走行复杂、穴位多、难以记忆等特点,开发了比一般针灸模型效率高、易于使用和检索的电子线路针灸经穴人体模型。 方法:用市售的中型经穴模型,在各经穴钻孔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经络、穴位的客观检测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经穴的低阻抗特性,针刺时的肌电、局部血流图、红外热象轨迹、同位素示踪等循经变化特点,经穴部位神经与血管分布特征等研究,使人们对经络、穴位的认识不断深入.近40年来,从温度计测温、液晶显像、红外热像技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先后用于经络、穴位温度的测量观察.已有的研究表明,人体正常状态下与生理、病理状态变化时,均可能出现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与非经络处不同或更为明显的改变,针刺穴位可引起相应经络循行部位与经穴的温度变化,为经穴的相对特异性、效应性及其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然而,对于经穴温度变化的机理、调节途径等认识很少.  相似文献   

3.
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针灸疗法施术的部位。俞穴即是穴位,俗称穴道。《内经》名俞(俞、输)穴或气穴。《针灸甲乙经》又叫孔穴。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俞穴分布在经络的体表循行路线上,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聚集、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以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以接受各种刺激(如针刺、艾灸、按摩、角法、药敷等)以调整各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俞穴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俞穴是指“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主要是指十四经穴。狭义的俞穴是指分布在四肢的五脏五俞和六腑六俞、  相似文献   

4.
经络实质研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经络的理解及古代经络的形成来分析经络实质研究,认为经络实质问题可以简化为穴位的实质问题.也就是经穴一脏腑相关问题。从穴位主治作用入手,明确针刺穴位是通过什么途径起治疗作用的,最终确定经穴与脏腑的联系途径即真正意义上的经络。  相似文献   

5.
穴位贴敷可作为主要或辅助疗法运用于内、外、妇、儿或其他各科疾病,尤其肺系疾病;通过经络、腧穴和药物共同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穴位贴敷作用机制主要有经络腧穴、药物经皮吸收、神经系统调节,现代研究也已证明,深入研究经络循行线、经穴的特异性、皮肤的药物吸收和经穴局部的神经系统,使穴位贴敷机制研究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佘延芬  朱江 《中国针灸》2012,32(7):661-664
经穴具有反应功能和效应功能,反应功能是经穴与病变部位相关的直接体现,是效应功能产生的基础,穴位体表电阻为经穴反应研究的常用客观指标。基于体表电阻的经穴反应特异性研究中,仪器的选择是技术关键。目前用于经络穴位电阻探测的仪器主要有两电极和四电极两种类型,笔者通过对不同类型经络穴位电阻探测仪的特点及其测量干扰因素进行分析讨论,认为两电极的经络穴位电阻探测仪需进一步控制测量干扰因素,适宜于定性分析;四电极的经络穴位电阻探测仪,因其测量时干扰因素较易控制,故适宜于定量研究,但需要更多的研究单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善仪器设计,以适应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7.
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在功能方面与非经穴人体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功能及感受刺激的功能。穴位反映病证具有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反映病证的穴位大多在与其相关脏腑所属的经络上,穴位反映病证与脏腑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分支,所用穴位一部分是小儿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特定穴不同于经络系统中的穴位,亦不同于经外奇穴,如其中六腑穴的定位、穴性、功用效能与手少阴心经前臂段(少海-神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引发笔者对经络发育问题进行思考。推测伴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经络也逐渐成熟,功能得以完善。根据现代人体发育学推测,作为人体固有调控系统的经络,也必定有一个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9.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导出的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经穴效应及药物效应双重治疗特性。作者分析了其机理,认为与经穴的外敏性、中药的生物活性与经穴的放大效应以及局部皮肤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等三方面因素有关,并预测这种给药方式在临床治疗肿瘤及其他慢性病方面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董洪涛  李静 《中医研究》1998,11(4):52-54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导出的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经穴效应及药物效应双重治疗特性。作者分析了其机理,认为与经穴的外敏性、中药的生物活性与经穴的放大效应以及局部皮肤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等三方面因素有关,并预测这种给药方式在临床治疗肿瘤及其他慢性病方面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脏腑-经穴相关机制的生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针灸大成》中有关调神穴位的规律。对《针灸大成》中记载治疗心烦易怒、恍惚健忘、悲愁不乐的穴位进行全面总结,统计常用穴位及经络,分析其中规律。用于治疗心烦易怒的穴位中神门穴出现的频率最高,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数占比例最高;治疗恍惚健忘的穴位有16个,大多分布于手少阴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治疗悲愁不乐的穴位有29个,以手少朗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穴运用最多。《针灸大成》中记载调神首选神门穴治疗,手少阴心经为首选经络;其选穴规律为首选原穴、络穴,其次井穴。  相似文献   

13.
动态信息对经络研究及临床诊治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子孺  刘颂豪 《新中医》2004,36(12):57-58
通过现代技术检测经络循行线路及穴位的物理特性是经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以往研究发现了经络循行线的低阻抗、低流阻、高导声等特性,并有不少经穴在病理、生理状态下异常反应的报道。钟新淮发现了疾病状态下的“经络口”处(即经穴开口于皮肤表面的孙络、浮络)出现“变阻”现象,在该点施以电脉冲则对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张栋等观察到在低电压下某些穴位可以产生电振荡现象,该现象与疾病和症  相似文献   

14.
人体的经穴有365个,其中特定穴120个.历代针灸医书中论述特定穴者占绝大多数,而这些特定穴大多分布在四肢部,躯干部的特定穴只有俞募穴等较少的穴位.从历史沿革上来看,经络首先明确的是四肢部的走行,头与躯干的经脉走行历代均有出入,因而头与躯干部的经穴历代记载也有所不同.且古代医家对头与躯干的许多经穴有很多禁忌,也限制了人们对头与躯干部穴位的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武锋 《北京中医药》2021,40(9):1005-1007
眩晕、头晕、头昏是临床常见的主诉,其症状有明显区别,相关的靶器官也不同.眩晕症的病位主要是前庭系统,头晕症的病位主要是小脑和脑干,头昏的病位主要是大脑皮质.针刺治疗眩晕、头晕、头昏的效果显著,选穴思路首先通过问诊和望诊,明确区分眩晕、头晕和头昏;然后确定相关的经络,根据经络的循行,在病变器官附近局部选穴.与眩晕相关的经络是三焦经和胆经,选择的穴位主要是翳风、耳门、风池等;与头晕相关的经络是督脉、膀胱经、胆经,选择的穴位是脑户、风府、玉枕、天柱、脑空、风池等;与头昏相关的经络是督脉、膀胱经和胆经,治疗头昏选穴除考虑经络的循行外,应重点选择有醒脑开窍功能的穴位,包括神庭、本神、四神聪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传统经络穴位理论入手,总结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方法:比较分析穴位敷贴透皮给药、穴位注射给药、穴位离子导入法给药、穴位埋线给药在实验及临床应用中的异同,结合中医理论,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经穴内病外治。结果:提高药物的经穴透皮治疗作用,要充分考虑不同的经络穴位因素、主成分性质因素、物理辅助技术因素等的复合作用,综合运用物理辅助经穴位透皮给药,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结论:经穴位给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充分发挥中药内病外治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有问必答     
河北省河间四号信箱魏增谦问: 一、络穴与腧穴有何不同?人体的哪些穴位为络穴? 答:腧穴,泛指穴位。络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组腧穴。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有“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穴位”等不同名称。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接受各种刺激(如针、灸、按摩、电针、药物注射等)以调整各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没有固定位置,随病痛处和压痛点而取  相似文献   

18.
应用DP-4B经络导平仪,按照中医针灸配穴方法,选择两对穴位。主穴为迎香穴,鼻塞者可取鼻通穴。配穴为合谷穴,或列缺穴。将各电极头棉垫(经消毒)紧压住各经穴,用皮带缚紧,然后将电极的插头区分极性,分别插入导平治疗仪各输出插孔内,将主穴插入负极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多篇章曾明确提出腧穴数目有365个,但屡经争论,至今仍未确定符合《黄帝内经》本意的这365穴。据笔者统计,《黄帝内经》中出现的与当今362正经穴匹配的有155个。虽然各朝代正经腧穴的数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仍在365左右徘徊,而未被归经的奇穴或效应点的数量却迅猛增长并广泛用于临床。经络理论为腧穴的发展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腧穴的发展,了解腧穴渊源,理解腧穴涵义,完善经穴标准,有助于腧穴与经络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中穴在《针灸大成》有较为全面的记载,现从腧穴定位、操作手法、腧穴性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析总结。基于人中穴经络、特定穴等性质,其治疗病症涉及心脑系疾病、腰痛、五官及口腔、小儿佝偻、水肿、消渴等,现将其总结为调神、治经及治津液水气等方面。现代诊疗聚焦于穴位的近治作用和督脉经穴特性,然忽略其特定穴属性,因此在水肿、消渴二证中未尽其用。通过详细阐述人中穴在《针灸大成》各系统病证中的具体效用,旨在临床上精准用穴,以进一步拓宽穴位的现代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