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小儿周期性呕吐的临床特点、胃肠动力改变、治疗效果 ,分析其发病机理。方法 对有反复发作呕吐 ,病程 >3个月的患儿进行各项有关检查 ,除外器质性病因 :进行消化道钡餐造影、不透X线胃和全消化道排空、体表胃电图等胃肠动力功能检测 :总结分析临床资料、检测结果、治疗效果 ,探讨发病机理。结果 入选患儿 19例 ,男 13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7 5岁 ;平均发病年龄 4 3岁 ;平均病程 3 5年 ;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胃蠕动差、胃滞留液”7例占37% ;14例于无症状时检测体表胃电图 :餐前胃电节律正常占 36 % ,胃动过缓占 2 1% ,胃电节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大多数尿毒症患者表现为与肾脏有关的症状,也有一部分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但以胃肠动力紊乱为首发症状者偶见.我们对北京天坛医院1991~2000年诊断明确的197例尿毒症患者进行分析,为了探讨胃肠动力紊乱在尿毒症患者首诊时的重要性.方法观察尿毒症患者首诊时胃肠动力紊乱的临床表现,比较首发与非首发胃肠动力紊乱尿毒症患者的发病年龄及肾功能血尿素、氮、肌酐的差异,并比较经血液透析治疗后首发与非首发胃肠动力紊乱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197例尿毒症患者中以胃肠动力紊乱为首发症状为31例,占15.74%. 首发胃肠动力紊乱尿毒症患者的平均年龄(29.7)明显低于非首发胃肠动力紊乱者(54.3), 与年龄成反比.经血液透析治疗后,以胃肠动力紊乱为首发症状的尿毒症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结论以胃肠动力紊乱为首发症状的尿毒症临床虽不多见,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生理参数遥测胶囊的研制及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至今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诊断手段,高精度胃肠生理参数遥测胶囊为解决这一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详细地论述了生理参数遥测胶囊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和封装.临床试验证明,生理参数遥测胶囊能可靠地检测人体胃肠道的生理参数这将会为胃肠动力学研究和消化道动力学疾病的诊察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4.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干细胞的研究可能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目前国内外关于干细胞与胃肠动力关系的研究甚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5.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为消化道常见病.本文就胃肠动力性疾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1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实践中发现,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可能具有遗传因素.Hu等人对5个有多名儿童罹患严重GERD的家庭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家庭中患有和不患有GERD的家庭成员的基因图谱,认为儿童重型GER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现患者第13号染色体长臂14区基因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推测GERD基因可能位于第13号染色体长臂14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经验.对其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 对腹部术后并发胃瘴的5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排气正常,消化道X-ray钡餐造影提示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52例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以及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均缓解.结论 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其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陈志雄  李杏媚 《医学信息》2008,21(5):684-686
目的 探讨抗酸剂铝碳酸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为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复发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在2006年1月~2007的12月间,将我院消化内科门诊中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口服胃肠动力促进剂及辅以口服抗酸剂铝碳酸镁2~8周:对照组则仅按常规应用胃肠动力促进刺2~8周.半年后,通过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评价疗效,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达临床治疗有效标准24例,治疗有效率为77.4%,而对照组达临床治疗有效标准12例,治疗有效率为38.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抗酸剂铝碳酸镁结合胃肠动力促进剂可以明显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临床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2.130 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症18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以小承气汤为基本方,自选大黄、陈皮、白术、神曲、山楂等促胃肠动力中药.结果经治疗一疗程,临床治愈106例(56.68%)、好转46例(24.65%)、有效 32例(17.11%)、无效5例(2.67%).除4例无效患者外,其余患者进行第2疗程巩固治疗,均达到临床治愈.结论应用以小承气汤为基本方,随症加用大黄、白术、陈皮等促胃肠动力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效果、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贾鹏松 《医学信息》2007,20(5):408-410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治疗的18例胃大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给予胃肠减压、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促胃肠动力药物等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本病是多种因素诱发或者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对胃排空的调节而引起,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10.
陶致侃  王巨仁 《医学信息》2010,23(15):2880-2881
目的总结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经验,对其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腹部术后并发胃瘫的5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排气正常,消化道X-ray钡餐造影提示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52例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以及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均缓解。结论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其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李小雄 《医学信息》2018,(10):133-134
目的 研究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胃肠副作用,为临床的良好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846例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总结临床患者出现的胃肠副作用表现。结果 846例患者中101例发生胃肠道症状,占11.94%;5例发生胃肠道出血,占0.59%。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腹不适、腹胀、腹痛、烧心、纳差、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非甾体抗炎药单独使用胃肠副作用发生率低于2种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应用或非甾体抗炎药联用皮质激素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通过改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对症治疗,患者消化道症状均得到缓解,且患者可坚持用药,消化道出血患者也恢复正常,无胃肠副作用而导致的死亡。结论 临床应科学合理的控制非甾体抗炎药使用,不仅可减少严重并发症,而且可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并应尽量避免非甾体抗炎药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体表胃电参数与血浆MLT、GAS、VIP变化的相关性,进一步明晰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体表胃电图检查及血浆胃肠激素测定.结论肝功能不良与胃电主频、主功率及正常慢波%减少、胃动过缓与胃动过速%增加有关,可能肝硬化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胃电节律紊乱与肝硬化血浆胃肠激素(MTL 、GAS、VIP)水平异常有关,可能是肝硬化胃动力障碍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针对消化道生理机制的研究备受瞩目,随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更多获取机体胃肠道内多种生理学信息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其中消化道生理参数无线胶囊成为研发焦点,其适应证也被逐步拓展。该无线胶囊是利用集成传感器的微型装置获取胃肠动力的相关信息,并以此绘制出胃肠动力曲线甚至蠕动模型,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及其机制探索提供了更丰富的临床证据。首先,根据无线胶囊检测信息类型的不同,分别阐述其所对应的传感器种类、原理及研究进展;随后,总结目前无线胶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现状,包括传输胃肠功能相关参数的检测,如pH、温度及压力,以及针对消化道理化环境状态的持续定点监测,还归纳了无线胶囊在肠道气体、菌群及消化酶等检测的功能拓展研究;最后,讨论消化道生理参数无线胶囊研发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以期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为常见、多发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胃动力和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FD发病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对FD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自述症状.还缺乏有效的胃动力学检查方法或手段。采用生物阻抗胃动力检测方法可从电一机复合系统的认识高度,同时提取胃电活动和机械运动信息,研究从胃电活动到机械收缩、蠕动的复杂胃动力过程。此方法具有诱人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干细胞的研究可能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目前国内外关于干细胞与胃肠动力关系的研究甚少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Cajal间质细胞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Cajal间质细胞 (ICC)在胃肠平滑肌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胃肠运动的起搏者和肠运动神经与肌肉间的信息传递者。人类多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与ICC的减少和缺失有关 ,如贲门失弛缓症就是由于ICC的缺失造成食管下段肌层持续收缩所致 ,此外还包括 :斑点病的先天性巨结肠 ,Cha gasic巨结肠 ,获得性巨结肠 ,慢性便秘 ,…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腔内压力检测是胃肠动力疾病诊断和胃肠动力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手段。利用MEMS技术,我们开发了人体全消化道微型智能介入式诊查系统,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对全消化道压力、pH值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压力信号的获取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系统的软件部分,即建立信号自动分析处理系统的必要性和方法。该系统主要实现信号的预处理、信号特征值的提取和优化、样本的分类功能,从而使测试结果可以真正应用于辅助医学诊断和研究,完善整个系统的功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无创式的全消化道生理参数检测的电子胶囊系统.对此电子胶囊进行了严格的标定,标定结果说明胶囊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并且小规模的临床试验表明胶囊具有很好的在体工作效果.该电子胶囊有助于建立数字化消化道模型,检测和分析消化道功能.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胃肠动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广泛开展了对疾病状态下的胃肠动力的研究,并开展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目前浙江省已有多个地市能开展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常规诊断工作,杭州市各大医院均能开展24h食管pH监测、压力测定、超声检查胃运动、核素扫描等工作,部分省级医院正在开展食管、胃内胆红素监测等工作.已在各级杂志发表胃肠动力方面论文30余篇.为推动浙江省胃肠动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于1999年成立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学会胃肠动力学组.现将近10年来胃肠动力研究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为消化道常见病。本文就胃肠动力性疾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做一概述。1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实践中发现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可能具有遗传因素。Hu等人对 5个有多名儿童罹患严重GERD的家庭进行研究 ,分析了这些家庭中患有和不患有GERD的家庭成员的基因图谱 ,认为儿童重型GER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发现患者第13号染色体长臂 14区基因与对照组存在差异 ,推测GERD基因可能位于第 13号染色体长臂 14区。但这一结果只能表明家族性的重型儿童GERD存在异常基因的区域 ,对于反流程度较轻的儿童GERD和散发的GERD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4C-UBT(14C-Urea breath test, 14C-UBT)法对胃肠及胃肠外疾病HP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14C-UBT法测定胃肠疾病(2050例)及胃肠外疾病(510例)HP阳性感染率及感染程度,并与健康体检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胃肠疾病患者HP阳性率为86%,中重度感染占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和18%(P<0.01).②胃肠外疾病的糖尿病组、甲减症组、失眠症组、冠心病组、偏头痛组及口臭症组HP阳性感染率分别为76%、77%、81%、88%、83%及82%,中重度感染依次占54%、49%、54%、47%、52%及72%,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重要的统计学意义(P <0.01).甲亢症组HP阳性感染率为29%,与对照组(51%)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14C-UBT法测定本文中疾病组的HP感染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HP感染与上述两类疾病关系密切,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14C-UBT法对H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