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索比较双腔PICC与CVC导管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不同效果。方法将收治的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CVC(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研究组实施PICC置管,将两组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置管安全性、留置时间以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同CVC静脉导管方式相比,PICC导管置管相对安全、留置时间较长,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多次静脉置管的痛苦,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 IECG)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B超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的PICC置管患者127例作为观察组,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行超声引导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1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的首次成功率、置管2周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80 d内PICC导管累积技术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的首次成功率为96.85%,对照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60%,对照组为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观察组180 d内PICC导管累积技术生存率达到90.4%,对照组为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年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经B超引导穿刺联合IECG定位技术操作简单,可提高置管的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首次成功率,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风险,且180 d累积技术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肿瘤化疗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临床可行性.方法:180例需行化疗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组(E组)及传统PICC置管组(C组),每组90人,均采取贵要静脉为穿刺血管,观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穿刺置管时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E组并发症较C组低(P<0.05).结论:肿瘤化疗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IVAP)与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后血栓发生率,选择更加合适的化疗静脉输液通路。方法将收治的16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分组治疗,研究组80例均实施IVAP置管,对照组80例均实施PICC置管。将两组患者置管后的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完成置管后,研究组患者均为发生血栓并发症,比例为0.00%,而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7.50%,研究组明显性偏低(P<0.05)。结论和PICC置管相比,IVAP的置管后血栓发生率更低,有助于促进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余丽娟 《西南军医》2010,12(6):1272-1273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PICC的置管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0年1月34例PICC置管患者病历资料,探讨肿瘤患者PICC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结果 34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1.2% 静脉炎发生率5.9% 经贵要静脉PICC置管,静脉炎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PICC是肿瘤患者理想的输液治疗通道,经贵要静脉置管成功率高,导致的静脉炎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及其特点。方法选择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实验组采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穿刺置管的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总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完成时间及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凝状态肿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前后,采取中西医结合抗凝治疗防治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的血液高凝状态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在PICC置管及维护期间行同步中西医结合抗凝治疗,对照组按常规方法防治静脉血栓。结果:观察组置管后1个月,其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1例(3.33%),为穿刺的上肢浅静脉栓塞;对照组发生静脉血栓8例(26.7%),其中上肢浅静脉3例,锁骨下静脉4例,颈静脉1例。结论:对高凝状态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前后采取中西医同步抗凝治疗可有效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维持导管通畅,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它不受年龄、性别及病种的限制,留置时间长,感染并发症低,可以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的患者提供长期静脉通道,减轻患者频繁穿刺的痛苦,降低患者对频繁穿刺的心理恐惧感,满足了间歇性治疗的需要,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极大地减轻护理工作量。据相关资料,常规方法行PICC的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0%以上.我科PICC置管成功率为97.9%,成功率明显提高。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为患者提供长期化疗、静脉营养及用药的很好途径。昏迷患者因病情重常需静脉输注高浓度或对外周静脉产生较大刺激的药物,如化疗药物、大剂量补钾、血制品及高浓度营养物质等,因此,昏迷患者的静脉通路建:藏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前提。随着PICC广泛使用,B超引导下耐高压PICC在昏迷患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置管过程中由于昏迷患者意识不清,不能主动配合,加之由于重病卧床、肢体水肿等因素,在临床置管中出现导管插入困难、导管异位,严重者置管失败等情况,操作者应积极有效调整管路,有效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我院于2012—04至2013—05行昏迷患者PICC置管362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留置期间导管移位的护理对策。方法总结461例肿瘤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32例出现导管移位的临床资料,分析造成移位的原因。对伴有导管内凝血者先正位后溶栓;伴有静脉血栓者充分抗凝成功后再正位。正位可采用脉冲式注入同时送管法,若失败可插入同型号导丝再正位;也可经患者同意直接插入导丝正位。结果32例中无意中发现导管移位的有20例,多于因客观因素发现者(P=0.04);肿瘤部位与导管移位有关(P=0.01);患者的发病年龄、置管肢体侧向及穿刺的静脉与导管移位无关(P>0.05)。正位成功26例(81.25%)。正位成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置管的静脉而无关。结论PICC置管时的导管异位和留置期间的导管移位应该同样受到重视。应定期行X线和置管静脉超声波检查。建议厂家按移位发生比例生产单包装导丝,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正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分别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果分别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为6、9、26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24.00±2.95)d、(27.17±5.42)d、(145.45±14.45)d,颈内静脉组发生1例置管感染,无一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时间短,平均费用低,长期使用需定期换管,适用于外周静脉插管困难患者,PICC置管保留时间长,通常一次置管可完成乳腺癌术后6次辅助化疗,定期导管护理可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林金莲  吴光耀  秦天  谭伟   《放射学实践》2014,29(1):53-56
目的:探讨3.0T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轻型脑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搜集54例轻型脑损伤(MTBI)患者的常规MRI、SWI及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常规MRI与SWI对MTBI出血灶检出能力的差异。结果:33例有昏迷史(昏迷组),其中脑损伤后综合征(PTBS)20例,非昏迷患者21例(非昏迷组),其中PTBS10例。SWI对昏迷组出血灶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昏迷组(分别为87.9%和57.1%,P=0.010);出血灶阳性组PTBS发生率明显高于出血灶阴性组(分别为63.4%和30.8%,P=0.039)。TSE序列及FLAIR序列分别检出19例(35.2%)和28例(51.9%)有出血灶,出血灶数目分别为28个和41个;SwI检出41例(75.9%)有出血灶,出血灶共134个。SwI检出出血灶患者人数明显高于FLAIR和TSE(P〈0.001),SWI检出的出血灶数目亦明显多于FLAIR和TSE序列(P值均〈0.001)。结论:SwI较常规MRI对MTBI患者出血灶有更高的检出能力,实质出血灶的存在影响MTBI患者的远期预后,SWI对此能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护理方法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实施连续护理的效果。方法:抽取2012-03-2013-02住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16例为观察组,以2011-01-2012-02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0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由连续护理小组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对护士满意度及导管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实施连续护理方法,有利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纳洛酮不同剂量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剂量纳洛酮在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量效关系。方法将3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随机分为纳洛酮小剂量治疗组(A组)和纳洛酮大剂量治疗组(B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以不同剂量给予纳洛酮治疗,动态监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并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GOS)判定疗效。结果B组患者治疗3d后血浆β-EP含量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治疗7d后的GCS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根据GOS分级系统,A组的治疗有效率为29.4%(5/17),而B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5.0%(13/20)。结论早期、大剂量纳洛酮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的足月低血糖新生儿脑损伤的常规磁共振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征。方法:随机回顾性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所分娩的足月低血糖新生儿48例,对患儿行动态血糖检测、常规MRI及DWI检查。对照分析血糖水平与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常规MRI显示脑内异常信号8例(16.7%,8/48),11例(18.8%,11/48)DWI显示脑内异常信号,病灶部位均以顶、枕叶为著。反复发作性低血糖的脑损伤发生率高于短暂性低血糖(P0.05)。有症状低血糖患儿比无症状低血糖患儿的脑损伤发生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低血糖持续时间和程度与脑损伤密切相关,MRI特别是DWI对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可作出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6.
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重度中毒4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卫国  徐维明 《武警医学》2008,19(10):909-911
 目的 探讨序贯性血液灌流(HP)与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重度中毒患者的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48例重度中毒患者行序贯性HP+CVVH治疗,对照组43例仅行HP治疗,观察两组昏迷至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治愈率及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昏迷至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平均住院天数缩短(P<0.05),治愈率提高(P<0.05),病死率降低(P<0.05).结论 序贯性HP+CVVH治疗重度中毒优于单用HP治疗,能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临床救治各种重度中毒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尿道损伤后不同急诊处理方式对远期发生尿道狭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月前尿道损伤60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损伤程度和急诊处理方式分组,比较远期尿道狭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4(18~38)个月,狭窄发生时间为伤后1~13(4.6±2.4)个月。前尿道部分断裂患者38例,其中膀胱造瘘组狭窄发生率12.5%(2/16)低于留置导尿组50.0%(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断裂患者22例,其中膀胱造瘘组狭窄发生率66.7%(6/9)与留置导尿组84.6%(11/1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考虑损伤程度时,膀胱造瘘组狭窄发生率32.0%(8/25)显著低于留置导尿组62.8%(22/35)(P<0.05)。结论对于前尿道损伤首选膀胱造瘘尿流改道可能减少远期尿道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有轻度颅脑损伤轻度颅脑损伤(mTBI)史的军队人员的抑郁发生情况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mTBI人员制定相应生理、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解放军324医院2008年4月-2011年5月期间执行过国际维和、急重救灾任务或其他非战争军事行动后返回营区的战士、军官和军队文职人员,其中有mTBI史者106例(病例组),无mTBI史者79例(对照组)。利用DSM-IV-TR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I/P)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进行抑郁发作及认知功能评定。结果(1)病例组的抑郁发生率及认知功能受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0.75%VS7.59%,P〈0.05;16.04%vs3.80%,P〈0.01);(2)在病例组中,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的显著下降(P〈0.05或P〈0.01),语言功能无明显差异;(3)mTBI患者认知功能受损与抑郁症状中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激越或迟滞”、“疲倦或精力减退”、“无价值感”、“思考、注意、记忆差”和“有自杀意向”显著相关(P〈0.01)。结论对有mTBI史的军人应及早检查抑郁和认知功能情况,并探索有效的生理、心理干预措施,以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军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高压氧(HBO)对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将75例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分为对照组、0.20MPa高压氧组(HBO1组)和0.25MPa高压氧组(HBO2组),每组25例,比较三组患者在术后1周内和术后1月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出院前的治愈显效率。结果(1)三组患者在术后1周内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1月后GCS评分均提高(P〈0.05)。(2)治疗后HBO1组和HBO2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HBO2组评分高于HBO1组(P〈0.05)。(3) HBO1组和HBO2组的治愈显效率(76%和80%)明显高于对照组(48%)(P〈0.05),但HBO1组和HBO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两种压力的HBO治疗对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的恢复均有良好促进作用,其中0.25MPa压力的HBO对患者的促醒作用可能更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海拔地区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及意义,评价NSE与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的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对20例高海拔地区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组发病第1天、第2天、第3天的血清NSE的含量进行动态监测,同时测定2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水平.将发病第1天血浆NSE的含量与脑损伤的程度、临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组发病第1天、第2天、第3天的血清NS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第1天与第2天、第3天的血清NSE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第2天、第3天的血清NSE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②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组血清NSE含量的峰值出现在发病后第1天;③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组发病第1天血清NSE与脑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523,P<0.05),与临床预后呈显著负相关(R=-0.565,P<0.05).结论:NSE是判断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程度、预测临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