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结果 全部患者经治疗后胃动力恢复,痊愈出院。结论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原因是多样的,早期发现并明确诊断是治疗胃排空障碍关键,采取非手术治疗法可治愈该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来自我院的20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一般在手术后5~10d,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后11~30d恢复。结论造成患者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诊断的方法主要是通风胃镜检查和消化道造影,都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与分析35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行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患者治愈率达100%,较对照组相比,治愈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为排空障碍作为腹部手术后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患者康复进程,常出现二次手术的情况,因此,针对腹部手术后出现功能性腹部障碍的患者制定有效的诊治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36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且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手术完成10~31d后全部36例患者胃功能均获得恢复,没有患者行二次手术或者出现死亡,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引发原因非常复杂,对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使患者死亡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自1995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8例腹部肿瘤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均采取保守治疗,16例经非手术治疗后3~6周恢复胃动力治愈,2例死于肺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腹部肿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创伤大、时间长的腹部肿瘤手术,预防性营养性空肠造口术是可取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5例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病例的病因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均发生于腹部手术4~14d,经非手术治疗后,恢复胃动力出院,7例患者30d内恢复,7例患者30~50d内恢复,1例术后72d出院。结论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多因素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辅助检查方法,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均经保守治疗而治愈,经7~75d非手术治疗,胃排空功能恢复,正常进食,均痊愈出院。结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判断错误和再次手术,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0例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引起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胃无力症是指腹部手术后,特别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梗阻引起的胃排空延迟,又称胃瘫、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等,是腹部手术后相对较少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术后对胃无力症的准确诊治对避免盲目再次手术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有重大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无力症是指腹部手术后,特别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梗阻引起的胃排空延迟,又称胃瘫、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等,是腹部手术后相对较少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术后对胃无力症的准确诊治对避免盲目再次手术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有重大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30例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于腹部手术后3~14天。本组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7~30天恢复胃动力,均痊愈出院。结论: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排空障碍,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措施。方法对12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5~46d。结论通过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持续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及胃肠动力药物应用等,均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疗方法。方法本院自1997年5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20例腹部外科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患者,其中15例行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TPN),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等方法,保守治疗,5例患者保守治疗2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积极性行剖腹探查,松解粘连,空肠造瘘等治疗。结果15例保守治疗及5例手术治疗的患者均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胃排空症状复发。结论对腹部手术后出现胃肠排空功能障碍的患者予以积极综合治疗,效果好,能促进患者胃肠排空功能障碍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徐金芳  虞立平  王悦 《江苏医药》2012,38(21):2635-2636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又称胃瘫[1].是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排空延迟,临床上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也可继发于腹腔其他脏器手术后.FDGE诊断明确后,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是确保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12年来腹部手术后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碘油或稀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3~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施行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多发生于术后3~9 d,若主要发现为上腹胀满、呕吐及胃管引流量多,所有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 腹部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排队机械性梗阻的重要方法.采用非手术方法可治愈胃障碍,应避免再手术.治疗的关键是使胃充分休息及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原因、早期诊断、治疗方式。方法收集5年来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胃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在术后1周左右发生胃排空障碍,所有均经保守治疗,17例治愈,2例治愈后复发,1例因合并感染,出现多脏功能衰竭后死亡。结论腹部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时,全身多综合性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刘秀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848-2849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指因各种腹部手术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控,术后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也称胃排空延迟症、胃弛缓症,我科于2008年3月收治1例结肠癌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0年10月至2011年10月28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8例腹部手术后患者,均于术后1周左右发生胃排空障碍,经全身支持疗法+胃肠动力药+中医针灸、热敷治疗而痊愈,治愈率100%,平均治疗时间26(10~45)d.结论 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采用中西医结合全身综合性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20.
李凤军 《河北医药》2010,32(9):1100-1101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可能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采用非手术疗法,时间5—50d。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7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采用促动力药物在内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