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RVA)及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合理的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自2007年8月~2009年12月,36例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纳入RVA和RVOT-S起搏组,起搏器植入12月后分别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主动脉瓣口速度时间积分(VTI),主动脉与肺动脉瓣开放时间差(QAO-QP),房颤负荷(AFb),自动模式转换(AMS),血浆脑钠尿肽原(NT-proBNP)变化,QRS波宽度,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起搏12月后RVOT-S组LVEF及VTI明显高于RVA组(均P<0.05);LVESV,QAO-QP,NT-BNP,AFb,AMS及QRS波宽度明显低于RVA组(均P<0.05)。结论:与RVOT-S组相比,RVA长期起搏可导致明显左右心室间以及左室内收缩不同步及左室重构,减低左心室收缩功能,对心室依赖起搏患者应首选RVOT-S为心室电极植入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A组(n=25),起搏器置入1个月后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房室结自身下传节律,观察起搏参数,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两组随访1个月时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和RVA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较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OT组:(135±8)ms vs.(88±8)ms,P<0.001;RVA组:(154±8)ms vs.(90±6)ms,P<0.001]。RVA组起搏后QRS波时限较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起搏后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WMD)较起搏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VA组起搏后IVMD和SPWMD绝对值较RVOT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MD:(38±7)ms vs.(24±5)ms,P<0.001;SPWMD:(118±21)ms vs.(60±11)ms,P<0.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较RVA起搏小,提示RVOT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通过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动过缓患者随机分到RVA组(n=14)和RVOT组(n=28),起搏器植入术后通过三维超声心动图,将RVOT组进一步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组(n=17)和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right ventricular free wall,RVFW)组(n=11).通过QRS时限、肺动脉射血前间期一主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APEI)及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评价心室的电机械活动同步性;通过射血分数(ejection factor,EF)及Tei指数评价心室功能.结果 (1)起搏后各组的QRS时限、PPEI-APEI和Ts-SD都显著增加(P《0.01).(2)RVA组和RVOT组起搏后QRS时限分别为(155.1±12.4)ms和(143.5±6.7)ms,PPEI-APEl分别为(-34.85±8.03)ms和(-28.61±7.79)ms,Ts-sD分别为(48.72±3.83)ms和(41.91±3.56)ms(P《0.05).术后6个月,RVOT组的心功能指标要优于RVA组,两组Tei指数分别为0.507±0.08和0.418±0.05(P《0.05).(3)亚组分析显示,RVA组、RVFW组和RVS组的QRS时限分别为(155.1±12.4)ms、(147.5±5.7)ms和(141.0±6.2)ms(RVA=RVFW》RVs),PPEI-APEl分另为(-34.85±8.03)ms、(-36.64±3.20)ms和(-23.41±4.78)ms(RVA=RVFW》RVS),Ts-SD分别为(48.72±3.83)ms、(44.65±3.23)ms和(40.13±2.50)ms(RVA》RVFW》RVS).术后3个月,3组Tei指数分别为0.464±0.063、0.449±0.029和0.393-4-0.047(RVA=RVFW》RVS).结论 RVS起搏后心室同步性优于RVFW和RVA,有助于保护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内皮素-1(EF-1)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及其可能产生的机制和参与病理生理的过程。方法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适应证患者60例,按起搏比例和起搏部位分为3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5%;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RVA起搏且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95%;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组,RVS起搏且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95%。分别收集各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3个月静脉血2 mL,分离出血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浆ET-1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中NO的含量。结果 ET-1水平,术后1周RVA起搏组较术前升高(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升高(P0.05)。②NO水平术后1周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升高(P0.05);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较术前升高(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升高(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早期对血浆ET-1及NO水平影响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小,几乎接近于正常水平。可有效避免ET-1及NO的紊乱,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f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fight ventricul arapical,RVA)起搏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在主理性起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按单双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功能正常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根据心电图PR间期时间将起搏器AV间期调整,暂时关闭AV搜索功能以保证心室起搏。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15min与植入即刻比较起搏阈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76±0.21)mV和(1.13±0.25)mV(P〈0.01)。RVOTS起搏组和RVA起搏组QRS时限分别为(0.14±0.04)S、(0.16±0.03)S(P〈0.01)。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电极导线移位、阈值增高。6个月RVOTS起搏组左心室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舒张末内径两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在RVA起搏组有所降低(P〈0.05),心脏做功指数(Tei)、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VA起搏组随访6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VA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心室功能。RVOTS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保护左心室功能,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对比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及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宽度。对比两组起搏参数和心电图QRS间期相关资料。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50.51±6.52)min,B组手术平均时间(63.52±7.34)min,B组手术时间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LVEDD、IVS、LVPW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RVS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明显高于B组,A组起搏的QRS波宽度窄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室激动顺序的QRS波群形态相似。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同期左心室功能、同步性与血流动力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者,右心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改善左房、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增加左心室的舒张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认为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治疗是对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再认识。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可以直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以往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对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而对于右心室的舒缩功能方面的影响则较少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超声多普勒优化房室间期后,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差别。方法(1)共入选45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其中男16例,女29例。RVA组31例,RVOT组14例,出院前进行程控。(2)将感知的房室间期(SAV)由70~170ms递增,每次递增20ms,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肌做功指数(MPI),将MPI最小时的SAV确定为最适SAV。比较不同起搏部位所测最适SAV的差异。(3)应用组织多普勒同步图(TSI)技术分别测量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心肌收缩达峰时问,二者之差用ATs表示,代表室间不同步程度。比较不同起搏部位ATs的差异。结果(1)RVA与RVOT起搏的最适SAV分别为(80.0±9.8)ms对(92±1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VA与RVOT组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达峰时间差分别为(89.5±25.7)ms对(27.94-10.5)ms(P〈0.001),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收缩达峰时间之差分别为(88.3±23.4)ms对(29.54-16.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较小,分析其效果与RVOT起搏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间隔部(RVS)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5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3组,RVA起搏组、RVS起搏组、对照组,对比观察3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及术后3个月血浆TNF-α的变化。结果术前3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3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两两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RVA起搏组与术前、术后一周比较TNF-α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RVA起搏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随时间增加而增加;RVS起搏组较术前、术后一周TNF-α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TNF-α水平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其定量技术分析右室不同部位起搏12月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功能的变化。方法25例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分成2组:右室流出道(RVOT)组12例,平均年龄(61.5±8.9)岁;右室心尖部(RVA)组13例,平均年龄(62.8±5.9)岁。分别于术后第1天和12个月使用二维M型超声心动图测左房内径(LAD),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得到左室整体容积曲线、17节段容积啦线、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17节段的平均最大容积(Vmax)及其标准差(Vmax-sD)、平均最小容积(Vmin)及其标准差(Vmin-sD)、最小容积点距离心电图Q波起始点的平均时间(T)及其标准差(T—SD)、17个节段中的最小容积点距离心电图Q波起始点的最大时间差(Tmax),测得NT—proBNP和QRS。结果基线状态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RVOT组与RVA组比较,LVEF明显增大,ESV明显缩小,Vmin-SD、Vmax-SD明显减小,T—SD、Tmax缩短(P〈0.05),NTproBNP明显升高(P〈0.05),Q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RVA组起搏器置入12个月较第1天时Vmax-SD、T—Vmin-SD、T—SD、ESV、NTproBNP明显增大,LVEF明显降低(P〈0.05);而RVOT组无明显变化。RVOT组较基础态QRS增宽,但与RVA组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评价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和左心收缩功能,右室流出道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左室收缩的同步性好,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40例)和RVA起搏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8个月,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随访。同时运用起搏器程控仪对患者术后3个月和18个月的起搏房室间期、心室起搏比例等起搏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控。最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起搏相关参数均无显著差别(P<0.05),△HRVS起搏组的△QRSd、△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起搏相关参数没有明显差别,△QRSd、△LRVPE...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方法测量心脏机械活动的同步性,了解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后左心室同步性和收缩功能的即刻变化。方法选择拟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患者9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在右室心尖部、右室低位室间隔、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和间隔部按随机的顺序行房室顺序起搏,采集彩色编码的组织多普勒图像进行下线分析。计算整体收缩振幅(global systolic contraction amplitude,GSCA)和16节段峰值收缩速度和位移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与Tdis-SD。结果右室流出道游离壁或间隔部起搏的GSCA显著高于右室心尖部或低位间隔起搏时,但低于基础状态(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节段收缩位移比较显示,右室心尖部起搏时左室侧壁、后壁和下壁的平均位移显著降低(P〈0.05),余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心尖部或低位室间隔起搏时,组织位移曲线由正常时的单峰变为双峰或三峰,且舒张末期出现负相位移,组织速度曲线出现等容收缩峰增高。Tdis-SD和Ts-SD在右室各部位起搏时均较基础状态时显著降低(P〈0.01),但各部位起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室起搏即刻导致左心室内收缩非同步现象和左心收缩功能的下降。右室流出道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和低位室间隔起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5.
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探讨能够预测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性的因素。方法选取因病窦综合征置入双腔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8例,术后7天分别测量患者在自身心律、VVI起搏两种状态下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等参数并分析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的影响因素。结果64.2%的患者在右室起搏期间,表现为左室机械活动的不同步;Ts-SD显著增加(40.10±18.50 ms vs 29.96±18.87 ms,P=0.034);右室起搏后Tei指数明显增加(0.49±0.23 vs 0.38±0.21,P(0.01);自身心律状态下的Ts-SD指数是右室起搏时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79,P=0.029)。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及左室内收缩不同步,对患者心脏整体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术后12个月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我院100例病窦综合征并首次安装VVI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检测起搏器安置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血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结果 两组起搏器安置术前、术后12个月血NT-proBNP水平,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无明显变化(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血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术后心脏收缩功能影响小,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