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n -T与心肌损伤的关系及对UA预后的影响。方法 测定 8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 -T) ,并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 (CK -MB)对比。结果 33例CTn -T阳性者 1 1例于入院 1周内发生AMI,发生率为 33.33% ;5 0例CTn -T阴性者仅 1例发生AMI,发生率为 2 % ,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1 2例发生AMI者中 1 1例CTnT阳性 ,占 91 .67% ;2例CK -MB阳性 ,占 1 6.67% ,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结论 CTn -T阳性者易发生AMI;CTn -T阳性对AMI的预测价值较CK -MB阳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cTn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进行血清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并随访1年,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70例UAP患者中22例cTnI浓度>0.03 μg/L.随Braunwald临床分级增高,血清cTnI浓度升高(P<0.05).Ⅲ级UAP患者血清cTnI阳性率高于Ⅰ、Ⅱ级,心脏事件发生率均高于Ⅰ、Ⅱ级(P<0.05).血清cTnI阳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45.4%,血清cTnI阴性组发生率6.3%,血清cTnI预测心脏事件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8.9%,阳性预测价值为45.4%,阴性预测价值为93.8%.结论血清cTnI测定对UAP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 (cTnⅠ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预后价值。方法 对 48例UA患者、19例SA患者和 30例正常人 ,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cTnⅠ、肌酸激素酶同功酶 (CK MB)、肌红蛋白 (Mb)的浓度 ,依据cTnⅠ≥ 0 .1μg/L或 <0 1μg/L ,将患者分为cTnⅠ升高组和cTnⅠ正常组 ,观察其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48例UA患者中 ,2 8例 (5 8 3% )cTnⅠ≥ 0 1μg/L ,2 0例 (4 1 7% )cTnⅠ <0 1μg/L ,分别为 (0 15 1±0 0 90 ) μg/L和 (0 0 79± 0 0 2 0 ) μg/L(P <0 0 1) ;住院期间cTnⅠ升高组发生心脏事件的频率为 5 0 0 % ,明显高于cTnⅠ正常组的 2 0 0 % (P <0 0 5 )。结论 cTnⅠ是反映心肌损伤的敏感、特异性生化指标 ,有助于UA的治疗干预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 (cTn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进行血清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测定 ,并随访 1年 ,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70例UAP患者中 2 2例cTnI浓度 >0 .0 3μg/L。随Braunwald临床分级增高 ,血清cTnI浓度升高 (P <0 .0 5 )。Ⅲ级UAP患者血清cTnI阳性率高于Ⅰ、Ⅱ级 ,心脏事件发生率均高于Ⅰ、Ⅱ级 (P <0 .0 5 )。血清cTnI阳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 4 5 .4 % ,血清cTnI阴性组发生率 6 .3% ,血清cTnI预测心脏事件的灵敏度为 76 .9% ,特异度为78.9% ,阳性预测价值为 4 5 .4 % ,阴性预测价值为 93.8%。结论 血清cTnI测定对UAP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入院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探讨UAP与心脏事件的近期、远期预测价值。方法:60例UAP患者分别在入院、入院后12h、24h、48h、10d各采血一次。用免疫发光法(IM—MULITE系统)测定cTnⅠ浓度,分析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在近期(30d)内,cTnⅠ≥0.4ng/ml组与cTnⅠ〈0.4ng/m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8.15%和9.1%(P〈0.05)。cTnⅠ对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48.15%,阴性预测值90.90%。远期:cTnⅠ≥0.4ng/ml组病死率为18.52%(5/27);cTnⅠ〈0.4ng/ml组病死率为3.03%(1/33);(P〈0.05)。结论:cTnⅠ定量测定对UAP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中,生化标记物的检测一直是重要的评估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尤其是CK-MB,被认为是判断心肌损伤和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自从发现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心肌损伤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之后。即肌钙蛋白(Tn)作为新的金标准取代了CK-MB。我们将cTNT定量检测与血清CK-MB检测比较,分析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近期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Ⅰ(cTnⅠ)曲线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36例UA患者入院即刻、2、4、6、8、24、48、72小时血cTnⅠ水平并绘制cTnⅠ曲线,根据曲线类型分为有峰曲线组和水平曲线组;比较住院期间和半年后两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室射血分数、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136例UA患者中有峰曲线组67例,水平曲线组69例。有峰曲线组与水平曲线组比较,住院期间心绞痛反复发作、AMI、左室射血分数,P〈0.05;无血管重建6个月后心绞痛复发、再发AMI、心源性死亡、左室射血分数有峰曲线组与水平曲线组比较,P〈0.05;血管重建6个月后心绞痛复发、再发AMI、心脏性死亡、左室射血分数有峰曲线组与水平曲线组比较,P≥0.05。结论 cTnⅠ曲线能评估UA患者的近期预后和指导治疗,可作为UA危险分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入院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探讨UAP与心脏事件的近期、远期预测价值。方法:60例UAP患者分别在入院、入院后12h、24h、48h、10d各采血一次。用免疫发光法(IM-MULITE系统)测定cTnI浓度,分析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在近期(30d)内,cTnI≥0.4ng/ml组与cTnI<0.4ng/m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8.15%和9.1%(P<0.05)。cTnI对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48.15%,阴性预测值90.90%。远期:cTnI≥0.4ng/ml组病死率为18.52%(5/27);cTnI<0.4ng/ml组病死率为3.03%(1/33);(P<0.05)。结论:cTnI定量测定对UAP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病情变化迅速,极易发展为AMI或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故早期对UA预后做出相应的预测,通过积极的干预,将会大大的降低其恶化及病死率。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血清肌钙蛋白T(cT-nI)比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检测对心肌损伤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加之目前肌钙蛋白T检测试纸条的应用,已使cTnI快速床边检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有10%~20%的患者在一年之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1]。肌钙蛋白T(TnT)是微小心肌坏死的敏感而特异指标。本研究旨在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TnT的变化特点及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病情变化迅速,极易发展为AMI或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故早期对UA预后做出相应的预测,通过积极的干预,将会大大的降低其恶化及病死率。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血清肌钙蛋白T(cT- nI)比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 MB)检测对心肌损伤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加之目前肌钙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观察心肌肌钙蛋白T( cTnT)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危险分层、心电图变化以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2-07~2013-07间入院治疗的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生化、心电图以及cTnT水平测试,在入院后第6 h、第24 h进行复查。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做冠状动脉造影,分析cTnT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及心电图变化的关系。对患者进行随访1~2个月,记录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冠脉病变程度各组比较,cTnT值存在明显差别( P<0.001)。通过分析cTnT阳性组与阴性组,结果表明cTnT阳性组冠脉病变程度较cTnT阴性组重;cTnT阳性组较cTnT阴性组心电图变化明显;cTnT阳性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高于cTnT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TnT对患者病情评估、冠脉病变程度及范围和评价短期预后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及猝死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对其近期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进行了潘南金治疗uA的前瞻性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所选uA均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治疗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7.3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6.7岁1.2 方法治疗组34例uA均系常规治疗(硝酸盐类+β-阻滞剂)基础上应用潘南金静点治疗。应用方法为潘南金2… 相似文献
14.
阻塞性冠脉病变的临床表现在典型的劳累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 ,存在着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较长时间的心肌缺血综合征 ,即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UA演变为AMI或猝死的发生率较高 [1 ] 。本研究对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本院 43例 UA患者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检测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43例 U A患者男性 31例 ,女性 12例。年龄 39~73岁 ,平均 5 6 .2± 11.3岁。其中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 13例 ,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 16例 ,自发性心绞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痛发作时心电图(ECG)改变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了232例UA患者胸痛发作时标准12导联ECG的变化,观察了ST段压低,ST段抬高,T波倒置和无ST-T改变4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性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析了ST段压低对UA短期预后的影响。结论 胸痛发作时ST压低时UA患者近期内发生AMI和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ECG是除生化指标外对UA进行危险分层并指导治疗策略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危险性预测价值。方法 :对 2 8例UA和19例UA并发症患者及 18例健康者进行血清cTnⅠ定量检测 ,同时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分别比较其结果 ,观察住院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2 8例UA患者cTnⅠ (0 .184± 0 .15 6 μg/L)与 19例UA并发症患者cTnⅠ (1.875± 2 .191μg/L)相比差异极为显著 (P <0 .0 0 1) ,UA患者cTnⅠ均未超过正常值 ,而UA并发症患者cTnⅠ 7例超过正常值 ,发生心脏事件明显高于UA患者 (P <0 .0 5 )。结论 :cTnⅠ是判断心肌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 ,可作为UA患者的危险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张延军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6,17(1):57-58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心型心绞痛、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它可发展为心肌梗塞或猝死,亦可逐渐恢复为稳定型化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少数病人无心绞痛发作期间,静息心电图有慢性心肌缺血性改变,即T波持续例置,当心绞痛发作时描记心电图T波反而变得直立,这种现象被称为“假性正常化”。现选自我院1989~1993年住院具有T波“假性正常化”改变的2例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脏肌钙蛋白T(cTnT)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高度灵敏、高度特异反应的心肌损伤性血清标志物,是心肌特异的结构蛋白。伴随心肌细胞的损伤而由细胞释放人血,故可用来检测心肌损伤。血清cTnT监测对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可逆性心肌缺血或不可逆性心肌微梗死的病理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2004-2005年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TnT变化进行了观察,以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cTnⅠ)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对72例老年UAP患者、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22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清cTnⅠ测定,并观察住院1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UAP组血清cTnⅠ值为(1.96±0.61)μg/L,明显高于sAP组的(0.68±0.19)μg/L及对照组的(0.46±0.10)μg/L(P均〈0.01)。UAP组内,随着Braunwald临床分级增高,Ⅰ~Ⅲ级血清cTnⅠ值相应增高[分别为(1.25±0.38)μg/L、(2.12±0.34)μg/L及(3.06±0.72)μg/L](P〈0.05)。对照组、SAP组及BraunwaldⅠ级UAP患者无一例发生心脏事件;18例Ⅱ级患者中,1例(其血清cTnⅠ≥1.5μg/L)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MI);33例Ⅲ级UAP患者中,21例血清cTnⅠ≥1.5μg/L患者中的9例发生心脏事件(6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3例心脏猝死),总心脏事件发生率16.7%;16例血清cTnⅠ〈1.5μg/L者仅1例发生非致命性MI,其总心脏事件发生率6.3%。血清cTnⅠ≥1.5μg/L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cTnⅠ〈1.5μg/L者(P〈0.05),比数比(OR)为2.05(16.7%/6.3%),95%可信限为1.02~9.78。血清cTnⅠ≥1.5μg/L时判断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为44.3%,阴性预测值为84.8%。结论血清cTnⅠ检测对老年UAP患者危险分层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