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发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具体时间和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患者有AMI的56例患者,分别对每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探究,分析心肌梗死病发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特性以及护理对策。结果:经研究,56例患者入院后第一天内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最多,占83.93%;此外,7~18点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较多,18点后至次日6点的例数较少。结论:AMI后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护理人员要按各个时间段的病症变化情况实施对症护理,以增强护理成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临床预防AMI发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按患者最初的发病时间为依据找出4个时间段分布规律。结果:早6时至中午12时是AMI的发病高峰。结论:通过分析,发病高峰在上午6点~12点。  相似文献   

3.
万良明 《吉林医学》2013,34(13):2606-2607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急救护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及相关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的要点。结果:91.76%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成功救治并痊愈出院;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为AMI发生后24 h内,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发生在AMI后72 h内。结论:对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地救护,抢救成功率较高,另外24 h内应对AMI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相似文献   

4.
祝想玲 《大家健康》2016,(6):208-209
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到院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参与本研究,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均34例的循证组和常规组,前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后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再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循证组心律失常再发生率(5.9%)明显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P 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推荐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病人住院期间病死率极高,是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抢救期间的护理很重要.现将我科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入院的AMI并发顽固性心律失常10例在抢救期间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石光忠 《华夏医学》2003,16(6):793-79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提高AMI治愈率。方法:回顾性收集1990~2000年AMI290例,统计分析其合并心律失常易患因素及发病率。结果:290例AMI并心律失常易患因素与年老、梗死面积、梗死部位、合并症等综合因素有关。AMI并心律失常入院即时至0.5h发病率79.3%,2周内发病率91.0%。结论:心律失常是AMI的主要合并症,常发生于AMI早期。及时处理好AMI是提高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抢救对策,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云阳县人民医院确诊的3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紧急予以吸氧、监护、输液、扩张冠状动脉、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溶栓等抢救。结果 38例AMI患者经急诊抢救病情稳定,26例行静脉溶栓治疗,再通26例(100%),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识别,积极抢救,早期溶栓,合理用药及电除颤,可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 M 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救护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8例(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按照入院顺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程基础上采取改良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抢救效果、急救时间指标及家属...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7例AMI并发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1)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9例(5例死亡,死亡率8.5%),AMI合并其他心律失常18例(无死亡),同一病例可合并多种类型心律失常表现;(2)A组(n=59,出现ST段抬高)有49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4例,B组(n=18,非ST段抬高)有10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两组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韦柳青 《右江医学》2007,35(6):713-7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其常见的心律失常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部位和范围有关[1]。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我们对84例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敏感时段的预测及监护,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AMI患者84例,均进行24 h心电监护,均除外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入院即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以及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62~81岁。前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侧壁心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护理对策。从而为这类患者提出更好的护理模式。方法:回顾性地查阅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住院患者中AMI合并DM患者及单纯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对比患者发病时的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经溶栓抢救度过危险期后因并发症而死亡的死亡原因及病死率,同时对比2001年后改进AMI合并DM患者的护理方法后患者的病死率与1996年1月至2001年1月AMI合并DM患者的病死率。结果:DM患者有高的AMI发生率且发病年龄较轻,合并DM组患者其非典型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意识障碍、胃肠道反应均高于对照组。AMI合并DM时极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使其病死率增高。经改进AMI合并DM患者的护理方法后,其住院病死率下降。结论:DM患者有较高的AMI发生率和病死率,而合并DM的心肌梗死患者有一系列的临床特点。依据其特点,改进护理方式和方法,可以使合并DM的AMI患者获益,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雪莲  耿风琴  卢慧娟  杨连菊  穆丽萍  张佩超 《中国病案》2009,10(1):F0003-F0003,M0002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近期病情不稳定的原因及规律,将176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根据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时间及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溶栓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溶栓组,24小时内为高峰期,近期血压降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溶栓组;保护心功能、挽救坏死心肌等远期疗效溶栓组明显优于非溶栓组,根据这一临床特点提出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常并发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AMI发生的时间、部位和范围有关。为探索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本文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36例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治疗和护理后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瞳孔大小及并发症发生等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通过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和基础护理,再通率明显增高。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其护理,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孙树珍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720-272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2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35例患者抢救成功,13例明显好转,死亡4例。结论: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监护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早期干预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台州地区近10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特征、治疗模式和住院转归。方法 采用回归性分析研究台州医院197AMI患者的住院病历,选取2001年25例、2006年59例、2011年113例AMI患者,其中男137例(69.5%),女60例(30.5%),年龄34~87(65.40±11.64)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76例(80.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1例(10.7%);前壁心肌梗死97例(49.2%),下壁心肌梗死56例(28.4%),后壁心肌梗死13例(6.6%);吸烟82例(41.6%),高血压104例(52.8%),糖尿病34例(17.3%),有冠心病史27例(13.7%)。结果2011年AMI患者血糖、cTnI峰值、入院时CK-MB、CK-MB峰值高于2001、200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1年AMI患者从发病距入院时间短于2001、2006年(均P<0.05)。2011年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比例高于2001、2006年(均P<0.05)。2011年院内再发心绞痛、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低于2006年(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恶性心律失常(OR=114.030,P<0.01)和院内再发心肌梗死(OR=75.720,P<0.05)是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反映了台州地区近10年来AMI的趋势及治疗结果。AMI患者直接PCI比例提高,院内再发心绞痛、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128例,分析再灌注和未再通组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128例再灌注率为68%。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7.3%,其中出现室性早搏18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8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无创性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多能自行终止。  相似文献   

18.
秦学鹏 《中外医疗》2013,32(11):56-56,58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依据入院时血糖分为血糖正常组(A组)56例和应激性高血糖组(B组)44例,对比2组30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心血管死亡情况。结果 B组患者入院时血糖、入院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应激性高血糖的非糖尿病AMI患者预后差,应激性高血糖可作为判定非糖尿病AMl预后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闫媛 《基层医学论坛》2015,(9):1239-124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律失常的相关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AMI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与个体化护理,观察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且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将能大幅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住院时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防治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时心律失常。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进行全面细致的监护。结果14例在静脉溶栓后出现心律失常。经严密监测、正确分析及处理,及时纠正。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通过严密监测,正确及时的治疗,精心护理,可避免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