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分,对≥10分的74例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及转归。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肿瘤化疗药占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和抗结核药。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尿黄和肝区不适。74例病例中有13例患者仅有实验室检测异常,经正规治疗后,30d内均有ALT降低>50%,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肿瘤化疗药、解热镇痛药和抗结核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较好,但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临床的合理用药。方法对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组织病理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均有明确用药史,自服不明成分中药者36例,占50%,服用多种抗生素者16例,占22.2%,服用抗结核药8例,占11.1%,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者4例,占5.6%,服用不明成分治疗胃病药者3例,占4.2%,因患恶性肿瘤化疗者2例,占2.8%,持续服用某保健药品半年者3例,占4.2%,7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停药给保肝及人工肝支持治疗,72例预后良好,其中3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滥用药物导致肝损伤,并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该院2001~2010年103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男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51.02±17.84)岁,肝细胞型最多,76例(73.8%),涉及药物40多种,其中抗肿瘤药居首位占38.83%,抗菌药物占第2位,为20.39%,中药居第3位,占10.68%。结论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性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该院近年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种类、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Danan标准RUCAM简化评分系统对2002年4月—2012年4月间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而入住该院的19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将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98例患者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等,共占62.12%,男性97例(48.99%),女性101例(51.01%);年龄3-88岁,中位年龄47岁;第一次服药至发生肝损伤的潜伏期在4-180 d,中位时间26 d;肝细胞损伤型124例(62.63%),胆汁淤积型35例(17.68%),混合型39例(19.69%);3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19.19%),而有临床症状160例(80.81%),主要表现为乏力(65.66%)、纳差(52.02%)、眼黄尿黄(44.95%);经治疗后痊愈59例(29.80%),好转108例(54.55%),自动出院28例(14.14%),死亡3例(1.52%),预后较好。结论该院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临床特点与各类型急、慢性肝脏疾病相似,并无特异性,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9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190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用药、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抗肿瘤药占首位56例(29.4%),中药50例(26.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152例(80.0%),胆汁淤积型24例(12.6%);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中无任何临床表现者84例(44.2%),有明显黄疸者48例(25.3%);经治疗后治愈30例(15.8%),好转150例(78.9%),死亡0例,10例失访。结论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呈明显增加趋势,以抗肿瘤药及中药为主,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以及所致的可疑药物,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6-2011年间收住院的54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4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中可疑药物以抗结核药居首位,占22.2%;解热镇痛药居第2位,为18.5%;中草药居第3位,占16.7%。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38例,淤胆型肝损伤6例,混合型肝损伤9例。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的可疑药物主要为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中草药,特点为隐匿发病,及时发现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 相似文献
7.
8.
9.
雷丰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6):67-67
目的对105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05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引起该病的药物种类涉及14类50余种,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临床上以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多见,治疗是立即停药,予护肝治疗。结论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逐年上升,与药物种类不断增加有一定关系;许多中药可引起该病,尤其长期用药时。临床医师在用药过程中,尤其是新药及中药,一定要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曹桂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0):75-76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连续收治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150例患者资料,探讨当前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种类,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5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北京市普仁医院住院并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154例,分析154例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情况、诱发药物性肝损伤药物分类、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型、用药至起病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154例患者中男59例(38.31%),女95例(6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RUCAM)量表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20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引起DILI的前三位药物为:中药92例(44.87%)、抗结核药41例(20.00%)、抗菌药物14例(6.82%)。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常见,共126例(61.46%),胆汁淤积型67例(32.68%),混合型12例((5.85%)。205例患者中,190例达到治愈或好转,有效率为92.68%,其中肝衰竭型预后最差。结论 本组患者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抗结核药及抗菌药物,绝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2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了解DILI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从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2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联合用药、中草药、中成药易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医师的责任,也是药理学家、商家、患者的责任,只有大家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视,才能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二门诊部就诊的老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3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引起急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心血管药物11例(11/37),抗生素6例(6/37),降糖药5例(5/37),中成药4例(4/37),呼吸系统用药3例(3/37)。临床表现依次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皮肤黏膜黄染、腹胀及发热,其中有13例(13/37)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三种类型损伤分别为肝细胞型29例(29/37),胆汁淤积型5例(5/37),混合型3例(3/37)。结论老年人用药需慎重并定期检测肝功能,许多药物,尤其是联合用药时均可引起老年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对相关药物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33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临床特点及肝损药物等情况,对导致DILI概率较高的六类药物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比较多组分类变量是否有显著性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的连续型变量是否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判断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337例病例中肝细胞型271例,三种不同类型之间的住院时间、TBil峰值、ALP峰值、GGT峰值和INR峰值有显著性差异。经治疗:治愈169例,好转158例,未愈9例,死亡1例。TBA和INR峰值越高,预后越差。中药(包含中成药、中草药和保健品)发生肝损伤概率最高(44.2%),抗结核药(10.1%)和抗肿瘤药(5.9%)其次。出现肝损最高的六种药物中,用中药后的TBil峰值最高;服用解热镇痛药后ALT峰值最高;抗菌药物ALP峰值最高;各类药物的GGT值治疗前后均异常。解热镇痛药和精神类药物预后最好;抗结核药、抗肿瘤药以及中药的预后其次;抗菌药物的预后最差。结论:中年女性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的概率高,中药和保健品导致的肝损伤最多,肝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2)
目的:收集并分析我院9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肝损伤的发病时间关系,比较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以及临床治疗与转归,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收集的96例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所占比例最高(44.79%),有68.75%的患者在用药5~90天内发生了肝损伤;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中以抗肿瘤药物(32.29%)和中药(29.17%)所占比例最大,两者涉及到的药品分别有13种和14种;96例患者临床预后均良好,停药后18~90 d肝功指标均恢复正常;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50岁、女性、BMI≥28kg·m~(-2)、有过敏史、合并高脂血症为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临床需及时妥善处理,以免引发急性肝衰竭;临床使用抗肿瘤药和中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对于老年以及女性患者,BMI较高者以及有药物过敏史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病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DILI的152例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予以分析。结果:DILI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乏力、纳差、黄疸;肝细胞损伤型ALT值与胆汁淤积型ALP值最高;引起DILI较为常见的化学药有肿瘤化疗药、抗结核药、非甾体抗炎药、抗菌药等;引起DILI较为常见的中药有何首乌、三七、雷公藤。结论:药师应加强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甄别和判断,应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鉴别和诊断培训,从而减少或避免D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结核病患者运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诱发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144例接受抗结核治疗患者,其中72例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为损伤组,72例未药物性肝损伤为通常组.分析两组初治结核病、复治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发生情况,比较两组肝损伤指标.结果 损伤组初治结核病患者12例,复制结核病患者42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药实践》2017,(1):33-35
目的:探讨26例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2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儿,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用药史等临床资料。结果:食少、食欲缺乏(100%)及乏力、精神差(100%)占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临床表现(P<0.05),恶心呕吐(34.62%)占第二,腹胀/腹痛/腹泻(30.77%)占第三。腹部彩超检查显示:26例肝小叶结构清晰,汇管区存在轻度或重度水肿,其中4例见肝脏肿大,伴有不同程度肝实质回声增强;3例伴有脾大。实验室检查:Ig G异常升高2例(7.69%),Ig M异常升高3例(11.54%),嗜酸粒细胞增多8例(30.77%),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例(15.38%)。肝功能检查:ALT异常者6例(23.08%),其中2例指标水平>1 000 U/L;AST异常6例(23.08%)。患儿用药史:大环内酯类抗生素(38.46%)占比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药物类型(P<0.05),头孢菌素抗生素(23.07%)占第二,解热镇痛药(11.54%)占第三。两种药物联用占比最高(61.54%),两种以上抗生素联用占比达到46.15%。结论:小儿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症状复杂,肝外症状较多,易发生漏诊和误诊,且抗生素与肝损伤密切相关,应做好相关监测,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