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动态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检测2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及AMI合并心衰患者(KillipⅢ~Ⅳ级)血浆中TNFα含量,并在免急性心肌梗塞模型中用TNFα单克隆抗体桔抗实验中所产生的TNFα,同时观察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AMI发生后血浆中的TNFα含量立即升高,10例(10/22)合并心力衰竭患者TNFα升高较单纯AMI者更显著(P<0.01)。(2)在动物实验中:AMI组的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心功能各指标(±dp/dt;PRP)在90分钟实验期间,对照组的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而AMI组心功能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用TNFα的特异性抗体治疗后(ATM组)的心功能各指标较AMI组得到明显改善。结论TNFα在AMI的病理生理中起一定的作用,AMI合并心衰患者血浆中TNFα含量明显增加,TNFα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后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溶栓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有16例于溶栓后6h接受60min的高压氧治疗(HPOT),为HPOT组,未进行HPOT的26例为AMI对照组。三周后所有病人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HBOT组患者的左心室心缩末容积,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较AMI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溶栓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鲁梅芳 《山东医药》2010,50(21):65-66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2型糖尿病(T2DM)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T2DM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抗心衰、降糖治疗;治疗组加用左卡尼汀。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及血糖、血脂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血糖及血脂均明显改善,但以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改善T2DM并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评分,降低血糖、血脂。  相似文献   

4.
将2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分成单纯AMI组、心律失常组、左心衰组、心源性休克组.分别对各组治疗前、后4周内及5~12周心电图Ptf_v(?)的动态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Ptf_v(?)异常发生率及其负值在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发现AMI早期阶段Ptf_v(?)负值大,随着病情恢复负值变小,在合并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时更为明显.它是反映左心功能变化直观、简单、敏感的指标;也应是AMI预后指标之一.Ptf_v(?)<-O.03mm·s强烈提示左心功能不全,<-O.04mm·s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心衰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心衰组、美托洛尔组(各15只)及假手术组(n=15),为同期开胸,无血管结扎,8周后,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左右心室质量指数(LVMI.RVMI),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恶化,LVMI和RVMI显著升高,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②与心衰组比较,美托洛尔组,MBP和LVEDP下降,±dp/dtmax均升高,LVMI和RVMI下降,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结论:美托洛尔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CHF患者分为治疗组(采用常规疗法+丹参酮ⅡA治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并设立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三组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SV)。结果治疗组与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和6-keto-PGF1α在健康对照组与心衰各心功能分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周治疗后,两治疗组各指标均明显改善,治疗组较治疗对照组LVEF、CI、SV及6-keto-PGF1α增加明显,vWF降低明显(P均〈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通过改善CHF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增加心输出量,而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血浆内皮素(ET)浓度变化。并将其按是否并发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分为三组。A组,单纯AMI;B组,合并心功能不全;C组,合并心源性休克。并与28例心绞痛(AP)及24例正常人(N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MI组,心绞痛发作期,较正常对照组ET浓度有明显升高(分别为P<0.001和P<0.01),单纯心肌梗塞者2~10小时ET迅速上升至峰值,24小时后逐渐下降,一周内正常,而合并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者ET浓度持续升高超过一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12例AMI患者,分为PCI组和药物治疗组,PCI组于发病后1~2周内行PCI治疗,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2周时、4周和24周时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观察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行PCI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100%,术后4周和24周的LVESVI、LVEDVI和LVEF均明显优于术前,与药物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后择期PCI治疗能够有效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运动预处理(EP)对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大鼠病理性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
  方法:雄性6周龄SPF级SD大鼠60只分为Sham组、主动脉缩窄(TAC)组和运动预处理+主动脉缩窄(EP+TAC)组,每组20只。分别在TAC术后4周和8周时行超声心功能评价、病理检查以及心衰标志物检测来探讨EP的作用。
  结果:超声心动图和病理检测提示两个手术组的检测指标相比Sham组均有明显变化,而且两手术组间比较, EP+TAC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TAC组,特别是在术后8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15%,心脏重量指数减少15.7%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减少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心衰标志物心钠肽和脑钠肽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表达来看,与Sham组比较,TAC组在两个时间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EP+TAC组的变化在TAC术后4周时不明显,但在术后8周时升高明显。与TAC组相比,EP+TAC组的mRNA表达量在术后4周时分别下降47%和62%,术后8周时减少44.0%和28.1%(P<0.05);蛋白表达量术后4周时下降42.3%和48.0%,术后8周时下降21.5%、38.3%(P<0.01),在术后8周时两手术组心衰标志物表达量差异较术后4周时减小。
  结论:EP能改善压力超负荷诱导大鼠病理性心肌肥厚,且在早期的保护作用明显,能够延缓心衰的进程,为进一步探究作用机制提供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对AMI患者心肌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AMI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8例,给予常规治疗,不加用任何中成药物;参附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20ml~30ml,每日一次静脉滴注,疗程为14d。治疗前后采血测定各组SOD、MDA、CRP、NT-proBNP水平;同时测定心功能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参附组MDA[(56.4±9.5)nmol/ml∶(45.6±9.8)nmol/ml]、CRP[(9.5±4.3)mg/L∶(7.3±3.7)mg/L]、NT-proBNP[(987±42.3)pg/ml∶(784±37.6)pg/m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而SOD含量[(46.7±9.7)U/L∶(58.1±10.7)U/L],CO[(4.8±1.1)L/min∶(5.5±1.2)L/min]、CI[(2.8±0.8)L/m2.min∶(3.6±0.7)L/m2.min]、LVEF[(55±2.1)%∶(57±2.0)%]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增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从而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肌钙蛋白T检测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2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肌钙蛋白T(TnT)和肌酸激酶(CK)等心肌酶谱进行监测,结果为:AMI后血清心肌TnT最早升高时间约在发病2h,升高幅度最大为正常临界值的55倍。发病5h内TnT阳性率为100%,而CK仅4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提示:TnT是一项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心肌损伤诊断指标,TnT升高可预示AMI患者心肌梗塞范围和心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并与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做对比分析,初步评价判定心功能分级的可靠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04年4月~2005年9月1日收治于老年心血管病科的冠心病、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等患者共120例,按NYHA分级分为Ⅰ、Ⅱ、Ⅲ、Ⅳ共4组,应用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得到16种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心输出量(CO)、心排血指数(CI)、左室每博作功指数(LVSWI)、左心作功指数(LCWI)4项参数值按NYHA分级Ⅰ~Ⅳ组有逐渐减低趋势(P<0.05);②每博输出量(SV)、每博输出指数(SI)、速率指数(VI)按NYHA分级Ⅰ、Ⅱ组间,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但Ⅰ、Ⅱ组与Ⅲ~Ⅳ组间有明显减低趋势(P<0.05);外周阻力(SVR)、外周阻力指数(SVRI)按NYHA分级Ⅰ、Ⅱ组间,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但Ⅰ、Ⅱ组与Ⅲ、Ⅳ组间有明显增高趋势(P<0.05);③胸部液体含量(TFC)、收缩时间比率(STR)按NYHA分级Ⅰ、Ⅱ、Ⅲ组间无显著差异,但Ⅳ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明显增高趋势(P<0.05)。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评估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分级标准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和肽素(Copeptin)、ANP、BNP与NT-proBNP水平变化,探讨检测指标与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 连续选择2012年3月1日~2013年3月31日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02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根据依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31例,Ⅲ级36例,Ⅳ级35例,以同期住院心功能正常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CRP;自动生化仪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等相关生化指标;Copeptin、BNP、NT-proBNP与ANP等水平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 结果  ①心衰患者血浆Copeptin、BNP、NT-proBNP、A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心衰组中,血浆Copeptin水平在心功能Ⅳ级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患者,心功能Ⅲ级高于心功能Ⅱ级,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心衰患者血浆Copeptin与BNP、NT-proBNP、ANP呈明显正相关。 结论 心衰患者血浆 Copeptin、BNP、NT-proBNP、ANP水平随NYHA分级逐级增高,且与心衰严重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Copeptin、BNP、NT-proBNP和ANP水平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心衰、评估心功能的敏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43例心力衰竭患者(HF组)与38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浆BNP含量,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法进行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左心功能参数,并进行比较;HF组进行抗心衰药物综合治疗2周,然后就其血浆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随着心功能恶化,血浆BNP水平呈上升趋势,各级心功能间差异均有显著性[NYHAⅠ级:(156.15±71.42)pg/ml比NYHAⅡ级:(405.42±263.38)pg/ml比NYHAⅢ级:(736.12±395.47)pg/ml比NYHAⅣ级:(1106.36±582.33)pg/ml,P〈0.05]。经抗心衰药物综合治疗后,各心功能等级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BNP水平与LVEF(r=-0.578)、左心室短轴缩短率(r=-0.542)呈负相关;与左室舒张末内径(r=0.611)、心胸比率(r=0.534)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测定心衰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是监测心衰程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加服辛伐他汀,疗程10周。治疗前后用彩超测定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EHSA法和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NT-proBNP。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LVEF明显升高、LVDd明显下降,血浆NT-proBNP明显下降。结论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衰效果确切,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降低血浆NT-pmBNP及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2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17例心功能代偿的心血管病患者(心功代偿组)和42例正常人(正常组)的心率变异(HRV)时域指标。连续记录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通过计算机人为确认窦性心搏后,由计算机自动算出各HRV指标。结果显示心功能代偿组24小时窦性R-R间期标准差、5分钟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和5分钟窦性R-R标准差的均值均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0.05和0.05),R-R连续差异平方根和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虽低于正常组,但无显著差别(P>0.05);心衰组的上述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01);心衰组和心功代偿组相比,前3个参数均显著降低于对照组(P<0.001),后2个参数有下降但不显著(P>0.05)。将心衰组分为Ⅲ度(n=10)和Ⅱ度心衰(n=16)两个亚组,结果发现心衰Ⅲ度组的上述各指标明显低于Ⅱ度组(P<0.001~0.05)。提示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在心功代偿期时自主神经的平衡已受到损害,当出现心衰时交感活性进一步增强,迷走张力下降。HRV时域指标可作为判断心衰严重程度的参数,其对心衰患者生存率的预后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对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自身抗体阳性心衰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缩窄腹主动脉的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大鼠模型。将心衰组大鼠(90只最终入组65只)随机分为心衰治疗组(40只)和心衰非治疗组(25只)。心衰治疗组接受比索洛尔4周的治疗。心衰非治疗组接受同剂量的蒸馏水同样时间的治疗。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β1-AR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和滴度;应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检测心功能。结果 ①治疗组组内抗β1-AR自身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左室舒张末压低,左室变化的最大速率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非治疗组组内抗β1-AR自身抗体阳性者较阴性大鼠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P<0.01),左室变化的最大速率下降(P<0.05)。②治疗组中抗β1-AR自身抗体阳性者与非治疗组中抗β1-AR自身抗体阳性者比较,前者较后者左室舒张末压明显下降(P<0.01);左室变化的最大速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比索洛尔治疗后,心衰大鼠抗β1-AR自身抗体阳性者的心功能较非治疗组中抗β1-AR自身抗体阳性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同为治疗组的抗β1-AR自身抗体阳性者的心功能较阴性者的左室舒张末压低,左室变化的最大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8.
应用心衰超声指数评价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衰超声指数来评价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为临床评价慢性心功能不全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客观、量化的指标。方法选取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75例和正常组37例,所有入选者均采用我院制订的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衰超声指数进行评分,并将该评分与同期血浆BNP检测结果及纽约心功能分级进行比较。结果心衰超声指数在舒张性心衰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随着纽约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的心衰超声指数值分别为2.00±0.87、3.28±0.90、5.29±1.50。相关性分析表明心衰超声指数与血浆BNP高度相关(r=0.86)。结论应用心衰超声指数结合临床表现诊断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是可行的,心衰超声指数作为评价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一个新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显像(GSPECT)检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AMI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40例,根据介入术前GSPECT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EF)分为A、B两组(各20例)。在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GSPECT检查,测定左室功能并评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结果介入治疗前、后比较,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心输出量分别为(4.52±0.44)L/min和(4.89±0.87)L/min(P〈0.01),左室EF分别为(49.23±3.89)%和(55.37±5.57)%(P〈0.01)。A组与B组比较,介入治疗后心肌血流灌注改善率明显较高(38.1%比13.7%,P〈0.01)。结论AMI患者介入治疗后GSPECT检测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左室功能正常组介入治疗后GSPECT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 I)术后患者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AMI并行PCI术的患者分为AM 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单纯AMI组,术后3个月观察各组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单纯AMI组比较,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心功能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明显升高(P均〈0.05)。AM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心功能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较AM 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伴发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病情恶化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