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应用恒温式电热鍉针仪激发经络感传使气至病所治疗13例病人,观察其对心包经穴温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气至病所治疗具有使穴温升高与降低双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气至病所治疗疾病对心包经穴温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临床实验报告,针刺可使皮肤温度出现一定变化,我们应用中医研究院SDZ-1型声电鍉针仪激发感传气至病所十四经治疗,同时用7151型半导体温度计对心包经的穴位及对照点做皮肤温度测量,通过穴位与对照点皮肤温度的比较,认识到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通过对人体整体区域全息的作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方法: 1、应用SDZ-1型声电鍉针治疗仪对住院病人进行十四经激发感传气至病所治疗,从井穴起点,每日循经感传治疗一条经气至病所后,继续治疗20分钟,28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3.
气至病所早在《内经》中就已有提到,我们应用声电鍉针采用气至病所的方法治疗疾病取得一定疗效。实验方法:采用SDZ-1型声电鍉针进行十四经激发感传气至病所治疗,同时应用半导体温度计对心包经的穴位做治疗前5分钟及治疗后5分钟及穴位左右旁开1.0cm的对照点皮肤温度侧量。结果分析:1.在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治疗中,对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头痛、脑梗塞、颈椎病,类风湿、甲亢、乳房纤维瘤等进行了疗效观察。其中对冠心病、甲亢等疗效显著,并有心电,T_3、T_4等客观指标的明显改变;对颈椎病致的根性神经痛及头痛疗效亦非常满意,这说明气至病所治疗是有效的。 2.经穴本身治疗前后的穴温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是明显的(P≤0.01)而对照点在治疗前后的温度同样存在着差异(P≤  相似文献   

4.
人体代谢过程通过体温变化反映到体表。声电鍉针是经络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医客观化的研究需要当代高科技,为了逐步揭示经络实质,我们应用声电鍉针的方法,探讨肝胆经的穴温变化规律。1 方法 选择我院针灸病房住院患者12例病人,进行声电鍉针气至病所治疗。 应用我院研制的SDZ—1型声电鍉针仪做为刺激源。从十二经井穴开始激发使之气至病所。有感传  相似文献   

5.
正常人的体温是大脑皮层的丘脑下部体温中枢的调节下,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达到相对的恒定。人和高等动物保持一定的体温,是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本文试通过电热提针激发感传气至病所实验观察,以穴位皮肤温度作为指标,进一步探讨针灸作用的机理一气至病所对穴位温度、体温的调节作用。方法 1.对象:男性3人,女性2人。年龄55~70岁。其中肺癌4例,风温症1例,均系针灸病房住院病人。 2.刺激方法:应用恒温式电热提针仪做刺激源。从十二经井穴开始,使感传气至病所。有感传不能达到该经全程时,可将提针倾斜  相似文献   

6.
气至病所疗效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们应用声电鍉针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以脑电图、脑血流图、心电图、穴电图、脉图、穴温等为指标,曾作过一些探讨①②;现将1983年我们所作的气至病所与心电图P波的实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体温通常是指机体深部的温度。由于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使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相对衡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本实验以皮肤温度为指标观察气至病所治疗对穴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至病所治疗对胃经穴温有双向调整作用,以升高为主,亦伴有体温的同步变化。1 治疗方法 以针灸病房住院病人为治疗观察对象,用SDZ—1型声电针仪对病人进行十四经激发感传气至病所治疗,每日1次,每次1条  相似文献   

8.
<正> 我们应用SDZ—1型声电鍉针仪激发感传气至病所治疗疾病,观察了血中Na~+浓度的变化,以逐渐完善经络实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刺测定经穴的感传及临床疗效研究谢君国甘肃庆阳地区中医医院(745000)由于针刺气至病所效应的存在,引起人们更加重视研究经络感传课题。一些单位报道感传气至病所时,多可迅速出现疗效。笔者采用了实验经络测定方法测定经穴,对临床常见病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研...  相似文献   

10.
杨兆钢教授芒针治病善于辨证施治。首先以八纲辨证为总纲来确定治疗大法,即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杨师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的深浅,强调针刺的方向和深度,采用了直接深透以及定向深透等刺法,运用非常轻巧的补虚泻实手法,通过经络感传,气至病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抗病治病目的。其次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确定腧穴处方。杨师制定了疏通枢纽、高位取穴、直达病所、以病为腧的取穴原则,芒针治病除选用一些重用穴外,还采用了创用穴,这些穴位在治疗前列腺病、胃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顽症痼疾方面,疗效显著。因人施治,精选不同的针刺手法,也是辨证施治的重要体现。根据人体的不同表现,在芒刺选用的穴位上施行不同的手法,同时变换针刺的方向、深度,针刺感应向不同的方面放射,通过经络感传,气至病所,抗病治病。  相似文献   

11.
应用声电鍉针治疗对青少年近视的观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对其疗效机理以及感传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选择对象,采用国际对数视力表检查,裸眼视力均在0.7以下的门诊病人4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16岁。按完全随机抽样分组。循径感传组22例,应用声电鍉针从十二经井穴开始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后治疗20分钟,每日一次,每次一条经,28天一疗程。局部取穴对照组20例,应用声电鍉针直接点按“太阳、“睛明”。每穴治疗20分  相似文献   

12.
试述胆囊穴     
胆囊穴又称胆囊点,为经外奇穴,是晚近新发现的穴位。经临床施针观察,该穴针感强烈,能诱发“循经传感”现象,并且对相应内脏具有“气至病所”的治疗效应和生理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鍉针系古代九针之一。1959年上海有人研究鍉针的补泻手法。我们从1975年以来采用电鍉针进行了循经感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鍉针进行了系列研究;其中包括脉冲电鍉针、声电鍉针、电热鍉针和微波鍉针等。用脉冲电鍉针测查病人群体感传阳性率,达61.2%,较其它方法测得的阳性率明显偏高。用来短程接力激发感传,可使74.4%聋哑学生变隐性感传为显性感传。其抗炎有效率为95.3%,抗痛有效率为95.%。声电鍉针检测循经感传效果又明显优于脉冲电鍉  相似文献   

14.
近视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临床表现屈光不正。笔者应用声电鍉针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治疗近视眼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病例均系门诊患者。  相似文献   

15.
许多研究资料报道,用多种方法刺激经穴,某些受试者能产业某种酸、胀、麻或其它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的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向患区传导。这种“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现象,我国古人早有发现。如《灵枢》和《针灸大成》中就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有病道运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我们研制并应用电热锶针仪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治疗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肿瘤、心血管及肺疾病102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以心电图作指标观察其在经络治疗中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研究激发感传经络治疗的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7.
一经气感传与神经传导的协同作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内联脏腑,外络肢体,手部穴位主要分属于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针刺手部穴位,其经气感应可按经络循行,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从而治疗相应脏腑及经络循行中某些器官的疾病。对于经气感传,古人早有认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也有人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中对"气至而有效"的循经感传关注较多,而对气至之后的治疗感应关注较少。针刺部分面瘫患者足三里穴时感传线并不明显,而患侧面部肌肉出现了抽动现象,这种现象即为治疗感应("首尾分离"现象或"浮越外溢"反应)。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患者的身体状态、疾病种类、病变部位、穴位特异性及针刺手法等因素有相关性,体现了腧穴、经络的动态性及循经感传的趋病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一九七五年以来我们进行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应用声电鍉针进行接力刺激,押手阻滞控制感传路线变异的方法,提高了感传阳性率、循经率、气至病所率本组进行了控制感传压力、针向、长度、方位与疗效观察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压力手法能够控制长度,针向可以控制感传方位,控制感传组疗效优于针药对照组。感传可控性的应用探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传统循经感传及热敏感传相关文献的研习,分析传统循经感传、热敏感传与针灸"气至"的相关性。热敏感传是一种特殊的循经感传,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均属针灸"气至"甚或"气至病所"的表现,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动态特性,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都会随经络的变化而变化。针灸(包括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治疗疾病取得显效的要领是"气至";经络具有动态特性,重视动态腧穴、动态经络是达到"气至",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