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女性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对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女性患者170例进行全套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受检者尿动力学相关指标如尿流率测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压力流率同步测定、尿道压力测定等均较正常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排尿困难的诊治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尿动力学测定在女性排尿困难检查中的意义。方法:用尿动力学检测仪检查90例女性排尿困难患者的自由尿流率,压力-流率测定,评估逼尿肌功能状态,确定排尿困难原因。结果:女性排尿困难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41例,占45.56%,伴有不稳定膀胱25例;逼尿肌收缩力减弱24例,占26.67%;神经源性膀胱22例,占24.44%;3例患者排尿正常。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对女性排尿困难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53例女性患者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在女性排尿困难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53例女性患者进行全套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53例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13例,逼尿肌收缩乏力21例,膀胱出口梗阻9例,不稳定膀胱3例, 5例膀胱颈梗阻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2例正常.结论 尿流动力学是明确女性排尿困难的必要检查,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成年女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评估成年女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方法对39例成年女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评估.结果:39例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中压力性尿失禁14例(38.9%),膀胱过度活动症8例(20.5%),逼尿肌无收缩12例(30.8%),原发膀胱颈口梗阻5例(12.8%).尿动力学检查显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最大尿道闭合压(6.7±3.1)kPa,逼尿肌无收缩患者残余尿量(424.4±241.1)ml,膀胱顺应性(196.9±149.0)ml/kPa.耻骨上B超显示逼尿肌无收缩和膀胱颈口梗阻患者膀胱壁增厚9例,会阴部B超和阴道B超显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膀胱颈口表现漏斗状12例,尿道增宽7例.结论: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提供更多的膀胱尿道形态和功能信息,提高了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膀胱白斑患者电切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该院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37 例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3~6 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观察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和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变化的特点。结果30 例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异常,占全部患者的81.1%,主要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感觉增强、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活动低下,发生率分别为32.4%(12/37)、21.6%(8/37)、16.2%(6/37)和10.8%(4/37),尿动力学表现呈多样化。患者电切术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术前增加,最大尿道闭合压力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功能性尿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多数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患者手术前后下尿路功能的评估、手术疗效的判断、辅助治疗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女性排尿困难97例的尿动力学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以排尿困难为主诉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采用国产S WⅢ型尿动力仪检查了 97例排尿困难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结果 :远端尿道缩窄者占 6 4 .9% ( 6 3/97) ,膀胱颈梗阻占 5 .2 % ( 5 /97) ,尿道息肉占3.1 % ( 3/97) ,尿道癌占 1 .0 % ( 1 /97) ,正常占 2 5 .8% ( 2 5 /97)。结果提示 :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尿道梗阻的部位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尿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48例女性膀胱白斑患者为观察组,20例泌尿系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查均正常的女性为对照组。测定尿流率、充盈期膀胱压力、压力-流率和静态尿道压力,比较两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48例均有尿频、尿急症状,其中伴尿痛11例,夜尿增多14例,排尿不畅7例,肉眼血尿5例,镜下血尿25例,伴焦虑、紧张、失眠等精神症状22例。观察组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均低于对照组,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最大逼尿肌压力(P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功能性尿道长度(F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膀胱感觉增强(IBS)、膀胱出口梗阻(BOO)和逼尿肌活动低下(DU),发生率分别为33.3%(16/48)、22.9%(11/48)、14.6%(7/48)和12.5%(6/48),其余16.7%(8/48)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正常。结论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异常表现多样化,多数患者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FBOO)的诊治及尿动力学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疑似FBOO的患者,年龄21~80岁,平均56.3岁。主诉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对患者完善常规检查,同期行膀胱镜、排尿期尿道造影以及尿动力学检查。对确诊为解剖性FBOO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结果 32例疑似FBOO患者中解剖性FBOO 20例,功能性FBOO 7例,正常5例。解剖性FBOO组与功能性FBOO组比较尿动力指标,其中最大尿流率、峰值尿流率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20例解剖性FBOO患者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术前和术后比较,最大尿流率、峰值尿流率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可对功能性与解剖性的女性膀胱出口梗阻作出客观判断。经尿道离子束刀膀胱颈切开术治疗解剖性FB00疗效安全、恢复快、并发症少。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术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后排尿困难的原因.方法 对72例TUVP术后仍存在排尿困难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72例患者中,单纯残余机械性梗阻32例,单纯逼尿肌收缩力弱或无力27例,残余机械性梗阻伴逼尿肌收缩力弱或无力4例,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9例.结论 残余机械性梗阻、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和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弱或无力是TUVP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TUVP术后排尿困难患者的尿动力学随访,为排尿困难的分类及正确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产后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22~37岁,临床表现为排尿费力,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结果非神经原性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占53.7%,膀胱颈梗阻占29.6%,外括约肌痉挛症占14.8%;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占1.8%。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多功能泌尿检查床在影像尿动力学中的应用经验。方法运用多功能泌尿检查床配合单纯尿动力仪行60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47例、前列腺增生312例、前列腺电切术后31例、神经源性膀胱106例、其他功能性异常104例)影像尿动力学检查。除同单纯尿动力学检查:调零、记录膀胱压力(Pves)、直肠压力(Pabd)、逼尿肌压力(Pdet)、尿流率(Q)和肌电图、膀胱感觉、膀胱容量及顺应性等参数外分别在膀胱储尿前期、膀胱储尿初期、膀胱储尿晚期及排尿期的点拍记录透视影像。结果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32例、膀胱结石37例、膀胱憩室49例、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17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41例、膀胱后壁膨出12例。结论 多功能泌尿检查床在影像尿动力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很好地将单纯尿动力学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结合在一起,为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性下尿路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塞对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脑梗塞24小时后,测定膀胱容量、排尿潜时、膀胱内压、尿流率、尿道抵抗值。结果大鼠脑梗塞后膀胱功能发生明显变化,排尿量减少、排尿潜时缩短、尿流率降低、尿道抵抗增强。结论脑梗塞可致大鼠膀胱过度活动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0例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影像尿动力检查结果。结果:膀胱颈梗阻21例(42%),中远端尿道梗阻20例(40%),尿道外口梗阻3例(6%),膀胱脱垂4例(8%),尿道憩室2例(4%);储尿症状为主占18%,排尿症状为主占36%,混合症状为主占46%;可见逼尿肌不稳定13例(26%),膀胱顺应性减低24例(48%)。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患者逼尿肌的功能状况,并能准确判断下尿路梗阻的解剖水平,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导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指征、方法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超导光消融治疗的32例前列腺增生症。结果 24例排尿通畅(75%),尿道狭窄6例(18.75%),尿失禁2例(6.25%)。结论 超导光消融治疗前列腺增生症适应症广,痛苦小,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的建立及其尿动力学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大鼠下尿路梗阻引起逼尿肌不稳定 (DI)的模型。方法 :成年雌性大鼠会阴部尿道结扎 ,6周后耻骨上膀胱造瘘 ,行充盈性膀胱测压 ,观察容量、压力变化及DI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DI发生率 3 5 1% ,对照组无DI ,两组膀胱最大容量和最大压力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会阴部尿道结扎 ,膀胱造瘘 ,充盈性膀胱测压是建立大鼠下尿路梗阻引起DI模型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尿道悬吊术(Burch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7月—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56例,均采用膀胱尿道悬吊术,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12~24个月患者症状和QOL的变化。结果 56例膀胱尿道悬吊术后治愈34例(60.7%),改善20例(35.7%),总有效率96.4%。术后3~(个月)、12~24个月患者症状和QOL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后12~24个月症状和QOL无进一步变化(P>0.05)。结论膀胱尿道悬吊术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术后患者排尿症状和QOL明显改善,无须特殊材料和器械,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及尿道狭窄手术治疗效果,并对该扩张引流方式对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作初步的研究。方法:对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及尿道狭窄患者各32例行尿道会师牵引,尿道内置入人字形尿道持续扩张引流管持续尿道扩张3个月。置管期间及拔管后分别监测尿流率、膀胱收缩压、膀胱尿道造影。结果:64例患者治愈63例,治愈率98.43%。结论:此术式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尿道感染及狭窄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耻骨后-会阴联合切口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道重建新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对6例前列腺癌患者采用经耻骨后-会阴联合切口行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及后尿道重建术式,术中常规行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性切除后,另经会阴部切口游离4-6cm残余尿道,将其拉入盆腔与膀胱颈部吻合。结果 术后留置尿管14-28天,平均21.6天。随访2-17个月,平均7.3月,5例排尿通畅,控尿能力良好,无尿失禁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回肠可控膀胱术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患者采用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8例采用回肠可控膀胱术,12例采用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3种术式的并发症、可控性、尿容量、排尿次数及间隔时间、肾功及肾积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例回肠可控膀胱术及2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可控性差,但随容量增加及经肛门括约肌训练,溢尿逐渐消失,1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发生漏尿,1个月后自愈.3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发生排尿困难,经扩张后症状消失.术后半年,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容量平均400 ml左右,4 h导尿1次,最大容量700~1 200 ml;回肠可控膀胱术容量300~400 ml ,2.5~4 h导尿1次,最大容量400~1 000 ml左右;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容量250~300 ml左右,3~4 h排尿1次,最大容量300~400 ml.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应先选择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其次可选择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此术式可建立低压、大容量的储尿囊.  相似文献   

20.
Most of the recent investigations of the lower urinary tract have been concentrated on the ureterovesical junction. Studies of 120 children examined by the method of voiding cinecystography and urethrography revealed that vesicoureteral reflux occurred in 22 cases without evidence of a lesion of the urethra, and in six children secondary to lesions of the urethra. Thirteen of the children studied had isolated lesions of the urethra. Urethral lesions encountered in this series of children included stenosis of the external meatus (14 cases), urethral valve (one case), urethral polyp (one case) and urethral stricture (two cases). The main advantages of cinefluorography and television control in this field lie in the fact that all phases of the voiding act can be observed and, when necessary, recorded on a movie film. Motion picture films provide visual evidence of the value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