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估计合并OR值(OR合并)及其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纳入的20个研究存在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采用SAS8.0软件分析,OR合并值为2.15,OR合并95%CI(1.39,3.33),采用RevMan4.2软件分析,OR合并=2.35,OR合并95%CI(1.64,3.36).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换用固定效应模型、加入未发表的4篇文献还是去除小样本的5个研究,都说明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联,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在以20个研究绘制的漏斗图中,散点分布对称,计算失安全系数(Nfx)均较大,说明发表偏倚小,结论被阴性结果推翻的可能性较小,结果稳定. [结论]Hp感染与胃癌相关,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省肺结核病人及一般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江苏省部分地区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597例及健康人群1 069人进行问卷调查与血清学检查。结果结核病人的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为70.52%,结核病旧病例(OR=1.69,95%CI:1.06~2.70)、人均年收入水平≥5 000元(OR=1.98,95%CI:1.15~3.39)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一般对照人群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为58.47%,城镇人口是感染的危险因素(OR=1.35,95%CI:1.01~1.82)。结论结核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结核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存在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胃癌是我国第二大常见癌症,全球超过40%的胃癌患者来自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肿研究机构已将幽门螺杆菌(Hp)定义为胃癌的致癌原。数据显示,在我国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癌的患病危险增加了2.7~12倍。鉴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有关,许多患者忧心忡忡,常咨询医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不是会进展成胃癌?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病因,同时.Hp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胃癌高发区人群Hp感染率高;Hp抗体阳性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1].因此我们应重视Hp感染.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bri,Hp)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胃黏膜层,是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致病菌。1994年被WHO列为胃癌第一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人群中的检出率有很大的差别[1-3],我国是Hp高感染国家,各地区人群Hp感染情况亦各不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ir, Hp)是人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菌,并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感染在中国分布广泛,其感染率为34.52%~80.55%,多数地区人群感染率在50%左右,平均感染率58.07%〔1〕。相关研究表明,江苏省人群的Hp自然感染率>60%〔2〕。为了解结核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江苏省部分地区结核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观察结核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为日后相关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象与方法(1)对象:应用现场调查方法,于2008年9-11月,对江苏省部分县市(海门、如东、如皋、铜山、丰县、响水)600例病例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众多研究提示,Hp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为了解泰兴市成人慢性胃炎患者中Hp感染的状况,为胃癌防治提供依据,2003年,调查20岁以上人群中3677例接受病理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对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远离胃癌     
正我国属于胃癌高发国家,数据显示,每年胃癌新发病例67.9万例,死亡病例49.8万例。全球近一半新发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而且胃癌的生存率远低于同属于东亚的韩国和日本。导致胃癌的因素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参与、多步骤演变的复杂病理过程,是人口学、生活饮食、遗传基因、感染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总结了目前较为公认的胃癌三大常见病因。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散发性远端胃癌的最重要的致病原因。多项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的胃癌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9.
潘传凤  侯淑娟 《中国校医》2021,35(4):284-286
目的 调查2019年徐州市中心医院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现状,分析Hp感染的危险因素,为Hp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体检科进行碳14呼气试验的8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850例体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对象Hp感染的危险因素,将存在差异的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上消化道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在江苏省淮安市和邳州市,应用HpIgG定量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随机检测312例上消化道癌及其健康一级亲属对照人群外周血中抗HpIgG。结果 ①胃癌患者中HpIgG抗体水平(阳性率50.0%)高于贲门癌患者和食管癌患者(P>0.05,χ2检验);贲门癌患者与食管癌患者之间,以上三类癌症病例与其自身亲属对照之间,差异亦不明显;②胃癌组病例与亲属同时感染Hp的阳性率(27.1%)显著高于贲门癌组和食管癌组(P<0.05),后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Hp感染在胃癌家族中存在明显家庭聚集现象,Hp感染与胃癌危险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安徽省某胃癌高发县40~69岁常住居民食盐及腌渍食物摄入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15年7月-2018年8月在安徽省庐江县40~69岁居民中进行问卷调查和Hp血清学检测, 问卷着重调查食盐摄入量及腌渍食物食用频率, 按性别分析Hp感染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调查对象整体Hp感染率为50.07%, 男性居民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劳动强度、经济收入与Hp感染均无关(均有P > 0.05), 女性居民BMI与Hp感染相关(χ2=13.454, P=0.001)。男性居民中, 饮酒是Hp感染的危险因素(OR=1.789, 95% CI:1.188~2.694, P=0.003), 但调整饮酒变量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食盐摄入量高及腌渍食物摄入频率高对Hp感染均无影响(均有P > 0.05);女性调查对象调整BMI变量后, 食盐摄入量高(≥9 g/d)是女性感染Hp的危险因素(OR=1.462, 95% CI:1.060~2.015, P=0.021), 腌渍食物摄入频率高(≥1次/d)是女性感染Hp的危险因素(OR=1.560, 95% CI:1.021~2.383, P=0.040)。   结论   在安徽省某胃癌高发县, 食盐摄入量高(≥9 g/d)及腌渍食物摄入频率高(≥1次/d)是40~69岁当地女性居民感染H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型别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提高Hp根除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患者,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抗体,将Hp分为Ⅰ型和Ⅱ型。取胃粘膜组织进行Hp细菌培养;采用Kirby-baner药敏纸片法对培养出的Hp进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及左氧氟沙星敏感性检测。结果Ⅰ型Hp感染组中,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Ⅱ型Hp感染组(P0.05);Ⅰ型Hp在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组中的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Ⅰ型Hp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Ⅱ型Hp(P0.05);Ⅰ型与Ⅱ型Hp对甲硝唑的耐药率都比较高,分别为82.9%和77.8%(P0.01),但2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Ⅰ型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致病因子,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尤其是甲硝唑具有耐药性。Ⅱ型Hp感染少见,且只对甲硝唑耐药明显。根据Hp分型来选择有效药物,有助于临床根除Hp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Hp感染和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探讨Hp致病、致癌机制.方法 用高铁还原法测定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Giemsa染色和细菌培养检测Hp.对部分Hp阳性的胃部良性病变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并比较治疗前后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的变化.结果 Hp阳性各胃部病变组患者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分别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18.3±4.5)mg/L、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9.1±3.3)mg/L、异型增生组(8.2±2.7)mg/L、胃癌组(5.2±1.6)mg/L,与对照组[(35.2±7.2)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Hp根除治疗后,Hp根除患者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恢复正常,而Hp未根除患者其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Hp感染可导致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降低,这可能是Hp致病、致癌机制之一;根除Hp可以恢复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这有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甘肃省人民医院2012—2018年收治并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自行设计调查表,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调查患者基本特征、手术相关情况、感染情况等。按照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临床参数进行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收治行胃癌根治术患者427例,感染组60例,非感染组367例。术后感染发病率为14.05%,感染类型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占41.67%。60例患者分离出63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34株,占53.97%)。革兰阳性菌中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19株),并检出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0例术后感染患者中,单一病原菌感染患者44例(73.33%),两种病原菌感染患者9例(15.00%),三种病原菌感染患者7例(11.6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吸烟、消化性溃疡、切除部位、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静脉置管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是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消化性溃疡基础疾病史[OR=2.577,95%CI(1.193~5.568)]和手术前住院时间长[OR=2.227,95%CI(1.079~4.599)]是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院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医务人员可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尤其是术前消化性溃疡基础疾病及术前住院时间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微小RNA-204(MicroRNA-204,miR-204)、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及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变化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学或胃镜确诊的初诊胃癌患者96例作为胃癌组、胃炎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的血清miR-204、HSP-70及IL-2与Hp感染水平,并按照Hp感染结果、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结果将胃癌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胃癌组的血清HSP-70为(2.33±0.76)pg/ml高于对照组(1.16±0.40)pg/ml(P<0.05);胃癌组的血清miR-204(0.462±0.117)、IL-2(2.26±0.78)ng/ml低于对照组miR-204(1.330±0.205)、IL-2(3.95±0.92)ng/ml(P<0.05);Ⅰ期和Ⅱ期胃癌患者的血清HSP-70水平低于Ⅲ期和Ⅳ期,血清miR-204、IL-2水平高于Ⅲ期和Ⅳ期(P<0.05);Hp感染阳性胃癌患者的血清HSP-70水平高于阴性患者,血清miR-204、IL-2水平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HSP-70、miR-204、IL-2水平异常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Hp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高、低发区居民幽门螺杆菌(Hp)及cagA+、hspA+亚型感染的差异,明确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抗Hp的IgG和IgA抗体、抗cagA的IgG抗体、抗hspA的IgG抗体。结果胃癌高发区山东省临朐县居民Hp感染率为73.8%,明显高于低发区苍山县居民感染率(59.9%)。胃癌高发区居民HpcagA+和hspA+亚型感染率分别为50.9%和17.0%,亦明显高于低发区居民(分别为34.0%和13.2%)。此外,用13C-尿素酶呼气试验(13C-BUT)作标准评价了检测Hp抗体、cagA+及hspA+方法的灵敏性(分别是92.3%、63.2%和21.9%)和特异性(分别是71.0%、80.6%和95.2%)。Hp感染,尤其是cagA+亚型的感染与胃癌高发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抗Hp抗体和cagA+亚型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不失为胃癌流行病学研究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高发区男性自然人群Hp感染者胃体大、小弯侧内镜病理的差异。方法选择胃癌高发区6个自然村30~59岁年龄组作为研究对象,先行13C呼气试验,阳性人群1043例全部行内镜检查,并分别在胃黏膜8个位点进行病理和Hp检查,选择胃体大、小弯侧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胃体大、小弯侧在重度与非重度炎症、活动与非活动性炎症、萎缩与非萎缩炎症、肠化与非肠化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炎症与非炎症、病理染色Hp感染与非感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高发区男性自然人群胃体小弯与大弯侧相比,炎症重,活动性炎症多,萎缩与肠化发生几率高,但Hp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7月—2014年6月入住某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10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36例,发病率为17.14%,主要为腹腔感染(10例)和手术切口感染(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55岁、营养不良、开腹手术、癌症TNM分期为Ⅲ~Ⅳ期、术后卧床时间>4 d的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5岁、营养不良和开腹手术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胃癌患者年龄大、营养状况差和开腹手术是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手术前后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黏蛋白2(MUC2)表达与胃癌的关系及检测CDX2、MUC2对判断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90例胃癌标本,应用Warthin-Starry硝酸银染色检测Hp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X2、MUC2蛋白表达,并以10例正常胃黏膜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胃黏膜内未检测到Hp,CDX2、MUC2蛋白不表达.Hp及CDX2、MUC2蛋白在肠型胃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86%(38/56)、75.00%(42/56)、66.07%(37/56),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患者[35.29%(12/34)、41.18%(14/34)、38.24%(13/34)](P<0.01或<0.05);在肠型胃癌患者中,CDX2、MUC2蛋自在Hp阳性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1或<0.05).在弥漫型胃癌患者中,CDX2蛋白在Hp阳性患者阳性率也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P<0.05);CDX2、MUC2蛋白在早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中晚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或<0.05);CDX2蛋白在Ⅰ~Ⅱ期患者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 结论 Hp感染及CDX2、MUC2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与肠型胃癌关系密切;CDX2、MUC2蛋白可能对胃癌的浸润和转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