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干燥温度对中药丸剂溶散时限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对本院生产的5种丸剂用不同的温度干燥后的溶变时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药丸剂的溶变时限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在90℃时,所有丸剂的溶变时限均不合格;80℃时A、B、C、D4种丸剂崩解不合格,其余1种丸剂崩解合格;70℃、60℃时,5种丸剂的溶变时限均合格.结论 干燥温度对中药丸剂的溶变时限影响效果明显,一定要根据中药丸剂的组成成分对中药丸剂进行干燥.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明了中药丸剂崩解的机理,并在研究上清丸崩解时间问題[1]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对下列因素:(1)泛制成丸的速度及制丸的方法,(2 )丸剂干燥的方法及温度,(3 )丸剂中的含水量,(4)丸剂中含有特殊性质药物对丸剂崩解时间的影响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七、崩解剂如其它固体药物制剂一样,中药片剂或丸剂口服后要经过崩解分散,有效成分才能逐步溶解释放,进而被机体吸收而发挥作用,因而崩解时限仍不失为控制丸、片质量的重要指标。崩解剂就是药片中促进崩解的辅料,除口含片、舌下含片、长效片外,一般都使用崩解剂。某些中药细粉具有崩解剂类似的作用,故可代用。一些中药丸剂崩解性能不佳,除改进工艺外,设想加用适宜的崩解剂,或许会有效益,有待实验研究。含水量8-10%的干燥淀粉是制剂生产中应用最普遍的崩解剂。淀粉对含有不溶性或微溶性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并确立胆黄润肠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胆黄润肠丸溶散时间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丸剂制备过程中的药材粉碎度(A)、乙醇浓度(B)、干燥温度(C)、干燥时间(D)4个因素进行优选研究.结果:胆黄润肠丸的最佳制备为:药材粉碎成80目细粉,用50%的乙醇泛丸,制成的丸剂在80℃干燥8h.经统计学处理,新工艺与老工艺制备的丸剂其溶散时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制备工艺科学合理,溶散时限短,为制备胆黄润肠丸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及条件对黄芪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红外、热风、微波3种干燥设备分别在 40、50、60、70 ℃下对新鲜黄芪药材进行干燥加工。运用Weibull分布函数模拟黄芪药材干燥过程,研究其水分比及干燥速率随干燥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比较干燥后药材的外观性状,结合黄芪中8种皂苷类成分、4种黄酮类成分及多糖的含量评价干燥对黄芪药材质量的影响。运用逼近理想值排序法(TOPSIS)综合评价不同干燥方式下黄芪药材的质量。结果:通过黄芪药材干燥动力学研究得出,黄芪药材干燥速率大小依次为微波、热风、红外干燥;干燥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干燥能耗大小依次为红外、微波、热风干燥。微波60、70 ℃干燥时,药材因局部焦糊而外观较差,红外与热风干燥药材外观较好。TOPSIS分析法对各干燥方法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前3位为红外50 ℃、微波50 ℃、红外60 ℃干燥,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黄芪药材中的成分。结论:优选出黄芪产地最佳干燥加工方式为红外50 ℃干燥,为黄芪药材产地加工现代干燥技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以长期工作实践体会,提出影响中药丸剂崩解时限有四大因素,即:(1)药材理化性质的影响;(2)成品含水量的影响;(3)干燥温度的影响;(4)泛丸速度的影响。根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微波真空干燥中药清膏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泽峰 《中医药导报》2011,17(6):91-92,96
目的:通过对中药材浓缩清膏的微波真空干燥,探索最佳干燥工艺。方法:对乌梅及痔炎消胶囊方中单味药材及中药复方药物的提取浓缩清膏采用微波真空干燥。结果:最佳微波干燥工艺为:清膏相对密度为1.35(60℃),微波加热温度60℃-70℃,微波加热时间60 min。结论:微波真空干燥具有干燥时间短,温度低,不易破坏有效成分等优点,如果能实现干燥过程各参数智能化控制,那么将推动中药提取物干燥工艺的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行干燥技术的研究,揭示中药丸剂干燥与崩解时限的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川芎茶调丸(水丸)、小活络丸(浓缩丸)水分、丸重、脆碎度为考察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影响丸剂崩解时限的主要因素。对川芎茶调丸、六味地黄丸、小活络丸三个品种,各5个批次进行平行试验。考察烘箱干燥法、真空干燥法、真空冻干法三种不同的干燥方法对丸剂崩解时限、含量测定的影响做一比较;结果:利用真空冻干技术干燥,对不同品种的中药丸剂崩解时限均有大幅度的缩短。且川芎茶调丸中阿魏酸和六味地黄丸中的丹皮酚含量有一定的提高。结论:真空冻干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可有效的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并确立和胃抗逆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和胃抗逆丸溶散时间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丸剂制备过程中的药材粉碎度(A)、乙醇浓度(B)、干燥温度(C)、干燥时间(D)4个因素进行优选研究。结果和胃抗逆丸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药材粉碎成60目细粉,用60%的乙醇泛丸,制成的丸剂在70℃干燥6 h。结论该制备工艺科学合理,溶散时限短,为制备和胃抗逆丸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五种产地加工干燥方法对黄芪药材的外观性状、内在成分的影响规律,以期选出最佳的黄芪药材产地初加工干燥方法。方法:对新鲜黄芪药材进行晒干、阴干、热风干燥(50、60、70℃)的处理,比较干燥速率随干燥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对A药材外观性状、浸出物、复水比;采用HPLC-ELSD测定黄芪甲苷含量;HPLC-UV法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UV-Vis测定黄芪多糖含量,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经对实验数据分析,黄芪物效含量为60℃烘干>晒干>阴干>50℃烘干=70℃烘干,其中60℃烘干和晒干的贡献得率达93.936%,具有绝对优势。阴干,晒干,50℃、60℃、70℃热风干燥五种干燥方法使黄芪达到安全含水(10%)所需时间分别为132 h、60 h、13.5 h、9.5 h、4.5 h。结论:从黄芪外观性状与内在成分含量等因素考虑,其产地加工方法以60℃热风干燥为宜,但综合经济因素考虑,晒干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二至丸为研究对象,探索中药丸剂热风干燥过程温度变化规律,为提高丸剂干燥效率及干燥均匀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COMSOLMultiphysics建立传热传质模型模拟二至丸层在无孔底及筛孔底2种干燥盘不同温度干燥过程温度分布并进行求解;研究了二至丸层在60、80、100℃热风温度下干燥过程,并通过Fick第2定律平板模型计算二至丸水分有效扩散系数(Deff);采用探针温度传感器监测二至丸层干燥过程中间表面及内部温度变化进行干燥模型验证。结果不同热风温度干燥过程中二至丸层表面及内部温度呈现先剧烈上升后缓慢上升的趋势,二至丸层无孔底干燥模型及筛孔底干燥模型内部温度分别为55.3~56.0℃、57.5~57.7℃,使用筛孔底干燥盘可提高干燥温度均匀性;2种模型实验得到水分Deff分别为0.76×10~(-7)~2.82×10~(-7) m~2/s、1.15×10~(-7)~3.94×10~(-7) m~2/s;实验结果验证模型在一定干燥温度范围内能够较好反映二至丸层干燥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结论通过可靠的二至丸层热风干燥模型直观反映干燥过程温度变化情况,该研究为二至丸干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定量润药法,适应于一切经一次用水冲淋抡洗后,不能变软切制的药材(不包括角质、骨质药),采用该法润药,一般首先将要润的药材,进行冲淋、抡洗至净,待表面无水迹时,入润药罐内(或制丸机代用)转动(35次/min),再加入定量的水。其定量应按所需的润药温度而定。润药温度在35~40℃时,按药重加的40℃水20~25%;温度在55~60℃时。按药重加60℃的水25~30%;温度在80~100℃时,按药重加100℃的水30~35%。其加水次数,应按药材质地而定。一般分2~4次加入,至药面无明显水迹时,再作复次加入。每次加水后需密闭罐口,继续转动,至水全部吸尽,药材变软取出切片。在药材入润药罐后就开始加温,温度的高低应按药材成分的热稳定性和所炮制目的来定。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牡丹皮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收牡丹皮新鲜药材,分别采用3种现代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下4个不同干燥温度(40、50、60、70℃)及晒干、阴干处理,干燥至水分合格为止;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串联法(UPLC-TQ-MS)技术,对牡丹皮中酚及酚苷类、单萜苷类、有机酸类、黄酮类、鞣质类、苯丙素类等类型共16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将14个干燥品的分析结果标准化处理,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结果:经主成分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牡丹皮药材中化学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红外(40℃)干燥红外(50℃)干燥微波(60℃)干燥红外(60℃)干燥微波(40℃)干燥热风(50℃)干燥微波(50℃)干燥热风(40℃)干燥红外(70℃)干燥微波(70℃)干燥热风(60℃)干燥热风(70℃)干燥阴干晒干。结论:不同干燥方法对牡丹皮药材中各类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牡丹皮药材干燥方法以红外(40℃)干燥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14.
 应用远红外药物干燥箱对中药丸剂及散剂进行干燥灭菌,证明效果显著,且对药品外观色泽和崩解度均无明显影响。由于该箱具有干燥速度快、灭菌效果好、能提高药品质量等优点,适用于中小型药厂、医院制剂室对固体制剂本成品、成品、玻璃包装容器的干燥和灭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瓜蒌皮药材品质的影响,优选出适宜的瓜蒌皮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方法收集安徽产新鲜瓜蒌皮,分别采用传统与现代产地加工干燥方法[40、50、60、70℃控温热风干燥,40、50、60、70℃微波真空干燥(真空度-0.08 MPa),50、60、70℃中短波红外干燥,-80℃真空冻干干燥,晒干,阴干]加工处理,结合干燥样品外观性状,以药效成分(5种黄酮类芦丁、木犀草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橘红素,3种三萜类葫芦素D、葫芦素B、葫芦素E)、营养滋补类成分(2种糖类葡萄糖、果糖,18种氨基酸类苯丙氨酸、L-亮氨酸、异亮氨酸、L-色氨酸、γ-氨基丁酸、L-蛋氨酸、L-缬氨酸、脯氨酸、L-酪氨酸、反式-4-羟基-L-脯氨酸、L-苏氨酸、L-谷氨酸、L-谷氨酰胺、L-丝氨酸、L-天门冬酰胺、L-瓜氨酸、L-精氨酸、L-赖氨酸,12种核苷类胸腺嘧啶核苷、2′-脱氧尿苷、腺嘌呤、尿苷、腺苷、2′-脱氧肌苷、肌苷、胞嘧啶、鸟嘌呤、2′-脱氧鸟苷、胞苷、鸟苷)共40种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为评价指标,对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所得瓜蒌皮药材样品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优选瓜蒌皮最佳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结果不同干燥品中,药效成分及营养滋补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果糖及葡萄糖质量分数分别为9.78%~21.32%、4.46%~15.63%;70℃微波真空干燥处理获得的瓜蒌皮所含黄酮类和四环三萜类成分总量最高,40℃控温热风干燥处理的总量最低。通过对14种不同干燥方式获得的瓜蒌皮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70℃控温热风干燥、70℃中短波红外干燥、-80℃真空冻干干燥、50℃微波真空干燥和60℃控温热风干燥方式获得的样品有效成分含量均优于传统晒干。结论结合药材的外观性状、色泽、质地、干燥时间及功效成分含量等因素,基于目前企业设备现状,建议70℃控温热风干燥为瓜蒌皮产地加工条件;基于未来新型设备的发展,70℃中短波红外干燥可作为瓜蒌皮产地加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将为瓜蒌皮药材产地加工的规范化和品质特征的形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不同加工与贮藏方法对商洛产丹参药材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平  白吉庆  寇文龙  蒋传忠 《中草药》2013,44(11):1407-1411
目的 考察几种加工和贮藏方法对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丹参素以及药材表面、断面颜色的影响,以寻找出丹参药材的最适加工和贮藏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晒干、烘干加工处理丹参药材;对加工后的药材分别采用常温贮藏、常温避光贮藏,分别贮藏0、1、2、4、6、9、12、18、24个月,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其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量,并观察药材表面、断面颜色.结果 40~80℃烘干对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影响不明显;当温度高于60℃,对丹酚酸B造成明显损失;丹参素的量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有所增加;当干燥温度高于70℃,对丹参的表面和断面颜色产生影响.采用40~60℃烘干所得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量及丹参的表面和断面色泽优于传统的晒干法.结论 从活性成分量的损失、药材外观色泽变化及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加工方法应以40~60℃烘干为宜,贮藏方法以常温避光贮藏不超过24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17.
将复方丹参片生产工艺中的丹参提取物分别在60℃、70℃、80℃、90℃、100℃条件下真空干燥6h,各干燥物用反相HPLC分别测定其丹酚酸B、丹参酮ⅡA的含量,随温度的升高,丹酚酸B含量下降为:70℃时为0.69%,80℃为3.56%,90℃为7.91%,100℃为15.13%,丹参酮ⅡA70℃时为2.68%,80℃为7.45%,90℃为12.36%,100℃为17.20%。此结果提示:在复方丹参片生产过程中,对丹参的提取物的干燥温度应控制在70℃以下,否则会导致片剂中的丹酚酸B与丹参酮ⅡA被破坏,临床疗效降低而不合格。  相似文献   

18.
中药的合理贮藏,对保证中药的品质有重要意义,如果贮存保管不当,中药可能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泛油及药效发生改变等变质现象,影响疗效。在中药的几种变质类型中,虫害防治是中药贮藏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对中药贮藏中防治虫蛀的方法作一浅析探讨。1 温度、湿度控制法 在适宜的温度(16~35℃)与相对湿度在60%以上,药材的含水量在11%以上时,是害虫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从而导致药材被虫蛀。故控制其环境的温度、湿度及生药的含水量,显得尤为重要。1.1 选择合适的贮存保管场所 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不为害虫生长、繁殖创造条件,以达到防治虫蛀的目的。 适宜的环境应阴凉、光线充足,空气清洁干燥,室内既封闭又通风、库房应具备降温、防潮、隔热等设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用槟榔与丹皮二种,分别代表质硬药材与芳香药材来初步探讨中药切制工艺中润药与干燥二道工序存在的问题。实验结果认为整粒槟榔70℃温水浸4小时可达到一般切片要求,芳香性药材干燥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湿药的含水量,其次是温度。最后,作者提出采用远红外干燥能满足缩短干燥时间,减少芳香性成分损失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苦碟子药材茎、叶中主要有效成分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LGU)含量的影响。方法以LGU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晒干、阴干、烘干(40、60、80、105℃)、冷冻干燥后苦碟子茎、叶中LGU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苦碟子中LGU的含量叶茎,与其它方法相比,60℃烘干法所得苦碟子药材中LGU含量相对较高,但与80℃烘干法相比LGU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以LGU的含量为指标,烘干60~80℃是苦碟子药材干燥的合适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