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干燥介质相对湿度对西洋参根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恒定相对湿度及阶段降湿对西洋参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根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为提高西洋参根干燥效率和干燥品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干燥温度为55℃条件下,恒定相对湿度(20%、30%、40%)、阶段降湿40%分别保持1、5、9 h后降为20%及连续排湿干燥条件下对西洋参干燥特性、水分有效扩散系数(D_(eff))、复水比、收缩比、总皂苷含量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恒定相对湿度干燥条件下,相对湿度越低干燥速率越大,相对湿度为20%时比40%时干燥时间缩短了6.8%;阶段降湿干燥条件下,相对湿度40%保持5h后降为20%相对于连续排湿干燥方式,干燥时间缩短了3.4%,干燥过程出现短暂的升速阶段;水分D_(eff)在1.49×10~(-10)~2.50×10~(-10)m~2/s;复水性主要受物料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及复水前含水率的影响,且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收缩比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大,高湿有利于总皂苷含量的保留和转化;微观结构观察结果显示,连续排湿干燥时西洋参根表面结壳硬化,故导致干燥时间延长、复水性降低;阶段降湿干燥有助于西洋参根形成水分子迁移扩散孔道,从而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复水比;相对湿度40%保持5 h而后降为20%时,综合评分最高为0.61±0.01,为最优干燥工艺,此时复水比为2.23±0.12、收缩比为0.26±0.06、总皂苷质量分数为(5.01±0.04)%。结论阶段降湿干燥方式可提高西洋参根的干燥效率和干燥品质,为热风干燥西洋参根过程中如何调控相对湿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将蓝青强教授对干燥综合征(SS)发病机制的论述进行总结。蓝教授认为SS的发病与体质有密切关系,津液不足是发病关键,气机升降失常是病理基础,瘀血阻滞为继发性病因。临床治疗重在散津液、化瘀血。 相似文献
6.
7.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与天然植物激素相似,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尤其是根及根茎类)生产的各个环节,对农业增产、商品性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农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致使部分地区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故理性对待、合理使用中药材植物生长调节剂至关重要,而其关键是理清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机制。本文拟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根及根茎类中药中的调控机制(活化基因表达、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抑制抽苔开花、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中药在“功效”记述上的不完整性,有碍于中药学的发展。文中举例说明“功效”记述在内容、系统、层次、方药离合、概念上的不完整性,并初步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推进化肥农药“双减”、推动中药农业生态化等号召的提出,微生物菌肥成为了应对化肥农药零增长、促进药用植物高产优质、维持土壤健康、推动中药材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土壤状况和土壤微环境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至关重要,微生物菌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肥料作用于土壤,能通过补充土壤有机质和促进有益微生物代谢活动有效提高土壤质量,促进药用植物高产优质。对此,了解微生物菌肥介导的药用植物品质形成机制对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围绕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性质、参与土壤养分循环、提高药用植物抗性、促进药效成分积累等主要过程梳理了菌肥在调控药用植物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介绍了菌肥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作出了展望,以期为利用微生物菌肥提高中药材品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推动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广菌肥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每一种药材都有其较固定的“味”,味道与药材的品种、所含的化学成分、产地、栽培、加工炮制密切相关。笔者围绕药材的“味”作如下讨论。1“味”与品种的关系中药材有酸、甜、苦、辣(辛)、咸、涩、淡等味。有的单味,有的复合味,有的药材气味十分特殊,亦是衡量品质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及其条件对杭白芷中香豆素及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药材初加工过程中不同干燥方法对杭白芷中香豆素及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优化和建立适宜的干燥加工方法及其条件。杭白芷鲜品洗净,经烘干、晒干、阴干、硫薰后晒干、石灰掩埋干燥、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不同干燥方法处理后,粉碎,过60目筛,得24组样品。UHPLC-PAD同时测定其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含量,GC-MS测定其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含量。将24个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处理样品的分析结果标准化处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经主成分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杭白芷药材中香豆素和挥发油类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带皮石灰掩埋干燥>带皮热风(100 ℃)干燥>带皮(40 ℃)干燥>去皮红外干燥>去皮热风(60 ℃)干燥>去皮热风(40 ℃)干燥>去皮晒干>带皮热风(60 ℃)干燥>去皮热风(100 ℃)干燥>去皮微波干燥>去皮热风(80 ℃)干燥>带皮晒干>带皮硫熏干燥>去皮硫熏干燥>带皮热风(120 ℃)干燥>带皮冷冻干燥>带皮红外干燥>去皮热风(120 ℃)干燥>去皮冷冻干燥>去皮石灰掩埋干燥>带皮热风(80 ℃)干燥>去皮阴干>带皮阴干>带皮微波干燥。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杭白芷药材中香豆素和挥发油类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杭白芷产地初加工方法以传统带皮石灰掩埋干燥处理为宜,次之为带皮热风(100 ℃)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疫细胞浸润、唾液腺和泪腺进行性损伤为主要特征,除了影响泪腺和唾液腺,导致眼睛干涩和口干症状外,还会累及人体皮肤关节、肺、肾和消化、神经及血液等多个系统,严重影响人体身心健康。近年来西医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针对潜在病因的治疗方法。古往今来,众多医家从滋阴润燥、养阴生津方面论治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很多学者发现本病与瘀血密切相关,活血化瘀法也被证实在治疗本病方面疗效确切。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本病很多的病理变化都与此相关。本文拟从炎症-细胞因子-凝血系统、血管生成及冷球蛋白血症等方面论述瘀血与本病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论证活血化瘀法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后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敖力布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5(1):71-72
今年将迎来母校50华诞。与母校一起长大的我们,此时此刻有许多回味与感慨。蒙医药学院发展到今天已有了4个硕士研究生点、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蒙医药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余人,这在当初是难以想象到的。学院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和中蒙医药政策的关怀,得益于学院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从干燥综合征看“燥必入血”的病变特点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干燥综合征的病变特点一般多强调阴伤燥盛,治疗多从滋阴生津入手。本文从中医传统理论、现代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三方面,论述了干燥综合征燥病日久必入血分的病理机制与临床特点。强调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不仅应滋阴润燥,更应养血活血、生津除燥,通过活血通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缩短枸杞子干燥时间,增加其货架期,改善其干制品品质,以期为枸杞子干燥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鲜枸杞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渗透、超声、热烫、超声+渗透和超声+热烫方式对其进行预处理后,进行远红外干燥试验,研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枸杞子远红外干燥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其干燥过程进行拟合,分析其干制品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枸杞子经预处理后能显著减少干燥时间,增加干燥速率,其中与无预处理干燥相比,热烫预处理后的干燥时间缩短了27.5%,并且其物料的水分比下降最快,干燥速率最高;Weibull分布函数能够较好地模拟不同预处理条件下枸杞子的远红外干燥过程,其中决定系数(r2)为0.991 73~0.999 15,χ2值(拟合程度的评价指标)为8.1341×10-5~8.84679×10-4,尺度参数(α)和形状参数(β)所描述的变化规律与干燥曲线中反映的一致;超声+渗透后进行干燥所得干制品的色泽(6.756 4)与鲜样差别最小,物料内部的多糖含量(991.27 mg/g?DW,...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薄荷通鼻嗅及各式中药药枕等单用中药“气”防治疾病的实例为依据,提出中药“气”的独立存在并具有相应的药理作用,对传流的气即是性的观点提出质疑。继而对《内经》有关中药“气”的论述作了必要的阐发。并对气即是性,气指香、臭,噪、腥二种观点作了简略的评述。分析了产生气即是性观点的根源。通过比较,辨别确谬,进而提出中药气指辛、甘、酸、苦、咸五气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中药曲剂起源甚早,由中药材经微生物发酵而成,是中药中极具特色的一类药用形式。曲剂发酵是微生物-酶-化学成分-药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药经发酵后可缓和药性、增强或改变药效、降低毒性,扩大了曲剂的临床用药范围。由于曲剂发酵过程复杂难以控制、物质基础未阐明和发酵机制不明确等因素,导致曲剂质量标准缺乏科学性,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通过对曲剂制备工艺、发酵过程中物质及功能变化、发酵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优化曲剂制备工艺,阐明其发酵机制,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曲剂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中药提取物常遇到粉末吸湿、结块、发黏的问题,同时浸膏喷雾干燥时也容易粘壁.对此现象一直缺少合理的理论解释.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认为由于提取物中存在多种水溶性小分子成分,降低了混合物临界相对湿度,是导致提取物粉末吸湿性强的主要原因.同时中药提取物作为一种无定形的混合物,由于水溶性小分子物质较多,以及提取物吸湿后含水量增加,引起提取物粉末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当外界温度高于提取物的玻璃化温度,就会产生结块、发黏现象,这同时也是浸膏干燥过程粘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