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大肠埃希菌中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NDM)的分子分型、耐药机制及流行特点等,为医院感染的防控与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丽水医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从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的产NDM的大肠埃希菌。结合临床药敏、EDTA协同及增效试验与PCR扩增检测blaNDM基因;通过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采用药物敏感性试验、接合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序列分析等技术研究大肠埃希菌NDM分子分型及耐药的分子机制。 结果 共筛选出9株产NDM的大肠埃希菌菌株,其中3株分离自新生儿科,2株分离自妇科,重症医学科、急诊、血液内科、肾内科各1株;经测定所有菌株的NDM亚型均为NDM-5型,质粒复制子类型均为IncX3型;5株细菌接合试验阳性,分别来自妇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和新生儿科,同时PCR结果表明接合菌的质粒复制子类型为IncX3型;所有菌株呈现多重耐药现象;MLST分型结果显示,这9株大肠埃希菌共有4个ST分型,分别为ST206、ST167、ST354和ST1642,与ERIC-PCR分型结果相一致。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存在携blaNDM-5基因的大肠埃希菌的流行,同时携带有多种耐药基因,并能够通过IncX3型质粒在大肠埃希菌中传播。因此,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和多重PCR检测,了解本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所携带毒力基因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阳性株的检出率。方法:对本地区2012-2013年腹泻症候群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病原菌,后经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和血清型分型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共检出4种相关毒力基因,其中escV 49株(75.38%)。未分血清型菌株27株,检出相关毒力基因共5种,分属EPEC、EIEC、ETEC、EAEC,其中escV 15株(55.56%)。结论:本地区腹泻症候群中血清学阳性致泻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未分血清型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astA,与已分型菌株携带基因基本一致。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中,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避免漏检,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肠埃希菌DNA多态性,并对其进行分型,观察敏感株、耐药株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蛋白酶K、酚—氯仿抽提DNA模板,应用一对随机引物建立RAPD的检测分析方法,并对12株敏感型、15株耐药型(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基因分析。结果:12株敏感型有8种基因型;15株耐药型中有12种基因型。27株大肠埃希菌在250bp处有共同条带;15株耐药型在1200bp处有共同条带,而敏感型则没有。结论:大肠埃希菌属间有特异性共同条带;耐药菌株中存在共同的特异性条带,与耐药性有关。因此,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可利用RAPD基因分型技术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I型菌毛相关基因fimH携带率,调查相同泌尿系感染患者尿便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对相关基因fimH进行序列分析。方法:89株来自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和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清洁中段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PCR方法检测I型菌毛基因fimH,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携带率是否有差异。取9名患者尿便同时培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初筛分型,同源性分析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其fimH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89株检出81株fimH阳性,两组检出率分别为(64/70)91.4%和(17/19)89.4%,P〉0.05。9名患者中5名患者尿便同时分离大肠埃希菌各自存在相同的PFGE型,同一患者尿便同型株中fimH阳性者序列比对无差异,不同型株fimH阳性者其序列均有6~7处变异。结论:fimH基因存在于绝大多数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部分来源于肠道。  相似文献   

5.
对10例疑为尿路感染的重复尿标本24小时大肠埃希氏菌培养物,用噬菌体分型鉴定其结果发现,有3例的1株大肠埃希氏菌的噬菌体型不一致.这3例尽管属于埃希氏菌属.但不能视为同一株,而应看作是污染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探讨其耐药表型与基因组结构分型的关系。方法对收集的62株大肠埃希菌,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用双纸片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利用药物敏感试验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内切酶I-CeuI对基因组结构分型。结果62株大肠埃希菌41株表现多重耐药(66%);筛选出产ESBLs菌21株(34%);产ESBLs菌株和不产ESBLs的菌株各聚一类;根据酶切图谱分为30个基因组型。结论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较普遍;利用药物敏感试验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产生ESBLs的菌株与不产ESBLs的菌株分开;未发现基因组结构分型与耐药表型之间,或与产ESBLs菌株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石胜  熊燕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09-2010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患者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型别和耐药性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自儿童患者分离鉴定的大肠埃希菌株1327株,通过K-B法作药敏试验,采用美国NCCLS1999年推荐的抑制剂增强纸片法确认产ESBLs株,并对ESBLs进行初步基因分型。结果检出产ESBLs菌株702株,检出率为52.9%,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氨曲南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为55.5%。95.0%;PCR初步分型结果,单独携带TEM型基因的占56.7%,单独携带SHV型基因的占15.0%,携带两种基因的占25.8%。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逐年上升,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携带TEM型和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绝大部分产TEM型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主要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用表型确证试验筛选出临床标本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114株。应用PCR方法扩增产酶株的TEM、SHV和CTX-M基因。结果PCR结果显示TEM、SHV和CTX-M基因的总阳性率分别为40.4%、20.7%和83.3%,其中大肠埃希菌分别为48.1%、1.3%和93.5%,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24.3%、81.1%和62.2%。46.8%的大肠埃希菌和51.4%的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多个基因。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主要基因型为CTX-M,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基因型为SHV。大多数菌株同时携带多个基因。  相似文献   

9.
大肠埃希菌耐药特征及AmpC酶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耐药表型和AmpC酶基因型。方法:用双纸片扩散法和E-test筛选确认大肠埃希菌产ESBLs和AmpC酶菌株,通过PCR基因扩增对AmpC酶耐药基因型进行确认。结果:68株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中有1株为AmpC酶。结论:大肠埃希菌是产生ES-BLs的常见菌,同时产生AmpC酶的菌株使其耐药性增强,实验室对其检测和监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产ESBLs大肠埃希菌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产ESBLs菌的耐药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50株大肠埃希茵根据CLSI标准进行初筛:和确证实验,对产ESBLs菌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 本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2%,氨苄西林抗生素抗性达到80%,GC含量为60%的引物适用于大肠埃希茵的随机扩增分析,11株产ESBLs菌运用RAPD技术可分为10种基因型,其中相同基因型别的2株菌来自同一科室.结论 RAPD技术运用于产ESBLs菌的相似性分型具有经济、快速、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和基因型.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4年5月间我院呼吸科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110株,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等电聚焦电泳、耐药质粒电转化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确定AmpC酶基因型.结果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酶检出率分剐为9.30%和4.48%.药敏试验显示产酶株对头孢西丁全部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较敏感.7株产AmpC酶菌株中有5株通过电转化试验可将头孢西丁耐药性传递给受体菌,经PCR扩增和测序证实为质粒介导DHA-1型AmpC酶.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已经出现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其耐药性能够水平传播,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12.
赵赟安  丁卉  胡晓蕾  黄建胜  赵志钢 《浙江医学》2017,39(24):2261-2264
目的明确丽水市中心医院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菌株并联合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其药敏,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法扩增KPC基因,测序后利用BLAST比对确定基因型;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分型法(ERIC-PCR)联合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鉴定菌种同源性;进而探讨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收集到70株CR-KP,其中68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均为blaKPC-2基因。ERIC-PCR结果显示,70株KPC型肺炎克雷伯菌分为A、B、C、D、E5个克隆群分别为63株(90.0%)、3株、2株、1株、1株;MLST分成6个ST型,其中ST11型63株(90.0%),ST35型2株,ST1型2株,ST592、ST1883、ST494型均1株。结论丽水市中心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克隆群为ST11型,是我院流行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OXA-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布情况及插入序列1(ISAba1)对OXA -2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无重复株110株.多重PCR扩增OXA - 23 - like、OXA - 24 - like、OXA - 51 - like、OXA - 58 - like基因,并测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特点和机制,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减少耐药的发生和耐药基因传播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将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的大肠埃希菌544株,随机选取276株进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纸片的筛查,对筛出的耐药菌株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进行MIC值测定和PCR扩增分析。对符合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耐药表型的大肠埃希菌进行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的克隆表达。采用多重PCR技术对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肠埃希菌进行TEM、SHV、OXA型三种β-内酰胺酶的筛查。结果TEM型46株,SHV型1株,0xA型6株,TEM型和SHV型均阳性1株,TEM型和OXA型均阳性5株。产TEM型β-内酰胺酶中TEM-1型最常见,耐酶抑制剂TEM型β-内酰胺酶(IRT)未发现。结论TEM-1型广谱酶的高产是华西医院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主要机制,本研究首次在西南地区发现OXA-1,是造成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快速检测动物源性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的PCR方法。【方法】按照华大基因公布的检测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方法,应用PCR的方法检测腹泻动物粪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Stx2-2基因和AFF-I-2基因。【结果】在分离到的45株大肠杆菌中,Stx2-2基因阳性菌株有7株,AFF-I-2基因阳性菌株有22株,其中2种基因阳性菌株有2株,其血清型分别为O142和O127:K63。【结论】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动物源性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的PCR方法。  相似文献   

16.
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同源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哲  蒋晓飞  吕元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1):674-676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同源性,并对其进行分子分型。方法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p—PCR),分别以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为引物,对122株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分型。结果REP—PCR将鲍曼不动杆菌分为14种基因型(A~N)。其中H型含98株,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并可分为6个亚型;ERIC—PCR将菌株分为13种基因型(A’~M’),其中L’型100株,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并可分为5个亚型。其余菌株在其他基因型中均为零星分布。结论在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同源性分析中,REP—PCR的分辨率较ERIC—PCR高;同时表明我院存在着某一基因型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流行,估计该型菌株可能以克隆株的形式播散。  相似文献   

17.
用EDTA处理对苯噻唑力复霉素耐药的大肠杆菌后,[~3H]-苯噻唑力复霉素掺入菌体的量增加,耐药菌对该药的敏感性提高,苯噻唑力复霉素抑制[~3H]-尿嘧啶核苷掺入菌体的作用增强。金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敏感菌株掺入[~3H]-苯噻唑力复霉素的量均明显高于耐药菌株。提示细菌对苯噻唑力复霉素的耐药性与细菌对该药的通透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dinB基因在进化上的选择优势.[方法]应用竞争共培养和超表达的策略,测定共培养后含dinB基因的目的菌株和对照菌株的生长优势.第1组为含质粒pUC-dinB-rrnb的E.coli AB1157+含质粒pUC-dinBR-rrnb的E.coli YG7207;第2组为含质粒pUC-dinB-rrnb的E..coli AB1157+含质粒pUC-phoE-rrnb的E.coli YG7207;第3组为含质粒pUC-phoE-rrnb的E.coli AB1157+含质粒pUC-dinBR-rrnb的E.coli YG7207;第4组为卡那霉素抗性(K^+)菌株YG7207与无卡那霉素抗性菌株AB1157.[结果]第4组中,卡那霉素抗性菌株YG7207与无卡那霉素抗性菌株AB1157在培养物中的比例保持着良好的稳定.第1组和第2组混合培养中,K^+抗性的菌株在培养物中的比例急剧下降,并很快接近或等于0;第3组培养物中,K^+菌株(YG7207)的比例呈明显上升.[结论]超表达dinB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生长优势不是由于对数期的生长速率提高所造成,对数后期细胞死亡率降低应该是超表达dinB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生长优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PCR检测大肠埃希菌的I类整合酶、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orf51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以肠杆菌科间的重复序列(ERIC)为引物进行基因扩增,SPSS13.0分析其遗传多态性。结果102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中,I类整合酶阳性菌有59株(57.8%),orf513阳性菌有6株(5.9%),ESBLs中的TEM型有91株(89.2%),SHV型有0株,CTX-M型有35株(34.3%)。根据指纹图谱,可以把102株大肠埃希菌基因型分为82种,经SPSS系统聚类分析,可归为17个大类。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整合酶阳性率较高;整合子和ISCR可以共存;ERIC-PCR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基因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