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妊娠期妇女血浆内皮素 (ET)、血栓素 (TXA2 )、前列环素 (PGI2 )、心钠素 (ANP)含量变化 ,探讨其与妊高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免法 ,在妊娠早、中、晚期及产后序贯测定血浆ET、TXA2 、PGI2 和ANP含量。正常妊娠142例 ,妊高征 36例 ,与非妊娠妇女 30例对照。结果 正常妊娠中期ET明显下降 (P <0 0 5 ) ,TXA2 、PGI2 、ANP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妊娠晚期四项参数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ET/ANP和TXA2 /PGI2 比值无显著变化。妊高征中期ET、TXA2 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 (P <0 0 1,P<0 0 5 )。ET/ANP ,TXA2 /PGI2 比值明显增高。妊高征妊娠晚期 ,除PGI2 外 ,其它三项参数及ET/ANP ,TXA2 /PGI2 比值均高于正常妊娠组 (P <0 0 1,P <0 0 5 )。结论 ET ,TXA2 含量及ET/ANP ,TXA2 /PGI2 比值升高与妊高征发病密切相关 ,比值增高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及硫酸镁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简称妊高征 )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浆内皮素 (ET)、血清一氧化氮 (NO)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 4 2例重度妊高征随机分为两组 ,给予尼莫地平或硫酸镁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眼底动脉、尿蛋白、内皮素、一氧化氮代谢产物 (NO2 -与 NO3- )及临床症状 ,比较妊娠结局。 结果  (1)尼莫地平治疗后 ,患者血清NO2 - 与 NO3- 水平明显升高 ,自 (5 1.72± 14 .6 4 )μmol/ L升至 (6 7.5 6± 14 .77)μmol/ L (P<0 .0 5 ) ,血浆 ET水平自 (94 .5 6± 2 5 .0 6 ) ng/ L降至 (84 .4 1± 2 5 .72 ) ng/ L (P<0 .0 5 ) ,ET/ NO比值自 1.91±0 .4 9下降至 1.30± 0 .4 8(P<0 .0 5 ) ;经硫酸镁治疗后血浆 ET水平虽有明显下降 (P<0 .0 5 ) ,但血清NO2 - 与 NO3- 无明显增加 ,ET/ NO比值无显著性变化 (P>0 .0 5 )。 (2 )用药后血压明显下降时间 :尼莫地平组 (0 .5 h)较硫酸镁组 (2 h)快。 (3)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时间 :尼莫地平组 [(1.7± 1.3) h]较硫酸镁组快 [(3.4± 1.7) h]。 结论 尼莫地平与硫酸镁相比有较强的改善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降压迅速持久 ,扩张脑血管作用强 ,临床自觉症状改善快 ,除心率加快外无其他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血管活性物质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A(TXA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妊高征发病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0例妊高征患者,23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浆ET-1、PGI2,TXA2、cGRP浓度,用Griess法测定NO浓度。结果①妊高征患者血浆NO、PGI2、cGRP浓度降低,NO与妊高征病情呈负相关,PGI2、cGRP与中、重度妊高征病情呈负相关。②妊高征患者血浆ET-1、TXA2浓度增高,ET-1与妊高征病情呈正相关。TXA2与中、重度妊高征病情呈正相关。③上述5种血管活性物质相关分析,NO与ET-1、TXA2与中、重度妊高征呈负相关,NO与PGI2、cGRP呈正相关,ET-1与PGI2、cGRP呈负相关。结论①NO、ET-1、PGI2、TXA2、cGRP可做为判断妊高征病情的指标。②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在妊高征发病中具有协同和拮抗作用。③妊高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可能为多途径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患者胎盘和脐带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变化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测定 41例妊高征患者 (妊高征组 )和 35例正常妊娠妇女 (对照组 )血浆TNF、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水平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胎盘和脐带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并与在体外人重组TNF(rTNF)作用下培养的脐带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相比较。结果  (1)妊高征组血浆TNF和内皮素分别为 (2 .2 7± 0 .42 ) μg/L和 (73.31± 9.98)ng/L ,一氧化氮为(10 4.93± 2 0 .5 4) μmol/L ;对照组血浆TNF和内皮素分别为 (1.72± 0 .2 5 ) μg/L和 (5 2 .32± 10 .44 )ng/L ,一氧化氮水平为 (138.2 5± 2 2 .16 ) μmol/L。妊高征组TNF及内皮素增高 ,一氧化氮减少。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2 )电镜显示 ,妊高征组中除轻度患者的胎盘及脐带血管未见异常改变外 ,中、重度患者的胎盘和脐带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损伤性表现。与rTNF作用下于体外培养的脐带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相似。结论 TNF可引起胎盘和脐带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可导致血管调节因子失衡 ,在妊高征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胎儿窘迫孕妇静脉血及脐血中内源性阿片肽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 D  Gu H  Cao L  Hong X  Liu Y  Jin Z  Li P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2):718-720
目的 探讨内源性阿片肽与胎儿窘迫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0例正常妊娠妇女 (正常妊娠组 )及 43例胎儿窘迫孕妇 (胎儿窘迫组 )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中阿片肽 (β 内啡肽、强啡肽A1 13和亮啡肽 )的水平 ,胎儿窘迫组孕妇同时行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  (1)胎儿窘迫组脐血中 β 内啡肽、强啡肽A1 13和亮啡肽的水平分别为 (45 3± 68)ng/L、(2 42± 3 3 )ng/L及(498± 68)ng/L ;正常妊娠组分别为 (2 5 1± 3 9)ng/L、(10 3± 2 2 )ng/L及 (3 2 2± 40 )ng/L。与正常妊娠组比较 ,胎儿窘迫组脐血中 3种阿片肽水平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2 )胎儿窘迫组脐血血气分析结果 :pH为 (7 0± 0 1) ,PO2 为 (1 7± 0 6)kPa ,PCO2 为 (8 9± 0 7)kPa ;其中 β 内啡肽水平与脐血pH、PO2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 (r)为 - 0 418及 - 0 43 7,P <0 0 1],与PCO2 呈显著正相关 (r =0 44 2 ,P <0 0 1) ;强啡肽A1 13水平与脐血pH及PO2 呈负相关 (r为 - 0 3 3 7及 - 0 3 83 ,P <0 0 5 ) ,与PCO2 呈正相关 (r=0 3 46,P <0 0 5 )。 (3 )胎儿窘迫组孕妇血中 β 内啡肽、强啡肽A1 13和亮啡肽水平分别为(40± 13 )ng/L、(64± 16)ng/L及 (2 19± 40 )ng/L ;正常妊娠组分别为 (3 7± 9)ng/L、(5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 7 硝基吲唑(7-nitroindazole,7-NI)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 54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 7-NI治疗组;其中后两组各再分为四个时点(1、2、6、8 h),检测不同时点结扎侧脑组织中NOS、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另 18 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 组和 7-NI 组,每组 6 只,应用TUNEL法观察7 NI对 HIBD 后 24 h 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假手术组 NOS(1. 555±0.223) U/mg;NO (0. 749±0. 135)μmol/g; SOD(24. 184±1. 446) nU/mg; MDA(1. 319±0. 282)nmol/mg;HIBD组NOS 1 h (3.345±0.367) U/mg , 8 h (4.469±0.275) U/mg ;NO 1 h (2.419±0.254)μmol/g,8 h (3. 556±0. 309)μmol/g; SOD 1 h (22. 052±1. 179) nU/mg, 8 h (17. 124±1.541) nU/mg;MDA 1 h (2.449±0.418) nmol/mg,8 h (4.576±0.294) nmol/mg;7 NI组NOS 1 h(1.606±0.149) U/mg,8 h (2.917±0.426) U/mg ;NO 1 h (0.879±0.169)μmol/g,8 h (1.803±0.275)μmol/g;SOD 1 h (24.045±1.219) nU/mg ,8 h (20.688±1.696) nU/mg ;MDA 1 h (1.569±0.  相似文献   

7.
超促排卵周期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CSF)对卵泡发育、排卵、卵子受精及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 3 6例超促排卵患者的卵泡早期、卵泡中期和取卵日血清中M CSF水平 ,以及取卵日卵泡液中M CSF水平。结果 超促排卵周期中 ,血清M CSF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 ,取卵日达高峰。取卵日卵泡液M CSF水平 [(12 4 5 .7± 4 3 .6)kU/L]显著高于同日血清M CSF水平 [(983 .6± 2 9.6)kU/L]。在找到卵子、受精卵及直径≥ 16mm和容积≥ 2ml的卵泡中 ,其卵泡液M CSF水平分别为 (13 2 7.3± 4 2 .8)kU/L、(13 5 6.2± 3 4.7)kU/L和 (12 97.6± 3 3 .7)kU/L ;而未找到卵子、未受精及直径 <16mm和容积 <2ml卵泡的卵泡液M CSF水平分别为 (10 86.7± 2 8.3 )kU/L、(1175 .4± 3 7.3 )kU/L和 (10 3 8.4± 2 5 .9)kU/L ,3者间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P <0 .0 5 ,P<0 .0 5 )。但是 ,胚胎分级 3~ 4分的卵泡液M CSF水平 [(12 71.8± 3 7.3 )kU/L]与胚胎分级 1~ 2分的卵泡液M CSF水平 [(13 12 .6± 5 1.2 )kU/L]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 CSF通过参与卵泡发育、成熟而影响卵子受精 ,但不影响卵裂及胚胎质量  相似文献   

8.
胎儿缺氧和酸中毒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Li X  Pan M  Zhuang Y  Liu W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4):205-207
目的 探讨胎儿窘迫状态下缺氧、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因素对胎儿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对 386例新生儿出生时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检测 ,根据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诊断新生儿有无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及混合性酸中毒 ;同时根据出生后 1分钟Apgar评分 ,诊断新生儿有无窒息 (缺氧 )。并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386例新生儿中 ,无缺氧及酸中毒者 317例 ,单纯缺氧 31例 ,单纯酸中毒 17例 ,缺氧 +酸中毒 2 1例 ;酸中毒中 ,呼吸性酸中毒 8例 ,代谢性酸中毒 2 1例 ,混合性酸中毒 9例。 (2 )SOD水平检测 :单纯缺氧者为 (118 5± 7 1)mmol/L ,单纯酸中毒者为 (12 2 0± 11 4 )mmol/L ,缺氧 +酸中毒者为 (14 0 0± 7 0 )mmol/L ,无缺氧无酸中毒者为 (98 5± 2 6 )mmol/L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缺氧 :F =4 999(P<0 0 5 ) ,酸中毒 :F =7 0 2 5 (P <0 0 1) ,缺氧 +酸中毒 :F =0 0 13(P >0 0 5 )。 (3)呼吸性酸中毒者的SOD水平为 (12 7 3± 18 4 )mmol/L ,代谢性酸中毒者为 (12 6 0± 8 1)mmol/L ,混合性酸中毒者为(15 0 0± 10 4 )mmol/L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呼吸性酸中毒 :F =4 4 0 4 (P <0 0 5 ) ,代谢性酸中毒 :F =3 96 5 (P <0  相似文献   

9.
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结局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治疗后妊娠及围产情况。方法 对 1999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 ,139例接受常规IVF ET治疗和 6 9例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 2 0 8例高龄 (36~ 4 5岁 )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 8例共妊娠 4 8例 ,妊娠率为 2 3 1%。 36、37、38、39及 4 0~ 4 5岁组妇女的不孕原因、不孕年限、治疗次数、卵裂率、移植胚胎情况等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随年龄增加 ,卵泡数明显减少 ,各年龄组分别为 (14 7±1 2 )、(13 0± 2 0 )、(11 3± 0 9)、(9 7± 0 9)及 (6 5± 1 9)个 ;妊娠率明显下降 ,分别为 2 4 1、2 0 5、13 2、11 1及 9 8% ;种植率也明显下降 ,分别为 15 6、11 2、10 5、6 5和 2 2 % ;而流产率则明显增高 ,分别为 2 3 0、2 7 2、33 4、4 1 2及 4 3 3% ;多胎妊娠率分别为 31 2、2 7 3、15 4、6 7及 0 0 %。各年龄组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除新生儿体重外 ,各年龄组在产科结局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7岁以上妇女接受IVF ET的妊娠率及种植率明显下降 ,≥ 4 0岁妇女下降明显加快 ;移植3个以上胚胎可能有利于提高妊娠率 ,同时不增加多胎妊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发病机理 ,为寻找其内源性保护物质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以健康 7日龄 Wistar新生鼠分组并制备缺血再灌注 (I/ R)及缺血预处理 (IPC)实验模型 ,分别测定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浓度、乳酸脱氢酸 (L DH )活性、小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湿重 /干重 (WW/ DW)比值 ,并制备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 结果 实验各组血浆 CGRP浓度除 IPC组与 IPC+I/ R组差异无显著性外 [(2 92± 17与 2 82± 19) pg/ L(q=1.82 ,P>0 .0 5 ) ],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12 4± 10与 16 2± 2 4 ) pg/ L(q=7.16 ) ;(12 4± 10与 2 92± 17)pg/ L(q=4 2 .0 1) ;(16 2± 2 4与 2 92± 17) pg/ L(q=2 1.73,P值均 <0 .0 1) ],IPC组 CGRP较对照组及I/ R组均明显升高。血浆 L DH在 I/ R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190± 2 4与 4 6± 9) U / L (q=2 6 .70 ,P<0 .0 1) ],而在 IPC组及 IPC+I/ R组较 I/ R组又有明显下降 [(12 2± 15与 190± 2 4 ) U / L (q=11.77) ;(138± 15与 190± 2 4 ) U/ L(q=6 .39;P值均 <0 .0 1) ]。 I/ R时小肠 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5 1± 0 .10与 0 .6 1± 0 .0 7) nm ol/ mg(q=36 .12 ,P<0 .0 1) ],而在 IPC及 IPC+I/ R时较 I/ R组则又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54例足月妊娠无骨盆异常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占同期分娩总数的11.76%,无骨盆异常,其难产率为46.47%,剖宫产率为33.7%,新生儿窒息率10.79%,新生儿肺炎发生率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处理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19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 <2 8周者 4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 ,1例孕 2 6周及 7例 2 8~ 34周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继续保胎到存活儿分娩 ,平均延长 6周 ,5例 >34周者确诊后随即行剖宫产 ,此 13例新生儿均存活。另 2例足月但未及时处理 ,活胎死亡。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2例、帆状胎盘 3例 ,胎儿畸形 2例 ,原因不明 12例。妊娠并发症比例较高占 6 3.16 %。结论 :孕周 <2 8周者一般作终止妊娠处理 ;妊娠 2 8~ 34周存活的胎儿继续妊娠到孕 34周预后良好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应及时终止妊娠抢救存活儿  相似文献   

14.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Qian J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67-66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和病量资料。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和流液。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棘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混合性卵巢上皮性癌6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为Ⅰ1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77.7%。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5.
胎膜早破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829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病例162例,胎膜未破病例68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病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母亲产褥病率两组间无差异.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及早产与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关系密切.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Lu Y  Lu P  Jin CL  Lin CK  Wu YY  Sun K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3):169-172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及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分布与表型的关系,并用于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采用多重PCR法检测124例来自东北地区的DMD(106例)及BMD(18例)男性患者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情况,并对30例高危胎儿行产前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测。结果124例患者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出率为49%(61/124),其中41例(41/61,67%)缺失分布于外显子45—53,13例(13/61,21%)缺失分布于外显子8—19,5例(5/61,8%)在上述两个外显子缺失区内均有缺失,2例(2/61,3%)缺失分布于外显子34和43;缺失型患者中有9例发生整码缺失(为BMD患者),49例发生移码突变(为DMD患者)。30例高危胎儿中,17例为男性胎儿,其中10例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型,缺失位点与先证者相同;13例为女性胎儿,无一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结论DMD及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两个区域,外显子8附近区域可能是东北地区该基因缺失高发区;缺失类型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当基因发生整码缺失时,临床表型为BMD,而发生移码突变时,临床表型为DMD。  相似文献   

17.
18.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儿淋巴细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胎儿淋巴细胞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20例ICP患者(ICP组)及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外周血已灭活的淋巴细胞、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情况。结果(1)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已灭活的淋巴细胞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2.75±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45±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7±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22±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6±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淋巴细胞可能是ICP发病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母-胎间免疫失衡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宫颈评分监测氯菧酚胺诱发排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33例无排卵患者应用氯菧酚胺治疗76周期中宫项评分(CS)与BBT、卵泡发育及激素参数的关系。19个周期无排卵反应,CS波动,但宫项粘液透明性状不变。57个周期有排卵反应,其中32周期停药后CS渐进增高,最高宫颈评分MCS≥8,卵泡发育好,LH峰后24h内排卵;22周期MCS<8,LH峰后卵泡不消失,形成LUF,激素测定提示停药后睾酮水平明显升高;另三个周期资料不全。结果提示停药后未见药物在宫颈水平的抗雌素效应;睾酮升高可能干扰CS并导致LUF。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1个新的卵巢恶性肿瘤抗原--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相关的具有环状结构域的蛋白(BARD1)剪切变异体(OV-142)的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RT-PCR技术克隆OV-14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构建OV-142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纯化OV-142重组融合蛋白;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4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OV-142的IgG、IgM型自身抗体的相对含量,并分析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了OV-142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了OV-142重组融合蛋白.当联合分析OV-142 IgG型自身抗体与CA125时,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敏感性为71.4%,高于单独分析IgG(41.3%)或CA125(61.1%);特异性为89.1%,高于单独分析IgG(84.2%)或CA125(88.0%);准确性为81.9%,高于单独分析IgG(66.8%)或CA125(77.1%).结论 OV-142是BARD1的1个剪切变异体,其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OV-142抗原的IgG型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有可能成为CA125的1个重要的补充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