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里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29):5445-5448
背景:药物涂层支架由于显著降低了冠脉内支架置入再狭窄的问题,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目的:从材料学及临床应用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中药物涂层支架的相容性。 方法:以 “药物涂成;心血管支架;生物相容性;老年;介入”为中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10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章。纳入与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药物涂层的相关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5篇文献为主重点分析了药物涂层支架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正日益增多,支架置入治疗疗效及应用价值在此领域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但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身心状况等问题,以及长期置入支架后会导致血栓、动脉瘤、支架移位等并发症,所以老年患者置入支架的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有较高的要求。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将心血管介入治疗手段与局部缓释技术完美结合起来,大幅减低传统支架血管再狭窄概率,提高了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为老年心血管疾病带来很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2.
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来重建血运,对一些药物治疗适应证和疗效均有限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风险高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均具有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并明显减少了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文章针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特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进行探讨,证实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在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上是可行的,也是安全的,并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阐述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的表面涂层材料对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影响。 方法:作者以“冠脉内支架,表面涂层,血栓,再狭窄”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2/2008)及Medline 数据库(PubMed: 1974/2006)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5篇文献,从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进展,不同表面涂层材料及其对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结果: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效果明显,并发症很少。冠状动脉内支架表面涂层材料有雷帕霉素、紫杉醇、肝素、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地塞米松以及不可降解的聚合物等,均能促进内皮细胞修复,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防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保持支架的通畅。由于残留的涂层材料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近年使用的可降解的聚合物涂层能进一步提高支架的通畅率。如肝素化聚氨酯涂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雷帕霉素涂层和聚砜-聚氧化乙酸共聚物雷帕霉素涂层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抑制内膜增生,改善再狭窄,有望成为新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涂层材料。 结论: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良好方法,随着涂层材料的不断更新,支架的通畅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表面涂层;血栓;再狭窄;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33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药物支架置入后的效果、安全性。 方法: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药物血管支架,内膜增生,再狭窄,生物相容性”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09-12相关文章。纳入与血管支架材料,血管支架材料改性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ata分析类文章,以 14篇为重点,讨论载药支架对血管内皮增生、再狭窄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结果:药物支架具有在血管病变部位将药物自聚合物涂层中通过洗脱方式有控制的释放至心血管壁组织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特点。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为代表的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有效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糖尿病患者、小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长病变和弥漫性复杂病变治疗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文献还显示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进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相比同样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支架携带的药物本身和承载药物的涂层作用,是否会引起晚期支架内血栓引起了临床的重视,科研人员也在通过对支架晚期支架内血栓机制、可控血栓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和支架工艺技术的研究,积极探索新一代的既减少支架再狭窄又减少支架血栓更安全的药物洗脱支架。 结论: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为代表的药物支架在多种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能有效降低支架置入后血管内再狭窄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较强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近远期疗效。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成形;药物血管支架;血管内膜增生;再狭窄;生物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33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并总结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支架置入后的冠状动脉再狭窄,展望生物可降解支架的临床应用。 方法:以药物洗脱支架,金属裸支架,生物相容性,再狭窄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以drug eluting stent, bare metal stent, biocompatibility, restenosi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6),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以再狭窄率,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炎症因子的表达为评价指标。纳入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支架置入后血管再狭窄的临床研究;排除动物实验。 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523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血管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包括球囊扩张、普通金属裸支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用普通金属裸支架取代球囊扩张,使支架内再狭窄由50%下降到20%~30%;药物洗脱支架改善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愈后,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大多数药物洗脱支架由药物、药物载体、支架平台3部分组成,其中金属支架和聚合物不能被人体吸收。金属置入物和药物载体长期存留于血管中,影响内皮化、引起局部的慢性炎症反应和后期的血栓形成。 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防止支架内再狭窄及再次血运重建明显优于普通金属裸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载体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背景:心血管支架作为一种异体物质,置入后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过程,主要表现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以及炎性标志物血清C-反应蛋白的显著升高。 目的:总结探讨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炎症反应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09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心血管支架,C-反应蛋白,炎症反应”,同时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2009相关文献,检索词为“cardiovascular stent on plasma,c-reactive protein”。 结果与结论:药物涂层支架以金属支架为载体携带药物到达血管损伤局部,使药物在较长的时间内充分释放到血管壁内,减少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抗炎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抗迁移、抗增生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雷帕霉素、紫杉醇、放线菌素D等。支持内膜愈合的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雌二醇等。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可诱导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这对血管内皮的增生与再狭窄有重要影响。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如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对于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可显著升高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所以应充分认识炎症反应及血浆C-反应蛋白、细胞因子的变化对防止心血管支架置入后再狭窄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早进行预防及干预,从而减少再狭窄率,提高介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预测冠状动脉支架后再狭窄的意义。 方法:以“涂层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生物相容性,炎症因子,细胞因子”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2000-01/2009-12相关文章。纳入冠状动脉支架后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与再狭窄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入选16篇文章进行分析。 结果: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有可能会引起冠状动脉血管的损伤,促进体内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收集的资料表明,支架置入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γ-干扰素等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有明显的表达,能很好的反映支架置入后局部血管损伤程度和炎症水平及应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结论:检测外周血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对支架内再狭窄有一定的预测性价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他部位粥样斑块的稳定情况,可作为支架置入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可行临床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的材料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及其置入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09)中进行文献检索,语言设定为中文;在Medline数据库(Pubmed: 2000/2009)中进行文献检索,语言设定为英文。检索词为“冠状动脉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并发症”。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最后共纳入16篇文章。 结果:支架材料的选择在减少机体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减少支架置入后血管内再狭窄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体医用材料,对支架各方面性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可靠的扩张性和力学持久性、良好的柔韧性和几何稳定性、尽可能小的外径,优异的血液相容性和耐蚀性,而支架上述特性都依赖于材料的力学和物理特性。 结论:药物涂层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降低了支架置入后血管内再狭窄率,具备优良特性的生物可降解支架也日益受到重视。在置入心血管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时,除提高血管开通的成功率外,还应密切注意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并发症;再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有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降解支架以及新型支架如放射性血管支架、静脉覆盖支架和基因支架等多种。如何选择适宜的支架,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目的:阐述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治疗效果。 方法:作者以“冠状动脉内支架,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降解支架,心血管新型支架,凝血系统,炎症反应”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通信(CNKI:2002/2010)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7篇文献,从冠状动脉支架的种类、研究进展及其生物相容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凝血系统的变化,以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炎症反应等方面进行探讨。 结果:①不论是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以及新型支架,其支架材料的改进更新均以改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为目标。②心血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是一个复杂的连锁过程,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是评定生物相容性的两项基本内容。③利用有限元分析心血管支架材料的力学特性可为未来支架的优化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 结论:现行的心血管支架尚未完全解决生物相容性问题,理想的心血管支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开发与研究。 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降解支架;心血管新型支架;凝血系统;炎症反应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4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予以心血管支架置入后的效果。 方法:收集1990/2008发表的老年心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支架置入治疗对照实验和临床应用的中文文献10篇,从实验分组、实验材料、观察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加以整理,同时对临床应用中的对象基本资料加以分析,并结合其随访和功能评价等指标检测结果。 结果:从10篇有关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血管支架置入的文献中可以看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支架置入是介入心脏病学中发展最快和最具挑战性的领域。目前,包括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的疗效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用支架置入手段治疗解剖形态更复杂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提高慢性闭塞病变的支架置入成功率、桥血管病变的支架置入和征服再狭窄仍然是未来几年内的工作重点。探索和研制新的药物、新的器械和新的支架置入方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正日益增多,血运重建治疗也还存在诸多有待回答的问题,必须在充分反映当代心血管支架置入和搭桥进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临床与病变特征设计更多的大规模随机试验,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赵惠  肖虹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8):7575-7578
摘要:尽管随着冠状动脉支架设计工艺与技术的改善,金属裸支架的再狭窄发生率已降至15%左右,但仍成为制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最大瓶颈。药物洗脱支架是近年来问世的新颖支架,在预防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方面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虽然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结果令人鼓舞,但是适应证还是相对单一,一些相关问题还未解决。那么药物洗脱支架究竟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认识这些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分析影响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以及其面临的问题,探讨药物洗脱支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裸支架;血栓;再狭窄  相似文献   

12.
背景:药物洗脱支架越来越多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效果良好。但急诊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对比观察Firebird支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普通金属裸支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6-01/2008-09洛阳150医院心内科。 对象:选择洛阳150医院心内科收治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4例,男71例,女23例,年龄47~76岁。 方法:9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Firebird支架组:均在靶病变置入Firebird支架1或2枚;普通支架组:在靶病变置入金属裸支架1或2枚。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 结果:①94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Firebird支架组52例,共置入68枚药物涂层支架;普通支架组42例,共置入56枚普通支架。两组平均置入支架个数、手术成功率、支架置入并发症发生率、置入前置入后平均狭窄程度及操作时间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选用的支架内径相比,Firebird支架明显偏小(P < 0.01);两组支架长度相比,Firebird支架显著偏长(P < 0.05)。②住院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心肌酶峰值,TnI峰值,血管开通后2 h ST段下降幅度,左室功能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靶血管重建Firebird支架组1例,普通支架组2例,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各有2例患者死亡,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Firebird支架组和普通支架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1.3±4.2),(12.4±4.6)d,P > 0.05]。③出院后随访1~10个月,平均(6.5±2.4)个月,两组患者无心源性死亡、再梗死。普通支架组心绞痛发生率35.5%较Firebird支架组21.0%显著增高(P < 0.01)。Firebird支架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95%;显著高于普通支架组78%(P < 0.01)。 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与普通支架一样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背景:药物洗脱支架明显降低了再狭窄率,但永久聚合物涂层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同时,阻碍血管完全内皮化进程,促使再狭窄发生,且永久聚合物涂层可引发晚期血栓等并发症。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患者置入国产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后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并与置入金属裸支架患者进行比较。 方法:实验组选择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首次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治疗,置入国产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EXCELTM),并以同期行金属裸支架置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7例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129例,对照组83例完成(13.5±3.5)个月随访,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有8例及12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5),对照组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再发心绞痛多于实验组(P < 0.05)。两组患者随访冠状动脉造影的定量分析提示实验组最终丢失指数小于对照组(P < 0.05),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说明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国产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再狭窄,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安全性能良好。 关键词:血管成形;裸支架;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 糖尿病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26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治疗已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手段,但其主要问题是会造成支架置入后发生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使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是目前世界市场上主流的2种药物洗脱支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在预防血管内再狭窄、降低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方面表现优于紫杉醇洗脱支架。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率的问题将逐渐得到满意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Drug-eluting stent (DES) implantation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owever, inflammatory-relate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subacute thrombosis and in-stent restenosis, are still important limitations 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early local release of interleukin 1beta (IL-1beta) and IL-6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fter elective placement of either bare metal stents or D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L-1beta and IL-6 levels were assayed in plasma obtained from the coronary sinus both before and 20 min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in 59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who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bare, paclitaxel-, or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during elective PCI. RESULTS: We found that IL-1beta and IL-6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coronary sinus of patients receiving either bare, paclitaxel- or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20 min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as compared with basal concentrations. The variation in the level of both cytokines was comparable among the three study groups. CONCLUSIONS: A local release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occurs shortly after coronary stent placement, including DES, which is possibly related to plaque rupture and/or endothelium traumatism following the stenting procedure. This suggests that precocious 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 could be of benefi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CI clinic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Although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with drug-eluting stents, risks for in-stent thrombus formation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Therefore, we examined the risks among patient and lesion characteristics by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the stented lesion by angioscopy.

Materials and methods

Consecutive patients (n = 118) who received successful angioscopic examination of drug-eluting (sirolimus- or paclitaxel-eluting) stents at 1-year after implantation were included.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rombus directly on the area of each condition determin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lesion color (white or yellow) and neointima coverage (grade 0 − 2) was evaluated for each stent; an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thrombus were analyzed.

Result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lesion color (= yellow; odds ratio [OR] 5.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3.0-10, p < 0.001), neointima coverage (= grade 0 or 1; OR 5.5, 95% CI 2.4-13, p < 0.001), and stent type (= paclitaxel-eluting stent; OR 7.6, 95% CI 3.9-15, p < 0.001) as independent contributors for in-stent thrombus formation.

Conclusion

Yellow color of the lesion, poor neointima coverage, and use of paclitaxel-eluting stent were the risks of in-stent thrombus formation at 1 year after DES im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7.
背景: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有效防治措施,是国产和进口支架材料会有什么区别吗? 目的:比较新型国产EXCEL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进口Cypher永久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冠状动脉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置入支架的不同分为两组进行比较观察:EXCEL支架组(n=130):置入新型国产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支架组(n=129):置入进口永久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结果与结论:256例患者完成随访,失访者3例,其中EXCEL支架组1例, Cypher支架组2例,失访率为1%。两组患者各有2例发生急性和亚急性血栓,Cypher支架组患者有3例发生晚期血栓。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期间未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置入后18个月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率为98.8%,置入后亚急性血栓发生率1.56%。提示,EXCEL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Cypher永久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面的近期及远期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者均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01-2011-12治疗的6例鼻咽癌患者,已行放射治疗,经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50%),行颈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结果 随访发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再狭窄率16.7%.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器材的改进,其疗效及安全性正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9.
摘要 背景: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支架置入的后期再狭窄问题开始制约支架的进一步发展。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弯曲冠脉血管后的药物浓度场及壁面切应力分布规律,为临床应用及药物洗脱支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选取3种药物释放率情况,采用数值方法对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弯曲冠脉后的药物浓度场和壁面切应力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血管的弯曲和支架的置入对药物扩散的浓度场有较大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改变对浓度分布规律没有影响。由于流场分布的不均匀,弯曲冠脉血管内侧的药物浓度高于外侧,下游的浓度高于上游。外侧支架附近的血管壁上出现低切应力区,加上低的药物浓度分布,使得这些位置(特别是上游区域)成为再狭窄萌发的高危险区。结果提示,如果根据置入支架所处位置的流场分布特点,有意识的对支架表面载药量的分配分布进行合理的优化,适当增加上游和外侧药物涂层的浓度,减少下游和内侧涂层的浓度;增加径向连接筋的载药量,减少连接筋数目,充分利用流动带来的上游药物浓度,使得血管壁附近的药物浓度分布更加均匀合理,这将既节省药量,又有利于抑制内膜增生。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冠状动脉;药物浓度分布;内膜增生;心血管置入物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