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孙方友作为中国新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人物,不是空口白话,他在新与旧之间,为笔记体小说画出一道深深的分水岭。传统笔记体的选材属于“奇闻怪事”,多讲究“趣味”。而新笔记体,则转向了以“义味”为基本,“趣味”为辅助。  相似文献   

2.
<正>相信大家在书店里或多或少都见过封面标注着“××学霸笔记”字样的辅导书,翻开来看,里面的内容图文并茂,知识系统还全面,排版又整洁美观。令人在赞叹敬佩之余,也不由得生出一种高不可攀之感。这样一本书的出版,必然经过无数遍的打磨。“学霸笔记”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笔记而言,似乎参考性不是很大。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学霸笔记”,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又该怎样通过模仿和学习,来让自己的笔记也成为“学霸笔记”呢?  相似文献   

3.
庄一强 《中国卫生》2013,(11):90-91
中国文化素来没把“死”当成一件大事,未对之做深入研究与剖析。中国多数人回避讨论死亡,比如学生问孔予生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当今社会普遍认为死亡是毁灭,是失去一切。人们通常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都是一种忌讳。然而,“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直面死亡的意义在于,在死亡来临之前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4.
从民间口口相传的鬼故事,灵异事件,到以描述鬼怪惊悚故事的文学作品:比如聊斋志异,盗墓笔记,再到“死亡笔记”、生化危机、 “暮光之城”,小倩,贞子,鬼娃娃等,对于这些恐怖故事、漫画、小说、电影……有些人趋之若鹜,有些人避之不及,还有人既爱又恨欲罢不能.想象中的恐怖作品在人们脑海里活色生香,魅力无穷.究竟是什么为恐怖作品提供了生命力?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恐怖作品背后的心理秘密.  相似文献   

5.
沈存步 《长寿》2006,(5):56-57
如果你有机会去南京老年大学看看,一定会让你深受感动。学员中有的已年过七十,依旧在课桌前静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好笔记。他们都已走过了几十年的生活历程,不求文凭,不要学位,更无名利羁绊。学员里不少“夫妻双双来求学”的。有的同班同科,坐在一起.真可谓“同吃同学同生活”了。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怕老的人不在少数。对于他们,时间的箭头也许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东西,不仅“飞快”,而且只有“单向”。人为什么怕老?其实,那是一种对死亡的焦虑。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才不怕死,我只是怕青春不再,怕力量不再……其实这些“怕”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本质上,它们都意味着“失去”,而死亡,无疑是一个人最大的失去。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我们经常“谈癌色变”。好像只要患上癌症,就是等待恐惧和死亡。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并非所有癌症病人面临的都是死亡。有些好消息,让癌症不再那么可怕。  相似文献   

8.
一、剧毒急性鼠药危害回顾1997年以来,河南省的滑县、息县、灵宝市等,先后发生多起不明原因的死亡案例,其共同病征都是突然昏迷、抽搐、呕吐至死亡。但因当时的检验手段和诊断水平的限制,并未搞清发病和死亡的原因,而成为谈“病”色变的“怪病”,一些病人家属和邻居...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什么     
一农民“假死”险遭火化黑龙江消息1999年9月138上午,黑龙江省兰西县兰河乡案红树63岁的农民李兴家在土丘地里除草时,突然不省人事。家人闻讯后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认为其已经“死亡”。家人将李老汉的“遗体”送往火葬场火化,侥幸遇到停电。第二天上午,家人再次来到火葬场时,李老汉已坐了起来,他对亲人大发车公……活着的人当然没有经历过死亡的过程,但凭经验人们都知道什么是死人。其实,死亡也是一种医学现象,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完全搞得清楚死亡是怎么回事。这位63岁的农民李老汉的经历颇为惊险,如果不是侥幸遇上火葬场…  相似文献   

10.
引子:两个相反的苏东坡 河豚是有剧毒的,大美食家苏东坡是吃河豚的先行者。同时代的笔记说,他曾“盛称河豚之美”。有人请他吃,问他“其味如何?”他回答说“值得一死!”这段记载的结论说:“由东坡之言,可谓知味。”可见中国人所谓的“知味”,不是懂得分辨,而是嗜好到不顾性命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为“安逸死亡”、“快乐死亡”、“无痛苦死亡”。现指有意引致一个人的死亡作为提供他的医疗的一部分,有时也译为“无痛致死术”。  相似文献   

12.
龙祖胜 《现代养生》2009,(11):31-32
好莱坞“玉婆”伊丽莎白‘泰勒曾说:“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幸福。即使在你遭受疾病的时候,你也应该明白,这其实是生活赐予你的一份特殊礼物。”泰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是否害怕死亡,她毫不含糊地说:“不,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都经历过了。”此话一点不假,泰勒的确多次经历灾祸。  相似文献   

13.
常怡勇 《医药与保健》2009,17(11):31-32
一、针剂出“问题”,口服液可正常用 不久前,国家通报了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患者使用“问题”双黄连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并有人死亡一事,经媒体报道后,不少大众弄不清“是不是所有含双黄连成分的药物都不能用了?比如双黄连口服液还能用吗?”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也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旧称“富裕综合征”、“X综合征”、“Reaven综合征”等,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晚清官员请传教医师看病,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林则徐就曾请西医治疗过疝气。而且,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西医病历就是这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清人笔记记载,林则徐临终大呼“星斗南”三字而卒。今人考证,“星斗南”正是闽语“新豆栏”,即传教士在广州的医局所在地。西医的震撼力,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读古人笔记,读到诸多妙趣横生的食品诗,兹录几首,与诸君共飨。 咏“豆腐” 明人李诩在其笔记《戒庵老人漫笔》中记录了几首吟咏豆腐的诗,现录其一。  相似文献   

17.
梁崎 《家庭医生》2010,(10):28-29
“命在于运动”,对这句老话每个人都“耳熟”,但极少有人“能详”。 科学研究结果早就表明,缺少运动和不恰当的饮食是造成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规律的运动锻炼可减少许多疾病发生,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乳腺癌等,还可以减少抑郁和焦虑,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职延广 《家庭医学》2006,(24):37-39
中国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药物.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也不论说明书上标明“有毒”还是“无毒”,都有可能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换句话说,是药就具有治病与致病的两重性,想要让它们成为有利于人类的“好东西”.就看人们如何把握和应用了。关于”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19万人因此死亡.全世界的死亡病例有1/3源于不合理用药,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撤架的药物甚至比新上市的还要多。  相似文献   

19.
姚扶有 《健康生活》2012,(3):51-52,57
“写真”笔记,让我淡漠的欲望,涨了 终于解除了“禁欲令”,把老公乐得不行,几乎每天都缠着我求欢,可月窝的孩子特难带,往往把孩子哄睡了,身子一贴上床就想睡觉。老公可好,一见我躺在床上“波涛汹涌”的美妙身姿,立马儿来了精神,色眯眯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老公,求你放过我啊,我好想睡觉啊。”我可冷兮兮地向老公讨饶。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医疗活动中常见的“就诊人死亡”这一后果为出发点和中心,讨论了“造成就诊人死亡”的认定以及“造成就诊人死亡”之医疗犯罪的罪名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