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12例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1~10年的随访观察,获得完整资料276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对股骨颈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应用骨水泥固定与未用骨水泥固定,进行了临床疗效比较和评价。结果本组优108例,良143例,尚可22例,差3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特别适用于老年新鲜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对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髋臼已有病变者,宜选用全髋置换术。是否应用骨水泥固定,比较其中、长期疗效无显著差异,但有骨质疏松者以采用骨水泥固定为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和髋臼假体安放位置的选择.方法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0例(13髋)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6例(6髋),均采用改良Gibson入路,髋臼假体安放在髋关节假臼位置,关闭切口时尽可能修复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结果 16例均经1~3年随访,疗效评定参照Charnley标准,关节功能优10例(11髋),良好3例(5髋),可3例(3髋).结论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假体位置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移位的远近、骨质条件和重建软组织平衡的难易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2—2015-01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2例(32髋)髋臼内陷症,术中采取打压植骨方法对髋臼进行重建,24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结果 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7(2.1~7.2)年。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显示植骨与髋臼融合满意,假体无松动、下沉,无髋臼再次内陷。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活动度为200°~290°(240.2±20.2)°,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98(91.5±4.5)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良好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姬钢  柏龙文  郭春阳 《中国骨伤》2004,17(2):103-104
髋关节后脱位常伴髋臼后壁骨折,处理不当可并发创伤性关节炎,严重者甚至影响髋关节功能。早期确诊、及时恰当地治疗则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早日恢复。我们采用可吸收螺钉加克氏针加强内固定治疗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23例,髋关节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过程中髋臼重建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7月~2006年7月收治36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按Crowe方法分型:Ⅰ型13例,Ⅱ型8例,Ⅲ型8例,Ⅳ型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在髋臼周围做结构性植骨,髋臼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术前和随访时采用摄片观察和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10年(平均6.3年)。所有移植骨块经X线片证实均与宿主骨愈合,无骨吸收现象,植骨块对髋臼的平均覆盖率为35%,未见假体松动,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0.6分,术后平均90.3分,近中期随访效果良好,暂无二期翻修病例。结论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结构性植骨、髋臼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的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体游离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陈旧性骨折缺损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用自体游离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陈旧性骨折缺损的方法。方法 手术中先去除残留的髋臼后壁骨折块,使脱位的股骨头复位,取长6~8cm、宽3~4cm的自体游离髂骨植于髋臼后壁基底处,用2~4枚螺钉固定,以重建髋臼后壁。自1990年3月~1998年3月,用此法治疗6例车祝伤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8~45岁,平均32岁,全部病例从骨折至重建术的时间为3~11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2~10年。结果 无一例患者发生手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可不扶拐行走,轻度跛行,长距离行走后仅有轻微疼痛,X线片显示股骨头与重建的髋臼虽未达到解剖学匹配,但股骨头无再脱位,其中髋关节轻度间隙狭窄无退变者1例,间隙狭窄伴轻度退变者3例,股骨头轻度致密改变者2例,结论 自体游离髂骨移植重建术,是治疗年轻患者髋臼后壁陈旧性骨折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的诊断、分类及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的外科治疗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例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均为臼底部骨折并股骨头中心型脱位突入盆腔,其中仅累及臼底部骨折3例,臼底部骨折合并髋臼前柱骨折2例,臼底部骨折合并髋臼前柱骨折及前壁骨折3例。8例均采用术前下肢股骨牵引使脱位的股骨头复位及改良扩大的髂股入路进行髋臼底骨折的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其中2例臼底破损严重的病例采用取带缝匠肌髂骨骨瓣植骨重建术。髋臼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术后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4例,无不满意复位。结论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为髋臼较少见的严重损伤。对中心性脱位的股骨头宜采用三向分力的股骨牵引进行复位,因髋臼底位置深在手术复位较困难,故采取髂股手术入路,直视下可显露髋臼底骨折处。采用重建钢板进行骨折固定可确保髋臼内壁的光滑,髋臼底破损严重病例采用带肌蒂髂骨骨瓣植骨可起到重建臼底及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累及髋臼前方和内侧壁或合并髋关节前方损伤的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7例累及髋臼前方、内侧壁或合并髋关节前方损伤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3例,4例;年龄23~55岁,平均39.5岁;左侧11例,右测6例.根据Letournel-Judet分类:前壁骨折2例,前柱骨折6例,前柱伴后方半横形骨折4例,双柱骨折3例,T型骨折2例.采用单一髂腹股沟下入路8例,髂腹股沟下+Kocher-Langenbeck(K-L)联合入路9例.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24个月,平均8.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医源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损伤发生.3例患者发生Brooker Ⅰ级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5例出现无症状的髂前上棘截骨处骨赘形成.根据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2例,满意复位5例.按照髋关节功能的d'Aubigne和Postel标准:优13例,良3例,可1例.结论 髂腹股沟下入路可提供扩大的髋臼前壁、内侧壁及髋关节前方结构的手术显露,有利于累及髋臼前方和内侧壁或合并髋关节前方结构损伤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操作,对于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是一良好的改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非感染性髋臼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间40例非感染性髋臼骨缺损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CroweⅢ、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8例,髋关节感染后融合14例,陈旧性髋臼骨折8例。内移髋关节旋转中心17例,结构性植骨13例,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10例;有14例应用钛网,9例重建钢板,7例加强杯固定。术前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本组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发生。本组40例患者随访8~42个月,平均(10.4±2.1)个月,随访时无假体松动,关节无疼痛,患者对手术结果满意,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58.4±6.1)分,术后为(88.6±3.1)分;术后平均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感染性髋臼节段性和混合性骨缺损进行大块植骨并辅以颗粒骨,并选用牢固的钉板系统固定,将髋臼重建在真臼位置,并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型臼杯,通过不同的重建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陈旧性移位髋臼横行骨折的诊断、分类及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陈旧性移位髋臼横行骨折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例陈旧性移位髋臼横行骨折 ,6例为简单骨折 ,2例为复杂性骨折 ,合并股骨头中心型脱位 3例。 5例采用改良扩大的髂股入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 ,3例采用取带缝匠肌髂骨骨瓣植骨术。术后解剖复位 4例 ,满意复位 4例。结论 :陈旧性髋臼横行骨折延期手术易导致失败的因素较多 ,髋臼窝直视下骨折复位可确保髋臼内壁的光滑。对于小于 3mm陈旧性的髋臼横行骨折 ,采用带肌蒂髂骨骨瓣植骨可起到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与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与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17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与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所有患者于伤后12h内行髋关节手法复位,并于术前通过CT定位,股骨头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髋臼骨折根据情况或予切除,或予钢板内固定。结果:17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无股骨头坏死,按Modifie Daobigne and Postal临床分级标准评定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结论: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与髋臼骨折,采取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causes secondary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hip OA). Acetabular retroversion results in pincer‐type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FAI), and this is also known to cause secondary hip OA. However, few cases of DDH with acetabular retroversion have been reported, and there is no definite opinion on the optimal treatment.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DDH and FAI owing to acetabular retroversion and dysostosis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that was treated with eccentric acetabular rotational osteotomy (ERAO) using navigation guidance.Case PresentationA 27‐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DDH and acetabular retroversion with FAI and dysostosis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o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We performed ERAO using computed navigation guidance and improved the coverage and retroversion of the acetabulum. The acetabular anteversion angle improved from 1° retroversion to 9° anteversion after surgery, the center edge angle improved from 18° to 43°, and the acetabular head index improved from 69% to 93%. The cam lesion of the femur was resected. The Harris Hip Score improved from 55.7 to 100 points at the final examination 2 years after surgery.ConclusionsIn this rare case of DDH and FAI, ERAO using computed navigation guidance accurately improved the coverage and retroversion of the acetabulum.  相似文献   

13.
陈平泉 《中国骨伤》2000,13(4):251-252
我院自 1993年~ 1997年来 ,收治膝关节僵硬强直 9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9例中男 4例 ,女 5例 ;年龄 2 2~ 45岁 ;左侧 3膝 ,右侧 6膝。均骨折 6月至 1年后骨折愈合、膝关节强直 ;股骨干骨折小夹板外固定加胫骨结节骨牵引1例、股骨髁骨折“L”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2例 ,螺柱螺钉内固定 1例 ,髌骨骨折钢丝内固定 1例 ,伸直位石膏托外固定2例 ,胫骨平台跟骨牵引 2例。以上 9例膝关节功能为 0°~ 5°~ 10°。2 治疗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大腿根部空气止血带 ,常规消毒铺巾 ,取股前正中纵形切口 ,行股四…  相似文献   

14.
唐瑛  王昶  常敏 《中国骨伤》2002,15(2):71-72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移植复髋臼陈旧性骨折和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骨折的髋臼复位,保留较大的臼顶缘骨块,去除其他游离骨碎片,切取带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为血管蒂的骼骨块固定骨折并修复臼顶和后壁的缺损。术后下肢骨牵引3周,关节和肌肉训练3周,而后扶拐行走锻炼。结果 本组9例,随访2-4年,优4例,良5例,3个月后均弃拐行走,髋臼愈合良好,无股骨头再脱位发生。1例轻度跛行,2例长距离行走时髋关节轻度疼痛。结论 以珲旋股外侧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块修复髋臼陈旧性骨折和缺损的方法容易操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窗法复位植骨内固定和单纯行前柱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合并臼顶区关节面压缩塌陷的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07年2月,收治合并有臼顶区关节面压缩塌陷的髋臼前柱骨折52例,其中24例采用开窗法整复关节面、植骨后再行前柱复位内固定治疗,男17例,女7例;年龄(35.2±6.4)岁;28例单纯行前柱复位内固定,男19例,女9例;年龄(36.4±4.8)岁。所有患者术后采用改良d'Aubigne Postel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比较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出现股神经损伤1例,术后2个月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52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51个月,平均31.5个月。根据改良d'AubignePostel功能评分,两组患者在疼痛、行走、关节活动范围、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窗法治疗组:优13例,良9例,可1例,差1例;单纯前柱复位组:优9例,良11例,可6例,差2例(u=0.613,P〈0.05)。结论:开窗法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合并臼顶区关节面压缩塌陷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且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3D打印技术明确髋臼发育不良类型选择最合适的髋臼成形术治疗脑瘫儿童髋关节脱位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髋臼成形术治疗7例脑瘫儿童髋关节脱位,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8岁;左侧3例,右侧2例,双侧2例;2例髋关节半脱位,5例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前均行骨盆-双股骨全长CT扫描。通过3D打印重建技术,判断髋臼发育不良类型:前侧2髋,前外2髋,外上1髋,后侧2髋,后外1髋,无发育不良1髋(未做髋臼成形术)。对8髋分别进行Pemberton,Dega和San Diego手术模拟,寻找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并手术。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外移比例(migration percentage,MP),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Shenton线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的变化,并记录其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8髋Ⅰ期行软组织松解+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短缩截骨+髋关节复位+髋臼成形术;1髋Ⅰ期行软组织松解+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短缩截骨+髋关节复位术。MP由术前的58%~100%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17.9%。AI由术前的25.0°~47.6°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1°~25.3°。CEA由术前的0°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1°~48.5°。Shenton''线均由中断变为连续。其中5例GMFCS分级下降1级,2例无变化。结论:脑瘫儿童髋关节脱位中髋臼发育不良的类型多样,髋臼成形术适用范围也有差异,借助3D打印技术计算机模拟手术可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判断治疗效果,对脑瘫儿童髋关节脱位做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髋臼骨折不同移位类型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41例,复杂骨折36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50例,2周27例。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行评估,分析复位质量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2.5~10.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5 500 ml,平均1 652 ml。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d'Aubigné-Postel评分:疼痛4.60±1.35,行走4.80±1.14,关节活动度4.50±1.37,总分14.60±2.73;其中优12例,良43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71.4%(55/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与手术疗效有关(P0.05)。内旋阶梯状移位和外旋阶梯状移位同手术疗效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质量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阶梯状移位对髋臼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明显,故主张手术时要注意阶梯状移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体在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中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0例(12髋)的髋臼内陷症患者,男5例(6髋),女5例(6髋);年龄42.5~67.5(51.6±3.0)岁。髋臼全部采用生物型假体陶瓷内衬,股骨头采用全陶瓷头。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切口,术后每年随访1次,置换术后行X线片检查评估假体柄位置,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10例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8~48(33.0±3.5)个月。术中、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骨折并发症发生。10例(12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术后3个月X线片上均获广泛性骨长入,均可达到骨性固定,无松动和再次内陷发生。髋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45.8±7.5)°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0.0±6.5)°,其中屈曲增加至(89.0±6.0)°,外展增加至(35.5±7.3)°,内旋增加至(31.8±6.6)°,外旋增加至(32.6±5.2)°。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5.7±7.5改善至末次随访91.5±8.5(t=144.832,P0.05)。结论:结合髋臼处理方法,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体在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多合并严重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的患者中,可得到良好压配和保留更多骨质,术中需精细进行髋臼重建和软组织分层松解,术后中短期随访效果安全、满意。  相似文献   

19.
髋臼缺损重建及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寻找全髋置换术髋臼缺损处理的方法。并对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比较。方法:采用切下的股骨头,保留软骨修成帽状,软骨面位于腹腔侧,然后将臼和骨水泥与重髋臼相嵌。同时组同济髋晨骨水泥,而骨水泥固定股骨干假体,另一组采用骨不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进行临床和放射学随访。随访时间为1 ̄3.5年。发现非骨水泥组16例优良率为94%,采用骨水泥置换组16例优良率为95.6%。随访期间两者均未  相似文献   

20.
秦晓东  吕天润  李翔  范卫民 《中国骨伤》2014,27(12):1019-1023
目的:比较治疗髋臼骨折的髂腹股沟下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的解剖学差别,并探讨髂腹股沟下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男女新鲜尸体标本7具,同一标本做左右两侧对比研究,左侧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右侧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切口内侧均自耻骨联合上方2 cm开始横行,切口外侧沿髂骨嵴至髂前上棘后外5 cm处,对比测量切口第1窗暴露的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并随访观察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采用单一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的1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40.6岁,采用Matta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髂腹股沟下入路在切口第1窗暴露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均优于髂腹股沟入路(P<0.01).临床观察15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Mata复位标准,10例获得解剖复位,5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X线片结果为优.结论:相比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髂腹股沟下入路可显著扩大第1窗口的暴露范围,同时手术步骤简单.此入路是暴露髋臼前柱、前内侧壁和髋关节前方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