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SAH再出血31例临床资料。结果:SAH再出血好发于第2、3周,末次腰穿术后4d-7d,且大部分病例无明显诱因。CT显示积血阳性、脑表面有凝血块或颅底池及脑室积血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结论:SAH病例某些临床特点及早期CT表现对再出血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据此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田旭兰 《医学信息》2010,23(3):774-774
目的观察2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心电图ST-T改变情况,总结其原因。方法对2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住院期间急性期心电图观察统计ST-T改变例数,对比是否有冠心痛影响因素。结果住院1—7d发生ST—T改变率28.14%(64/236),8-14d发生sT—T改变率6.78%(16/236)。发生率与冠心病史无关。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易引起ST—T改变,尤其是1—7d。显示监测心电图的主要性,以防严重心脏缺血性坏死等病发症。  相似文献   

3.
分析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电图(EEG)所见及与临床的关系。SAH的EEG异常率83%,异常EEG主要有三种形式:以普遍性改变为主(66%);广泛性异常伴局灶慢波;局灶性改变。EEG中、重度异常以病后24h~10天居多(89%)。EEG异常与高血压及腰穿压力增高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意识障碍及预后明显相关(P<0.05),提示EEG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另外EEG限局性异常与CT病灶和脑血管造影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以剧烈头痛,脑膜刺激症和血性脑脊液以及预后严重的神经科常见病。再次出血的危险性常在出血后第一周末急剧上升。二周内达到高峰,第三周趋于下降,第四周病情可基本保持平稳。由此可见该病的再发主要在住院期间,预后除取决于第一次出血的严重程度外,另一方面就完全取决于头三周是否有早期再出血。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出血头三周,预防再次出血发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而做好护理工作是举足轻重的。近五年我科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8  相似文献   

5.
对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多数发病突然,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高。但一部分病人发病不典型,来诊时,头痛不剧烈,或脑膜刺激征阴性,或头部CT也未显示出来,而神经系统的其它症状比较突出,常掩盖了SAH的临床表现。首诊时医生对病史,体检及病情变化缺乏全面查询分析,易致误珍。作者从本院近一年来所遇首诊不典型SAH病人中,选择8例,报告对SAH的诊断体会。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类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的颅内出血中,SAH约占90%以上[1].以往我们认为B超对SAH的诊断阳性率很低[2,3].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SAH在颅脑B超中有一定特异性,可为本病诊断提供间接依据.本文对1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SAH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IADSA即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将传统的血管造影与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的新技术。主要用于显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而且由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存活者中有1/3复发,复发死亡率为30%~60%,第三次出血几乎是100%死亡。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行IADSA术以查出出血原因,确定有无动脉瘤,血管畸形及部位和大小,为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动态脑电图(AEEG)改变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35例SAH患者进行AEEG监测和分析。结果:35例SAH患者的AEEG异常32例(91%),其中轻度异常12(37%),中度异常13例(41%),重度异常7例(22%),AEEG改变以广泛性异常为主,患者的病情越重,AEEG异常越明显,睡眠周期异常越明显,预后越差,AEEG检出立样波的多少,波幅高低及持续时间,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帮助。结论:AEEG对判断SAH的病情,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大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如何加速蛛网膜下腔血液的廓清,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多年来一直是神经外科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脑脊液置换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多种多样,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收集我科2003—2007年期间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SAH79例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可引起颅内压升高、脑血流降低和脑灌注 压降低,甚至死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内皮素、内皮衍生收缩因子、内皮衍生舒张因子和一氧化氮等因子有关。本 文讨论了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内皮素受体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迎春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2):F0003-F000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低的特点[1-2]。其病死率高主要是因为起其并发症多。我科于1999年8月至2004年11月对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常规应用甘露醇和抗纤溶药物的同时,应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病人,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45~78岁,平均52岁。入选病例均按中华医学会第四界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头部CT扫描证实确诊SAH。1·2治疗方法本组所有病例均采取传统的止血、脱水降颅压、口服尼莫地平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行脑脊液…  相似文献   

12.
对24例SAH采用CSF置换结合常规治疗。共置换96例次,平均每例4次。全部患者置换后头痛等症状均明显好转,未出现与腰椎穿刺直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认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放CSF速度缓慢,尚属安全。CSF置换仍不失为SAH的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盐酸和胶原酶消化动脉外膜的技术,对正常的脑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痉挛的脑动脉及经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FZa)处理的脑动脉平滑肌细胞构筑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平滑肌细胞是梭形的,沿着血管长轴环行分布,细胞间通过突起相连,肌细胞外膜面通常是光滑的;痉挛的脑动脉和经PGF2α处理的脑动脉平滑肌外膜面均出现非常相似的膜皱折和卷曲,肌间隙增宽。透射电镜显示急性痉挛管壁病理变化轻微;迟发性痉挛出现明显病理性超微结构改变。实验结果提示急性脑血管痉挛是由平滑肌收缩引起,病理变化轻微;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血管持久收缩伴病理性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4.
冯东泽 《医学信息》2006,19(9):1654-1655
我们对我院2004年2月-2005年6月收治的72例经腰穿、头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了脑脊液置换和常规治疗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睿  崔群建 《医学信息》2010,23(4):1045-1045
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积水者42例,经及时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兰生 《医学信息》2007,20(1):152-152
对我院近4年来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腰椎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25例与1997~2000年的23例该病作对比,总结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内科病区住院患者,经头颅CT或腰椎穿刺证实诊断。治疗组25例,男10例,女15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等,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血管破裂。溃疡性结肠炎是多发生在结、直肠粘膜层的一种弥漫性炎性病变,表现为粘膜的大片水肿、充血、糜烂形成,临床上以血性腹泻早期最常见。我院于2007年3月28日收入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溃疡性结肠炎的老年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7年来经CT证实的134例SAH患者中18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观察癫痫发作类型与SAH之Fisher分级间的关系。全组均采用脱水降颅压、止血、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对于癫痫发作2次及以上的病人同时给予抗癫痫治疗。结果:于SAH72 h内继发癫痫发作12例,于病程第4~15天继发癫痫发作6例。18例中,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强直组)10例,简单部分性运动发作(简单组)4例,复杂部分性运动发作(复杂组)4例;除强直组与简单组Fisher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OS量表评定疗效,本组优9例,良2例,中2例,死亡5例。结论:SAH继发癫痫多发生在SAH早期,且以强直-阵挛发作为多见;其发作类型与SAH出血量和出血波及大脑皮质的范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其发病率为人口的1%,据调查数据表明,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女性多于男性为3:2,本病患者可因用力、创伤、或无明显原因而发生突然破裂,出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昏迷、脑疝而迅速死亡。有很多患者因发生再次出血导致死亡,因此预防再次出血受到普遍关注。本文观察了我科近一年来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皆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  相似文献   

20.
脑脊液置换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SAH 62例 (治疗组 )和原发性SAH 5 8例 (对照组 ) ,间隔 2~ 3d置换 1次 ,可置换 2~ 5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 90 3 %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 ( 93 1%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均未见脑疝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SAH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