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垂直管理模式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6月未实施垂直管理模式,2014年12月~2015年6月实施垂直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及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及安全质控指标合格情况。结果:实施后患者及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及安全质控指标合格情况均优于实施前(P0.01)。结论:实施垂直护理管理模式后,护理安全员通过对不良事件和护理风险进行探测和控制,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方面的意识,使护理风险管理受到控制,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质量,进而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以及完善医院风险管理制度。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护理人员理论及技能成绩的差异。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成绩较管理前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较管理前少,管理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技能成绩,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给药护理风险评估及预警干预模式在降低临床给药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临床给药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工具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对临床给药护理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根据风险值( RPN)的大小实行分级预警干预。结果干预后,给药总风险值比干预前降低了39.58%,给药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6%,低于干预前(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5)。结论开展临床给药护理风险评估和预警干预降低了给药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临床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方法将外科住院患者根据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 n=468)和观察组( n=43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后,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由9.40%降低为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9,P<0.01);患者满意度由(85.2±5.9)分提高至(98.3±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45,P<0.0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到外科护理中可以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制度的实施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医院原有的行政途径不良事件上报情况与2012年1-12月建立非惩罚性上报系统后获得的资料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对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及当事人采取不公开、非惩罚的处理原则,分析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预防措施,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和各种制度。结果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由47.22%提高到93.75%,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5,P<0.05);患者的投诉率由14.72%下降到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P<0.05);患者满意度由(89.68±177;4.42)分升高到(93.52±177;5.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P<0.05)。结论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可以帮助查找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改进医院管理,减少差错,提高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实施风险管理,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分析、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等措施贯穿于护理管理的始终,评价并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呼吸内科的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及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均 P <0.05),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均 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呼吸内科的护理管理中,可提高呼吸内科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护理安全风险管理的防御效果,寻找风险管理防御机制,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6月33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的患者3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风险防御手术室管理流程模式,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纠纷情况、满意度和手术室护士风险管理掌握情况。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手术护理工作中的术前准备失误率、护理记录差错率、无菌操作不当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投诉纠纷发生率分别为0.30%,0.00%,0.00%,0.00%,0.00%,均优于对照组的1.52%,1.21%,0.91%,0.30%,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2,4.07,4.05,4.22,4.25;P <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综合满意度为99.1%,高于对照组的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3,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认识、风险管理态度、风险管理行为意向评分分别为(23.1±7.3),(25.3±5.3),(21.2±4.6),(22.5±6.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6.7±5.8),(17.3±6.1),(15.3±3.2),(16.3±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8,4.29,4.16,6.05;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效果明显,有效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风险意识,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S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性脑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的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各41例。常规护理组患者仅给予肺性脑病常规护理,而护理干预组患者则给予6S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44%,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6,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不良事件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9,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种类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6,P>0.05)。结论6S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减少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格式护士长巡查日志在神经外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起应用护士长巡查日志实施安全管理查房,与2012年护理质量进行比较,比较应用前后神经外科病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综合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应用后神经外科综合护理质控得分为(97.60±4.09)分,高于应用前的(92.26±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26,P<0.05);应用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33%,低于应用前(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6,P<0.05);应用后患者及家属的综合满意度为96.83%,高于应用前(9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64,P<0.05);应用后护理人员综合满意度为100.00%,高于应用前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病房应用表格式护士长巡查日志安全管理查房,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伤口护理风险预案在伤口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回顾性分析,找出伤口护理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制订相应的伤口护理风险预案,设定风险管理八步骤方法,培训护士掌握并应用.评价风险预案管理实施前后的患者满意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等级.结果 风险预案实施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37%,低于实施前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率为(98.62±0.63)%,高于实施前的(95.61±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等级的严重度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 伤口护理风险预案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严重度,可提高患者满意率,是伤口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晨问床边查房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每天早交班后,由护士长主持,围绕病区患者的情况进行30—40min的床边查房。观察实施前后主要护士病情知晓率、专科知识掌握率、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神经内科晨间床边护理查房实施前总体护理质量合格率为93.55%,实施后为97.4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X^2=6056,P〈0.05);实施前患者满意度为90.35%,实施后为95.58%,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P〈0.05);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的合格率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病情知晓率较实施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45%比86.16%,x^2=6.56,P〈0.01),护士专科知识掌握率较实施前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护士长晨间护理查房对提高护士业务水平、临床护理质量、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患者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专项持续改进小组在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理部成立五大护理质量专项持续改进小组,并利用免责网络信息化直报系统,对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比较活动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相关情况的变化。结果观察实施前(2013年)、实施后第1年(2014年)和实施后第2年(2015年)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及发生不良事件级别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298,P=0.000);2013年-2015年三年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58,P=0.000);2013年-2015年护理不良事件处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038,P=0.000)。结论护理专项质量持续改进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全程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升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不良事件处理时间,改变不良事件构成,利于为患者和护理人员营造安全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对减少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确保护理安全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健康体检中心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堵住率进行比较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后的数据设为实施组,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前的数据设为对照组。结果实施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329,P〈0.01),实施组护理不良事件堵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64,P〈0.05)。结论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对减少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有显著效果,为健康体检人群提供了一个安全、满意的体检环境,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研究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对2011年和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实施前、后各科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其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数、不良事件发生数、护理投诉例数和患者满意度。结果2012年与2011年比较,主动报告制度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投诉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的运用可明显增加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理投诉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提高,从而维护和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监控本在ICU的应用与效果。方法设立ICU质量监控记录本,成立质量控制管理组,选择监控组长,规范质量监控记录本的书写格式、内容及跟踪记录方法。结果应用护理质量监控本后,护理部检查护理综合质量合格率从94.54%上升至97.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88,P〈0.01);护士长自查护理综合质量合格率从93.59%上升至9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70,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从2.5%降至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22,P〈0.05)。结论护理质量监控记录本的应用完善了质量反馈体系,提高了管理效率,有利于提高护理综合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儿童医院急诊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科于2014年1月后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分别于实施前后随机选取260例患者,比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间接护理风险和直接护理风险的发生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分级护理、消毒护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技能操作等考核成绩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利于儿童医院急诊安全管理屏障的构建,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肖欢  黄利华 《医学临床研究》2014,(12):2483-2484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耳鼻喉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本院耳鼻喉二科2013年1~2013年6月的556例患者未实施风险管理措施,2013年7~12月的643例患者对其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护理风险先期评估,针对专科特点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健全风险护理体系,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定期护理风队防范培训。对比分析实施前后不良事件、护理投诉、护理表扬、患者满意度、护理部检查综合质量得分。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不良事件、护理投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 < 0.05),护理表扬、患者满意度、护理部检查综合质量得分高于实施前(P < 0.05)。结论在耳鼻喉科护理实践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整体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路径在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将护理安全管理路径应用于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中,制定并推行门诊护理安全管理路径,对比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路径前后护理安全管理效果及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估护理安全管理路径在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临床路径实施前后比较,门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0.018%下降至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9.262,P=0.002);护理安全管理评分由(90.52±3.50)分提升至(96.71±2.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2.702,P=0.000);护理满意度由89.4%提高至9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301,P=0.000).结论 将护理安全管理路径应用于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中,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积极参与护理安全管理,逐步完善护理安全管理路径,减少护患纠纷,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从而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李建群 《当代护士》2014,(9):179-181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关节外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关节外科从2013年6月到2013年12月共收治患者480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的2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2组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的综合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纠纷投诉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综合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的投诉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标准化管理在护理质量建设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依据国家及军队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优质护理服务评价标准及医院和护理部的制度、规范确定标准建设十项内容。比较实施前后护理综合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标准化管理后护理综合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