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糖膳食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口服糖耐量(OGTT)实验筛查出孕24—28周、糖代谢异常孕妇106例,其中来营养科就诊51例孕妇为低糖饮食组,予以低糖饮食疗法;来产科分娩者56例为非低糖饮食组,只例行常规检查。观察两组孕妇体重变化、孕妇孕产期并发症、胎儿出生情况,低糖饮食组记录膳食调整前后膳食三大产热营养素摄入变化。结果低糖饮食组孕妇孕29周~分娩体重增长(3.32±3.98)kg,巨大儿发生率5.88%,明显低于非低糖饮食组的孕妇体重增长[(7.12±3.01)kg],巨大儿发生率(23.21%)(P〈0.01,P〈0.05)。结论低糖膳食可以改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的体重增长速度及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巨大儿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巨大胎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孕期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将776例巨大胎儿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800例出生体重〈4000g的正常足月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孕妇年龄、孕周、孕产次、身高、体重(孕前基础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孕期是否坚持运动锻炼、分娩方式、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身高、孕前基础体重、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孕周、孕次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孕期坚持运动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男婴多于女婴。观察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产率为68.O%,高于对照组(27.3%)。结论:产妇的孕前基础体重、孕期体重增长幅度、身高、孕周、宫高、腹围、孕期运动锻炼情况及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巨大儿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相对安全。针对这些相关因素给予孕期健康指导,有望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改善围产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孕中、晚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12月在该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1 035例,分析孕中期、孕晚期Hcy水平变化情况。比较健康组、妊娠糖尿病组、妊娠高血压组及妊娠糖尿病合并妊娠高血压组孕妇在孕中、晚期Hcy水平。结果健康组孕中期Hcy水平为(3.91±1.69)μmol/L[95%参考值范围:(3.80~4.03)μmol/L],孕晚期Hcy水平为(4.14±2.11)μmol/L[95%参考值范围:(4.00~4.28)μmol/L],健康组孕晚期Hcy水平高于孕中期(P0.05)。孕中期各组间Hcy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组、妊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Hcy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组与妊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孕妇Hcy水平均高于妊娠糖尿病组(P0.05)。结论健康孕妇Hcy水平在孕中、晚期呈升高趋势。孕晚期Hcy水平与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能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194例巨大胎儿的临床分析,寻找准确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94例巨大胎儿(出生体重≥4000g)纳入研究,选择随机抽取194例同期出生体重〈4000g的正常足月儿作为对照;比较孕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孕产次、分娩方式、合并症及新生儿有关情况。结果巨大儿组母亲身高、孕期体重增长、分娩孕周、孕产次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巨大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官产为主,剖官产率为77.8%,高于对照组31.3%。结论产妇体重、身高、分娩孕周及官高、腹围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巨大儿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北京昌平地区孕妇体重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及巨大儿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3795名孕妇孕期24~32周常规行50g葡萄糖负荷试验(50gGCT),对GCT异常的患者,进一步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计算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入院后详细测量分娩前体重,计算BMI,整个孕期BMI增加值,并分析不同体重血糖代谢异常及巨大儿体重情况。【结果】孕前BMI≥24kg/m^2孕妇孕期患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几率高于BMI〈24kg/m^2孕妇,发生巨大儿几率两者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孕期BMI增幅〉6孕妇发生巨大儿几率高于BMI增幅〈6孕妇;巨大儿发生率为8.91%。其中糖代谢异常中巨大儿的发生率为20.69%。【结论】孕前BMI在评价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方面优于孕期BMI增加值,孕期BMI增加值在评价巨大儿方面优于孕前BMI。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者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巨大儿分娩方式与母婴并发症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998年1月1日 ̄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单胎孕37 ̄41+6周,出生体重≥4000g的巨大儿组296例;同期分娩、单胎孕37 ̄41^+6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500 ̄3999g之间的正常体重儿计3564例。记录每例孕妇的分娩方式(剖宫产、产钳助产及阴道顺产)及母亲、新生儿合并症及并发症。结果:巨大儿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孕妇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4,RBP4)水平对巨大儿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500例非糖尿病孕妇在不同孕周(孕12、20、24周)的血清RBP4水平,以出生体质量≥4000 g者为巨大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RBP4预测巨大儿的界值及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500例非糖尿病孕妇中,30例分娩巨大儿,巨大儿的发生率为6%。ROC曲线分析发现,孕12、20、24周血清RBP4预测巨大儿发生的界值分别是61.0、50.5、52.5 mg/L,孕12、20、24周血清RBP4预测巨大儿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9%和94.5%、70.0%和69.5%、76.9%和73.2%;孕周≤24周血清RBP4预测巨大儿发生的界值是51.5 mg/L,敏感度为61.8%,特异度为69.5%。巨大儿组与非巨大儿组孕妇孕24周血清RBP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血清RBP4水平的增加,其预测巨大儿发生的敏感度增加;孕24周血清RBP4预测巨大儿发生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孕24周前血清RBP4水平50.0 mg/L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个体化干预对孕妇体质量管理和妊娠结局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孕妇的孕期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探讨个体化干预在孕妇体重和血糖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制知信行问卷(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对177名孕13周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对象随机分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87例。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2组孕妇的体重情况、OGTT结果、分娩方式及巨大儿发生情况。结果 177名孕妇KAP问卷各维度得分情况:知识(5.0±1.6)分,态度(6.2±1.0)分,行为(14.1±2.5)分,KAP平均得分(25.3±3.5)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孕13周的得分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干预后,观察组孕期总增重为(13.2±2.4)g;对照组孕期总增重为(17.3±2.9)k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OGTT的空腹血糖(4.45±0.51)mmol/L和餐后2h血糖(5.28±0.36)mmol/L结果均低于对照组(4.90±0.95)mmol/L、(7.21±1.09)mmol/L(P0.001)。观察组剖宫产率(8.9%)、巨大儿率(5.6%)低于对照组的21.8%和14.9%(P0.05)。结论个体化干预可有效控制孕期体重增长,降低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发生率,在今后产科的健康管理中应重视个体化干预。  相似文献   

9.
李瑞敏 《临床医学》2009,29(8):70-71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发生率、诊断及处理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37例巨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大儿发生率7.9%,本文巨大儿组手术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34.31%、31.39%、16.67%,明显高于单胎非巨大儿组(P〈0.01),直接影响母儿预后。结论巨大儿的发生与母亲体重、孕周有关,更主要的是孕期营养吸收与消耗在妊娠基础上的失衡所致。所以定期产前检查,指导孕妇科学膳食,合理营养,适量活动,适时分娩是预防巨大儿发生的有效措施,提高巨大儿的产前诊断率,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是减少分娩并发证,保证母儿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戴哲凡  张霞 《临床医学》2002,22(4):22-23
目的:探讨健康孕妇孕期巨大儿防治措施。方法:选择孕晚期孕妇,排除糖尿病、早产、过期产、双胎、死胎死产及其他重大脏器疾病的妇女。按新生儿体重分为巨大儿组及正常组,每组各32例,同时对孕妇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孕妇在孕28周至分娩前体重、腹围、宫高+腹围增长量有极显著差异,而宫高增长有显著差异。结论:对健康孕妇在孕期,尤其是孕晚期应严密监测孕妇体重、宫高、腹围,若发现以上数值增长量及宫高+腹围增长量明显,应给予合理营养指导,调整饮食结构,适当活动是预防巨大儿发生关键。  相似文献   

11.
程青  沈宗姬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77-127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及瘦素(Leptin)与巨大儿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巨大儿组(50例)、正常对照组(48例)脐血IGF—1、IGFBP-3和瘦素。结果巨大儿组脐血IGF-1,IGFBP-3及瘦素为(219.8±57.3)μg/L、(2996.1±341.1)μg/L、(65.1±19.2μg/L),高于对照组的(114.0±31.8)μg/L、(2074.2±175.3)μg/L、(52.2±16.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巨大儿组脐血IGF-1,IG—FBP-3及瘦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P〈0.01),0.59(P〈0.01),0.58(P〈0.01)。结论胎儿自身分泌的IGF-1、IGFBP-3和瘦素与胎儿生长关系密切,脐血中其水平增高可能是导致巨大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18周内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对产后胎盘重量、胎儿体重、早产结局的影响。方法我院2006年6至2011年12月孕龄小于18周的孕妇806例,抽血检测血清标志物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的含量,生产后记录妊娠结局,并使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血清标志物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8.3μmol/L)孕妇的胎盘重量比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8.3μmol/L)孕妇平均轻30 g(P<0.001),新生儿体重轻110 g(P<0.001);而低叶酸水平(<9.2 nmol/L)孕妇的胎盘重量比高叶酸水平(>9.2 nmol/L)孕妇平均轻26 g(P<0.001),新生儿体重轻125 g(P<0.001),早产风险升高(OR 2.2,P=0.002),子痫前期风险上升(OR 2.1,P=0.04)。维生素B12的血清含量对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升高,血清叶酸的含量降低,胎盘重量和新生儿体重会降低,早产和前期子痫的发生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巨大儿胎盘质膜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pm)表达量与其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正常妊娠且足月分娩的71例巨大儿(出生质量≥4 000 g)纳为观察组,同时将正常妊娠且足月分娩的3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2 500~3 999 g)纳为对照组。收集两组脐血,检测脐血血清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收集两组胎盘组织,检测其胎盘组织中FABPpm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胎盘组织中FABPpm蛋白表达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间的关系;分析影响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脐血血清NEFA水平为(263.64±53.12)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377.16±74.53)μmol/L],胎盘组织中FABPpm RNA及FABPpm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51±0.27、2.06±0.29,显著高于对照组(1.09±0.16、1.03±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对照组胎盘组织中FABPpm蛋白表达量与其新生儿体重间无明显相关性(r=0.103,P=0.421);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血清色氨酸和脯氨酸表达水平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 选择 2020年 8月~2021年 1月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产检的孕 7~13周单胎初产妇 90例,留取空腹外周静脉血,根据孕中期口服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结果分为 GDM孕妇(观察组)28例和糖耐量正常孕妇(对照组)62例。采用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方法检测妊娠早期血清色氨酸、脯氨酸表达水平,分析 GDM孕妇妊娠早期血清色氨酸、脯氨酸表达水平与孕中期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 GDM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妊娠早期色氨酸、脯氨酸水平检测对 GDM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妊娠早期血清色氨酸(1.85 ± 0.31 μg/ml vs 2.14 ± 0.28 μg/ml)、脯氨酸(19.98 ± 4.36 μg/ml vs 25.23 ± 5.00 μg/ml)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1,-3.90,均 P< 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中期 FBG(5.07 ± 0.68 mmol/L vs 4.75 ± 0.35 mmol/L),HbA1c(5.29 %± 0.22 % vs 5.13% ± 0.29 %),fiNS(19.29 ± 3.81 μU/ml vs 12.52 ± 2.59 μU/ml)及 HOMA-IR(2.63 ± 0.19 vs 1.54 ± 0.18)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18.44,均 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GDM孕妇妊娠早期血清色氨酸、脯氨酸水平与妊娠中期 FBG,HbA1c,fiNS和 HOMA-IR呈负相关(r色氨酸 =-0.26,-0.24,-0.37,-0.45;r脯氨酸 =-0.33,-0.47,-0.41,-0.49,均 P< 0.05),妊娠早期血清色氨酸水平与脯氨酸水平呈正相关(r=0.455,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色氨酸(OR=-0.355, 95% CI:-0.456 ~-0.033),脯氨酸(OR=-0.393,95% CI:-7.956 ~-1.039)是 GDM发生的保护因素(P< 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妊娠早期血清色氨酸、脯氨酸水平检测预测 GD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750(95%CI:0.599 ~0.901)和 0.794(95%CI:0.651 ~0.937),分别以 2.12 μg/ml和 23.22 μg/ml为最佳阈值,敏感度为 55%和 70%,特异度为 80%和 85%。两者联合检测预测 GDM的 AUC为 0.825(95%CI:0.694 ~0.95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0%和 85%。结论 GDM孕妇妊娠早期血清色氨酸和脯氨酸表达水平降低,妊娠早期血清色氨酸和脯氨酸表达水平检测对 GDM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正常妊娠妇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为确定妊娠妇女Hcy水平的参考区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循环酶法测定942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清Hcy水平,并收集其产检资料,追踪其分娩结局。根据测定Hcy时妊娠妇女的妊娠周期分为早、中和晚孕3组,各组例数分别为98例、202例和642例。结果正常妊娠妇女血清Hcy水平为(7.25±2.90)μmol/L,95%参考区间为1.57~12.93μmol/L。早孕组Hcy水平为(6.87±2.78)μmol/L,第75百分位数(P75)为7.53μmol/L;中孕组为(6.43±2.90)μmol/L,P75为7.21μmol/L;晚孕组为(7.54±2.86)μmol/L,P75为8.32μmol/L;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3,P=0.000)。两两比较显示早孕组与中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P=0.321),中孕组与晚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P=0.000)。晚孕组Hcy水平较中孕组平均升高(1.11±0.23)μmol/L[P=0.000;95%可信区间(CI)为0.65~1.56μmol/L]。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cy水平与妊娠妇女年龄、检测孕周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4、0.15,P=0.000);将早、中和晚孕3组分别进行线性相关分析,仅晚孕组Hcy水平与检测孕周呈正相关(r=0.10,P=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服用叶酸和Hcy检测孕周是影响孕妇Hcy水平的因素(F=16.59,P=0.000)。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清Hcy水平妊娠早期为6.87μmol/L、中期为6.43μmol/L、晚期为7.54μmol/L;如妊娠早期Hcy水平7.53μmol/L(P75)、中期7.21μmol/L(P75)、晚期8.32μmol/L(P75)可能提示高Hcy血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合并腹壁疝人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2006~2011年PD治疗的436例患者。收集基线情况、手术史、置管方式、实验室检查、透析剂量、透析充分性参数等。记录腹壁疝发生时间、部位、类型和治疗方案。根据有无腹壁疝分为A(对照组)、B(腹壁疝组)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合并疝的危险因素。结果 27例患者(6.2%)累计发生疝30例次,疝发生率0.054次/患者年,首次疝发生时间为开始PD治疗后(21.86±27.58)周。腹股沟疝22例(81.48%)(双侧4例、右侧12例、左侧6例);切口疝2例(7.4%);脐疝2例(7.4%);多重疝1例(3.7%)。A(n=409)、B(n=27),2组糖尿病(27.62%比22.22%)、多囊肾(1.5%比0)、腹腔镜置管比例(8.31%比18.51%)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平均年龄(59.33±17.73岁比65.07±13.27岁);男性比例(54.27%比85.16%)和既往盆腹腔手术率(19.32%比37.04%)均高于A组(P〈0.05)。B组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则明显低于A组(22.53±3.52比20.96±2.38P〈0.05)。2组基线时各项化验检查和初次透后评估结果,如血糖、尿素氮、白蛋白、血红蛋白、血钙、血磷、铁蛋白、甲状旁腺激素、胆固醇、Kt/V、血肌酐、透析剂量、自动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使用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血肌酐(697.00±370.50μmol/L比545.50±338.75μmol/L,P〈0.05)和三酰甘油水平(1.56±1.24mmol/L比0.98±0.92mmol/L,P〈0.05)均明显低于A组。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血肌酐(OR=0.993,95%CI:0.987~0.99,P=0.040)和三酰甘油水平(OR=0.084,95%CI:0.008~0.893,P=0.041)与腹壁疝发生率呈明显负相关。B组患者接受补片修补术7例,复发2例;术后继续PD5例(APD2例),转HD2例。非手术治疗20例,疝加重1例;继续维持PD17例,肾移植2例,转HD1例。结论腹股沟疝是PD最常见的腹壁疝类型。盆腹腔手术史、体型瘦小、老年男性、营养状况差是PD合并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与透析中血压变化的关系。方法经生物电阻抗检测干体质量达标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31名进入研究,根据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情况分为年龄相匹配的3组:透析中高血压组(n=11)、低血压组(n=12)和血压平稳组(n=8)。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患者透析前、后血浆ADMA水平,探讨ADMA与透析中血压变化的关系,并进行组间矿物质骨代谢指标、电解质、营养指标、炎性标记物、血脂水平、脉压差和降压治疗等的比较。结果 31例MHD患者透析前血ADMA均值为3.37±1.48μmol/L,透析后降至1.71±0.80μmol/L(P0.001),均显著高于国外正常参考值。透析中低血压组透析前、后血ADMA值(4.38±1.56μmol/L,2.25±0.83μmol/L)均高于透析中高血压组和血压平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1.18μmol/L,1.32±0.60μmol/L和2.78±0.88μmol/L,1.43±0.56μmol/L;P=0.006和0.006)。透析中高血压组患者透析中的平均脉压差高于透析中低血压组和血压平稳组(62.41±11.57mmHg,48.80±12.88 mmHg和44.56±8.30 mmHg,P=0.004)。高血压组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均高于血压平稳组(P值分别为0.036、0.039、0.046、0.046),低血压组同样指标也高于血压平稳组(P值分别为0.046、0.035、0.040、0.004),上述指标在高血压组和低血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干体质量达标的MHD患者中,血ADM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透析过程中的血压波动与内皮功能不良、血管僵硬、微炎症状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及1,5-脱水葡萄糖醇(1,5-AG)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正常妊娠组、糖筛查异常组及糖耐量异常组进行空腹葡萄糖、口服葡萄糖50g筛选、GSP、1,5-AG测定。结果糖筛查异常组GSP水平为(154±18)μmol/L、糖耐量异常组GSP水平为(157±26)μmol/L,与正常妊娠组[(136±30)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筛查异常组和糖耐量异常组1,5-AG水平分别为(57.3±30.2)μmol/L、(45.2±25.7)μmol/L,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水平[(84.5±35.6)μmol/L,P〈0.01]。结论GSP、1,5-AG呵作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筛查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因高胆红素血症而两次入院的足月患儿44例(研究组), 并随机抽取在此期间因高胆红素血症入院一次的足月患儿100例(对照组), 比较两组病例在出生体重、胎龄、喂养方式、住院天数、蓝光照射及胆红素下降情况、血糖因素、感染因素、溶血因素、血管外出血因素等方面的差异,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儿胎龄明显小于对照组[(37.9±1.9)周比(38.9±1.1)周, P < 0.01], 但性别、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患儿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平均时龄明显小于对照组[(64.1±32.0)h比(98.1±93.1)h, P=0.022];首次入院时胆红素值及出院时胆红素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6.8±73.5)μmol/L比(218.9±102.6)μmol/L, P=0.002;(193.2±23.9)μmol/L比(179.6±25.7)μmol/L, P=0.004];蓝光照射周期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2±1.1)轮比(1.4±0.6)轮, P < 0.001;(43.1±26.1)h比(29.1±13.1)h, P=0.002];平均住院天数及胆红素降至正常所用时间亦明显长于对照组[(4.1±3.0)d比(2.5±1.2)d, P=0.002;(43.1±25.5)h比(33.1±14.4)h, P=0.021]。此外, 研究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6%比10%, P=0.019), 但在感染、溶血及血管外出血方面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胎龄越小、黄疸出现越早、胆红素水平越高、蓝光照射时间越长的患儿以及曾发生低血糖的患儿容易再次出现黄疸, 对于符合上述情况的患儿建议考虑在胆红素降至正常后观察1 d再出院, 以防止再入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