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硬化CT影像学结果与中医肝硬化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分析213例肝硬化患者CT影像学资料、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数据,结合肝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果显示,CT影像学分型中,均匀型以湿热蕴结证及肝气郁结证两大证型所占均匀型比重最高(P<0.05),节段型中,肝肾阴虚证所占比重高于其他证型(P<0.01),在结节型中,水湿内阻证所占结节型比重最高(P<0.05);从肝脏血液灌注上看,肝动脉灌注量中以瘀血阻络证与脾肾阳虚证灌注量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在门静脉灌注量中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灌注量低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中医证型变化对应肝硬化不同阶段,肝硬化早期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水湿内阻、湿蕴生热、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等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13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CT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两种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均匀型和节段型肝硬化多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次而对应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结节型肝硬化则以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最次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各分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分型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联系,可相互辅导借鉴,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王国鑫  倪约翰 《新中医》2021,53(12):50-53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肝硬化中医证型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9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血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水湿内阻型、肝气郁结型、湿热内蕴型6种中医证型,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查。比较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脾静脉、门静脉直径,侧支循环程度及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结果:湿热内蕴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轻度增宽,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阻络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显著增宽,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型肝硬化患者侧支循环程度主要表现为1度,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及血瘀阻络型患者侧支循环程度3度数量增加较为显著,与湿热内蕴型、肝气郁结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阻络型肝硬化患者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及总肝灌注量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明确各种中医证型肝硬化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CT影像学特征具有的关系。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190例,共包括6种中医证型,对所有患者的肝脏体积进行测量,对患者肝脏CT灌注参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脾肾阳虚证患者以及瘀血阻络证患者,在HAP方面表现较高(P0.05);水湿内阻证患者的PVP表现较高,湿热蕴结证以及肝肾阴虚证患者表现较低,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同CT灌注影像表现出相关性,伴随着证型的逐渐发展,患者自身肝脏体积以及CT关注血流动力学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5.
阮新梅 《新中医》2020,52(17):44-4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辨别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82例肝硬化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肝表面形态、实质回声,检测肝右叶最大斜径及前后径、肝左叶上下径及前后径、腹水深度,检测门静脉、脾静脉主干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肝硬化肝左叶上下径均大于瘀血阻络型(P<0.05)。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肝硬化出现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率低于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P<0.05)。各证型肝硬化腹水深度及盆腔腹水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硬化门静脉主干内径大于湿热内蕴型(P<0.05),肝气郁结型肝硬化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大于瘀血阻络型(P<0.05)。结论: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内藴型肝硬化患者超声表现少有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的特点,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门静脉主干内径较大,肝气郁结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大。肝左叶上下径、表面形态、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可为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不同证型与肝细胞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89例6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血清ALT、ALB、SB、PT检测结果显示:ALT、SB、PT较正常人升高,ALT以气滞血瘀型最高,SB、PT以肝肾阴虚型最高;ALB较正常人下降,以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最低。各项指标中,肝郁脾虚型和/或湿热蕴结型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0.05),而气滞血瘀、水湿内停、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型均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肝硬化证型不同,肝细胞功能不一,随着中医病理发展和证型变化,肝细胞损害逐渐加重。ALT升高后又趋下降、ALB递减、SB和PT递增,似呈由代偿期的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过渡经气滞血瘀型并向失代偿期的水湿内停、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发展变化的趋势。因此可考虑将ALB、SB、PT等检测指标作为肝硬化辨证分型诊断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15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类,分别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其不同中医证型间指标水平的差异性。结果:(1)本次观察中,各证型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为: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2)各证型乙肝肝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绝对值)比较:肝肾阴虚证的CD3+低于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的CD4+高于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的CD4+/CD8+高于水湿内阻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证型乙肝肝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相对值)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证型的乙肝肝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及规律性,T细胞亚群水平的检测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及改善预后都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基础理论指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经电子内镜下行套扎术,术后4周对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要素进行分析。结果:EVL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为多见,而肝气郁结证为最少见;男性患者证型主要集中在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女性患者证型主要集中在肝肾阴虚证、血瘀阻络证(P0.05);肝肾阴虚证与51~60岁年龄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61~70岁年龄呈正相关;术后8个月,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其中肝肾阴虚证明显多于其他各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以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为主,3个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个月,以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脾肾阳虚证为主,4个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发展过程中,肝肾阴虚证比例随术后时间增加而减少(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1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差异。结果:血瘀证肝硬化患者肝左叶上下径最小,除脾肾阳虚证外,显著低于其他各证型(P<0.05);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直径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血瘀证各组门脉直径(P<0.05),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和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血流量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肾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证以A级为主,且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0.05),而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硬化者C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总蛋白(STP)水平显著高于血瘀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肝硬化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  相似文献   

10.
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指标与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肝肾阴虚、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脾肾阳虚5个证型组.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脾肾阳虚组血清T3、FT3水平降低,rT3水平升高,较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组T4、FT4水平较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5个中医证型组TS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脏磁共振成像MRI形态学及功能性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为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型及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纳入的164例符合乙肝后肝硬化诊断的患者在进行标准化中医辨证分型后,行MRI常规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6种乙肝后肝硬化证型的肝左叶、右叶、尾状叶、肝脏长径、左右叶比例失常等形态学改变,并探究DWI功能性成像对证候分型的价值。结果:肝气郁结型右叶横径、矢状径、肝脏长径与其他5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型肝左叶横径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肝肾阴虚型肝左叶矢状径与肝气郁结型、湿热蕴结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和水湿内阻型肝尾状叶横径与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型尾状叶横径、矢状径、左叶矢状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右叶横径之比、矢状径之比与肝硬化证型进展呈较强的正相关(r=0.45、0.40,P0.05),且相比于单个形态学数值对证候辨证分型具有较高的价值。ADC值与肝硬化证型进展呈显著负相关(r=0.81),而且除瘀血阻络型肝脏ADC值与湿热蕴结型及瘀血阻络型与水湿内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型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形态学表现和弥散加权功能成像乙肝后肝硬化证候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能为肝硬化中医证候分型提供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6种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与CT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00例肝硬化(6种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多层CT扫描,包括CT征象分型、脏血流灌注量(HAP与PVP)等指标,观察和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与CT分型、HAP及PVP的相关性。结果 CT分型中,均匀型(45例)、节段型(29例)、结节型(126例)所占比例最大的分别为湿热蕴结型(35.56%)、肝气郁结型(34.48%)、水湿内阻型(38.10%),与其他证型(均匀型中除开肝气郁结型)比较差异显著(P0.05)。另外,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AP水平(0.45±0.11、0.45±0.12)ml·min-1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水湿内阻型PVP(1.16±0.24)ml·min-1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肝硬化不同严重程度中医证型不同,早期以肝气郁结为主。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不同证型对TP,ALB,A/G比值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89例6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血清TP,ALB检测及A/G比值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P,ALB及A/G较正常人下降,以肝郁脾虚型最高,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最低,其中肝郁脾虚型各指标和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型TP与正常人差异无明显间谍,但多与水人停,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有差异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硬化(A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3 例AC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证型不同分肝气郁结证组39 例、湿热蕴结证组54 例、瘀血阻络证组28 例、肝肾阴虚 证组27 例和脾肾阳虚证组15 例,比较各组肝功能特征和Child-Turcotte-Pugh(CTP) 分级。结果:AC 中医证 型分布中以湿热蕴结证为主。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 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 和CTP 分级在各证 型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湿热蕴结证组ALT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肝肾阴虚 证组,且AST 高于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组,且GGT 高于其他4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气郁结证组Alb 高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且CHE 显著高于湿热蕴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且PT 较湿热蕴结证组、肝肾阴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组的TBil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且TBA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CTP 分级存在相关性,其证型演变与CTP 分级递增一致,且湿热蕴 结证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8B(IL-28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6、IL-28B及TNF-α水平,分析各指标水平与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以肝气郁结证所占比例最高(43.8%),其次依次为瘀血阻络证(18.8%)、湿热蕴结证(11.6%)、水湿内阻证(10.7%)、脾肾阳虚证(8.0%)、肝肾阴虚证(7.1%)。肝肾阴虚证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05),脾肾阳虚证患者血清IL-28B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血清IL-6、IL-28B、TNF-α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房訾晴  陈婷 《新中医》2020,52(11):188-19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证型的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肝左叶上下径显著长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瘀血阻络证组的脾长径与后径显著长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门静脉内径显著大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大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6组的肝静脉内径及肝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胆壁毛糙比例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湿热内蕴证组的腔内回声不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5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例均低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呈现变化,且其超声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按照乙肝肝硬化及凝血功能紊乱诊断标准收集乙肝肝硬化患者142例,观察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转化规律、肝硬化各中医证候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凝血指标、Child-pugh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着乙肝肝硬化病程的加快,遵循热伤营阴(舌红绛、脉细数)—热伤血络(皮肤瘀斑,淡紫色)—由营入血—血分证之血热阴伤(瘀斑颜色变深)—血热动血的发展规律逐渐出现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症状;现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率为51.40%,在肝肾阴虚证型(74.19%)和瘀血阻络证型(65.63%)中的发病率最高;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及Child-pugh评分依次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证型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型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12%,明显高于未出现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14.49%。结论:瘀血阻络证和肝肾阴虚证型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率较高,随着病程的增长,凝血功能紊乱程度加剧,且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关系密切,在临床治疗中应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凝血指标及Child-pugh等因素,注意辨证施治,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笥肾病综合征(PNS)中医证型与血清IL-6、IgG的相关性。方法:75例患者安中医证型分为4组,并测其血清IL-6、IgG值。结果:PNS患者血清IL-6水平分布依次为肝肾阴虚、湿热留恋>气阴两虚、瘀血内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肺肾气虚、水湿内蕴(P<0.01),IgG水平依次为肝肾阴虚、湿热留恋>气阴两虚、瘀血内阻>肺肾气虚、水湿内蕴>脾阳虚、水湿泛滥(P<0.01),IL-6与IgG呈显著正相关(r=0.555,P=0.026)。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血清IL-6、IgG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9.
房訾晴  陈婷 《新中医》2020,(11):188-19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证型的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肝左叶上下径显著长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瘀血阻络证组的脾长径与后径显著长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门静脉内径显著大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大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6组的肝静脉内径及肝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胆壁毛糙比例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湿热内蕴证组的腔内回声不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5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例均低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呈现变化,且其超声特征、血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证6个证型,并与同期1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作对照,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肝炎肝硬化各证型之间TIMP-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及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炎肝硬化各不同证型TIMP-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TIMP-1的值在各证型的变化由高到低依次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HA、PC-III与湿热内蕴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证HA、PC-III、LN、IV-C均较湿热内蕴证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C级较多出现在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中,较其它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IMP-1、肝纤维化指标可作为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量化指标,用于评价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严重程度,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