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眼内炎是眼部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严重影响病人的视力。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的大量开展,眼科医生越来越重视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眼睑和结膜囊的菌群是引起术后眼内炎病原体的主要来源[1,2]。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手术入路进入房水和玻璃体成为引起眼内炎的凶险因素。聚维酮碘被证明能有效地减少眼表菌群[3]和使眼内炎的发病率下降[4]。术前与术后结膜囊内应用5%聚维酮碘是目前被推崇的有效预防眼  相似文献   

2.
韩宇  郭小红  毕婧玮  宋芳 《护理研究》2013,27(3):228-229
内眼手术是治疗眼科疾病的常见手术,包括白内障、角膜、青光眼、玻璃体和视网膜手术等,术后眼内感染一直是内眼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Wu等[1]报道其发生率在0.19%左右;有研究证明引起术后眼内炎的病原体主要来自眼睑及结膜囊,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手术切口进入眼内[2]。因此防止病原体进入眼表是防止术后眼内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结膜囊冲洗是内眼手  相似文献   

3.
陈洁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2):1113-1115
<正>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的大量开展,眼科医师越来越重视如何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和手术的成功。大量研究证明,来自眼睑和结膜囊的菌群是引起术后眼内炎的主要原因,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手术入路进入房水和玻璃体成为引起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前有效杀灭或清除眼睑部和结膜囊内污染的细菌是预防和控制白内障  相似文献   

4.
132例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眼内炎是一个极严重的并发症 ,严重地影响视功能 ,其至眼摘除。日前研究已经证实 ,术后眼内炎 83%的细菌来自眼表面 ,是经手术切口、器械进出或抗青光眼术后结膜滤过泡进入眼内[1] 。结膜囊可存留细菌而无炎症表现 ,这些细菌是术后眼内炎的主要来源。为了预防和及早有效地治疗眼内炎 ,结膜囊细菌培养 ,是内眼手术的一项必备术前准备 ,我们对 132份标本进行了培养 ,并对资料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所有送检的结膜囊细菌培养标本均来自山水眼科医院术前准备的病人 ,自 2 0 0 4年 2月至 9月 ,共 132例。…  相似文献   

5.
正白内障手术是目前最普遍的眼科手术之一,眼内炎是白内障摘除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率为0~0.6‰~([1-4])。虽然眼内炎发生的概率极低,但常因为发现和治疗不及时而导致视力丧失等严重后果~([4-5])。为了降低眼内炎发生率,眼科医师采用了不同种类的手术和非手术预防措施。术前术眼聚维酮碘结膜囊消毒被认为是预防眼内炎的基本规范。另一个应用广泛的措施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  相似文献   

6.
5%聚维酮碘预防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白内障术中结膜囊内应用5%聚维酮碘与庆大霉素术后眼内炎发生率和不良反应,以评价5%聚维酮碘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将10659例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分为庆大霉素组和5%聚维酮碘组,术中、术后观察眼部体征并询问患者主观不适.结果 2种药物组间眼内炎发病率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使用5%聚维酮碘组的眼内炎发病率均较使用庆大霉素组明显降低:ECCE+IOL手术方式由0.29%下降到0.04%;Phaco+IOL手术方式由0.14%下降到0.00%.5%聚维酮碘可引起术中眼部刺激感,但无异物感、刺痛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结膜囊内使用5%聚维酮碘能使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率明显下降,且无严重角膜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结膜囊冲洗适用于清除结膜囊内的异物及分泌物,眼部化学物质烧伤后的紧急冲洗、眼科手术的术前常规准备,是眼科常见的护理操作.传统使用的洗眼壶洗眼法,需事先消毒洗眼壶,壶内倒入生理盐水进行洗眼,操作完后将洗眼壶重新消毒备用,且洗眼壶为玻璃制品,易碎,对较多手术病人的洗眼及化学物质烧伤后的大量冲洗需反复打开瓶盖,容易造成污染.我科日手术人次较多,于2001年开始采用一次性输液器代替洗眼壶用于洗眼,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方法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为A组,2013年1~12月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为B组,2014年1~6月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为C组。A组送入手术室前20min用庆大霉素稀释液洗眼,入手术室后再次洗眼并应用0.5%碘伏消毒眼周皮肤;B组送入手术室前20min用和A组相同的药液洗眼,并于结膜囊内滴入0.1%聚维酮碘消毒液,入手术室后再次洗眼,应用0.5%聚维酮碘消毒眼周皮肤;C组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前5min在结膜囊内滴入0.1%聚维酮碘消毒液。比较3组术后眼内感染发生率。结果 C组患者未发生术后感染。结论白内障手术应用0.1%聚维酮碘消毒液进行2次结膜囊消毒并用0.5%聚维酮碘消毒眼周皮肤,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9.
从护理角度分析如何防治白内障术后眼内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护理角度分析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方法 调查近5年来眼科2 363例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无1例患者发生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结论 严格执行完善的术前准备,避免术中使用的耗材被污染,正确消毒灭菌,同时严密监测灭菌效果,让患者在相对较好的全身状况下手术.认真做好术前、术后健康教育,严格执行医护人员手卫生要求,是减少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吕秋荣  陈玉清  陈洁清 《护理研究》2011,25(18):1629-1630
[目的]探讨0.4%盐酸奥布卡因一次滴眼表面麻醉法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病人术前结膜囊冲洗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方法将200例病人分成两组,每组100例(200眼),观察组采用一次滴眼表面麻醉法,表面麻醉5 min后结膜囊冲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没有表面麻醉后结膜囊冲洗。观察两组结膜反应和微生物采样情况及洗眼后的眼部不适。[结果]观察组除菌效果和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不良反应显著高于观察组。[结论]盐酸奥布卡因一次滴眼表面麻醉法在LASIK病人术前结膜囊冲洗可减少对眼表面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前使用0.5%聚雏酮碘与0.8%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洗眼的效果。【方法】选择160例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5%聚维酮碘组(试验组)和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组(对照纽),每组80例,入院后两组均在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前和滴眼后24h后对结膜囊采样进行细菌培养;试验组手术前使用0.5%聚雏酮碘冲洗液冲洗结膜囊;对照纽使用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冲洗结膜囊,比较两组洗眼后及手术后结膜囊细菌阳性率及不良反应。【结果】160例白内障患者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前及滴眼24h后结膜囊细菌阳性率分别为57.5%、20.00%;洗眼后和手术后阳性率均为2.50%。试验组和对照组冲洗前后,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以上两种方法均安全有效,鉴于目前细菌的耐药问题,作者推荐白内障术前使用0.5%聚维酮碘冲洗的降低术后眼内炎风险。  相似文献   

12.
洗眼(眼表及结膜囊冲洗)是为了清除结膜囊内异物和大量分泌物,清除和稀释化学烧伤中的化学物质,而术前洗眼是为了清洁结膜囊,减少术后感染等[1].传统洗眼方法分为:单人操作时需患者自己参与操作;双人操作需2名护理人员配合,其在临床使用中发现各有缺陷.为研制一种舒适安全又节省人力的单人操作洗眼器,2010年7月开始,我院设计制作了一种使用方便、效果可靠的单人操作洗眼器,仅需1人就可以轻松地完成洗眼操作,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结膜囊冲洗液防治白内障术后眼部感染效果。方法将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庆大霉素组术前采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生理盐水组采用生理盐水洗眼冲洗。2组患者冲洗后,均用无菌棉拭子采集结膜囊进行细菌培养,冲洗后15、30 min观察结膜囊充血情况,比较2种冲洗液应用后眼内炎的发生率及眼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2组结膜囊冲洗前后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细菌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后庆大霉素结膜充血情况较好(P0.05);2组术后均无眼内炎发生,庆大霉素组眼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结论生理盐水和庆大霉素是有效的结膜囊冲洗液,但庆大霉素应用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眼烧伤后角膜穿孔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界的难题。这类角膜穿孔预后极差,往往导致眼内容物脱出、眼内炎等严重的眼内并发症而摘除眼球,单纯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板层角膜移植术可以封闭角膜穿孔,但由于不能长时间维持角膜上皮完整,会导致角膜结膜化、疤痕化或角膜基质再次溶解穿孔,预后不佳,临床研究证实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进行眼表面重建最有效的方法。现将治疗性角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及干细胞移植的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 目的 探讨白内障手术术前硼酸溶液结膜囊冲洗对白内障手术术后眼内炎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后对照类实验研究。研究共纳入27460例白内障眼手术患者,根据术前硼酸溶液结膜囊冲洗与否及手术时间,将病人分为三组: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为术前硼酸溶液冲洗组(A组),共8188例,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为取消术前硼酸溶液结膜囊冲洗组1组(B组),共纳入8712例,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为取消术前硼酸溶液结膜囊冲洗组2组(C组),共纳入10560例。比较三组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结果 共19例病人被诊断为眼内炎(2012年发现5例,2013年发现6例,2014年发现8例)。三年的眼内炎发生分别是0.61‰、0.69‰、0.76‰。三组比较p=0.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内障手术术前使用硼酸溶液结膜囊冲洗不能够有效减低术后眼内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结膜囊长期暴露于自然界且与眼睑皮肤相延续,出生数小时后就可有非致病菌侵入.结膜囊内的细菌容易引起眼内炎的发生.据报道[1~3],眼内炎的病原体主要来自眼睑和结膜囊,而结膜囊又是内眼手术的必经途径,所以内眼手术术前的结膜囊准备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术前应用抗生素、消毒及冲洗结膜囊,本文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优化术前护理措施对白内障手术后急性眼内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优化术前护理措施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眼内炎变化情况,优化护理措施包括术前用氯霉素滴眼液冲洗结膜囊,手术时用聚维酮碘消毒结膜囊,在手术器械进入眼前房前用BSS彻底冲洗结膜囊。结果 在优化护理措施前的1221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发生手术后急性眼内炎4眼,发生率为3.28‰ 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为对氯霉素敏感。优化护理措施后1018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急性眼内炎1例,发生率为0.99‰,细菌培养为金葡萄球菌感染。结论 通过优化术前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急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指导对结膜松弛症新月形切除手术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施行结膜松弛症新月形切除术的患者120例,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眼表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详细的围术期护理指导,包括眼位训练指导心理指导、生活指导等。观察2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眼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护理服务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周的结膜残留、切口愈合不光滑、疤痕隆起、切除过多等并发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周眼表症状积分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膜松弛症新月形切除术患者实施的围术期护理指导,可以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眼表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84眼因各种严重眼表疾病而施行保存羊膜移植手术重建角膜、结膜眼表的护理经验。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预防感染,术中器械准备齐全、手术配合熟练,术后注意局部观察、眼部护理、给予患者正确指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聚维酮碘在白内障术前结膜冲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内炎是内眼手术的罕见的并发症,具有破坏性。已有研究证明结膜囊是术后眼内炎的最初感染源。虽然术前抗生素点眼可以起到一定的清洁作用,但是因为眼睛经常暴露在外界,不能达到结膜囊的完全无菌状态,因此,结膜囊的冲洗就显得特别关键。聚维酮碘作为一种广谱的高效杀菌剂,对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术前应用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能最大的杀灭细菌,但对应用浓度及应用时间上还应进一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