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指肠和胰胆管汇合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在12具成尸、13具童尸标本上对十二指肠和胰胆管汇合进行了解剖观测。25例十二指肠上曲为83.4°±11.5°;十二指肠降部长:成人为68.2±12.6mm,2~10岁为41.8±9.1mm;24例胰胆共同管长为5.6±1.5mm。胆总管和胰管壁汇合后,被公共管壁分隔伴行,在十二指肠大乳头内两管开口汇合处有“锯齿状瓣膜”。文中探讨了公共管壁和锯齿状瓣膜的功能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为临床经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提供形态学的依据。方法:30例正常成人腹部标本,解剖观测胆总管、胰管、肝胰壶腹和乳头区长度、宽度,胆总管与胰管的夹角,肝胰壶腹区的血管分布。结果:肝胰壶腹及十二指肠乳头区的营养动脉平均为2.1支,均来源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其中肝胰壶腹区及十二指肠乳头区9~12点钟处营养动脉的出现率为46.1%(29支)。测量胆总管、胰管、壶腹末端的长度分别为32.1±8.9mm、9.9±3.9mm、12.8±2.9mm;宽度分别为7.2±2.2mm、3.1±0.6mm、7.1±1.4mm。胆总管和胰管间的夹角70%为20°至45°,平均35.4°。结论:本实验的结果为临床在EST中选择切开部位和切开的深度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防止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50例正常成人腹部标本,解剖观测胆总管、胰管、肝胰壶腹和乳头区长度、宽度,胆总管与胰管的夹角,肝胰壶腹区的血管分布,十二指肠大乳头位置、乳头小孔开口位置、胆胰管开口形式等。结果:肝胰壶腹和十二指肠乳头区的营养动脉平均为2.2支,均来源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下动脉,其中肝胰壶腹和十二指肠乳头区9—12点钟处的营养动脉出现率为45.9%(50支)。胆总管、胰管、壶腹末端的长度分别为(32.1±8.7)mm、(9.9±4.1)mm、(12.6±2.8)mm;宽度分别为(7.3±2.1)mm、(3.2±0.7mm)、(7.3±1.2)mm。胆总管和胰管之间的夹角平均为35.6°。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上1/3段占8.45%±4.39%,中1/3段占72.33%±6.72%,下1/3段占19.22%±4.12%;乳头小孔开口于十二指肠纵襞占74.3%±6.68%。有十二指肠小乳头占41.43%±3.65%。胆胰管开口呈V型占37.1%±7.43%,Y型占62.9%±6.32%。结论:本实验结果为临床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过程中选择切开部位和切开深度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对防止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内镜下副胰管插管、十二指肠小乳头切开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尸体上对十二指肠小乳头的形态、位置、开口以及与大乳头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剖观察。结果:十二指肠小乳头的出现率为70%。可见明显开口的占55%。小乳头形态有半球形、圆锥形、半颗粒形、扁平形和不规则形。小乳头距离幽门、十二指肠第一环、大乳头的距离分别为(58.69±15.74)mm,(23.21±8.82)mm和(22.75±6.81)mm;大、小乳头开口连线与十二指肠纵襞纵轴线的夹角为(20.80±9.40)°。结论:十二指肠小乳头的出现率与副胰管的发育程度相关,本文结果为内镜下行十二指肠小乳头插管和小乳头切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胰头十二指肠结合部为胆、胰、肠三者交汇的部位,此处解剖复杂,生理功能重要,涉及许多类型的手术,搞清其解剖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临床价值。本文通过对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标本实体解剖的介绍,可了解胰头、十二指肠是如何连接的,胆总管、主胰管是怎样穿入十二指肠壁的,两者穿入十二指肠壁之后又是如何汇合等问题,从而获得对这些问题具体...  相似文献   

6.
胰,胆总管插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30例成人的标本上,对十二指肠第1环状襞、十二指肠纵襞、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及其间隔等进行解剖观测.十二指肠第1环状襞高4.86±0.36mm,厚2.85±0.17 mm,距幽门45.80±2.93mm;十二指肠纵襞出现率为76.7%;十二指肠大乳头距幽门、第1环状襞的距离分别为81.14±2.71和41.76±2.11mm,其开口处上下径和横径分别为2.88±0.17mm和2.31±0.19mm.在20例肝胰壶腹切开的标本上见肝胰壶腹间隔部分分隔(16例)和完全分隔(4例)胰胆管,间隔长度 9.30±0.46mm,共同管长度5.53±0.29mm.结果为临床内镜下顺利进行胰、胆总管造影术寻找十二指肠大乳头和插管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形成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形成的原因.方法:随机选择100例十二指肠-胰标本,发现有乳头旁憩室的标本26例,无乳头旁憩室的标本74例,将26例有乳头旁憩室标本和随机选择的26例无乳头旁憩室标本作为观测对象,对其十二指肠降部、胆总管-胰管汇合部及汇合部穿肠处左侧的胰腺组织进行观测.结果:有乳头旁憩窜标本与无乳头旁憩室标本,在十二指肠大乳头处的肠管周经分别是(110±13.4)、(88.4±8.61)mm,在下曲处的肠管周经分别是(73.3±5.52)、(83.2±6.01)mm;在胆总管-胰管汇合部穿肠处胆总管-胰管汇合部的周经分别是(22.4+1.72)、(16.8±1.32)mm;在胆总管-胰管汇合部的前面,胰腺组织的厚度分别是(4.33±0.82)、(9.13±2.24)mm.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十二指肠下曲较细、胆总管-胰管汇合部较粗大及在憩室发生处的左侧胰腺组织较少.  相似文献   

8.
胰颈的矢状断面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胰腺疾病的断层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利用30套成年男性腹部连续矢断层标本,研究了胰颈的断面解剖特征。在矢状断面上,胰颈呈椭圆形(80%),三角形(13.3%)和菱形(6.7%)。在肠系膜上静脉出现断面上,胰颈最长前后径2.3±0.6cm,最长上下径3.4±0.7cm。主胰管主要位于胰颈矢状面的中心(56.7%)和中上部(16.7%)和中上部(16.7%),其内径为1.6±0.4mm。此外还详  相似文献   

9.
对3例成人十二肠大乳头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为大乳头口附近的粘膜皱襞呈纵横交错,并围成大小不等的窦腔,本从胚胎发生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胰管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临床应用角度为国人的胰管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为胰腺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本文用110例正常胰腺标本(成尸:100,童尸:10。灌注腐蚀法20例,余用剥离法),对胰管的形态、主胰管在各部横断面上的位置及大、小乳头的解剖标志等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11.
在100例(男48、女52)常规防腐的成人尸体上,观测了十二指肠内面结构的形态特点,结果是:①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无皱襞占40%、呈环状襞仅10%。②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旨肠降段内侧壁(按九个等分区)中央区占55%、后中区占11%。向上至幽门距离平均为7.3±1.72cm。③大乳头上方有头巾样皱襞占65%,下方有乳头下系带占63%,两项同时缺乏占23%。④小乳头出现率为33%(男13、女20),多数位于大乳头前上方,距大乳头为平均1.78±0.61cm。⑤十二指肠憩室出现率为10%。就上述发现结合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内窥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与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取结石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20例乳胶动脉血管灌注胰腺十二指肠标本,解剖观测十二指肠大乳头血供的来源、数量,营养血管起始处直径、至Vater壶腹和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的距离。前、后弓最凸处与十二指肠内缘、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的距离。(2)按胰十二指肠正常解剖学位置摆放,以十二指肠大乳头的开口为圆心,十二指肠大乳头背面纵轴为12~6点轴,横轴为9~3点轴,顺时针依次定点,观察动脉分布特点。 结果 (1) 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各发出2支营养血管至十二指肠大乳头。前弓2支血管起始处直径分别为(1.3±0.1、1.0±0.2)mm,至Vater壶腹和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的距离分别为(5.7±0.6、6.0±0.4)mm、(16±0.9、16±1.5)mm。后弓2支血管起始处直径分别为(0.62±0.02、0.98±0.06)mm,至Vater壶腹和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的距离分别为(20±1.5、16.4±0.4)mm、(25±1.2、19.2±0.6)mm。前、后弓最凸处与十二指肠内缘、肝胰壶腹的距离分别为(4.05±0.1、3.1±0.15)mm、(10.5±1.5、13.2±1.6)mm。(2)十二指肠大乳头前壁第1支血管位于9~10点钟方位,第2支位于2~3点钟方位;后壁第1支动脉血管位于8~9点钟方位,第2支位于4~5点钟方位;8~10点钟方位血管最集中,2~5点钟方位血管次之,11~1、6~7点钟方位血管供应最少。 结论 临床EST Oddi括约肌切开和EPBD取结石时,易损伤十二指肠大乳头血管,需小心保护。EST可在11~1或6~7点钟方位行乳头切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内置管外引流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在空肠和胰腺吻合前,于主胰管内置放导管,在空肠内穿行约30厘米后穿出空肠引出体外,将胰液外引流。结果 7例患者均未发生胰瘘。结论 胰管内置管将胰液外引流,一方面减少了吻合口处肠内容物,同时也降低了该处肠管内的压力;另一方面将胰液引出体外,避免了胰酶对吻合口的自身消化,吸效的防止了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14.
耳大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25具(男15,女10)成人尸体的耳大神经(50侧).耳大神经的浅段、深段、无损伤分离段和全长分别为46.34±1.62mm、13.95±0.86mm、9.28±0.28mm和68.71±2.27mm.浅段中点处宽度和厚度平均值分别为 2.77±0.08mm和0.75±0.03mm;深段中点处的宽度和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06±0.08mm和0.94±0.04mm.  相似文献   

15.
16.
与蝶窦冲洗及内窥镜术有关的蝶窦口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蝶窦冲洗及内窥镜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60侧成人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蝶窦口等结构。结果:蝶窦口内径2.1±0.3mm,距鼻小柱前下缘58.6±3.8mm,距鼻腔底35.1±4.3mm,距颈内动脉海绵体部中段18.9±2.0mm,距视神经15.9±1.8mm。结论:进行蝶窦冲洗时应注意蝶窦口的位置、角度;进行蝶窦内窥镜手术时应注意蝶窦口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中的医护配合及护理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预后质量。方法选取60例平均年龄55岁的患者,其中对20例可疑患有胆总管结石症的患者行单独ERCP检查,40例确诊患有胆总管结石症的患者行治疗性ERCP术与EST。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常规护理准备,术中与医师熟练配合,协助医师插管、注射造影剂、取出结石、退管及放置引流管,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手术效果,做好并发症护理工作。结果通过与医师术中、术后的熟练配合与护理,20例疑似患者经ERCP检查均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本组60例患者中58例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的,只有2例并发了急性胰腺炎,经正确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后也痊愈出院。结论护士在ERCP及EST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与医师密切配合、术后正确及时的高质量护理水平都会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EST联合LC与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结果,评价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和结果。其中23例行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LC)。54例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OCHTD),比较二者的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井对出院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两组病例的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EST+LC组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较轻。EST+LC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OC+OCHTD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病例的住院治疗费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2例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5个月(平均14.6个月),均无胆管结石复发或胆管炎发生。结论 EST联合LC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全的入路,以视神经管内侧壁中段为视神经管开放的最佳入口.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伞的入路,以视神经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