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0钇玻璃微球内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钇玻璃微球内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临床应用颜志平,林贵,赵惠扬 ̄(90)钇( ̄(90)Y)玻璃微球是一种新型的内放射治疗用微球 ̄[1~3],我们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对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讲行了 ̄(90)Y玻璃微球内放射治疗的研究,现报告作者单... 相似文献
2.
3.
^90Y玻璃微球内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和治疗肝癌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35um不降解玻璃微球对15只大白兔进行了经门静脉注入的毒性试验,其中^90Y玻璃微球组10只,肝吸收剂量为24.6-437.4Gy;^89Y玻璃微球组5只,肝微球注入量为35-140mg,结果表明兔肝能较好地耐受注入的大剂量^90Y玻璃微球的放射栓塞作用,微球能聚集在肿瘤内,引起肿瘤细胞明显坏死,对19例肝肿瘤病人进行了治疗,治疗剂量为40-186Gy,癌/肝比平均为3.1(0.8-8),在治疗后2-6个月的随访中,症状均得到缓解,15例病情稳定,3例肿瘤缩小,有50%的病人AFP下降,均未见因辐射而产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钇-90玻璃微球制剂治疗肝癌时局部吸收剂量的估算周淑珍,郑文忠,祝霄霞,刘国廉,于莲英,于海滨目前,对肝癌除早期外科手术外,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探索肝癌治疗新的技术途径,作者报告了由体外局部病灶注入放射性化一90玻璃微球在裸鼠移植性肝癌组... 相似文献
5.
6.
栓塞微球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栓塞微球对肝癌的栓塞性能,观察经导管栓塞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3例(34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沣射半量化疗药物及碘油3~5 ml后将栓塞微球0.5~6 ml混入适量对比剂透视下注入,至血流明显减慢或血管铸型时停止.每隔1个月复查肝脏增强CT或MRI、血清AFP.如病灶仍有强化或新生病灶、AFP继续增高者重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无CR,PR 9例,NC 13例,PD 1例,有效率(CR PR)为39.1%,获益率(CR PR NC)为95.7%.28/34枚血供丰富、强化明显的病灶中首次治疗后有17枚有残余强化,另11枚病灶完全栓塞.17枚有残余强化的病灶中,10枚病灶重复治疗,其中3枚获完全栓塞.11枚完全栓塞的病灶在2~9个月的随访中,4枚再次出现残余强化,2枚重复治疗后均获完全栓塞.AFP阳性的18例患者中,11例明显降低,6例无明显变化,1例明显升高.术后观察5~14 d,发热18例,肝区疼痛11例,恶心呕吐6例,ALT较术前明显升高2例,BIL明显升高1例,WBC均无变化.结论 栓塞微球经导管注射治疗肝癌,栓塞性能优越,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优良的肿瘤栓塞剂. 相似文献
7.
半年内每1个月复查1次,包括胸、腹部或病变部位CT,X线胸片检查;半年后电话追踪随访患者生存状况,每3个月随访1次,直至失访,评价患者近期平均生存期.结果 肝外病变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4例,进展3例.肝脏病灶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6例,进展5例.26例患者随访期内均存活,随访时间7.0~24.0个月,中位生存期14.5个月.结论 125Ⅰ粒子置入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外转移灶,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9.
10.
肝动脉化疗栓塞及注射无水乙醇、~(32)P-玻璃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E)结合B超引导下注射无水乙醇(PEI)、32P玻璃微球(32PGMS)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83例中、晚期肝癌分为2组,43例综合应用TAE+PEI+32PGMS治疗,40例单纯应用TAE治疗。结果综合治疗组手术切除14例(33%),有9例肿瘤组织完全坏死,5例有残存的肿瘤细胞,单纯TAE组手术切除4例(10%),肿块及周边有肿瘤细胞,血清AFP下降率及肿块缩小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2、3年生存率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4%,72%,67%,而TAE组分别为53%,10%,0%。结论TAE+PEI+32PGMS的综合应用,是提高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存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对肝移植术后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价值。
方法收集5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瘤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随访资料、介入治疗并发症、预后等情况进行观察和回顾。
结果5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中发生于肝内肝动脉2例,肝外肝动脉主干3例。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2例行覆膜支架治疗。介入治疗全部取得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狭窄的球囊扩张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成球囊扩张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狭窄的疗效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总结。方法:100例接受肝移植的病人,对其中16例存在肝内胆管狭窄者均采用经T管球囊扩张治疗,并对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查,T管造影检查,T管引流量的检查,临床表现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6例病人中14例球囊扩张成功,2例扩张无交,未发生与球囊扩张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6例保持通畅,4例分别于扩张1,2,4个月后出现再狭窄,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治疗,5例病人死于肝动脉狭窄引起的肝功能衰竭。结论:球囊扩张治疗对于肝移植后肝内胆管狭窄是一种有效而且相对安全治疗方法,对于再狭窄者,再次进行球囊扩张仍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经肝动脉灌注32P-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超选择性灌注32P-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方法、疗效、影响因素和吸收剂量估算方法.方法采用经肝动脉超选择性段性挤压式栓塞及半肝栓塞的方法灌注32P-玻璃微球、超液化碘油和吡柔比星(THP)混悬液治疗30例肝癌患者,术后行β轫致辐射显像,结合分区模型,估算肿瘤、非瘤肝组织和肺组织的吸收剂量.采用不含32P-玻璃微球的混悬液化疗栓塞治疗26例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反应率(70.0%)明显高于对照组(42.3%)(χ2=4.362,P<0.05);实验组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00%、76.67%、43.33%,对照组为92.31%、61.54%、19.23%.估算肿瘤组织的平均吸收剂量(130.34±54.53)Gy,非瘤肝组织为(34.73±13.41)Gy,肺组织2.1~16.3 Gy.肿瘤吸收剂量≥120 Gy的反应率(100%)高于剂量<120 Gy的反应率(47.1%)(χ2= 9.832,P<0.01).结论经肝动脉采用超选择性段性挤压式栓塞及半肝栓塞的方法灌注32P-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是1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β轫致辐射显像结合分区模型估算肿瘤组织和非瘤肝组织的吸收剂量,为剂量学研究提供了1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阻塞患者,经螺旋CT和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以阻塞远侧静脉压大于22mmHg为支架植入适应证,支架植入前明确伴有继发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经肘前静脉或股静脉入路,先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然后在上腔静脉和头臂静脉狭窄段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前后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结果28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30枚,3例支架内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经过保留导管溶栓治疗成功溶解血栓,2例术后出现肺栓塞,经过血栓抽吸 抗凝溶栓治疗症状缓解,1例3个月后上腔静脉综合征复发,再次植入1枚支架后上腔静脉重新开通,其余病例在生存期内支架保持通畅。结论上腔静脉支架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缓解症状迅速有效、微创、并发症较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9月至2004年1月进行的45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4例肝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及介入治疗资料。对33例肝动脉狭窄的病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治疗,3例扩张治疗无效的患者及1例球囊扩张后出现肝动脉内膜撕裂的患者行内支架置人治疗;1例肝动脉狭窄伴吻合口破裂出血的患者直接行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30例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获得成功,4例患者介入治疗失败。治疗成功的病例术后预后良好,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治疗失败的病例预后不良。结论 介入治疗方法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肝动脉狭窄应首选球囊扩张治疗,必要时采用内支架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沙培林碘化油乳剂及促凝血药物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联合应用沙培林碘化油乳剂及促凝血药物行免疫栓塞治疗5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18例、转移性肝癌32例.对比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CD4 、CD8 淋巴细胞、CD4 /CD8 比值、AFP、CEA水平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免疫栓塞术后患者CD4 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8 淋巴细胞比例基本同术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CD4 /CD8 比值下降,术前AFP及CEA水平升高而术后下降者分别为86%(13/15)和87%(21/24).发热为最常见的术后不良反应100%(50/50).结论 联合应用沙培林碘化油乳剂及促凝血药物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均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更趋标准化的免疫栓塞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肾出血的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0例急性肾出血病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血管造影 ,选用不同的栓塞材料闭塞出血动脉。结果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明确了出血的部位、程度及相关血管的情况 ,为栓塞治疗提供了依据 ,40例肾出血患者栓塞后出血完全停止 ,并保留了患肾的部分组织和功能。结论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与栓塞是急性肾出血可靠的诊断方法 ,也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手段 ,并对保留患肾泌尿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