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美国生产AU-4及SPEC-TRA彩色以功能超声诊断仪,对9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进行检测。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血压,同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脂及24h尿白蛋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下肢Guo动脉和足背动脉内径变细,内膜增厚,峰值流速减慢,糖尿病伴有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病程明显延长,血压,糖基化血红蛋白,血脂和24h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增高。结论 高血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病程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根据DSA检查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其中11例行血管内球囊成形治疗,3例行腔内支架植入。分析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特点,评价疗效、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15例患者共18条患肢,介入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踝肱指数(ABI)明显升高,与传统治疗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血管DSA造影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阻塞部位及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糖尿病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对细菌感染病原菌谱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3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862例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群体,依据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制定的分级标准,将所选病例分为4组,其中A级组199例;B级229例;C级组248例;D级组186例。采集患者足部溃疡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感染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越高,患者深部感染比例越大(P<0.05);862例糖尿病足患者,共检出1 147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465株占40.54%,革兰阴性菌645株占56.23%,真菌37株占3.23%。C级组和D级组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高于A级组和B级组;862例患者中,单一感染患者527例,占比61.14%;混合感染335例,占比38.86%。患者出现混合感染的比例随着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革兰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为100.00%,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等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为100.00%,对替考拉宁、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等耐药率较低。主要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结论随着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加重,多药耐药菌株、混合感染、深部感染的比例升高,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应该加大对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感染监测,从而降低截肢率。  相似文献   

4.
任行平 《现代保健》2011,(6):114-115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的相关因素,早期采取有效预防保护措施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促进糖尿病足的愈合.方法 对笔者所在科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28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 28例糖尿病足中均有明显诱因,治愈27例,截肢1例.结论 糖尿病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加强足部保护,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是防治糖尿病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对细菌感染病原菌谱及其耐药性的影响,为糖尿病足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139例,根据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分为4组,A级组32例,B级组37例,C级组40例,D级组30例,对4组患者溃疡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分析下肢血管病变分级与感染的关系。结果随着下肢血管病变加重,深部感染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9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85株,革兰阳性菌占40.54%,革兰阴性菌占56.22%,真菌占3.24%;C级组、D级组革兰阴性菌比例分别为69.64%、72.73%,高于A级组、B级组的33.33%、43.48%(P0.05);139例患者中单一感染占61.15%,混合感染占38.85%,随着下肢血管病变加重,混合感染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革兰阳性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等耐药率高达100.00%,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均为0;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曲松钠的耐药率高达100.00%,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A~D级组检出多药耐药菌株比例分别为17.95%、26.09%、33.93%、36.36%。结论随着下肢血管病变的加重,深部感染、混合感染及多药耐药菌株的比例提高,临床应加大对糖尿病足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感染监测,以减少截肢率。  相似文献   

6.
叶金婵 《职业与健康》2007,23(8):676-678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最令病人痛苦的一种慢性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是许多国家截肢的首位因素。2000年7月-2006年4月,我科收治28例糖尿病足患者,现将情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12%~25%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及其致残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及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的高发病率与致残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造成严重的社会和家庭负担.充分认识糖尿病足病变特点,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是贯彻降低糖尿病截肢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则.以下就糖尿病足的血管病变特点、临床检查方法和介入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感染的评价和治疗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分型标准对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分级,对不同血管病变程度按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进行感染程度分级;对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类型进行比较。结果 122例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按血管病变程度分为A级27例、B级19例、C级45例、D级31例,随着血管病变程度的提高,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及外周血NEU%水平呈现逐级上升的趋势,ABI、TBI水平呈现逐级下降的趋势(P0.05);按感染程度分为轻度45例、中度54例、重度23例,其中,A级病变患者中轻度感染比例较高,B级和C级病变患者中中度感染比例较高,D级病变患者中重度感染比例较高(P0.05);共分离出16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1株占49.09%,革兰阳性菌74株占44.85%,真菌10株占6.06%,73例为单一感染,49例为混合感染,随着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混合感染患者比例逐级提升(P0.05)。结论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更加严重,较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可导致感染程度的加重和混合感染的高发,临床医师应给予全面的评价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特征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及免疫功能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德克萨斯分类系统(TEXAS)鉴别深浅部感染,取患者溃疡分泌物进行病原菌检测,采用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分型标准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进行程度划分,根据检测结果分为A级21例,B级31例,C级20例和D级9例。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和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综合观察不同病原菌感染对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感染特性: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是浅表感染、深部感染的主要感染菌群(P=0.009),前三位感染菌群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4.53%),铜绿假单胞菌(20.75%)和粪肠球菌(8.49%)。分析患者感染程度与下肢血管的病变程度关系,下肢血管病变分级为C、D级患者的感染程度较于A、B级严重(P<0.001)。深部感染患者的CD3~+细胞、CD4~+细胞及CD4~+/CD8~+细胞比例分别为(69.67±7.56)%、(40.71±5.67)%、(1.29±0.69)%均低于浅部感染患者,CRP为(8.94±1.66)mg/L高于浅部感染患者(P<0.05)。结论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及免疫功能下降与病原菌及感染程度相关,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更明显,预后更差,临床应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下肢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44例为下肢动脉介入组,同期仅行下肢动脉造影的31例患者为单纯下肢动脉造影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8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各组入组时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血脂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试剂盒测定入组时SO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r)水平,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测定踝肱指数。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过程中置入动脉鞘管,在导丝、导管穿过闭塞部位或狭窄部位时,在病变动脉远端采集动脉血3 ml;球囊扩增或支架置入后,在病变动脉的远端采集动脉血3 ml;术后24 h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3 ml;分别检测血清SOD水平。结果 各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下肢动脉介入组和单纯下肢动脉造影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化血...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很多病情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不得不接受截肢之苦。南京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秦永林博士指出,随着介入微创技术的发展,如今糖尿病足已可借助介入手术打通病变闭塞的血管,免除截肢之苦,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探究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数据:血管再通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治疗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9 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与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与GCS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明显,患者神经缺损情况改善,恢复较好,且患者比较认可该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和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足溃疡分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104例),观察组有糖尿病足,对照组无糖尿病足;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糖尿病足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MAP、FBG、PBG、TC、TG和HbAlc显著高于对照组,eGF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糖尿病足显著相关的因素有:吸烟、病程≥10年、周围神经病变、eGFR低和外周血管病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吸烟、病程≥10年、周围神经病变、eGFR低和外周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是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的基础上合并感染而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附近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1]。类似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下肢、面部和躯干部,但足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上海市金泽镇成人下肢静脉曲张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9个村18岁及以上居民共2 10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主要涉及静脉曲张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患病因素分析。【结果】有效统计问卷共2 048份(女1 069人,男979人),青浦区金泽镇成人静脉曲张患病率为10.5%(216/2 048),其中男性、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11.0%(108/979)和10.1%(108/1 0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平均日站立时间、血脂异常、家族遗传病史等变量为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青浦区金泽镇成人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不可忽视;有家族遗传史、血脂异常、体力劳动强度大的人群是下肢静脉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介入手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探究糖尿病足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纳入2022年6—9月天津市河西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DSA下介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后患者踝肱指数变化及治疗6个月后溃疡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 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踝肱指数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复发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下介入手术治疗可有效提升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踝肱指数,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积极帮助,患者6个月溃疡复发率低,较为安全,值得临床进行应用以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引起糖尿病足患者多药耐药菌(MDRMs)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处理对策.方法 将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83例MDRMs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未感染的83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对照组,找出引起MDRMs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观察组患者共分离出123株MDRMs,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4.47%,革兰阳性菌占45.5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占40.65%,其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5.20%和肠杆菌属21.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抗菌药物(OR=1.75,95%CI:1.38~2.21)、抗菌药物治疗疗程(OR=3.53,95% CI:1.58~7.87)、住院次数(OR=2.10,95%CI:1.12~3.92)、合并骨髓炎(OR=5.81,95% CI:2.93~11.54)、使用三代头孢(OR=1.54,95% CI:1.10~2.15)和神经缺损性伤口(OR=4.81,95%CI:1.40~16.52)与MDRMs感染有着密切关系.结论 糖尿病足MDRMs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规范化和无菌化.  相似文献   

20.
刘明秀 《工企医刊》2010,23(6):51-53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提高,糖尿病足患病率也在上升,严重危胁着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糖尿病足的病变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的一种常见的严重的慢性并发症。1922年CATTERALL对其下的一个定义:“因神经的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失去活力且合并感染的足。”临床表现为逐渐出现手足麻木或感觉障碍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等、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严重的可引起手足溃烂感染化脓甚至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