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海霞 《现代养生》2014,(8):226-226
目的:总结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6例行颅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后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在9-12min,平均(10.54±2.31)min。在麻醉苏醒期,有5例出现低氧血症、恶心呕吐2例、躁动3例、寒颤12例、苏醒延迟3例、高血压16例,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护理人员及医生积极处理,均安全送返病房,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针对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予以严密的、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少颌面外科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不良并发症发生。方法:通过176例颌面外科患儿全麻术后苏醒期患儿,出现不同的并发症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及治疗方法。结果:全麻术后苏醒期患儿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根据不同并发症采取不同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全麻术后苏醒期情感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情感障碍特点,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入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患者,分析其年龄、麻醉方式、手术部位等对患者术后苏醒期情感障碍的影响。结果全麻术后苏醒期情感障碍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征,患者的年龄、手术部位、麻醉方式是主因。结论全麻术后情感障碍常发生在麻醉清醒期,容易引起患者术后的脱管、缝合口出血、坠床等危险,因此全麻术后苏醒期严密观察、综合性治疗、对症护理是解除危险因素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李艳丽  何杨  郑艳 《现代保健》2010,(21):177-17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全麻)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并总结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34例患者均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苏醒延迟的原因为麻醉药物作用延长、低氧血症和/或c02蓄积、手术前夜有效睡眠时间过短、术中体温过低。处理的方法为在支持治疗的同时积极查找和针对原因处理,并给予药物促醒。结论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复杂,在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发现原因并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确保患者恢复期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预防胸腔镜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F)组30例;安慰剂(C)组30例.分别于术毕前2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和生理盐水2ml.观察术后躁动程度,并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F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可以明显减少胸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并减少术后芬太尼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面分析全麻病人术后苏醒产生躁动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方法深入观察与回顾分析本院麻醉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出现的87例全麻病人术后苏醒产生躁动的状况和临床资料。结果麻醉原因、麻醉相关原因、手术原因、病人自身状况都可能是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因素。结论对烦躁病人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相关因素,对症处理,能帮助病人安全渡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7.
预注射氯胺酮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预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对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80岁的择期手术患者160例进行全身麻醉,随机平均分为四组(K0、K1、K2、K3组).麻醉诱导期间,四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力月西)0.1 mg/kg,异丙酚2 mg/kg,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3 mg/kg.同时K0组注射0.9%NaCl溶液10 ml,K1组注射氯胺酮(0.5 mg/kg)10 ml,K2组注射氯胺酮(1.0 mg/kg)10 ml,K3组注射氯胺酮(2.0 mg/kg)10 ml.麻醉期间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手术结束后,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苏醒期躁动程度,手术时间及使用异丙酚、芬太尼及阿曲库铵的总量.结果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异丙酚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2、K3组术后苏醒时间较Kl组长[(10.25±3.51)min、(13.50±4.12)min比(7.31±2.53)min](P<0.05),并且K2组与K3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KO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程度高于K2、K3组(P<0.05);K2、K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K1组低(P<0.05),K2组和K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程度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延长了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8.
恶心呕吐是甲状腺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不适,严重的是呕吐可能引起患者术后切口出血,窒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我科自2012年8月-2013年3月通过对251例甲状腺术后的患者,查找恶心呕吐的原因,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9,(7):1052-1054
综述麻醉恢复室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护理。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原因、危害、评估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出术前干预、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严密病情观察、加强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管理是预防和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的有效护理措施,躁动出现后的护理等措施能使患者安全平稳的渡过苏醒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护理干预对降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以我院2012年5月至10月间128例行优质护理干预的全麻患者为护理组,以我院2012年1月至5月间133例行普通常规护理的全麻患者为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54例,发生率为40.60%;护理组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22例,发生率为17.19%,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干预可极大地降低全麻苏醒期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况耀 《中国卫生产业》2013,(11):157-158
目的讨论分析术后全身麻醉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对该院500例全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麻术后发生并发症89例,发生率为17.8%,包括苏醒延迟9例(10.11%)、高血压31例(34.83%)、躁动5例(5.62%)、术后寒战27例(30.34%)、恶心呕吐等17例(19.10%)。针对各个症状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89例术后并发症均得到有效缓解,无一例发生意外。结论针对全身麻醉并发症的病因,寻找病机,作出针对性的治疗,防止其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行全麻腹部手术的5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期心率、血压、躁动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苏醒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避免患者的血压、心率急速上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节化护理措施对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本院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以及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评分为(1.16±1.11)分,低于对照组的(4.36±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化护理措施可降低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对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弘 《现代保健》2011,(35):6-7
目的 探讨芬太尼和曲马多用于全麻患者苏醒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ASA Ⅰ~Ⅱ级成年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芬太尼组(F组)和曲马多组(T组).两组患者术毕前30 min分别给予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和曲马多2 mg/kg.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5 min的呼吸频率、麻醉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OAA/S评分、拔管后20 min 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拔管后20 min的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肤瘙痒和恶心呕吐,躁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的呼吸抑制发生率为15%,与T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曲马多用于全麻苏醒期镇痛和芬太尼具有相同疗效,不良反应少,苏醒平稳.  相似文献   

15.
钟宝琳  李优春  黄桂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858-2859,2862
目的分析成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某院2007年l月~2011年2月择期行全身麻醉患者589例,ASA分级I~Ⅱ级,年龄(51.17±11.98)岁,体重(54.28±10.56)kg。根据Riker镇静-躁动分级对患者苏醒期进行评分。统计不同手术类别、麻醉方法、性别、术后镇痛、术后使用拮抗药的情况,术后发生躁动的比例以及各种因素与躁动的关系。结果 589例患者中躁动组患者121例,占20.54%。各种不良刺激是诱发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疼痛64例(46.7%)、气管导管刺激占39例(32.3%)、尿管刺激占10例(8.2%)、心理应激占4例(3.2%);手术类别:胸科、口腔、耳鼻喉和乳腺外科手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手术类别(P﹤0.05)。结论全麻苏醒期躁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手术类别以及术后镇痛和术后使用催醒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全麻手术病人苏醒期的躁动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全麻手术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苏醒期的躁动原因,总结护理措施。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168名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占总数的16.8%。导致躁动的原因主要是疼痛,共计69例,占总数的41.07%,气管导管刺激,共计44例,占总数的26.19%,尿管刺激,共计28例,占总数的16.67%。同时,躁动发生率与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催醒药有着密切的联系,发生率最高的手术类型为耳鼻喉手术,共计56例,占总数的46.67%,其次为胸外科手术,共计40例,占总数的40.40%,应用药物催醒的患者中有65例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占总数的28.26%,而不用催醒药中有103例患者发生躁动,躁动发生率为13.38%,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手术病人苏醒期的躁动原因主要包括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尿管刺激,同时与患者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是否应用催醒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时对全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好干预措施,降低躁动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的度过麻醉复苏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引起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妇科2014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舒适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引起术后恶心呕吐的原因。结果:年龄≤40岁、体重≤60kg、全身麻醉以及气腹时间2h是引起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重、麻醉方式以及气腹时间是影响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主要原因,针对性采取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于本院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泌尿系结石患者92例,观察并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疗效及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及护理后,其体内碎石全部排出患者84例,第2次排石患者5例,需进行第3次排石患者3例,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疼痛,4例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结论:针对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患者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结石排净率,对保障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并探讨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5月在徐州市2家医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法对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04例患者,共有331例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4.36%;其中轻度躁动患者302例,占91.24%,重度躁动患者29例,占8.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级医院(OR=1.531)、合并糖尿病(OR=3.193)、手术时间1~2 h(OR=1.206)、手术时间≥2 h(OR=2.482)、术中低体温(OR=5.022)、ASAⅢ级(OR=1.479)、留置胃管或导尿管(OR=2.362)是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结论 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高,患者就诊医院等级、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ASA分级及留置胃管或导尿管等因素是患者全麻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根据原因进行护理干预,以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程度。方法选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723例,将其术后48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程度与年龄、麻醉方式、体重、气腹时间、术中低血压及术后镇痛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统计发现,年龄≤40岁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62.8%,〉40岁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37.2%;全麻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68.6%,硬外麻组为31.4%;体重超60kg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42.3%;气腹时间〉2h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58.4%,气腹时间2h之内者为41.6%;手术中低血压患者术后有较高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91.3%;术后镇痛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6.4%,无术后镇痛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3.6%。结论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与患者年龄、麻醉方式、体重、气腹时间、术中低血压及术后镇痛等因素显著相关。针对相关因素进行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对症护理及舒适护理等可以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