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于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实施呼吸机治疗,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4例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给予不同时机的呼吸机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呼吸机治疗,研究组给予早期呼吸机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Pa O2、Pa CO2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Pa O2、Pa CO2数据统计学对比显示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分析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呼吸机治疗可提高患者的Pa O2,改善患者肺通气,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呼吸机在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1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呼吸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应用呼吸机,选择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及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气指标和肝肾功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mmHg)、中心静脉压等各项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血清肌酐等各项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死亡率为0(0/55),低于对照组的3.64%(2/55),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治疗中应用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朱锋 《中国卫生产业》2014,(17):127-128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疗效。方法按照患者发病原因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6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分为肺内源性组35例和肺外源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及感染预防,比较两组患者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1周内死亡率和住ICU期间总死亡率。结果肺内源性组患者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高于肺外源性组患者,(14.11±3.19) vs (10.89±2.81)、(12.81±2.88) vs(6.92±1.9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肺内源性组患者1周内死亡率明显高于肺外源性组患者,(25.71%vs 20.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住ICU期间两组患者总死亡率比较,34.29%vs 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死亡率较高,需针对患者不同发病原因采取对症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ICU进行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医院ICU收治的50例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文观察组病例,同期选取50例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ICU急救治疗,将最终两组的临床治疗有效性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最终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患者(ICU急救、机械通气、住院)所用时间均较短,最终病死率较低,两组指标数据之间的差异值较大(P<0.05)。结论: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由于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患者的肺损伤程度相对于更加严重,因此在相同治疗方案下外源性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发病类型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从而更好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ICU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急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按发病原因分为肺外源组与肺内源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急救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的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肺外源组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肺内源组(P<0.05).结论:在对ICU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急救时,应依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起止时间2017年2月份-2018年3月份ICU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7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病原因素分成两组均接受积极的治疗,对两组患者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内源性组患者ICU入住时间(13.29±1.86)d,机械通气时间(12.19±1.47)d;VS外源性组患者ICU入住时间(10.52±1.08)d,机械通气时间(6.59±1.05)d;两组不同指标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临床给予积极的治疗,但是患者病原因素不同,病情情况也有差异,内源性肺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更长,临床应针对患者病原性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仇毅洲 《现代保健》2012,(16):126-127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联合东莨菪碱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80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加自愿的原则分成观察组(42 例) 和对照组(38 例),对照组采用以机械通气为主的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治疗.结果 治疗14 d 后,观察组显效率为45.24%,总有效率为95.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05%、78.95%(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东莨菪碱联合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在中毒性休克患者手术中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47例感染中毒性休克手术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放性液体复苏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术中补液量和出血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为(176.35±43.51)mm H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补液量为(1 984.28±431.16)ml、术中出血量为(348.72±89.17)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时间为(4.39±2.25)d、入住ICU时间为(7.64±3.72)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5.45%、27.27%,病死率为9.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中毒性休克手术中应用限制性输液,能更有效纠正脏器组织缺氧,保护器官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因急腹症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急腹症合并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共39例,对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结果:患者通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其血气分析数据明显得到改善,血氧饱和度以及氧气分压分别为(92.1.±6.1)%和(93.0±3.1)mmHg。其中29例患者通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其呼吸窘迫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有效率为74.4%。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腹症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2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SpO2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症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满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且安全性好,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曾柳 《现代保健》2014,(32):67-70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呼吸机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情况。结果: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分别为(48.6±11.5)mm Hg、(95.8±3.5)%,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1.0±9.3)mm Hg、(79.0±16.0)%(t=-1.62、-3.24,P〈0.05)。此外,50例患者经呼吸机治疗后最终生存率为88%,死亡率为12%。结论: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改善心率、呼吸窘迫症状,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死亡率,安全有效等特点,可在临床急救中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7,(12):1705-1706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联合低平台压运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小潮气量联合低平台压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的呼吸机相关参数、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潮气量、PEEP、气道平台压等呼吸机相关参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研究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潮气量联合低平台压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参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严重胸部创伤致多发肋骨骨折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6例多发肋骨骨折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n=6;3,于入ICU后P-4h行气管切开)和B组(n=65,于入ICU后〉24h行气管切开),两组其余治疗方法均相同,对其肺部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高血糖发生率、应濒陆溃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在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低于B组。结论对于严重胸部创伤致多发肋骨骨折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可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应洳胜溃疡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  相似文献   

14.
张洁 《中国卫生产业》2014,(27):37-39,42
目的:探讨肺复张联合Duo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入我院NICU室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DuoPAP呼吸支持,呼吸支持24 h内给予肺复张(LRM),间隔8 h给予1次RM,连续3 d。对照组给予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得出实验组肺复张联合DuoPAP治疗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0.5%,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的(149.2±19.7)mmHg和(162.3±18.1)mmHg;通气72 h后呼吸机参数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潮气量分别为(427.2±78.5)mL和(503.6±93.2) mL;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住院情况和治疗效果比较,主要包括住院天数分别为对照组的(32.2±6.8)d和肺复张联合DuoPAP治疗组的(25.9±5.1)d及死亡病例数分别为2例和0例。以上数据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复张联合Duo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明显提高患者肺的顺应性,大幅降低呼吸机的使用条件,显著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插管率、撤机失败率、BPD、气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缩短氧暴露时间,减少呼吸机应用时间和住院费用。是临床医师治疗早产儿NRDS首选的无创通气联合治疗方式,简便易行,耐受性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V8呼吸机自适应支持通气+iV-Cycle智能同步技术模式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3月收治的ARDS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自适应支持通气(AMV)模式,n=35]和观察组(AMV+iV-Cycle模式,n=35)。两组患者均采用V8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予AMV模式通气48h,观察组予AMV+iV-Cycle模式通气48h。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pH、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报警次数和人工操作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患者血气指标的改善无明显区别(P>0.05),表明二者的治疗效果相当;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可显著降低呼吸机报警次数和人工操作次数(P<0.05)。结论:V8呼吸机自适应支持通气+iV-Cycle智能同步技术模式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呼吸机相关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24 h及48 h观察组各参数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比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临床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缩短通气、吸氧时间,促进患儿恢复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2007年3月到2010年3月期间的45例患者进行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 45例患者中治愈出院34例,治愈率75.6%。结论积极处理基础疾患,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环节。PEEP作为一种支持性治疗,可延长存活时间,为综合治疗赢得机会,是目前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乌司他丁联合持续血液净化(CBP)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3例ARD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7)。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乌司他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乌司他丁联合CBP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PiO2)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的PaO2、PaO2/PiO2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CBP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组织换气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予以比较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研究选取的2015年6月-2016年3月间我院治疗的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5例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根据分组分别按照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和连续性气道通气联合压力支持两种机械通气模式予以治疗,并对其疗效及治疗后气血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总有效率分为95.3%和95.2%,观察1组和观察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研究组治疗后的PaO2、PaCO2、SaO2及PaO2/FiO2等气血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气血指标相近,可根据技术水平和临床特点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丽敏 《现代保健》2012,(22):38-39
目的:研究大剂量氨溴索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提高对该病防治水平。方法:选择本院8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40例,给予抗生素、机械通气、激素、支持治疗等;干预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氨溴索治疗。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5.8%、60.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可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