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反复惊厥前脑可塑性相关基因-1(PRG-1)的表达及生酮饮食(KD)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日龄7d(P7)的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惊厥组(RS组),每组各12只。适应性喂养1 d后,RS组大鼠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反复诱导惊厥持续30 min,每日1次,同样方法连续诱导8 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在P21依据是否给予KD,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2组,即未惊厥普通饮食组(CON+ND)、未惊厥KD组(CON+KD)、惊厥普通饮食组(RS+ND)、惊厥KD组(RS+KD),每组各6只。CON+ND组和RS+ND组大鼠给予普通饮食,CON+KD组和RS+KD组大鼠给予KD,饮食干预3周。P42大鼠断头取大脑皮质及海马,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皮质及海马PRG-1的表达。结果与CON+ND组比较,RS+ND组皮质及海马PRG-1表达均显著增高(Pa<0.05);与RS+ND组比较,RS+KD组皮质及海马PRG-1表达均明显降低(Pa<0.05);与CON+ND组比较,CON+KD组皮质及海马PRG-1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结论新生大鼠反复惊厥远期PRG-1的表达增高,提示其参与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而KD可能通过下调惊厥组大鼠PRG-1表达,参与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泡泡浴水疗对新生期反复惊厥大鼠神经行为损伤的干预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出生6 d(P6)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惊厥组(n=12)和水疗组(n=12).惊厥组及水疗组大鼠在P6时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持续30 min,连续6 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水疗组于惊厥结束第2天开始进行水疗干预,为期28 d.水疗期间分时段进行负向趋地试验、悬吊试验行为学评分,水疗结束后采用Timm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发芽情况,荧光实时定量(RT)-PCR 测定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可塑性相关基因(PRG)-1 mRNA、PRG-3 mRNA的表达.结果 1.负向趋地试验评分惊厥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经泡泡浴水疗,水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悬吊试验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Timm染色显示,惊厥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和CA3区锥体细胞层可见明显异常增生苔藓纤维,水疗组异常增生苔藓纤维密度较惊厥组降低,对照组未见明显发芽.3.RT-PCR显示惊厥组大鼠大脑皮质PRG-1 mRNA、PRG-3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 05).水疗组大鼠大脑皮质PRG-3 mRNA表达较惊厥组显著降低(P<0.05),PRG-1 mRNA表达虽然亦较惊厥组降低,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期大鼠吸入三氟乙醚致反复惊厥后能够导致神经行为发育损伤,大脑皮质PRG-1、PRG-3参与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早期进行泡泡浴水疗干预对神经损伤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皮层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及3甲基腺嘌呤(3-MA)对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生后6 d的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5次,每次间隔30min,连续9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3-MA组惊厥前腹腔注射3-MA(总量2μl),同样方法 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方法 同惊厥组.3组大鼠于最后一次惊厥后分别按1.5、3、6、24 h后断头取脑,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组大鼠大脑皮层中LC-3的表达.结果 惊厥组(1.5、3、6 h)LC-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2.483,2.599,6.937,1.280均P<0.05),3-MA组LC-3的表达明显低于惊厥组(t=2.243,7.775,5.887,4.245均P<0.05).而24h惊厥组LC-3的表达并不明显高于对照组(t=1.280,P>0.05).结论 惊厥后自噬途径被激活;3-MA参与了自噬途径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配体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对热性惊厥(FS)患儿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Fs患儿60例分为单纯性FS(SFS)组和复杂性FS(CFS)组各30例;年龄和性别与FS组相匹配的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LFA-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从60例FS检测样本中随机抽取SFS和CFS各20例.从3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中抽取19例,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其PBMC LFA-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SFS组PBMC表面LFA-1蛋白表达水平(50.89±21.36)明显高于CFS组(34.35±11.45)及健康对照组儿童(41.39±16.30)(Pa <0.05),CFS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数值有下调趋势.SFS组LFA-1 mRNA表达水平为(0.73±0.1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60±0.15)和CFS组(0.54±0.17)(Pa <0.05);CFS组LFA-1 mRN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亦有下调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FA-1可能作为早期应激状态下的协同刺激信号免疫因子,参与白细胞黏附及其黏附级联反应,使大脑神经元在对热应激不适应基础上呈过度兴奋状态,诱导惊厥的发生.CFS患儿神经免疫病理损害过程要比SFS相对复杂,阻止脑内异常免疫应答的发生可能为FS的防治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防治内皮素(ET)-1致肺出血的作用.方法 (1) 新生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10只,实验组B、C、D、E组各10只.A组经气管插管内给予生理盐水30 μl,实验组给予4×10-6 mol/L的外源性ET-1 30 μl,半小时后,C、D、E组分别经气管插管内给予6.7×10-8、6.7×10-7、6.7×10-6 mol/L的外源性CGRP 20 μl,了解其对肺出血的治疗作用.(2) 新生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F组10只,实验组G、H、Ⅰ组各10只.F组经气管插管内给予生理盐水20 μl,实验组分别给予6.7×10-8、6.7×10-7、6.7×10-6 mol/L的外源性CGRP 20 μl,1 h后各组经气管插管内给予外源性ET-1 30 μl,了解CGRP对肺出血的预防作用.各组大鼠处死后,获取肺组织,观察大体病理改变.结果 (1) 气道内滴入ET-1后再滴入不同浓度CGRP,可减轻ET-1致肺出血,其中6.7×10-6 mol/L给药浓度效果最佳.(2) 经CGRP预处理后再滴入ET-1,肺组织损伤程度减轻.结论 外源性CGRP有拮抗ET-1致肺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反复热性惊厥大鼠海马IL-1β和IL-1ra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反复热性惊厥(FS)后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拈抗剂(IL-1ra)表达的变化.方法 清洁级21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热对照组(HC组)和热性惊厥组(FS组).末次热水浴后12 h处死动物,用ELISA法检测海马IL-1β和IL-1ra的含量;RT-PCR法测海马IL-1β和IL-1r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Fs组大鼠海马IL-1β蛋白和IL-1β 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和HC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和P<0.05);FS组大鼠海马IL-1ra蛋白及IL-1ra mRNA水平亦明显高于HC组和NC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和P<0.05).各组大鼠海马IL-1ra/IL-1β蛋白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短期内反复FS可导致海马IL-1β和IL-1ra表达增加,提示IL-1β和IL-1ra可能参与FS脑损伤发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发育期脑损伤能通过改变神经递质受体表达造成脑功能长期障碍,该研究通过观察新生期反复惊厥对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B1受体(GABAB1R)表达的影响及成年期记忆功能和惊厥阈的长期改变,探讨其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生后7d(P7)新生SD大鼠48只,随机分入惊厥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惊厥组仔鼠通过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每天1次,连续6d。于反复惊厥结束后7d,每组各随机处死12只大鼠,应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的GABAB1RmRNA及蛋白表达的近期改变。剩余大鼠于P61~P64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于P75时给予大鼠腹腔注射戊四唑测定大鼠的惊厥阈后,即刻处死大鼠取脑,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的GABAB1RmRNA及蛋白表达的长期变化。结果:①在反复惊厥后7d及P75时,惊厥组大鼠大脑皮层中GABAB1RmRNA及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下调(P<0.05);②惊厥结束后7d时,惊厥组大鼠海马区中GABAB1RmRNA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但在齿状核GABAB1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1);P75时惊厥组大鼠海马区GABAB1RmRNA及其在齿状核GABAB1R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惊厥组大鼠在P64的寻找平台时间为98533.8±27205.4ms较正常对照组的46723.3±40666.5ms明显延长(t=3.66,P<0.05);④惊厥组大鼠注射戊四唑后发生惊厥的潜伏期为1415.1±428.5s与对照组1156.0±308.9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70,P>0.05)。结论: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大脑皮层和海马GABAB1R表达持续减少,可能参与新生期惊厥后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与新生期反复惊厥导致的成年期记忆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大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IFRD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方法取大鼠胚胎12、15、19 d心脏,应用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胚胎大鼠心脏IFRD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在大鼠胚胎12、15、19 d心脏中,IFRD1基因mRNA及蛋白均有表达,且呈逐渐下调趋势;其蛋白主要表达于心房、心室、肌小梁等处心肌组织,而在心内膜垫、瓣膜、流出道、大血管内层等处未见表达。结论IFRD1基因的表达随大鼠胚胎心脏的生长发育逐渐下调,且特异表达于大鼠胚胎心脏心房、心室、肌小梁等处心肌组织,可能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生期反复惊厥对大鼠大脑皮层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表达的影响。方法:生后(postnatal,PN)7 d的Sprague-Dawley大鼠48只,随机分成两组,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1次,每次持续30 min,连续6 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分别于PN 13 d、15 d和19 d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大脑皮层GR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PN-15 d时惊厥组大鼠大脑皮层胞浆中GR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在PN-15 d、PN-19 d时胞核中GR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PN-13 d时,惊厥组大鼠顶叶区GR免疫化学累积光密度(AOD)明显降低(P<0.05);PN-15 d时,惊厥组大鼠皮层顶叶区GR免疫化学AOD明显降低(P<0.01);PN-19 d时,惊厥组大鼠皮层顶叶、颞叶、额叶区GR免疫化学AOD明显降低(P<0.01)。结论:新生大鼠反复惊厥造成皮质GR表达的异常,可能参与发育期脑损伤。[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47-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反复高热惊厥(FS)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探讨NF-κB在FS大鼠脑损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51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14)、高热对照组(n=19)和FS组(n=18).热水浴法建立FS模型;予热水浴而未出现FS为高热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未予任何处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κB在各组大鼠脑组织各区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FS组大鼠脑组织各区NF-κB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热对照组(pa<0.01);高热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各区NF-κB阳性细胞数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a<0.01).FS组大鼠脑组织各区NF-κB阳性细胞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海马齿状回[(26.10±2.40)/HP]、CA3区[(24.30±2.0)/HP]、CA1区[(22.50±3.98)/HP]、颞叶皮层[(22.10±2.33)/HP],这种部位差异与原位末端标记相一致,凋亡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海马齿状回(32.65±2.14),CA3区(28.99±1.16),CA1区(24.28±0.92),颞叶皮层(22.19±1.06).结论反复FS致脑损伤后,NF-κB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存在部位差异,且对神经细胞的凋亡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Bid基因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Bid基因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通过建立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 ,采用RT PCR技术检测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缺血侧脑组织中Bid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正常组中无Bid基因表达 ,缺氧缺血组Bid基因表达明显上调 ,且随着缺氧缺血后时间的延长 ,Bid基因表达呈动态变化缺氧缺血后 6h其表达开始增加 ,2 4h达高峰 ,48~ 72h有所回落。结论 脑缺氧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Bid基因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Lou, H. C., Skov, H. and Henriksen, L. (Department of Neuropaediatrics, J. F. Kennedy Institute, Glostrup, and Departments of Paediatrics and Neurology, Rigshospitalet, Copenhagen, Denmark). Intellectual impairment with regional cerebral dysfunction after low neonatal cerebral blood flow. Acta Paediatr Scand Suppl 360: 72, 1989.
12 children, in whom neonatal CBF had been measured, were examined at the age of 9 to 10 years by means of clinical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neuropsychologic tests and observations, and133 Xe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Performance on most neuropsychologic tests or observations correlated with neonatal CBF but only rarely with other neonatal parameters (birthweight, gestational age, Apgar score at 5 min). Poor performance on each test or observation was in most instances correlated with a distinct pattern of regional cerebral dysfunction as assessed by SPECT. The dysfunctional region tended to be located periventri-cularly and in the watershed regions between major cerebral arter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low neonatal cerebral perfusion may be an indicator, and possibly a determinant, of later intellectual dysfunction in stressed neonates, and that specific neuropsychologic deficits ar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patterns of cerebral dysfunction in the present patient group. 相似文献
12 children, in whom neonatal CBF had been measured, were examined at the age of 9 to 10 years by means of clinical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neuropsychologic tests and observations, and
13.
热性惊厥儿童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IL-1RN)与儿童热性惊厥(F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52例FS病例组和53例对照组外周血样本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直接检测IL-1RN基因多态性。结果采自广东省汉族儿童的105例样本中仅发现3种IL-1RN基因型,分别是Ⅰ/Ⅰ、Ⅰ/Ⅱ、Ⅱ/Ⅳ,各基因型在病例与对照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Ⅰ、Ⅱ和Ⅳ在病例组分布频率分别是95.2%、3.8%、1.0%,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是84.9%、10.4%、4.7%,IL-1RN等位基因Ⅰ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1RN等位基因Ⅰ可能与儿童FS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家系SCN1B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共收集GEFS+家系6个,采集40份外周血,并取健康对照组外周血50份。提取基因组DNA,设计7对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选取符合条件的PCR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对个别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结果6个先证者和50名健康对照进行SCN1B的5对外显子筛选时,均未发现异常带出现。6个先证者的PCR产物测序结果与基因组序列相比对,也未发现碱基改变。结论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是一种复杂综合征,本组家系中未发现SCN1B基因突变,GEFS^+具有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室管膜下区Foxg1基因与p21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第3、7、14、21、28天处死,取其左侧大脑半球,应用原位杂交法测定HIBD模型组与对照组新生大鼠Foxg1基因与p21基因在脑室管膜下区(SVZ)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结果 1.HIBD后SVZ区Foxg1基因3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已明显升高(P<0.05),7 d时表达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高(Pa<0.05),假手术组各时间点Foxg1表达水平变化不大.2.HIBD后p21基因3 d时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7 d时表达水平最低,此后又逐渐升高,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高(Pa<0.05),假手术组也有升高趋势.3.二组p21基因与Foxg1基因均呈负相关.结论 HIBD可以促进新生大鼠脑组织SVZ区Foxg1基因表达,HIBD 后SVZ区细胞凋亡增加,p21基因表达上调.Foxg1基因可能是p21基因的上游调节基因. 相似文献
16.
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是国际抗癫联盟新近提出的一种新的癫综合征。在家系分析的基础上,目前GEFS+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定位方面,研究表明GEFS+与编码电压依赖性Na+通道(SCN)基因突变有关。现就GEFS+与SCN1B、SCN2B、SCN1A、SCN2A基因突变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收集2个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分析中国人GEFS+的遗传特点。并对2个GEFS+家系进行GABRG2基因突变检测,以期发现新的突变位点。方法对参与本研究的2个GEFS+家系成员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参与调查、体检和血样本采集。另取2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对先证者及患者和健康对照组GABRG2基因全部9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将患者基因组各外显子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正常序列和健康对照组外显子片段测序结果通过互联网(BLAST)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GEFS+2个家系成员共40份外周血中均未发现K289M、R43Q、Q351X、IVS6+2T→G、R139G、W390X等6种已知突变位点,仅在外显子5第40碱基处发现1个已知C/T多态性。结论 GABRG2基因很可能不是我国汉族人群GEFS+家系主要的致病基因,其与国外报道的GEFS+的主要致病基因存在种族及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SCN1A及GABRG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8个GEFS+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符合GEFS+临床表型的生存患者共31例,健康对照组100例,均为汉族.采集外周血提取DNA,设计合适引物特异性扩增SCN1A及GABRG2基因组全部外显子序列,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全部GEFS+患者在SCN1A及GABRG2基因均未发现迄今已报道的所有已知突变.然而,在家系E先证者的SCN1A基因第1外显子发现了新核苷酸多态性(SNP) c.69G>A,呈杂合子变异,密码子由GCG序列突变为GCA,属同义突变;随后在2/100例健康对照人群中也证实存在.另外,在GABRG2基因的翻译起始密码前发现1个新SNP c.-14delA,表现为cDNA序列的第-14号核苷酸A缺失变异,未参与氨基酸的表达;该变异存在于所有GEFS+患者及92/100例健康对照者中.结论 SCN1A基因发现的1个新SNP(c.69G>A)虽未引起氨基酸改变,但可能通过影响mRNA的稳定性,从而改变受体蛋白的功能.GABRG2基因发现的新SNP(c.-14delA)是我国人群高频SNP,并非GEFS+致病的潜在因素.该新发现的2个碱基多态性丰富了SNP数据库,为癫(癎)易感多态位点的研究提供了候选位点.SCN1A及GABRG2基因很可能不是我国南方汉族GEFS+家系的主要致病基因,证实GEFS+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