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理脾胃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余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不少购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调理脾胃入手,常能获得较好疗效。1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理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然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痹阻气机则是共同的发病机理。正如喻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叶天上亦指出:“若夫胸痹者,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们陆证指南医案·脉痹》)。胸中阳气,又名宗气,是心、肺二脏功sgto总概括。宗气的强弱,与脾胃的健运…  相似文献   

2.
胸痹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属于"冠心病""心绞痛"范畴,病变在血脉,气血运行失和,痰湿浊邪瘀阻心脉进而发病。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在治疗上注意调理脾胃。本文从脾胃与心之间的关系、脾胃与致病邪气之间的关系两方面来论述脾胃的功能失调乃是胸痹的主要病因病机,并且从宗气不足、脾阳不足、肝脾不和、气阴两虚、心脾两虚、脾肾阳虚六个方面加以论治,以求"治病求本",从而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余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不少胸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调理脾胃入手,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一、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理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然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阻痹气机则是其共同的发病机理。正如俞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叶天士亦指出:“若夫胸痹者,  相似文献   

4.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路志正教授精通中医典籍,对脾胃学说的研究造诣尤深,行医60余年,形成一套独特的临床经验.路老师善用调理脾胃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其中运用调理脾胃法辨治胸痹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组成部分.现就笔者学习心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路志正教授精通中医典籍,对脾胃学说的研究造诣尤深,行医60余年,形成一套独特的临床经验。路老师善用调理脾胃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其中运用调理脾胃法辨治胸痹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组成部分。现就笔者学习心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路志正治疗胸痹多从脾论治,主要为调脾胃而养营血、补中气而鼓宗气、化瘀湿而宣痹阻、醒中州而化湿浊、温中阳而却阴寒。指出:胸痹本虚标实,通络化瘀为治标,健脾和胃为治本。  相似文献   

7.
从脾胃论治胸痹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之病最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的症候制订了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其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也)开辟了从脾胃论治胸痹之先河。脾虚不运,健脾益气,则宗气自旺;血虚失荣,调理脾胃,以助运化,脾运得健则营血充足;痰浊壅盛,健脾化痰,痰消则血脉自通;心肾阳虚,扶助脾胃阳气以资元阳,胸阳得布则痹阻自通。  相似文献   

8.
国医大师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是一套体系完整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笔者学习并行发挥,总结认为该法主病针对以心胃同病为主的胸痹,围绕调中理气、治阳建中的调、治脾胃核心治法,在其基础上针对以气虚、血虚为主的本虚和以寒、痰、湿、瘀为主的邪实进行辨治,可以有效指导临床,达到迅速缓解胸痹及化纳失常症状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胸痹与脾胃密切相关,常出现脘腹痞闷、恶心、上腹痛等脾胃症状,"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衰,标实为气滞、寒凝、瘀血、痰浊,引起心脉痹阻不畅,虚实夹杂者多见。本于脾胃功能失调,总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乃脾胃失调不能上奉心阳,诸邪因虚上乘阳位而成"阴弦"。心与脾胃位置、经络间密切相连;五行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母子生克;心藏神、脾藏意,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相互依存协同。现代医学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中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脂作用等均提示与脾胃密切相关。辨证分型:宗气不足-健脾益气、气血两虚-益气补血、瘀血阻滞-活血通脉、痰湿内阻-醒脾化痰祛湿、阳虚寒凝-健脾温中通络、肝脾不调-疏肝理气、胃阴不足-益胃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属消渴变证,冠心病是主要并发症,由消渴日久而发。"消渴重,心中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为气阴两虚,标为痰浊内停、瘀血阻滞,虚在心脾肾,实在痰瘀阻络。气虚与阴虚互为因果,瘀血与痰浊既为气阴两虚病理产物,又是消渴导致胸痹主要机理。脾虚失运是发病关键,运脾是治疗根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都应在健脾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擅用调理脾胃之方药。  相似文献   

11.
《杂病证治准绳》认为胸痹的病机多与气机不畅有关,将胸痹分为寒凝闭阻、水湿内停、气滞痰阻、情志不遂四种证型,以调理气机升降为主,兼以散寒、化湿、祛瘀。重视脾胃、权衡气机升降是《杂病证治准绳》体现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大多从肝阳上亢、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等论述。宗气不足所致高血压较少论及。然临床中实乃有之,亦非鲜见,其机理及证治值得研讨。故浅述如下。1宗气的生理功能宗气是由肺吸入大自然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  相似文献   

13.
胸痹病位在心,与脾胃有联系;中焦阳气不足与胸痹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脾胃亏虚,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不得上奉于心而心血不足,不荣而痛;脾气虚清阳不升,中气不举,致使贯心脉行气血的宗气亦虚,气虚无以化,心失所养,不荣而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理中丸治疗胸痹,在古典医书中对中焦阳气不足导致胸痹颇多阐述,现代文献中以温中阳法治疗胸痹获效屡见报道。可分别从理论依据、方剂配伍及脏腑辨证方面来阐明理中汤温阳法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的一种病证。轻者胸部满闷不适,呼吸不畅,重者则有胸痛,甚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本病是临床疑难症之一,治疗颇为棘手。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张海岑研究员,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治疗胸痹经验丰富,且颇多独到,兹将张老辨治胸痹心法整理如下。胸痹是心脏本身受损所致的一种病症,多由心脏阴阳气血偏虚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淤等因素引起。本病的辨证,应辨明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又当辨明气滞、血淤、痰浊、水饮之不同;本虚亦须分清气、血、阴、阳、肝、脾、肾亏虚之各异。一般  相似文献   

15.
调补气血、燮理阴阳法是王治强教授论治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学术思想.其结合脉理、体质学等学说,认为胸痹心痛证候分型虽复杂繁多,但要牢记宗气不足、营卫亏虚、津血失常、运行不利、痹阻心脉之病机,临床提出气虚血瘀之证多见.治法宗燮理阴阳、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补五脏、疏理气血的整体观念,体现了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的特点.胸痹论证,重视气血、脏腑论治,提倡补、和、通法,视补气活血为具体大法,从补益宗气、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着手,组方遵取寒温调阴阳、苦辛调升降、补虚顾虚实的原则,创制了行而有效的方剂心痛宁口服液(人参、黄芪、丹参、川芎、当归、三七、蒲黄、水蛭、桂枝、白芍等),用于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介绍韩冰教授运用调理冲任法治疗妊娠恶阻的临床经验。韩教授认为,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多为胃失和降,冲任上逆,孕后阴血下聚养胎,血分遂感不足,气分相对有余,从而导致冲任气血不调。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脾胃虚弱、肝热犯胃、痰湿阻滞、气阴两虚4型。治疗原则以补肾安胎、平冲降逆止呕为主,并辅以补气滋阴之法,擅用入奇经之品治疗妊娠恶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从具体的发病机制,证治要点,常用方药特点等方面介绍林钟香教授从"虚、湿热"论治冠心绞痛的临床经验,林氏认为冠心病的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强调气阴两虚和肾虚,标实强调湿热是重要致病和发病要素.在治疗上,重视湿热引起的痰瘀、肝火等病理要素;并从益气养阴、调理肾之阴阳和疏肝调气和血,健脾清热化湿着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痰湿停聚、心脉闭阻是胸痹的主要病理因素。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痰瘀互结、他脏功能失常,从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其治疗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同时兼顾化痰祛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陈新宇教授调治冠心病(胸痹)冠脉旁路移植术(CAGB)后的临床经验。陈新宇教授认为胸痹成因较为复杂,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血阴阳失调,心脉痹阻为其关键病机。病位在心,但与脾、肺、肾、肝等相关。CAGB术后虽冠脉再通,然手术打击损伤气血,加重了患者本虚之证。故临床上调治胸痹CAGB术后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温阳益气散寒、宣痹化湿之法,同时重视情志疏导并辅之以饮食调理,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心脑病症主要包括胸痹心痛、心悸、中风、癫痫等疾病,既往多从痰火扰心、饮遏心阳、心血瘀阻、脑脉受损、心阳(气)虚、心阴(血)虚、脑髓空虚等方面分析其病因病机。然诸多医药工作者经多年的临床工作,总结和探索得知脾胃功能失调在心脑病症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故从调理脾胃论治心脑血管病症常获佳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