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端粒酶mRNA的表达显示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性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结论 :端粒酶的原位检测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端粒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0例大肠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组织(P〈0.005)。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将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通过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来协助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仇昊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5):939-941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端粒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0例大肠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组织(P<0.005)。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将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通过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来协助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端粒酶的激活与肿瘤增殖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评价卵巢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及意义.方法,用Southern印迹杂交法测定卵巢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长度,TRAP-PCR-银染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的改变、RT-PCR扩增端粒酶基因hTERT的表达.结果:卵巢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hTERT的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表达一致,卵巢癌组织中84.0%(42/50)有端粒酶活性表达,而在卵巢癌旁正常组织中只有8.0%(4/50)有端粒酶活性表达。不同卵巢癌组织的端粒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卵巢癌组织端粒长度短于癌旁正常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端粒酶活性可用于卵巢癌临床诊断,端粒的长度不能精确地反映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钱晓彬  成静  陈淼 《肿瘤》2003,23(5):401-403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旨在探明端粒酶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端粒酶mRNA在30例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30例食管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距肿瘤3 cm处)、正常粘膜组织(距肿瘤8 cm处)(P<0.01),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强度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贲门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贲门癌1种新的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PCR—ELISA法测定30例贲门癌、癌旁、残端组织和10例正常黏膜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贲门癌组织中28例端粒酶阳性,阳性主为93.3%,高于癌旁(66.7%)和残端组织(13.3%)端粒酶活性;而正常黏膜均为阴性。结论 端粒酶表达具有很高的肿瘤特异性,对贲门癌的临床诊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与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TRAP法检测6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RT—PCR法检测hTERT mRNA表达,5例正常肝脏组织作为对照。分析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7%(52/60)及90%(54/60),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24/60)及43.3%(26/60)。正常肝脏组织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与术后早期复发及包膜浸润、门静脉侵犯、肝内转移等恶性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结论: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可能是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8.
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端粒酶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方法检测了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33例癌旁组织、4例肝转移癌及其4例癌旁组织、6例肝良性肿瘤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0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0.9%。33例癌旁组织中,有9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27.3%。4例肝转移癌端粒酶活性均阳性,4例癌旁组织中,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6例肝良性肿瘤中,仅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6例正常肝组织端粒酶表达均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肝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而良性和正常肝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少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检测了43例食管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8例食管良性疾病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中36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3.7%,而癌旁组织4例阳性,阳性率为9.3%,8例良性疾病食管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食管癌端粒酶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良性疾病食管组织。食管癌组织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息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人微言轻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a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来检测36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2例良性乳腺病变,6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6例乳腺癌组织中,有33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1.7%,而且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构状态,临床分期有相关性,36例癌旁组织中,有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6%。12例良性乳腺病变中,仅有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3%。6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刷检、活检和手术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刷检细胞能否取代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 应用TRAP-PCR-ELISA定量法对150例食管癌,130例慢性食管炎,10例食管不典型增生的内镜活检标本和刷检标本及30例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食管炎和癌旁组织。食管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及阳性率亦明显增高,且随着食管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不断升高,但食管癌与不典型增生组织之间端粒酶活性及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食管癌手术标本、活检标本、刷检细胞标本中端粒酶的阳性检出率以刷检细胞标本为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端粒酶的重新活化发生在食管癌的早期阶段,并且与恶性发展有明显关系,端粒酶的检测可以应用于食管早期癌的诊断。食管刷检细胞完全可以取代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这为大规模普查食管癌工作提供了1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春芳  陈朝伦 《癌症》2000,19(2):131-133,190
目的:检测食管癌及周围非癌食管粘膜活性、了解食管癌发生可能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应用TRAP法对33例食管及18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食管癌组织28例(84.8%)表达阳性,癌周组织2例(11.1%)表达阳性。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的性别,民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似乎无关。结论:端粒酶活化与食管癌发生有关,并可为食管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指标与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的表达和端粒酶活性的关系。评价端粒酶hTRT表达检测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和TRAP法分别观察58例食管癌和28例正常食管组织,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关性。结果:58例食管癌hTRT阳性率83%(48/58),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6%(50/58),28例正常食管组织均为阴性。中低分化的食管癌端粒酶hTRT及端粒酶活性阳性高于高分化食管癌。结论:抗hTRT抗体在食管癌中具有癌细胞的特征性,并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端粒酶hTRT及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增高。提示其检测有望成为预测舯瘤发生、肿瘤诊断的良好指标。用免疫组化法比TRAP法检测食管癌中端粒酶的活性将更为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6.
口腔颌面部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口腔颌面部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 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32例口腔颌面 部癌组织及其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4例混合瘤、4例乳头状 瘤、2例造釉细胞瘤、5例正常口腔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 果]32例口腔颌面部癌组织中,有30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其阳性率为93.7%。32例癌旁组织中,有2例端粒酶表达阳 性,其阳性率为6.3%。4例乳头状瘤、4例混合瘤、2例造釉 细胞瘤、5例正常口腔粘膜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口腔颌面 部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 相关性(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 活性表达,而口腔良性肿瘤和正常口腔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较少表达,端粒酶可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癌的肿瘤标志物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化提示有少量肿瘤细胞,应随访以证 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ELSIA、PCR-SSCP方法对46例贲门癌组织、配对癌旁黏膜及30例手术残端正常黏膜中端粒酶活性、p53基因突变进行研究。结果贲门癌癌灶、配对癌旁及正常黏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分别为82.61%(38/46)、43.48%(20/46)、13.33%(4/30)。p53基因Exon5→8的突变率分别为39.13%(18/46)、14.35%(2/46)、0。上述两组数值癌与非癌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端粒酶-A值癌组1.89±0.41,癌旁1.49±0.43,正常组0.54±0.45,癌与非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组p53基因突变率44.74%(17/38),未表达端粒酶活性组p53基因突变率12.50%(1/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贲门癌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及端粒酶-A值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表明端粒酶激活与贲门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贲门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明显高于非癌组织,且端粒酶活性表达组p53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非表达组,提示p53基因突变使其抑癌功能丧失并促发端粒酶活性,导致贲门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在消化道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并评价TRAP ELISA检测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TRAP ELISA方法检测了 112例肿瘤组织 (其中食管癌 12例、胃癌 36例、肝癌 15例、胰腺癌 11例、大肠癌 38例 )及 94例相应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83.33%、86 .11%、86 .6 7%、90 .90 %和 84 .2 1%。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 (P <0 .0 0 1) ,端粒酶的活性与肿瘤大小、转移、分化程度、分期均不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是消化道肿瘤诊断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而且TRAP ELISA检测法是一种非放射性同位素方法 ,可以快速并半定量地检测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 ,探讨其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elomera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 ,TRAP)来检测 36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 ,12例良性乳腺病变 ,6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6例乳腺癌组织中 ,有 33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其阳性率为 91 7% ,而且与肿瘤的大小 ,淋巴结的状态 ,临床分期有相关性。 36例癌旁组织中 ,有 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阳性率为 5 6 %。 12例良性乳腺病变中 ,仅有 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阳性率为 8 3%。 6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 ,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端粒酶与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50例患者肺癌组织和其中10例癌旁组织,以及10例正常人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86%和50%,而正常肺组织均为阴性,肝癌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比肺癌细胞株高20%,端粒酶活性随肿瘤的发展阶段,恶性程度有升高的趋势,结论:端粒酶可能是恶性肿瘤分子的一个重要标记物,其对肿瘤诊断和预后诊断的价值值得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