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段切除治疗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三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 lymphangieetasia,IL)为少见病,诊断易被忽视,治疗效果不确切,手术治疗少见报道,1998年以来我院行肠段切除治疗原发性IL3例,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尹杰  张忠涛 《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1):66-68,封3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IL)是一种少见病,以小肠黏膜、黏膜下、浆膜层的淋巴管扩张及肠腔淋巴液丢失为特征,由Waldmann等[1]在1961年首次报道.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检查技术的开展,IL的诊断率有所提高,国内共报道该病20余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全球报道不足200例[2],且国内外对该病报道多为以内科治疗的病例报道为主,少有详尽外科治疗病例报道.本文报道小肠部分切除成功治疗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5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1999-2006年收治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5例.该症的临床表现为水肿、腹泻、低蛋白血症以及外周淋巴细胞降低,结合淋巴管造影、核素标记白蛋白腹部显像和病理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1)内科治疗:低脂、中链甘油脂肪酸(MCT)饮食;支持治疗:补充白蛋白、利尿剂;重症者给予,TPN及生长抑素;(2)手术治疗:采用胸导管-颈外静脉吻合、肠切除和肠淋巴瘘切除等手术治疗.结果 内科治疗8例,随访1年6个月至7年,平均2年6个月.明显好转4例,好转2例,无效2例;手术治疗7例,胸导管-颈外静脉吻合4例,随访1~5年,明显好转2例,无效2例.对2例无效者,行肠切除1例,另1例保守治疗4年无效,行十二指肠淋巴瘘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管静脉吻合,随访1年7个月治愈;肠切除术3例,随访1~3年,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1例.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继发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行肠-腔静脉分流1例,随访2年无效.结论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少见病,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淋巴管造影剂进入肠管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1 女性,28岁.主因间歇性乏力、水肿、腹泻2年,于2000年10月6日入院.实验室检查:血浆总蛋白37 g/L,清蛋白17 g/L,血淋巴细胞0.3×10~9/L.胃镜:十二指肠黏膜密集白色斑点;胃镜活检:黏膜下淋巴管扩张.淋巴管造影:腹膜后淋巴管扩张,在荧光屏监视下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降部,经过横部进入空肠,胸导管末端回流不畅.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十二指肠淋巴瘘.于2000年11月19日行胸导管颈外静脉吻合术,后行保守治疗包括间断全肠外营养5年多无效,于2006年5月30日入院.  相似文献   

5.
大鼠急性胰腺炎反应中脾脏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成4组:假手术组,AP组,脾切除组,脾切除+AP组。手术后2 4h检测各组血清TNF α,IL 1β,IL 6及IL 1 0水平,术后2d测肠细菌移位率,并取末段回肠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受损情况。结果 脾切除+AP组TNF α,IL 1β,IL 6及IL 1 0值分别为3. 0 6±3. 6 1, 1 6. 4 6±5. 5 2, 19. 90±6. 8 9, 6. 9 4±3. 9 3;AP组的测得值分别为1 9. 9 3±2. 3 8, 4 2. 7 9±4. 3 1, 2 0. 1 9±3. 3 5, 3 9. 2 8±1 2. 6 9。脾切除+AP组TNF α,IL 1β及IL 1 0的值显著低于AP组(P < 0. 0 5 ),脾切除+AP组细菌移位率为4 0%显著低于AP组9 3. 3% (P< 0. 0 5 )。脾切除+AP组肠黏膜上皮仅轻微水肿,肠黏膜基本完整,而AP组肠黏膜上皮水肿明显,绒毛坏死,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结论 脾脏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可明显促进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加重炎症反应。脾脏切除后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肠黏膜受损减轻,细菌移位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肾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6月收治的2例肾淋巴管扩张症患者临床资料。例1,女,37岁。右腰腹部痛8d。B超检查示双肾周混合性回声,与肾脏分界欠清。CT检查示双肾被膜下低密度影,内混有散在点状高密度影。保守治疗3周后疼痛缓解。3个月后右侧腰痛加重,CT检查示右肾周被膜下大量积液,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后积液消失;2个月后复查B超示左侧肾周少量积液,穿刺抽液后行积液常规及瘤细胞检查。例2,女,32岁。左腰部酸痛不适3年。B超检查示左肾周围不规则囊性病变,CT检查示左肾后外侧分叶状囊性病变,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左肾受压前移。诊断为左肾淋巴管瘤,硬膜外麻醉下行淋巴管瘤切除术。 结果 例1囊液涂片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考虑为淋巴液,临床诊断为肾淋巴管扩张症,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例2术后病理检查囊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伴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管呈囊状扩张,诊断为肾囊性淋巴管瘤。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B超、CT检查有助于肾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穿刺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无症状者可密切随访,有症状者可穿刺引流,但复发率较高;也可手术切除扩张淋巴管+无水乙醇破坏内皮细胞治疗,复发率低,但可能发生淋巴漏。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五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rimary intesfinal lymphangiectasia,PIL)的特征是小肠黏膜淋巴管结构缺陷,从而导致淋巴管扩张和功能性阻塞,不能正常地接受乳糜微粒和淋巴回流。水肿和腹泻是主要症状。水肿开始是间歇性,以后转为持续性。临床少见,治疗效果不确切,手术治疗有陆续报道。自1990年3月至2008年4月我院共手术治疗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组织中白介素(IL)-3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60例,以及足月新生儿胆总管组织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作为观察组,足月新生儿尸体胆总管组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实施血清实验室各指标的检测,并对两组患儿的血清白介素(IL)-32、白介素(IL)-32m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量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血清中的血清白介素(IL)-32、以及白介素(IL)-32m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的白介素(IL)-32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白介素(IL)-32与γ-谷氨酰转移酶有相关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白介素(IL)-32蛋白的灰度值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治疗中,对其进行白介素(IL)-32的检测,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判断以及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5例小儿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诊断为腹腔包块性质待查的患儿,术中发现腹腔肿块来源于乙状结肠系膜,其中1例肿块侵犯到降结肠系膜达结肠脾曲而行左半结肠切除+肠吻合术,另外2例行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部分乙状结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患儿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行阑尾切除+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肠吻合术,1例患儿诊断为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破裂并弥漫性腹膜炎,行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乙状结肠造瘘术,术后6个月后再行二期手术。5例患儿手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5年,(2.3±1.1)年,1例失访,余均存活,仍在随访中,所有病例均未复发。结论日常行阑尾手术中,应常规探查小肠、结肠;未进行肠道准备的结肠一期吻合手术中结肠灌洗可减少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腹腔感染严重的患儿结肠一期吻合不可取,结肠造瘘安全;小儿结肠系膜淋巴管瘤术前确诊困难,反复出现腹痛、腹部包块的患儿应想到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的可能性,行充分的肠道准备后择期手术,手术是肠系膜淋巴管瘤唯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大鼠休克期淋巴管运动变化及淋巴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 、IL-8水平的变化. 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后,随机分为补液组(18只)和未补液组(18只);另设对照组(6只,不烫伤).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淋巴液中TNF-α、IL-6、IL-8水平,利用倒置显微镜及录像系统观察大鼠伤后6、24、48 h的肠系膜淋巴管运动变化,计算淋巴管收缩频率.经乳糜池插管收集淋巴液,计算淋巴液流速并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伤后6 h两组烫伤大鼠TNF-α、IL-6增多,24 h达高峰,此时补液组TNF-α(1.61±0.27)μg/L,IL-6(398±67)ng/L;未补液组TNF-α(1.86±0.34)μg/L,IL-6(572±97)n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时相点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24 h两组烫伤大鼠IL-8浓度开始升高,直至48 h升高更明显,此时补液组为(540.29±0.32)ng/L,未补液组为(863.48±0.16)n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烫伤大鼠淋巴管收缩频率较低,尤以伤后24 h为明显(P<0.01) , 淋巴液流速各时相点均升高(P<0.01) ;镜下见小肠绒毛中央乳糜管扩张. 结论严重烫伤大鼠休克期淋巴管扩张,运动频率减少,但淋巴液流速加快,淋巴液中TNF-α、IL-6、IL-8的水平升高.液体复苏能够改善淋巴循环.  相似文献   

11.
正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又可称为海绵状淋巴管瘤或囊性淋巴管瘤。目前观点认为,脾脏淋巴管瘤是脾脏淋巴管先天发育不全、错构或继发淋巴管损伤致淋巴回流受阻、管腔异常扩张或呈瘤样增大而形成的一种良性淋巴管畸形,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脾脏淋巴管瘤病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53岁。主因"间断性腹痛5月余,发现脾脏  相似文献   

12.
小肠移植的外科手术导致移植物淋巴管引流的完全离断,淋巴管的再生能力及其对小肠移植后移植物生存及功能的影响仍不十分清楚。作者回顾了小肠移植后淋巴管系统的再生,淋巴管重建的技术和影响因素以及小肠淋巴管重建对移植肠功能及生存的意义。分析了小肠移植后淋巴管显微外科重建在临床仍未被应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侧肾源性乳糜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 年我院收治的2 例双侧定位乳糜尿患者病例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讨论乳糜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结果 2 例患者术前膀胱镜检查和双侧逆行插管收集双侧尿液均证实乳糜尿来源于一侧,行患侧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术后不久均再发乳糜尿.再次膀胱镜检查及逆行插管收集双侧尿液均证实乳糜尿来源于对侧,再分别行对侧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愈,随访1 年多均无复发.结论 乳糜尿定位诊断常用方法为膀胱镜检查,联合逆行肾盂造影可提高双侧乳糜尿定位敏感性,明确双侧肾蒂淋巴管扩张显影情况,估计一侧手术后另外一侧发作的可能性.手术方式选择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对烫伤大鼠组织白细胞介素-18mRNA表达的影响及脏器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延迟复苏模型,肠、肺组织IL-18、IFN-γ mRNA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ELISA法测定IFN-γ含量;同时检测肠、肺功能指标。结果 肠、肺组织IL-18、IFN-γ mRNA表达较伤前有显著升高,烫伤后8h达高峰,且一直持续至伤后24h,给予SDD预治疗后可不同程度抑制IL-18、IFN-γ mRNA的表达;严重烫伤后,出现广泛的脏器功能,预防性SDD处理可不同程度地保护脏器。结论 肠、肺组织IL-18、IFN-γ mRNA表达在烫伤后显著增多,并逐渐升高,后者对脏器具有重要影响。SDD预治疗后可不同程度抑制IL-18 mRNA的表达并保护脏器。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9岁.1个月前出现黑便,糊状,量不多,1~3次/d,伴有头晕、乏力,1周前突发晕厥1次.查体:重度贫血貌.腹平软,未触及包块.血常规:Hb 54g/L.胃镜提示:十二指肠降部见一巨大不规则隆起,环2/3周,表面糜烂出血.活检病理提示:十二指肠降部黏膜固有层淋巴管呈淋巴管瘤样增生及扩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道本院收治的2例结肠淋巴管瘤病例,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医学网中有关结肠直肠淋巴管瘤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方法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共计12篇文献,15例病人(包括本院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9.1±17.5)(0.5~71.0)岁。所有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其中结肠11例,直肠4例。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行病变肠段切除术,3例行内镜治疗,1例合并直肠癌行Dixon手术。结论:结肠直肠淋巴管瘤极为罕见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依据术后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结肠直肠淋巴管瘤首选治疗方法。>2 cm的结肠直肠淋巴管瘤行病变肠段切除,≤2 cm者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相似文献   

17.
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选用 96只Wistar大鼠。取其中 2 4只大鼠的躯干部皮肤冻存于液氮中 ,另取 8只作正常对照组。余下 6 4只造成 30 %TBSAⅢ度烫伤后 ,随机分为A组 2 4只 ,伤后不作任何处理 ;B组 2 4只 ,伤后 2 4h腹腔注射等渗盐水 5 0ml/kg,一次性切痂后用上述冻存异体皮覆盖 ;C组 1 6只 ,伤后 72h进行处理 ,方法同B组。检测A、B组大鼠伤后 2、4、8d和C组伤后 4、8d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血浆和肠组织白细胞介素 (IL)2水平、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肠组织中二胺氧化酶 (DAO)含量的变化。 结果 各时相点下A、B、C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血浆IL 2水平、肠组织IL 2及肠黏液sIgA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B组伤后 4、8d和C组伤后 8d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接近正常对照组 ,血浆和肠组织IL 2水平明显高于A组 (P <0.0 1)。伤后 4、8d,B组肠黏液sIgA含量分别为 (3.5 1± 2 .1 4 )、(3.0 3± 0 .95 )mg/g,C组分别为 (1 .4 0± 0 .6 4 )、(1 .5 2± 1 .2 6 )mg/g,B组较C组增加近 1倍 (P 0.0 1 )。A组伤后 4、8d肠组织DAO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组 (P 0.0 5)。结论 休克期切痂有助于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  相似文献   

18.
<正>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成年人少见。淋巴管瘤生长趋势一般较缓慢,好分布于神经血管轴附近,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胃肠道少见。小肠系膜淋巴管瘤更为罕见,据报道,其在所有淋巴管瘤中的发病率不到1%[1],近年仅在部分病例报告中报道,可累及肠系膜内主干血管、系膜及所属肠管,甚至导致肠扭转并发肠坏死等致命并发症[2-5],容易并发急腹症等急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道镜技术在胆肠吻合术后肝内胆管复发结石治疗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 13例行胆肠吻合术后肝内胆管复发结石的患者,术中找出胆肠吻合输出襻肠管行胆道镜诊治,留置T管并在其周围使用钛夹标记.术后经T管瘘道行胆道镜检查,利用胆道镜下电切技术和球囊扩张处理胆管狭窄,辅助等离子碎石取净复发结石.结果 本组13例患者全部取净结石,术后最多取石次数为9次,平均3.9次,其中狭窄胆管行电切开4例,球囊扩张5例,等离子碎石5例.结论 经胆肠吻合输出襻肠管利用胆道镜技术联合电切、球囊扩张和等离子碎石技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复发结石是安全、微创、有效和可行的,钛夹标记输出攀肠管为术后肝胆管复发结石的治疗提供了简捷的通路,值得推广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肠康复治疗用于小肠移植的免疫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肠康复治疗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评价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48只异基因异位小肠移植受体大鼠 (SD→Wistar)根据肠康复治疗及环孢素A应用与否随机分为 4组 ,观察至术后 14天各时相点移植小肠病理改变、固有层淋巴细胞IL 2受体表达、血浆IL 2水平以及受体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IL 2分泌能力。结果 :肠康复治疗能够增强小肠移植受体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 ,加重急性排斥反应。应用环孢素A(10mg·kg-1·d-1)能阻断这种免疫增强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 ,肠康复治疗不能诱发或加重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肠康复治疗能够加重小肠移植的排斥反应 ,但在应用环孢素A的情况下 ,免疫增强作用受抑制 ,不会诱发或加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