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糖尿病和抑郁症均为难治愈慢性疾病,二者相生相伴,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抑郁症共病.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已证实,糖尿病与抑郁症交互,导致糖尿病抑郁症共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现有临床治疗糖尿病抑郁症共病的方法大多将糖尿病与抑郁症作为两个独立的疾病进行治疗,存在显效率低不良反应强等诸多缺陷.中医治疗糖尿病抑郁症共病...  相似文献   

2.
探讨以六经辨证方法论治糖尿病抑郁症.认为糖尿病抑郁症是一种颇为复杂的身心疾病,临床上往往表里相兼、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从六经辨证治疗本病更符合糖尿病抑郁症及其合并症的多样、复杂的病证特点.临床上应用六经辨证方法对糖尿病抑郁症进行诊断及治疗具有理论、实践双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宣磊  曹晋红 《北京中医药》2007,26(2):125-12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因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心理失衡,特别是社会的老龄化现状,使糖尿病与抑郁症密切相关且发病率不断增高[1].由此,近年来心理调节干预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倍受关注.现笔者将2001-2006年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心理障碍是糖尿病迁延日久出现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其中最常见的为抑郁症状[1].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与无抑郁症者相比,病程长,血糖控制较差,合并并发症较多,故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合并精神抑郁症52例临床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合并精神异常 ,国内仅见个案报道[1] ,糖尿病合并精神抑郁症尚未见论述 ,笔者对近 5年本院内科住院治疗的 2 15例糖尿病患者 ,就其中 52例合并精神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 1994年 1月~ 1999年12月住院治疗的 2 15例糖尿病患者 ,其中合并精神抑郁症 52例 (精神抑郁症组 ) ,不伴精神抑郁症者 16 3例 (对照组 )。精神抑郁症组 :男 2 8例 ,女 2 4例 ;年龄 4 3~ 89岁 ,平均 6 4 .2岁 ;糖尿病史 0 .5~ 2 8年 ,平均 12 .4年 ;1型糖尿病 1例 ,2型糖尿病 51例 ;入院时首次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6.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急剧升高,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急剧升高。据国外调查,11%的糖尿病患者出现重症抑郁症,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群抑郁症发病率的2倍。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表现除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包括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即思维缓慢、情绪低落、行为减少、神不守舍、萎靡不振、脘腹胀满、失眠健忘、恐病疑病等。既往文献多重在论述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较少论及中医治疗和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差异。中医治疗消渴及郁症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对…  相似文献   

7.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急剧升高,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急剧升高。据国外调查,11%的糖尿病患者出现重症抑郁症,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群抑郁症发病率的2倍。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表现除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包括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即思维缓慢、情绪低落、行为减少、神不守舍、萎靡不振、脘腹胀满、失眠健忘、恐病疑病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滋阴清热、醒神解郁中药方剂配伍治疗糖尿病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滋阴解郁汤口服治疗糖尿病后抑郁症患者25例,并和给予心理疏导治疗的另25例进行对照观察,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总有效率56.0%,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糖尿病后抑郁症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率以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抑郁症病人的四诊资料,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与相关因素的研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患者有91例,占调查人群的50.56%,非蒂件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炎是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情志刺激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胆主决断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减轻体质量对肥胖的糖尿病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方法:选取具备抑郁症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48例,对其进行糖尿病的饮食、运动宣教,督促其减轻体重,观察结束后将体质量减轻者和未减轻者分为A、B 2组.结果:A、B 2组患者在血糖、年龄、性别方面无差异(P>0.05),而在血糖、体质量及SDS评分指数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减轻体质量对肥胖的糖尿病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高脂血症与血栓的中医理论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淑娟 《光明中医》2003,18(1):26-28
心血管是人体的生命之河 ,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血脂的河床也颇为无奈的提高。本文对高脂血症与血栓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 ,从而在高脂血症的早期进行合理的治疗及饮食与生活的调节 ,就能防止或推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1 1 高脂血症与痰浊、瘀血的关系 :根据高脂血症的产生原因、致病特点和导致的疾病 ,可以把高脂血症归纳到祖国医学中的痰浊、瘀血中去 ,进行辨证施治[1] 。在祖国医学中 ,痰浊、瘀血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  相似文献   

20.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