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找出适当的按压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减小出血面积。方法选择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并同时需要静脉输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将每例患者的16次静脉穿刺随机分为8组,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5、6、7、8、9、10、11、12 min。观察皮下出血的发生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按压8 min组与按压9 min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相邻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穿刺后按压9 min或以上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并缩小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静脉穿刺拔针后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关系,找出适当的按压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方法:选择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将每例患者16次静脉穿刺随机分为8组,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11,12,13,14,15,16,17,18 min,观察皮下出血的发生例数。结果:ITP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之间存在相关性,按压14 m in组与按压15 m in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相邻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P〉0.05)。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静脉穿刺后按压15 m in或以上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平时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穿刺后合适的按压时间。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小剂量口服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例,每位患者均接受16次静脉穿刺,按按压时间不同共分为8组,观察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情况、出血面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时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经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与患者皮下出血、出血面积密切相关。按压8min与按压9min的皮下出血情况与面积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他相邻组间的出血率与出血面积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平时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经静脉穿刺后局部压迫9min为合适的时间,既不会影响血液供应,又可使皮下出血发生率降低、并使局部出血面积缩小。  相似文献   

4.
应用活血药物的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同时找出适当的按压时间,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减少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5.
初次接受静脉采血的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常因按压不当引起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皮下出血,这是临床护理操作中常见而又极易被忽略的问题。特别是在医院体检科和门诊抽血室,等待采血的患者常集中出现,操作护士易出现焦急、紧张情绪,往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忽略了对穿刺部位正确按压方法的指导,使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皮下出血机率加大。为此给患者带来恐惧和不满心理,同时也易引发护理纠纷。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自制按压止血带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0例住院输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静脉穿刺数各为7 d。实验组采用穿刺部位输液贴加按压止血带按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按压方法按压,观察两组拔针后使用不同按压方法,穿刺部位发生出血及皮下淤血率、两组直接护理时间及护患满意度。结果两组按压方式穿刺处出血率、皮下淤血率、护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止血带按压法能有效降低拔针后出血、皮下瘀血率的发生,其直接护理时间,病人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均优于传统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患者拔针后出血原因的探讨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杏芝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6):142-143
静脉输液拔针后由于按压不符合要求,常导致穿刺部位出血、皮下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根据奥瑞姆的自护理论,让患者实施自我护理,不仅可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还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背静脉穿刺输液后两种拔针及按压方法对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回血出血及皮下淤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手背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输液结束后拔针和按压时,对照组采取手持针柄拔针及按压棉签杆法,观察组采取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及指压棉签头法.比较两组患者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输液结束后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法及指压棉签头按压法是静脉输液后理想的拔针及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降纤药治疗脑梗塞(CI)患者引起静脉穿刺部位皮下出血原因及预防。方法 对34例因降纤药静脉注射致皮下出血的CI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正确的拔针方法、避免拔针后换手按压及延长按压时间可预防穿刺部位皮下出血。结论 上述综合方法是减少降纤药静脉注射致皮下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拔针按压方法。方法根据静脉穿刺观察组151例和对照组152例直压法和横压法的比较,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直压法皮下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横压法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地降低(P〈0.01)。皮肤针眼出血两组无明显性差异。结论静脉穿刺后皮下出血止血效果直压法明显优于横压法,既有利于病人的再穿刺,又减轻了病人的身心痛苦。  相似文献   

11.
静脉尿路造影注药拔针后按压血管多长时间合适 ,目前尚无明确规定[1] ,临床上通常以按压至针眼不出血为度。笔者注意到 ,尽管在按压后针眼已不出血 ,但几小时或第 2天仍有不少病人穿刺部位出现皮下瘀血 ,给病人增加了痛苦。我们通过对 175例静脉尿路造影病人注药后不同按压时间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献血后发生皮下出血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保护献血者安全。方法随机抽取2002--2011年8万份无偿献血者档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若用一个手指按压针眼,其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用3个手指按压针眼者;首次献血者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按压10分钟以上者较少发生皮下出血。结论献血者用正确的指法按压针眼、护士具备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均可减少献血后皮下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静脉穿刺适用于静脉输液、静脉注射和抽血,患者在静脉穿刺后,按压针眼时间不够或位置不准确,造成局部止血不力而致出血、渗血、皮下淤血形成淤斑,不仅损伤血管,还给护士下次穿刺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并且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心理,采用自制加压包扎带运用于静脉穿刺后止血,无一例发生皮下淤血,便于护士操作,病人及家属易于接受,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4.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正常人血小板凝集时间一般为2-5min[1],有学者认为拔针后4min左右较为合适.按压时间过短皮下淤血率高,至少应按3min.实际工作中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拔针后按压方法各不相同,如果按压方法不当,容易造成皮下淤血、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现将几种常见的静脉穿刺拔针按压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临床静脉输液拔针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按压方法不正确,按压时间不足,按压面积太小和按压力度不均匀,而这些问题与患者的配合及静脉输液拔针后的皮肤出血,皮下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观察3种浅静脉穿刺拔针后,按压部位和方法造成局部皮下瘀血、青紫、红肿的发生率。方法:随机将门诊1921例留观患者分为3组,分别用教科书法、刘铭墉方法和沿穿刺血管长轴按压方法按压,对3组方法按压后产生的局部皮下出血、青紫、红肿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按压方法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沿穿刺血管长轴按压方法与另外两种方法比较,按压后发生皮下瘀血、青紫、红肿的例次明显减少,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护血管,增加下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静脉穿刺拔针后发生皮下瘀血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措施以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率。方法对我科2006年-2007年门诊接受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下瘀血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原因、拔针后按压方法不当、穿刺成功率低有关。结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方法,可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郝晓东 《伤残医学杂志》2014,(2):274-274,285
目的:比较2种拔针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18例静脉输液的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棉签按压拔针法,比较2组患者拔针后穿刺点止血的时间,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56.4±1.3秒,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204.5±23.5秒,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拔针后有8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8.99%,1例出现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1.69%,对照组患者拔针后有22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37.29%,7例发生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为11.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可明显缩短穿刺点出血时间,降低拔针后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股静脉穿刺适用于婴幼儿取血标本。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临床股静脉穿刺抽血拔针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按压方法及位置不正确、按压时间不足、按压面积太小和按压力度不均匀。而这些问题与局部出血、瘀血、血肿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笔者曾在儿科工作10年,在门诊  相似文献   

20.
韦丽喜 《吉林医学》2014,(1):202-202
目的:观察门诊输液患者输液后的皮下淤血。方法:采取询问式方法对115例皮下淤血患者进行询问。结果:穿刺失败后,按压时间不足,急于穿刺32例,占27.8%;拔针后,按压部位、力度方法不对56例,占46.8%。结论:由于门诊输液患者过多,护理工作人员的忽略,不重视,而造成皮下淤血。建议在工作中加强易被忽略的拔针后按压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静脉,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给患者增加痛苦,增加临床工作的穿刺难度,影响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