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洛他唑对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杭玲  吴天凤  吴金彦 《浙江医学》2000,22(12):715-717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在治疗非急性梗死期血栓性疾病中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老年非急性梗死期血栓性疾病患者随机选择西洛他唑或阿期匹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项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西洛他唑对0.5、2.0μmo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优于阿期匹林,对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两者相似 。且西洛他唑治疗者血甘油三酯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结论 西洛他唑更适用于有明显动脉硬化、有血栓形成倾向,且血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低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西洛他唑治疗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影响,了解早期西洛他唑治疗对ACS的抗炎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50名、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患者早期治疗前血清hs CRP水平。对血清hs CRP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周、8周检测血清hs CRP。结果:AMI组、UAP组治疗前血清hs 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治疗前AMI组血清hs CRP增高(均大于3mg/L)的阳性率(94.9%)显著高于UAP组(73.9%)(χ2=6.739,P<0.01)。西洛他唑治疗组经治疗4周、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清hs CRP明显降低(P<0.01)。西洛他唑治疗组缺血事件总发生率显著降低(χ2=10.502,P<0.01)。结论:ACS患者早期予以西洛他唑治疗可减低炎症作用,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检测血清hs- CRP水平,可更好的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血浆CD40 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CD40L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别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血浆CD40L的影响。结果两组均显著降低血浆CD40L水平(P〈0.05),而且氯吡格雷组比阿司匹林组更能降低CD40L水平(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减少CD40L的释放。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可能是大大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常奕  马腾  王斌 《中国全科医学》2013,(29):2696-2698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应用雷贝拉唑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住院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120例,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雷贝拉唑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PCI术前均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常规治疗,雷贝拉唑组加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 mg,1次/d,连续服用3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加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及便隐血情况;治疗后随访3个月。结果对照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34.8±0.58)%,雷贝拉唑组为(32.3±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5,P=0.909)。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两组患者便隐血、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无明显影响,合用雷贝拉唑不增加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保护消化道、减少消化道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常奕  马腾  王斌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3):2696-2698
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应用雷贝拉唑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住院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120例,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雷贝拉唑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PCI术前均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常规治疗,雷贝拉唑组加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 mg,1次/d,连续服用3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加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及便隐血情况;治疗后随访3个月.结果 对照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34.8±0.58)%,雷贝拉唑组为(32.3±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5,P=0.909).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两组患者便隐血、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无明显影响,合用雷贝拉唑不增加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保护消化道、减少消化道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合并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的具体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ACI合并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加用西洛他唑治疗,持续用药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经皮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的患者应用西洛他唑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LM病变患者76例行PCI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西洛他唑组,各38例.2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治疗,西洛他唑组患者早晚各加服西洛他唑100mg,疗程为6个月.记录患者不良心性事件发生情况,并以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antibody against activation dependent epitope of GPⅡb/Ⅲa,PAC-1)和人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alpha-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CD62P)的表达,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结果 西洛他唑降低患者PAC-1和CD62P的表达(P<0.01).治疗1个月和6个月西洛他唑组对PAC-1和CD62P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冠状动脉行PCI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西洛他唑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药物西洛他唑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YP2C19不同基因分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入住心内科的ACS患者25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及服用氯吡格雷三日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及CYP2C19基因型。结果快代谢型组(extensive metabolisers,EM)和中代谢型组(intermediate metabolisers,IM)服药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8.76±15.45)%vs(35.17±10.26)%和(59.35±11.58)%vs(47.66±12.59)%(P<0.05),而慢代谢型组(poor metabolisers,PM)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无明显降低。快代谢型组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幅度比慢代谢型组大(23.58±12.39%vs 11.65±13.56%,P<0.05)。共有33例(12.79%)患者为氯吡格雷抵抗,其中快代谢型组中氯吡格雷抵抗者2例(1.67%),中代谢型组中氯吡格雷抵抗者3例(2.80%),慢代谢型组中氯吡格雷抵抗者28例(90.32%)(三组比较P=0.038)。结论ACS患者CYP2C19基因分型与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关,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4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 =62),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小板聚集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和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V)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BV)、血浆粘度(PV)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SPV),舒张期血流速度峰值(DPV),冠脉血流储备(CFVR)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能有效抑制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免疫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王用  邢玉龙  史云桃  刘秀玲  王文彬 《安徽医学》2019,40(11):1219-1222
目的评价血小板聚集率(PA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术后在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06例ACS患者,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31)与非MACE组(n=175),分析MPV、PAR与MACE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评价二者作为MACE预测指标的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S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 MACE组患者MPV为(13. 14±1. 73) fl,PAR为(55. 49±7. 21)%,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MPV和PAR可作为预测ACS支架术后在院期间MACE的指标,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83(0. 814~0. 953)和0. 842(0. 761~0. 932),其最佳诊断界值为11. 53 fl和50. 67%,并且MPV、PAR是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 MPV与PAR可作为预测ACS患者支架术后在院期间发生MACE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411-1413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行PCI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PCI术后2月服用维持剂量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达到稳态的ACS合并糖尿病患者85例,随机分为胰岛素组43例(A组)和口服降糖药组42例(B组),另设ACS非糖尿病患者40例(C组)为对照,分别比较PCI术前、术后2月、4月血小板功能指标CD62P、CD63、MPAR。结果:A、B组患者临床特征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FPG、HbA1C、血小板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2月A、B组FPG、HbA1C、血小板功能指标仍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月A组FPG、HbA1C、血小板功能指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比较血小板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2P、CD63、MPAR互为正相关(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对PCI术后在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血小板功能的抑制有协同作用,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ACS合并糖尿病患者,在PCI术后使用胰岛素强化方案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精尿病模型大鼠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成模8周后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西洛他唑治疗组(CI组),同时喂养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C组).各组动物灌服西洛他唑[20mg/kg·d)]或者NS.灌胃处理8周后用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导法观察勃起功能,用电生理方法测定坐骨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m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并取阴茎海绵体组织用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es,NOS)水平,用TUNEL法观察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DM组相比,CI组的勃起功能、MNCV、NOS水平明显改善,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西洛他唑对DM大鼠勃起功能的下降具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后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综合预后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值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8/4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5/4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患者12个月,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为8.2%(4/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5%(9/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的降血脂、护心肌效果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CS)对冠心病(CHD)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 165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DM)分为A组:冠心病组,B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ASA)0.1g, qd, 1周后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随后将A、B两组患者分别随机分成A1、A2、B1、B2四组.A1、B1两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0.1qd, A2、B2组加用西洛他唑50mgbid,1周后复查PAG,比较各组PAG和AR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PAG及AR发生率较8组低(P<0.01).A1组PAG及AR与A组无明显差异(P>0.05);A2组PAG及AR较A组A1组有明显差异(P<0.01);B1组PAG及AR较B组无明显差异(P>0.05);B2组PAG及AR较B组及B1组有明显降低(P<0.01);A2组PAG及AR与B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可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8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 mg/d,B组(强化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60 mg/d,入院后第1天及1周后采血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B组(辛伐他汀60 mg/d)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3±1.78)mg/L vs (2.28±1.16)mg/L,P=0.03.治疗后两组患者聚集功能均有明显下降,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11.1)% vs (29.4±7.7)%,P=0.02.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强化辛伐他汀治疗短期内能起到抗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洛他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增加服用西洛他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依据血栓弹力图(TEG)的测定结果,将入选的112例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分为双联药物组57例与三联药物组55例,随访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时临床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三联药物组与双联药物组患者相比较,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出血事件发生率在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增加服用西洛他唑,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缺血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术后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太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PCI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对两组术后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血小板活化因子CD63]变化及预后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CD62p、CD63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研究组CD62p、CD6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小板活化因子有较好抑制作用,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药物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TIA服用阿司匹林后诊断存在AR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停用阿司匹林,改用西洛他唑治疗,均持续服用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测定由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治疗后复发及进展为脑梗死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29±2.48)%、(53.29±6.5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可降低AR的TIA血小板聚集率,能够抑制疾病呈进展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及PAC-1)的表达,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抗血小板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85例ACS患者外周血CD62P及PAC-1,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85例ACS患者中单用阿司匹林组(41例)与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组(44例)比较.结果:ACS患者的CD62P及PAC-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CS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CD62P及PAC-1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及PAC-1)可以作为ACS患者血小板被激活的指标而检测,抗血小板治疗能抑制CD62P及PAC-1的表达,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以更好地抑制血小板激活,减少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