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窦炎发生的原因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并发鼻窦炎,发生率为32%;其中17例伴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包括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钩突肥大、中鼻甲曲线异常和鼻丘气房过度发育等。39例单纯变应性鼻炎者只有7例伴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结论:变应性鼻炎并发鼻窦炎的基础可能是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变态反应导致的鼻腔黏膜水肿和鼻腔分泌物性质的改变是鼻窦炎的诱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腔局部给予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22(IL-22)对小鼠变应性鼻炎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4只6~8周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IL-22组。以卵白蛋白(ovalbumin/OVA)为致敏原,氢氧化铝凝胶为佐剂制备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于激发前给予小鼠鼻腔局部滴注重组小鼠IL-22。观察小鼠变应性鼻炎症状改善情况,并检测三组小鼠鼻黏膜局部嗜酸性粒细胞侵袭情况、外周血清中OVA-特异性IgE(OVA-sIgE)浓度及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小鼠IL-22干预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症状较模型组缓解,鼻腔黏膜局部嗜酸性粒细胞侵袭减少, OVA-sIgE浓度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5浓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型细胞因子IFN-γ浓度在IL-22治疗组和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局部给予重组小鼠IL-22可以抑制变应性鼻炎小鼠的免疫反应,它有望成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25 mRNA及IL-33 mRNA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利用Balb/c小鼠建立卵清蛋白致敏的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同时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取各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使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组小鼠鼻黏膜中IL-25 mRNA和IL-33 mRNA的含量。结果IL-25 mRNA和IL-33 mRNA在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均有表达,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5和IL-33参与到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该结果将有助于提高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为变应性鼻炎潜在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鼻窦炎常同时存在,且前者作为后者的危险因素已经引起了重视。AR发病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纤毛功能障碍和机体防御机制等对鼻窦炎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治疗AR可以减轻鼻窦炎的症状。本文就AR与鼻窦炎的密切关系作一综述,期望能在临床实践中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实验小鼠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变应性鼻炎实验小鼠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pGoligodeoxynucleotide(CpGODN1826)培养诱导变应性鼻炎实验小鼠静脉血DC,进而检测DC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以及其分泌的IL10、IL12等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小鼠静脉血DC其分泌IL10水平(3.6±0.5)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6.8±0.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08,P<0.01);分泌IL12水平(29.5±6.4)ng/L也明显低于对照组(46.2±9.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9,P<0.01);同时,实验小鼠静脉血人类白细胞抗原DR(20.2±1.3)和协同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36.8±13.5)明显高于对照组(11.6±1.5)和(26.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01和3.314,均P<0.01)。结论:DC可能通过诱导Th1/Th2细胞分化在变应性鼻炎实验小鼠发作时起重要作用,其可能的机制系通过DC分泌的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患者IL-4和IgE的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和血清IgE在变应性鼻炎(AR)发病中的变化情况和所起的作用,我们对AR患者作了IL-4含量和血清总IgE水平的测定。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按1990年乌鲁木齐会议诊断标准确诊的本院门诊AR患者(AR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4~48岁,平均30.6岁。病程2~36年不等。对照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5~49岁,平均34.4岁,家族与个人均无过敏性疾病史,系武汉市中心血站献血员。所有受检对象受检前来服用类固醇激素及抗组胺药物。1.2检测方法血液标本采集:取空腹静脉血,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加肝素抗…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患者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8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性鼻炎在临床变态反应学科中属常见病、多发病。许多研究证实,细胞因子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一8(IL-8)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IL-4和IL-8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水平,以对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变应性鼻炎组:25例,均符合1991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中的诊断标准。男15例,女10例;年龄(35.2±612)岁。鼻炎史1~30年不等,有家族过敏史考18例,个人过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9,IL-9)及其受体IL-9R mRNA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实验组卵清蛋白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替代。每组随机取4只小鼠,病理检查证明造模成功。每组剩余4只小鼠取其鼻黏膜,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鼻黏膜中IL-9及IL-9R mRNA表达水平。结果  IL-9及IL-9R mRNA在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均有表达,实验组小鼠鼻黏膜中IL-9及IL-9R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小鼠鼻黏膜中IL-9 mRNA表达水平与IL-9R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857,P<0.05)。结论 IL-9及其受体IL-9R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中,并起到重要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变应性鼻炎靶向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组织体积大,容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可以推测此类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C,PKC)活性,探讨其与Th2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AR组)及正常者(正常组)各20例,采集外周血并分离T淋巴细胞分两组培养,即空白对照组和加PKC激动剂12-肉豆蔻酰-13-乙酸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组.非同位素标记法检测T淋巴细胞PKC活性,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4和IL-5的表达.结果 AR加PMA组T淋巴细胞PKC活性、上清液中IL-4和IL-5与AR空白对照组、正常组比较显著增加(P均<0.01);AR空白对照组T淋巴细胞PKC活性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AR空白对照组上清液中IL-4和IL-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T淋巴细胞PKC活性与上清液中IL-4和IL-5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AR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KC活性较正常人明显增加,IL-4和IL-5表达增多,提示PKC信号转导可能在AR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鼠鼻黏膜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 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AR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AR组分别于第1天和第14天腹腔注射含卵清蛋白10μg及氢氧化铝2 mg的生理盐水悬液0.1ml,第21天起鼻腔给予1%卵清蛋白局部激发,持续7 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卵清蛋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鼻黏膜中galectin-3和galectin-9 的表达,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自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及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结果 AR组和对照组均有galectin-3和galectin-9蛋白及mRNA的表达,AR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18、9.261、7.667和6.971,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R组小鼠外周血中IL-4和IL-5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t值分别为7.202和8.121,P值均<0.05),而IFN-γ含量则下降(t=-11.94,P<0.05).galectin 3和galectin 9 mRNA的表达强度与外周血中IL-4、IL-5的含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7、0.847、0.720及0.736,P值均<0.05),与IFN-γ含量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8和-0.817,P值均<0.05).结论 galectin 3和galectin 9可能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重塑的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动物造模状态下鼻黏膜组织重塑的特点。方法Hartley系豚鼠24只,雄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短期(1周)抗原攻击组(实验1组)、抗原攻击8周组(实验2组)和抗原攻击12周组(实验3组),每组6只豚鼠。实验组动物采用腹腔注射卵清蛋白致敏后卵清蛋白鼻腔攻击1周,制成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长期抗原攻击组给予卵清蛋白鼻腔攻击分别8周(实验2组)和12周(实验3组)。组织标本石蜡包埋,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阿辛蓝-过碘酸-希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AB-PAS)和Masson三色胶原染色(Masson′s Trichrome,MT)法染色,计数鼻中隔黏膜中嗜酸粒细胞、上皮杯状细胞数量,半定量测量上皮细胞损伤及鼻中隔黏膜和鼻甲基底膜区及上皮下胶原含量。结果①对照组鼻黏膜未见明显嗜酸粒细胞浸润,实验组鼻黏膜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②对照组和短期抗原攻击组黏膜上皮较完整(完整上皮分别占87.7%±11.1%,77.1%±7.1%;x-±s,下同),长期抗原攻击组鼻黏膜发生上皮细胞损伤(实验2组完整上皮占36.7%±16.9%,实验3组占37.9%±12.9%);③长期抗原攻击组鼻中隔黏膜杯状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短期抗原攻击组;④长期抗原攻击组鼻中隔黏膜及鼻甲基底膜增厚,黏膜内细胞外基质沉积。结论黏膜上皮细胞损伤、杯状细胞化生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是变应性鼻炎中鼻黏膜组织重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反应性非变应性鼻炎(hyperreactivity non-allergic rhinitis,H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在性别、年龄分布、发病季节、诱因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9年1-8月398例以高反应性鼻部症状首诊的诊断为HNAR及AR的连续患者,以SPSS 17.0软件对其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分型、诱发因素及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NAR与AR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P=0.01),HNAR女性患者居多,AR以男性为主;在发病年龄上,HNAR以中青年为主,高发年龄在30~39岁(χ2=51.533,P=0.00),AR以青少年为主,高发年龄在10~19岁(χ2=12.772,P=0.00);HNAR发病无明显季节性,AR发病多在秋季.AR变应原以艾蒿和豚草为主.AR以中-重度持续性为主(χ2=123.991,P=0.00),HNAR以中-重度间歇性为主(χ2=97.420,P=0.00);除鼻痒外,AR较HNAR鼻部及眼部的临床症状重(P值均<0.05);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在AR与HNAR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大致相似(统计值,P>0.05).结论 AR与HNAR在性别构成、主要发病年龄、鼻炎分型及发病季节上有明显差异,除鼻痒外AR鼻部及眼部临床症状较HNAR重,但在发病诱因上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模型鼻黏膜、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因子IL-5的影响.方法 采用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AR组、基因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2只.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激发建立AR模型,治疗组激发前经鼻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三组分别用HE染色计数鼻黏膜中EOS的数量,用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中EOS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的EOS数;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鼻黏膜和骨髓中IL-5的表达,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L-5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三组小鼠中,各检测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发现,基因治疗组鼻黏膜EOS数为(4.6±2.6)个/高倍镜视野,低于AR组的(26.5±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3.0±1.3)个/高倍镜视野]也低于AR组[(17.6±6.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涂片中EOS(0.040±0.029)低于AR组(0.086±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0.035±0.012)也低于AR组(0.083±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组外周血中EOS(0.124±0.031)低于AR组(0.184±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29.51±6.68)pg/ml]也低于AR组[(56.58±16.8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能够通过降低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IL-5的表达,进而减少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EOS的数量,IL-12基因治疗可能为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开辟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6.
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性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性反应(minimal persistent inflammation,MPI)模型,并初步探讨其病理机制及意义.方法 60只健康雄性Hartley系豚鼠,随机分为A~D共4组,每组15只.A组为阳性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即MPI组,C组为阴性对照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首先以含卵清蛋白和氢氧化铝凝胶的生理盐水混合液对A、B、C 3组行基础致敏和强化致敏,再分别用1%和0.01%的卵清蛋白溶液或生理盐水长期鼻腔激发.D组始终以生理盐水进行致敏和激发.观察豚鼠鼻腔激发后症状(喷嚏)变化并检测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浸润程度及上皮细胞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MPI模型组在以l%卵清蛋白溶液激发时,喷嚏平均次数明显多于D组(P<0.05),而与A、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改用0.01%卵清蛋白溶液鼻腔激发后,变应性鼻炎症状基本消失,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鼻黏膜内仍有少量EOS浸润,EOS计数明显多于D组(P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5 (interleukin 5 ,IL 5 )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骨髓反应的调节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 6~ 8周雄性SD大鼠 ,随机分成实验组 10只和对照组 10只 ,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模型 ,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比例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中IL 5的表达。结果 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变应性鼻炎模型外周血涂片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IL 5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IL 5阳性细胞比例和嗜酸粒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R =0 85 ,P <0 0 1)。结论 骨髓IL 5的表达能促进嗜酸粒细胞增生和迁徙 ,抑制骨髓中IL 5介导的嗜酸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可能开辟治疗炎症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腔吸入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对大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卵白蛋白、氢氧化铝建立大鼠AR模型,分为阳性对照组(B组)、IFN-γ组(c组)和丙酸倍氯米松组(D组),每组8只大鼠,分别于模型建立后第31~38天,每只每日每侧鼻腔滴入磷酸盐缓冲液50μl、IFN-γ1 μg和丙酸倍氯米松3.5 μg,另设阴性对照组(A组)大鼠8只.第39天取鼻腔灌洗液测定细胞成分、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浓度;取血测定血浆IgE水平;黏膜切片观察鼻腔组织病理学改变及GATA-3的表达.结果 C组鼻腔灌洗液中的嗜酸粒细胞数量(-x±s,下同)为(O.005±0.003)×104/ml,明显低于B组(0.225±0.060)x104/ml(P<0.01);C组鼻腔灌洗液中的白细胞介素4为(7.8±3.5)pg/ml,白细胞介素5为(12.5±4.3)pg/ml,均低于B组(P值均<0.01);C组血浆中总IgE为(38.5±9.6)μg/ml,卵白蛋白特异性IgE为(19.8±5.4)IU/ml,均低于B组(P值均<0.01).B组大鼠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层增厚,并有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而c组大鼠上述炎性症状改变减轻.免疫组化显示B组鼻腔组织中GATA-3表达增加,而C组的表达减少.结论 鼻腔吸入IFN-γ可以抑制AR大鼠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的合成,抑制嗜酸粒细胞在鼻腔内的炎性浸润,降低血浆中总IgE和卵白蛋白特异性IgE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阻断GATA-3表达,从而继发抑制Th2型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患者患病相关因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8月在门诊首次确诊的NAR患者111例与AR患者112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经过及患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对于AR而言,NAR随着年龄增加患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NAR的好发年龄为21~30岁,而AR的好发年龄处于11~20岁.在18岁以上成年人中,NAR和AR患者的平均年龄((-x)±s)分别为(38.6±14.5)岁和(32.8±13.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24).NAR在30岁前以男性居多,30岁后则女性病例数上升;而AR患者在20岁前以男性居多,20岁后则以女性多见.NAR在冬季高发(χ2=27.57,P=0.000),AR则高发于春季(χ2=13.75,P=0.003);冬季NAR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AR(χ2=12.34,P=0.000).在相关环境因素中,居住地或工作场所靠近交通干道者NAR的发病风险是AR的1.94倍,而居住地或工作场所位于建筑物底层或每天日照<2 h者AR的发病风险分别是NAR的1. 77倍和1.91倍.当患者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时,可使AR的发病风险升高至NAR的2.14~4.06倍.NAR患者自报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温度变化(56.3%)、经常上呼吸道感染(52.8%)、气候改变(32.4%)和刺激气味(31.1%)等,但与AR患者比较,这些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与AR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分布,个人和家族过敏史,以及某些与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炎患者脱敏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8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脱敏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AR患者(AR组)脱敏治疗(1年)前、后血清IL18水平。结果:AR组脱敏治疗前血清IL18水平(88.33±35.95)ng/L低于对照组(149±47.37)n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R组脱敏治疗后血清IL18水平(199.22±58.82)ng/L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在AR组中低表达,而在脱敏治疗后表达增高,提示IL18在变应性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脱敏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