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病因、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46例,其中20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即子宫内膜异位症组),26例为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即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组);另选取本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原发卵巢浆液性囊腺癌68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组患者盆腔包块、包块持续半年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下腹胀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组,阴道不规则流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组患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患者的超声肿物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组患者CA125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生需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预防为主,提高早期诊断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预测不孕者易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并确诊为不孕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痛经、原发不孕、子宫骶结节或韧带增粗为不孕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独立风险因子。结论痛经、原发不孕、子宫骶结节或韧带增粗可作为不孕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预测指标,有助于患者分类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本院这例子宫内膜肝样腺癌的报告及国内相关文献的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对本院1例及国内首例子宫内膜肝样腺癌病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详细报道。结论子宫内膜肝样腺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腺体的一种恶性肿瘤,AFP的检测有助于子宫内膜肝样腺癌的诊断和签别诊断。具有肝细胞样分化的病理形态特征是子宫内膜肝样腺癌的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  相似文献   

4.
薄型子宫内膜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妊娠结局,为薄型子宫内膜的诊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2011年1月至12月接诊的30例薄型子宫内膜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30例薄型子宫内膜病例,78个周期,共有9例临床妊娠。结论薄型子宫内膜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寻找病因、积极治疗和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可以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PTEN、CyclinD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内膜增生、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和CyclinD1蛋白。结果非典型性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中PTEN和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50.0%,40.0%和62.0%,两组中PTEN阳性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增生组(P<0.001),而CyclinD1则显著增高(P<0.002),且两者在非典型性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中的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r=-0.7035、P<0.05,r=-0.3493、P<0.02)。癌组中PTEN阳性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级(P<0.02)、肌层浸润深度或伴有转移(P<0.03)及临床分期有关(P<0.03)。CyclinD1的阳性表达与肌层浸润(P<0.005)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癌组中肿瘤的复发分别与PTEN的低表达和CycHnD1的高表达有关(P<0.05,P<0.02)。结论PTEN表达缺失和CycfinD1的过度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肿瘤的复发密切相关,二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早期诊断、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除了输卵管因素,卵巢、子宫因素也是不孕症常见原因之一。子宫内膜活检是临床检查卵巢功能、子宫内膜病变手段之一。自1990年元月至2001年元月我院积累了578例女性不孕症的子宫内膜活检资料及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本组578例均来自我院妇产科,在排除男性不育原因及输卵管不通原因后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原发性不孕症(从未有过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不孕症妇女月经第一天子宫内膜病理学特征及不孕症的病因,协助临床对不孕症的治疗及疗效的监测。方法复习300例患不孕症妇女月经第一天子宫内膜活检的HE切片及PAS特殊染色片,与正常组对比,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组织像的异常变化特点。结果300例患不孕症妇女中,原发不孕177例,继发不孕123例。婚后正常性生活,2~3年不孕者185例,4~5年不孕者69例;6~8年不孕者34例;8年以上不孕者12例。与正常孕龄妇女比较,300例患不孕症妇女中,237例患者子宫内膜形态学出现异常组织像,占总数79%。结论正常孕龄妇女子宫内膜在卵巢、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变化,月经期内膜具有经期正常内膜形态学组织像特点。患不孕症妇女由于各种病因,如卵巢功能不全、内分泌紊乱、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引起原发不孕或继发不孕,其子宫内膜在病理活检中,表现出各种异常的形态学组织像变化。本文根据300例患不孕妇女子宫内膜异常变化,归纳为代表性的11种分型,供临床参考。通过子宫内膜活检,能科学评估不孕症,协助临床医师对不孕症治疗及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 Ki-67和 PTEN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 ,在 40例子宫内膜增生期、40例简单型增生过长、2 0例复杂性增生过长、9例非典型增生过长及 3 8例内膜样腺癌组织中检测 Ki-67和 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随着子宫内膜增生程度的进展 ,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上调而 PTEN下调 ,Ki-67蛋白增殖指数高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转移以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联合检测 PTEN和 Ki-67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在子宫内膜腺癌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并指导临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临床分析微波子宫内膜消除术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0例,给予微波子宫内膜消除术治疗。结果手术较为简单,术中无出现并发症,半年随访的满意率达97.8%。结论针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微波子宫内膜消除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特征和累及部位.方法 对ESS患者1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诊断分为子宫外ESS组(n=54)和子宫起源ESS组(n=70),对比子宫外ESS组和子宫起源ESS组临床资料,分析子宫外ESS患者受累部位及比例,分析子宫外起源ESS患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的关系.结果 子宫外ESS组异常阴道出血、痛经、并存内异症发生率与子宫起源ES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v.05).子宫外ESS患者受累部位统计,卵巢为主要的受累部位,大网膜、腹膜、输卵管、肠系膜、乙状结肠、阴道均有一定的受累风险.子宫外ESS合并内异症患者在年龄、月经状态、盆腔包块、术前CA125、组织学方面与不合并内异症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外ESS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存在,但是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临床病理类型,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现报道1例以大出血为首次表现的原发性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误诊宫颈癌患者1例并进行文献复习,提高对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梁佳乐  韩男男  陆静  周德兰  韩素萍 《江苏医药》2021,47(11):1128-1131
目的 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EEC)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采用LNG-IUS治疗的10例EEC患者及31例E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治疗后妊娠及复发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12个月时的完全缓解(CR)率为100%;治疗3、6、9、12个月时的EEC患者及EAH患者CR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CR的EAH患者的月经紊乱比例高于治疗3个月CR者(P<0.05).治疗后,妊娠并活产率为20.6%,复发率为7.3%.结论 LNG-IUS治疗EEC及EAH安全、有效,治疗后应积极助孕,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ls,EMT)是妇科常见病,近年来,由于吸宫流产和剖宫产的广泛施行,发病率不断上升.CA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80年代中后期,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子宫内膜抗体(endometrialantibody,EMAb)是异位的子宫内膜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流产或不孕等有关.为探讨血清CA125、EMAb测定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价值,我们对临床疑诊EMT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手术治疗3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患者45例(占1.3%,观察组),普通子宫内膜息肉301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情况、术后病理结果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UPS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2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11例UP-SC和185例子宫内膜样癌(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UE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UPSC的发生率4.7%,发病平均年龄UPSC组(60.0岁)明显高于UEC组(52.5岁)(P<0.05)。两组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绝经后阴道流血,但UPSC组无1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而UEC组43例(23.24%)合并高血压,31例(16.76%)合并糖尿病(P<0.01)。UPSC组和UEC组III~IV期患者分别占45.45%和29.73%,G3级患者分别占54.55%和27.57%,UPSC组无论是在临床分期或病理分级上均较UEC组晚(P<0.05)。与UEC组一致,UPSC组的治疗亦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化疗、放疗,但预后明显较UEC组差。结论UPSC少见,发病年龄偏大,病期晚,分化差,易早期发生转移,临床预后明显不良。手术首选,术后辅助放疗不能降低复发率,而化疗似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KLK6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症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研究,探讨KLK6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解决目前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子宫内膜原位癌诊断率低、确诊损伤性大及术后随访困难等同题.为子宫内膜癌寻找有效的生物学检测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LK6蛋白在2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症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KLK6蛋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KLK6的阳性表达染色主要定位子宫内膜腺体上皮细胞质中,呈现棕色颗粒,各组内膜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症组(P<0.01).KLK6蛋白与临床病理分期存在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无相关(P>0.05).结论:本实验可以推断KLK6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乐平大连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56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研究组实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对照组实行传统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月经量少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良好,术后可快速恢复,降低复发风险,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疾病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息肉复发率为2%,对照组患者1年内息肉复发率为4%,两组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疾病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该技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快,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输血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Ⅰ~Ⅱ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患者腹腔镜术后最合适的助孕方案。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在本院住院行腹腔镜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共437例,其中298例Ⅰ~Ⅱ期患者纳入本研究,并且区分为原发不孕组和继发不孕组。腹腔镜术后按照不同尝试怀孕方式分为自然周期、促排卵周期以及人工授精周期组。汇总资料后分别比较两种类型不孕患者采取三种助孕方式临床治疗效果。另外还研究比较两种不孕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1年累积妊娠情况。结果原发和继发不孕患者术后采用三组不同助孕方式间周期临床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和P=0.034),均为人工授精组最高,自然周期组最低。而周期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双胎妊娠率在三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工授精周期妊娠率相对有明显增高趋势。原发不孕与继发不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比较,累积妊娠率(64%vs.81.2%)与累积临床妊娠率(53.8%vs.69.3%)均较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此两组间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以及双胎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腹腔镜术后妊娠结果是良好的,结合促排卵方案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得到更高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8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可发生于子宫、卵巢、输卵管、子宫韧带、腹部器官、肠道、阑尾、腹膜、泌尿系统(如肾、输尿管、膀胱)、盆腔淋巴结、皮肤等。临床表现多样,可形成局部肿块,造成临床术前诊断困难,甚至误诊。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心医院对81例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其临床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